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思维方式_高海珍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思维方式_高海珍 (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共中央党校 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漆务件 下 道德建设的思维方 式 姓 名 : 高 海 珍 年 级 : 2001 级 专业: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导 师 :王 健 平 教 授 2004 年 6 月 3 日 中共中央党校 硕士学位论文 杜会立义市场经漆务件 下 道德走设的思维方 式 姓 名 高 海 珍 年 级 : 2001 级 专 业 :马 克 思 主义哲 学 导 师 : 王 健 平 教 授 2004 年 6 月 3 日 内 容 提 要 一定的思维方式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意识;而一种道德意识、道德规范的 历代传 承也必 然 会促 成 某种 思维 方式的 沉 淀 。 在 社会 主义 市
2、场经 济 体制 的 建立 和 逐步完 善 过 程中 , 人们 的 实践 方 式 、 交往方 式 必然 产 生相 应的 变化 , 这也必 然 触动 传统 的思维方 式、以及传统理解和建设道德的思维方式。 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研究道德建设的逻辑起点,以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本身所 具 有的 道 德文 化的 特征为 依 据 , 运 用历 史与 逻辑相 统 一的 方 法 , 分 析 道德建设 与思维 方 式之 间 的内 在联 系 , 从 而 探讨 社 会主 义市 场经济 条 件下道 德 建 设 的思维 方 式 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道德与道德思维方式。主要分析道德、 道德 思维方 式 概
3、念 , 重 点 对 道 德思维 方 式的 特 性加 以阐 述 ; 第 二部 分 : 从 理论 和 实践两方 面揭示 思 维方 式 和道 德之 间的内 在 联系 ; 第三 部分 : 社会 主 义市场 经 济条 件 下道德建 设的思 维 方 式 。 这 是 本 篇 论文的 主 体部 分 , 也 是 结 论部 分 , 概括 了 五种 在社 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道德建设的思维方式,前三种是认识道德 的思维方式,即实践思维方式、 类我思维方式、 “真 ”“善 ”“美 ”相统一的 思维方式。另外还简要地谈到两种操作领域的 一般思 维 方式 , 即 自下 而 上的思 维 方 式和 “源 ”与 “流 ”的 思
4、 维方式 ; 第四 部 分是本 文 的 结论之结论。论文的 目的是要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的思维方式, 这在第 三 部分 就 完 成了 。 但是有 这 样的 思 维方 式必 然会随 之 而来 产 生相 应的 道德 , 而 且最主 要的就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原则一 “集体主义 ”,所 以 本文提供了一些新解 “集体主义 ”的依据,作为对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探讨。 关键 i 司: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道德 思维方式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gradual consummation of the so
5、cialist market economy, how ought the contemporary people to choose their moral? This is not only a challenge and review of the tradition, but also a process of adapting to the reality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moral suitabl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t be constructed in a day, and moreove
6、r, there must be a critical theory hiding in the processes of generating, formatting and approving the moral, which is the mode of thinking, the whole nation and peoples mode of moral thinking. On the other hand, to some extent, this is enslaved to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the nations thinking cu
