《小学数学预习的重要意义及方法(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预习的重要意义及方法(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学数学预习的重要意义及方法一、预习的重要意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但问题与疑点不是由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学习中的疑点与问题是由其认知结构决定的。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新旧认知结构的矛盾冲突,是自然形成的。通过预习能够展开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其运用数学的能力,并能自然形成课堂教学中的疑点与问题,使学生听课有的放矢,真正给“学为主体”、“因材施教”等提供可能与机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一)通过预习,可以使听课获得主动 预习与否对听课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前不预习,对所学内容不了解,对授课内容的疑点、难点、重点,心中无数,同时,缺乏接受
2、新知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听课时就难以同老师的思维同步,甚至会感到混混沌沌,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如果课前进行充分预习,学生就会对知识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缩短了与教材知识、技能要求之间的距离,而且在预习中可以发现问题找到重点、难点,为课堂上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这样就使得听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获得主动。 (二)通过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是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预习是自己独立地由未知到已知的进军。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通过预习,经过独立思考,对知识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样,在听讲的过程中,就会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就会发现老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从而
3、更好地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长期坚持预习,就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三)通过预习,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会枯燥无味,难以坚持。预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独立地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浓厚兴趣,有助于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好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又会增强我们的学习自信心,强化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三、预习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预习目的 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没有必要,反正上课老师都要讲,只要上课认真听就行,预习是浪费时间;有的认为预习是为了应
4、付老师上课的提问、检查;有的同学虽然意识到预习的必要性,但认为预习只是看一看课本,浮光掠影,见难而退,不下真功夫,认为反正老师总是要讲的,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也不会取得好的预习效果。为此,教师就要明确预习的目的任务与具体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并认真对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不一定要花很大力气去解决,发现问题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在预习中遇到一个新的公式或者规律时,要量力而行,自己想一想,这个规律自己有多大把握推导并掌握。在不影响整体预习进度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一下。通过充分预习,一定会有许多收获和疑问,
5、要及时记录下来,如果不随时记录下来,很有可能在上课前就忘记了一部分,这样效果就不佳。,因此学生在发现问题时,要养成做好记录的好习惯,适当做学习笔记,笔记不求多,但求实效;时间充足,可以细致些,时间少,就粗略一些。如例题下面的提示语、“想一想”、虚线框里的算理说明和方框里的结论等等,都蕴含着问题,提醒学生去寻找。 (二)科学安排时间 因为预习过程自身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即学期前预习阶段预习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预习的主要内容所在,但同时应该抓好阶段预习和学期前预习。学期前预习一般是在开学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这种预习有助干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阶段预习是在新的单元开始之前,对将要学习的
6、知识进行预习,这种预习有助于学生对某一单元有一个具体了解,使自己知道将要接触哪些知识,明确这些知识的难度,分配课前预习的时间。为了提高时间利用率和预习的效果,要求学生明确三种预习的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只有注意到各种预习的系统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忙而有序,从而保证课堂学习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最基本的是做好课前预习,要求每天新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预习的时间可以为新授课的前一天晚上,或当天作业完成之后,但要保证数学预习的基本时间,特别是要保证重点知识和难度较大知识的预习时间。学生要学会自己制定预习的计划,自觉检查计划的完成率。 (三)要按照学科特点进行预习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即使
7、同一学科,不同的内容,其特点也不相同。就数学学科,一般分为基础课、练习课、复习课,这三种课型预习的方法各有特色。在预习基础知识课时,重点应放在概念、定理、性质、公式等具体内容的理解是;练习课则应放在习题运用了哪些知识点和解题的思路与方法上;复习课则应重在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实践的综合应用上。只有把握住三种不同类型课的预习,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 四、提高预习效果的实践策略 从心理学观点看,预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向的、主动的智力活动,可以较大地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使其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这样获得的知识记忆牢、效果好。课前预习给学生提供了自学与独立思考的任务与机会。如何提高数学预习的效率,加强
8、预习指导是前提,运用科学的预习方法是关键,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重点 (一)加强预习指导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学生的预习的方向性是否正确,自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由于受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对于数学预习的方法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真正领会并逐步完善学习数学的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激发好奇学生要学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能促进人充分发挥智力用,能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好奇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求知欲比知识
9、更重要、更宝贵,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驱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如:教“能被2 、3 、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之前的预习,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思考题,不论那一位同学随便说出一个多位数,有种方法可以一眼就看出能否被2 、3、5整除,这时学生跃跃欲试,教师告诉他们答案就在下节新课中,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预习这节新课内容时尝试着找一找其中的奥秘。如果学生对预习认识不足,有应付思想或把数学预习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任务时,教师应该静心、耐心对待这种现象,教师给出的预习提纲要力求做到可预见性、启迪性、合理性,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预习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 2克服阻力学生能学 为了使学生养
10、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开始阶段,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还缺乏自主学习的经验,可以将学生预习安排在课内,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预习时间与质量,有利于学生受集体制约,在集体的影响和带动下,形成预习的行为。在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后,逐渐减少课内预习的时间,使学生由被动预习过渡到主动自主预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不习惯预习而“心慈手软”用自己的讲授法代替学生的预习活动。在预习指导的实践中,不能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希望学生能短时间内掌握预习的方法,不顾各个年级、各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或“一刀切”,或盲目提高要求。这种作法,其愿望固然是好的,但它不符合循序渐进和发展性原则,其