7、stom. Hence, studying 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 of thinking will offer a new visual field for the ethical construction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ccording to the m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ode of moral constructive thinking by reveali
8、ng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and mode of thinking from the point uniform of history and logic.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notions of moral and the mode of moral thinking are introduc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 of moral thinking
9、is emphasiz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moral and the mode of thinking is revealed from the point views of argument or evidenc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art three is the main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where three mode of moral abstract thinking and two concr
10、ete operation thinking ways are generalized, including mode of practice thinking, mode of humanism thinking, mode of uniform of true, kind and aesthetic thinking, mode of from bottom to top thinking and mode of combine content with form thinking. Part fou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clusion of this
11、 paper. Making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mode of moral thinking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hich has done in the above three parts. But according to these modes of thinking there must be a new moral theory, especially about the collectivism, which is the moral principl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
12、my. So this paper also offers the new bases of expounding the collectivism, which is helpful to us to probe into the moral construction in our society. Key word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moral mode of thinking 一、道德与道德思维方式 1 (一) 道德的本质 . 1 (二) 道德思维方式及其特点 . 3 二 、 思维方式对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 5 (一) 思维方式的本质涵义 . 5 (二
13、) 思维方式对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 6 (三) 我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传统道德 . 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思维方式 . 8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识道德的思维方式 . 8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生成的思维方式和宣传教育的思维方式 13 四、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 “集体主义 ”新解 . 14 结语 . 17 主要参考女献 .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思维方式 引言 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这既是社会基本 矛盾运 动的必 然 结果 , 也是 一定 社会自 我 完善 的 内在 要求 。 中国 改 革开 放 过程 是 一 个经济突
14、 飞猛进 的 过程 , 也是 人的 思维观 念 剧烈 变 革的 过程 , 尤其 是 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体制的 确立 , 使得 人 们的 价 值 观 念 、 伦 理道 德 观念 的 动 荡 分化最 为 明 显 。 曾经 具有 悠久历史 和牢固 基 础的 儒 家文 化被 当代人 褒 贬不 一 , 而 马 克 思主义 的 道德 原 则虽 然确 立了它的 主导地 位 , 但 随着 实 践 的 丰富 , 它在 宣 传教 育 中的 局限性 显 而易 见 。 当 代 人 究竟会如 何选择自己的道德?这既是对传统的 挑战和反思,又是对现实重新适应的过程。 反思是 因 为当 前 的道 德存 在着与 现
15、实不 相 符合 的因 素 , 这 样 反 思就是为 了变 革。 但是一 种 适合 经 济发 展的 道德不 可 能一 蹴 而就 , 在 它的产 生 、 成 形 以 及被 认 可的一系 列过程 中 都有 一 种至 关重 要的理 论 隐藏 其 中 , 那 就 是思维方 式 , 就 是整 个国 家 、 人 民 对道德 的 思维 方 式 。 在 相 当程度 上 , 这 又 受制于 民 族 自身思 维 习惯 的 历 史 传统 。 所 以, 从思维 方 式入 手 研究 道德 , 将会 为 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条件 下 的道 德 建设 提供 新的视野 一、道德与道德思维方式 (一)道德的本质 1.传统对
16、道德定义的缺陷 关于道 德 的概 念 , 最 熟 悉 的就是 在 教科 书 上曾 经使 用 的“道 德是 一 定社 会 调 整人 们之间 以 及个 人 与社 会之 间的关 系 的行 为 规范 的 总 和 。 ” 这 是曾经 被 大家 所 认可的概 念。但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到它本身存在几 点缺陷: 首先,该定义仅仅把道德的规范作用当作了道德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道 德作 为内心 信 念 、 价值 观 念 、 价值追 求 的深 层 特 点 , 而 这本应 该 是构 成 道德本 质的重 要 部 分 。 道 德作 为 一种 实 践 精 神方 式 , 是 其 内在 性 和 外 在性的 统 一
17、 , 仅 仅把 道德 作为规范 人们行 为 的工 具 , 就 是只 强调其 外 在性 , 这种 片面 性往往会 引 起从 外 在 因 素和外 在 行 为理解或评价道德的偏向。 辞海:缩印本,第 1061 页。 2 其次,该定义只注意到了道德的社会规定,即道德的社会强制性和命令 性,相 对忽视 了 道德 的 个体 主动 性 、 自 觉 性和 创 造性 。 道 德固然 是 社会 调 整个 体 走向完 善 的 本质要 求 , 同 样 也是 个体 调整自 身 走向 理 想人 格的 个体要 求 。 而 该 定 义却 偏 重了道德 的社会强制性和命令性,轻视了道德的个体能动性。 最后,该定义忽视了人与自然
18、的道德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 然的破 坏越为 严 重 , 人 类自 身已 经认识 到 人与 自 然的 和谐 发展关 系 到人 类 生生 不 息的繁 衍 和 发展 。 只有 将 自然 看 作 是 与人类 自 身系 统 平等 的一 部分 , 并与之 和 谐相 处 , 才能通过 变革和改造自然界而使自己的本质发展和完善起来。 以上主要对该定义的缺陷作了评价,但并不是说一无是处。它强调道德 的规范 作用 , 也 是道 德 本质 的一 方面 。 因 为道 德 虽然 受信 念 、 良 心 的引 导 , 但 信 念 和良心又 受到风俗、舆论等的外在约束, “虽然正如罗素所说,基于恐惧的 美德没有一样
19、是可 赞赏的,但是道德的形成和运作永远离不开外在的监督 ” , 离不开规范系统。 2.道德的本质 商戈令先生把道德定义为: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维护自身生活, 实现人 生价值,完善人的本质,协调或消解人性内在及外在矛盾所形成的,通 过内心信念 评价态度、行为规范、公众原则等方式起作用的观念 行为(或 实践)系统。 在 此 , 本 文 把这 个 定义 简化 为 : 人 们 在一 定 历史 条件 下 , 人生 价 值的 理 性追 求 , 以及协 调与规 范 人与 人 之间 、 社 会与个 人 之间 、 个体 自我 内 部及人 类 与自 然 之 间 的矛盾 关 系, 通过内心信念,行为规范等方式起
20、作用的实 践精神方式。 以下四点认识可加深我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第一,道德外化为一种行为规范。道德规范总是现实道德关系的反映, 是一定 历史条 件 下 , 由社 会 所 制 定的行 为 准 则 。 这 些 准 则 构成了 现 实的 道 德行 为 方式 , 也是 现实的 人 评价 道 德的 重要 标准 。 这 种道 德 评价 是从 人们的 内 心以 及 实 践 体 验中作 出 的 评价 , 因 而具 有 一定 的可 靠性 。 作 为一 种 规范 , 行 为规范 本 身 又总 是 由 道 德关 系 ( 人 与人 、 人 与社 会 、 人 类与 自然等 ) 的历 史 性质 所 决 定的 , 其 最