11、结果必然是“欲速而不达”,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以致功败垂成,前功尽弃。为了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成功往往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巴甫洛夫曾指出:“显然,我们任何方式的教育、学习、训练,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长系列的条件反射。”所以,无论碰到多大的阻力或困难,都必须矢志不渝地进行预习的实践。 3交流方法学生好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在教学中,主要是在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方法中发挥作用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带有情感因素。这种非智力因素能否得到充分的调动与教师的情感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倾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学生建立起情感交流,因为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传递交
12、流,又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过程,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取得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最佳效果。如许多学生通过预习方法指导和训练,对数学的预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的成果,及时组织必要的总结和交流,去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挖掘其潜力。预习交流的形式有,预习经验交流会、预习主题班会、预习方法园地等;通过交流建立学生间学习信息的联系渠道,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及过程。比如,学生总结的预习经验有:感知教材。主要是由“粗”到“细,先将内容看一遍,对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细看文中的概念、法则、公式等。温习旧知。新旧知识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新知识必须以旧知为基础,应有针对性地
13、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并自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提局预习的质量。寻找疑点。在预习时要善于提出问题,寻找疑难处,从而在听课时抓住重点,仔细听讲疑难问题或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运用科学的预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不千篇一律,学习方法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材而异。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并通过及时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任务,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教师并非是学生预习、复习的主体,而在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要仅仅局限在课前与课后的提纲性指导,还可以在课堂教学内渗透一些数学学习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
14、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1瞻前顾后法 预习时,要注意这一单元、这一节、这一课的内容与已学过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与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预习,明白一些知识点在整个知识链中占什么位置,特别重要的内容,就要多花点时问和精力去学,假如学不好,它将成为学习后面知识的“拦路虎”;一般内容,可少用点时间和精力,课堂上集中精力去听就行了。每当学生拿到课本时,教师就带领学生先总览全册内容,然后告诉学生,哪几个章节是重点,一个章节中哪是重点,哪是难点。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学习。所以“瞻前顾后”法特别重要,当然,由于预习范围不同,有的要从大处着眼,有的要从小处着眼。 2 边读边议法 要
15、求学生在预习时先阅读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然后与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展开讨论。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看法,弄清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怎样运算,怎样推导,怎样理解,等等。这种方法,一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二可以提高思辨能力。比如,在学习“简便运算”时,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首先要发现例题所用到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包括哪些定义、法则、公式、性质、定理。另一方面是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首先看懂课本例题的思路,然后思考是否有其它的方法,在解题思路上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是否能解决问题。让学生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的计算,并从中比较得到简洁明快的解题思路。如果学生没有新的突破,学生就会有目的地
16、听教师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拓展思路与方法,从而获得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新收获。 3抓重难点法 预习时一定要紧紧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重点在章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生非掌握不可的内容。比如,在“比和比例”这一部分内容中“比及比例的定义”就是个非掌握不可的重点,一定要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难点则不然,就具体内容而言,由于个人的基础不同,难点也就有所不同。作为老师来讲,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预习时牢牢抓住重点。待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就可以更加聚精会神,这样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 4解决问题法 预习要有一定的目的,带着问题去阅读是教学中常用的预习
17、法。这里说的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找”出来的,还可以是上节课“留”下的;可以是针对概念定义的,也可以是针对练习题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一是目的性强,二是可以集中精力,三是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提出“异分母分数如何加减”的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预习去探究。预习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发现问题法、举纲张目法等。如果能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就一定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三)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都是比较重视预习并善于
18、预习。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则会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不要忽视预习,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实践操作中,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使课前预习成为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1明确提出预习任务与要求,有布置,有检查。 教师要于新课开始前及时提出预习任务与预习要求,并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巧设问题。但要注意问题的探究性、前后知识的联系性。课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从而展开思维。学生预习时,要写出预习提纲,单独设置预习本,便于教师检查。教师要有布置,有检查,切忌虎头蛇尾。预习的内容可以是一节课的,也可以
19、是几节课的,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 2重视非智力因素对预习的影响,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学习由于受智力影响,预习中必然出现程度上、结果上的差异,有一部分学困生会停留在一般粗读教材的基础上,不求甚解,甚至不读。特别是预习开始时,学生认识不足,有应付思想。此时教师应该静心、耐心,正确对待这种现象。通过检查预习,发现好的及时表扬,而对学困生应耐心辅导,指导预习的要领,树立其预习的信心。教师要不放过每一个不预习就听课的学生,真正使学生认识到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自觉养成先预习后听课的良好习惯。 3教师要把握时机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教学新课前,通过了解预习,根据
20、需要可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先征集预习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一般认为课堂开始20分钟是学生精力与注意力最易集中的时段,教师应遵循教学常规要求,把握时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和知识的内部联系点,也就是教学生之所需,从而及时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与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掌握问题的实情,从不同侧面变换题式,举一反三,使学生灵活、深刻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要照顾到学生预习的差异性,要有重点地帮助学困生消除疑点。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常规教学中“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能够很好地落实教学要求,达成教学目标。学生的预习效果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的质量,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学生自主有效地进行预习,从而使学生的预习质量达到最优化效果,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