21、大 特 点就 是它 能以一种 特殊的 形 式直 接 地决 定人 们行为 的 道德意 义 。 另 外 , 行为 规 范常 常 制约 着道 德关系的 历史性质,凡符合于既定规范系统 的行为,就被认为是善的。 第二,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人不是被动地为自然规律所驱使,而是通 过内心 自觉地 进 行道 德 实践 的 。 道德就 是 内化 的 一种 自觉 的意识 , 它不 仅 在于 外 在 行为如何 还在于这种行为是由什么样的内在信念和动机所指导和推动 扬充霖等:市场与良心,载于皙学研究, 2003 年第 3 期。 商戈令:道德价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79 页。 3 的 。 只 有建
22、 立 在正 确 的 道 德认识 和 自我 意 识的 自觉 统一的 基 础 上 , 一 个 人 、 一 个阶级 才能实现其道德追求。 第三,道德是一种理性追求,是人们对生活、对人格、对人伦关系的理 性选择 和对人 类 本质 完 美性 的向 往和追 求 。 历 史 中每 一个 要求进 步 的阶 级 或个 体 , 都总是满 怀着对道德的美好理想, “这种理想超越了旧的时代,超越了当 前的现实,正是这种 超越和 寻 求超 越 的信 念 , 才使得 后 人所 获 得的 现实 , 总要 高 于前 辈 的现 实 , 总是体现 历史的进步 。 ” 第四,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方式。马克思说过:人类除了从科学上、理
23、 论上把 握世界之外,还有 “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 掌握 ” 。这种实 践精神 方 式也 就 是介 于理 论与实 践 之间 的 中间 环节 , 是连接 理 论与 实 践的 桥 梁 。 实践 精神方 式 以社 会 实践 为基 础 , 它 与 理论 认 识方 式的 区 别就在 于 , 它 不 仅追 求 真实准确 地再现 外 部客 观 世界 , 而 且追求 在 观念 上 创造 形 成现实 中 体现 人 的内 在尺 度和物 的 外 在尺度相统一的理想化的客体。理论认 识以 “真 ”为标准,追求世界 “本来就是如此 ” 而实践精神以 “善 ”为原则 , 追求世界 “应该是如此 ”。
24、道德就是一种实践精神方式, “伦 理道德 从 本质上 讲 是 对 人性中 的 要 求 、 目 的 、 欲 望的一 种 合乎 规 范的 建构 , 并 企 图通 过实践来 实现这个被规范了的欲望和目的的一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意向 ” 。把道德作 为 一种实践精神方式主要是从人类把握道德的方式而言的。人类对外部世界和主 体 世界的 把 握中 , 道德 是在 善与恶 的 评价 、 规范 和选 择中实 现 对外 部 世界 和 主 体世界自 身的把握和追求的,也可归结为是人的主体实践性问题。 (二)道德思维方式及其特点 思维是人对实践对象的能动反映、自我反思、构建的内在操作过程。道德 思维 是一般 思 维的
25、特 殊样 式 , 就是主 体 对道 德 对象 的本 质特征 和 发展 规 律的能 动认识 过 程 以及根据道德感知进行的理性反思和构建。在这个过程中, “主 体对道德实践活动对 象进行感知、判断和推理,形成某种道德观念和道德理念 , 并对自我的处境、道德观 念和理 念 进行 内 在的 反馈 和调适 , 从而 使 道德 实践 活 动顺利 进 行 。 ” 也 可 以说 “道德 思维是 从 道德 感 知到 道德 观念 , 从 外在 要 求 到内 心 信念的 桥 梁 。 它 是人 的主体性 能动性在道德上的集中体现,是人 类完善自身、发展自身的必然途径。 ” 商戈令:道德价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
26、88 年版,第 8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9 页。 黄应抗:伦理学新论,浙江大学出版 社, 1998 年版,第 142 页。 黄富峰:道德思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 页。 唐凯麟: 伦理大思路,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63 页。 道德思维方式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中表现出 的思维 定式和 思 维特征 。 恩 格 斯 曾指出 人 类思 维 是宇 宙 间 “最美 的 花朵 ”, 而 “道德 思维就是 这朵花 的 核心 部 分 , 它 所 结出的 道 德之 果 , 使 人 成 其为 人
27、 , 成为 人 与其 他动 物相区别 的最本 质 规定 之 一 ” 。 人的生 命 存在 方 式是 一种 有 意识的 生 命过程 , 马 克 思说 : “动 物是和 它 的生 命 活动 直接 同一的 。 它没 有 自 己和 自 己生命 活 动之 间 的区 别 。 它就是这 种生命 活 动 。 人 则把 自己 的生活 活 动 本身 变 成 自 己的意 志 和意 识 的对 象 。 他的生 活 活 动是有 意 识 的 。 在 这 个过 程中 , 人通 过 各种 方 式 把 握和思 考 生命 的 意 义 , 并 不断地追 寻和创造生命的价 值。 “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把握和思考的方式很多,其中以善恶对
28、立的方 式 进 行把 握 思 考 无疑是 一 种最 直 接 、 最重 要的方 式 , 它 以 追求 生存 的应该 和 生 命之 善为目的。这种方式就是道德思维的方式。 ” 道德思维方式的特点: 1. 人的主体性是产生道德思维方式的前提 人的主 体 性也 即 人的 能动 性 、 自主性 。人只 有 拥 有 自我控制 、 自我 追 求的 能 力, 才能认识和追求人所应具有的道德,并按一定社会所公认的道德去行为。 具体而言, 人的主 体 性包 括 人的 自我 认识能 力 和人 的 超越 自我 对社会 秩 序的控 制 能力 。 人有自我 认识能 力 就能 使 主体 通过 社会评 价 认识 到 自己 同
29、社 会的联 系 、 对他 人 的责 任 , 并服从 一定的 道 德约 束 。 人 有超 越自我 的 控制 能 力 , 就 是 把为自 己 所建 立 的道 德推 广到社会 中以维 护 统一 的 社会 秩序 。 只有 在 这两 种 力 量的 整 合中才 能 形成 道 德的 思维 方式 。 而 且随着 人 的主 体 性的 不断 发展 , 人 的 道德 思 维方 式 也在不 断 发展 。 而道 德思 维的发展 也必将会促进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道德思 维 对象 和 道德 思维 主体都 是 具有 能 动性 的人 , 思维对 象 与思维 主 体形 成双向互动的关系 在道德思维中,
30、道德思维的对象也是能够自主思维的人,他同时也富有物 质和 精神需 求 , 而 且在 与 主 体 的交往 中 , 随 时反 馈 对 道 德能动 性 把握 的 信 息 。 这 种对象与 主体的 双 向互 动 关系 , 使 道德思 维 的主 体 不得 不把 别人当 作 目的 , 当 作与 自 我等同的 人 。这也是确立 “类我思维 ”的必要性所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62 页。 黄富峰:道德思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 页。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50 页。 黄富峰:道德思维
31、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 页。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道德思维的主体才能把思维对象看作与自我等同的人,这也是一个动态发展 吻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两种因素起决定作用。一是人的能动性,二是实践的发展程度 5 二、思维方式对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一)思维方式的本质涵义 思维方式就是人在进行思维和认识活动的时候,所依托和遵循的某种模 式,是 一个带 有 整体 性 和综 合性 的范 畴 。 要 达 到对 思 维 方 式的比 较 全 面 、 深刻 的把 握 , 必 须 从以下几个视角入手: 1. 思维方式的层次性 思维方式可分为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维方式。 这三
32、 个层次 在 不同 的 层面 上对 生活世 界 做出 不 同的 解释 , 达到 不 同的 目 的 。 日 常 生活思维 方式是由在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人们处理日常事务所遵循的原则 和方法等所构成的 一套思 维 规则 , 是按照 “趋利避 害 ”的 原 则进 行的 。 科学思 维 方 式 , 与 日 常 思维方 式 和 哲学思 维 方式 的 差别 主要 在于思 维 目标 的 不同 。 科 学思维 是 以追 求 对具 体事 物本质和 规律把 握 为根 本 的思 维目 标 。 为 了 达到 这 一 目标 就 会利用 一 系列 逻 辑手 段和 方法来解 析对象 的 真面 目 和变 化的 内在规 律 。
33、哲 学 思维 方式 的主要 特 点 , 就在 于 思 辨 性 、 超 越 性、高度的抽象性,它不是以 获取具体的知识为目的,而是以知识性的观念为基础 建构出 新 的世 界 图景 , 并 在此基 础 上 , 提 供解 决问 题的新 思 路以 及 问题 解决 的可能性 分析,予科学以 世界观和方法论,予社会以信仰,予人生以智慧 。 2. 思维方式的实践本质 思维方式是主体社会存在方式的观念形态,主体的社会存在方式本质上 即是实 践活动 方 式 , 由 此实 践活 动方式 便 是我 们 把握 思维 方式的 现 实基 础 。 实 践 方 式与思维 方式的 关 系就 其 实质 而言 是物质 和 意识 、
34、 存在 与思 维的关 系 , 其 中 实 践方 式 决定思维 方式 , 实 践方 式 对于 思维 方式具 有 根 源 性 和基 础性 , 而思 维 方 式对 于 实践 方 式具有依 赖性和 派 生 性 。 思 维 方 式 作为第 二 性的 东 西 , 决 不 是 人们头 脑 中固 有 的 , 而 是在一种 实践活动的结果,是实践活动逻辑的 “内化 ”。 正如恩格斯所说: “思维永远不能从 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 这些形式。 ” 3. 从存在形态上看,思维方式具有社会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 思维方式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能力的内化和积淀。一定的社会实践 方式必 然产生 一 定的 具 有
35、抽 象普 遍性的 思 维方 式 。 这 种思 维方式 超 出了 个 体的 思 维活动 的 特 殊样式,成为一种带有时代性的、客观的思维样式,是作为类存 参考陈中立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81-185 页。 关于 “内化 ”,可以参考苏联学者列昂捷夫的说法,即认为 “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 结果,对付外 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 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 一一概 括 化 、 言 语 化 、简缩化 , 而 最主要的 , 是能 够 超出 外 部活 动可 能性的界 限 而进 一 步发展 。 ”列昂捷
36、夫 : 活动、意识、个性,第 62 页。 陈中立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9 页。 6 在物的 社 会实 践 主体 反映 客观事 物 的具 有 社会 普遍 性的形 式 。 这 种 普遍 性又 反 过来制 约着个体的思维活动。 另外,思维方式还有相对稳定性。虽然一定的思维方式必定有其实践基 础,并 随着实 践 的发 展 而变化 , 但思维 方 式作 为 一种 观念 形态 , 要 经过 社 会认 识 、 社会心 理 、 情感等多种中间环节的作用,所以它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并 不是完全同步的。 4.思维方式具有能动性 这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是观念的再现和观念的再
37、生,是头脑把握世界, 把握实 践的特 有 方 式 , 是 主 体 在 头脑观 念 中认 识 再现 客体 并改造 客 体 、 创造客 体的 过程 。 思 维方式 一 旦形 成 , 就 会 对 人的实 践 , 人 的行 为 以 及 社会存 在 产生 巨 大 的 反 作用 。 先进 的科学 的 思维 方 式能 够正 确引导 人 们的 思 维活 动 , 对实践 起 推 动作 用 ; 相反 , 陈 旧 的 过时的思维方式只会阻碍人们的思维活动,阻碍实 践发展。 总之,人的思维方式属于主体的意识范畴,从根源上说,只能来自主体 的客观 存在方 式 。 它 不是 外 在 于 社会的 精 神实 体 , 其 发
38、生 、 发 展 总是 为 社会历 史的 发展所决 定和制 约 , 有 着深 刻 的 社 会根 源 。 同 时 它也 是 社 会 存在结 构 、 实 践 活动 结构 在头脑中 的反映 、 积淀 和 内化 , 并 受社会 文 化及 其 传统 的制 约 。 而 思 维 方式 一 旦形 成 , 它就成 为相对独立稳定的思维定势,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 存在。 (二)思维方式对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思维方式之所以具有内在规定性,是因为思维方式具有中介作用,即思 维方式 由人们实践活动所规定,又对实践起认识和导向的作用。思维方式是实 践与(道德 认识的中介,表现为:实践 思维方式 (道德)认识 思维方式 实践 思
39、维方 式 是实 践 方式 的内 化 , 而 思 维方 式 的形 成又 反过来 对 人 们的 实 践 与 认识活 动 起 能动作 用 。 首 先 , 人 在一 定社会 的 实践 , 必然 会 产 生一定 的 思维 方 式 。 这也 就是将个 别的 、 具 体的 实 践经 验提 升出抽 象 认识 和 理 论 、 以 及对事 物 的抽 象 综合 。 其 次 , 人们 的实践 活 动内 在 要求 以一 定的认 识 理 论来 指 导 , 这 就是将 抽 象的 认 识 、 理论 转化为具 体的实践观念、实践方案的过 程。 思维方式对道德的内在规定性,其规定性主要指思维方式对道德具有一 定的制 约性和 超
40、前作 用 。 制 约性 表现在 : 在一 定 的社 会实 践中形 成 的思 维 方式 就 会产生 一 定 的认识 道 德 、 实 践道 德的 形式 ; 而 这种 道 德的 历代 传承也 会 形成 某 种 思 维 方式的 积 淀。 超前作用表现在:思维方式总是先于道德的改变,道德 7 是思维 方 式变 革 后的 产物 , 是人 们 已经 形 成一 定的 思维方 式 而所 产 生的 某种 特 定文化 思维方 式 对道 德 的内 在规 定 , 其 “内 在 ”主 要 指思 维 方式是 人 的意 识 范 畴 的 概念 它不是 一 种物 质 世界 的客 体 , 而 是 人思维 的 客体 ; 另 外 “内
41、 在 ”还 在 于思 维方 式决定道 德建设 的 本质 内 容 。 因为 人的思 维 方式 来 源于 人的 实践方 式 的 本质 化 , 这 样 思维方式 必然也决定着道德的本质内容。 (三)我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中求和的民族,在传统哲学中往往就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为学 问之目 标 。很 多政 治 家 、 道德家 也 都把 维 护既 定的 社会统 治 秩序 看 得高于 一切 。 虽然 他们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但习惯于通过把矛盾模糊化而控制矛 盾对立面的发展 促使矛 盾 淡化 、 和解 。 这些 特征都 与 中国 传 统的 思维 方式有 着 密 切的 联 系 。 概 括而言
42、, 中国传 统 的思 维 方式 就是 素朴整 体 的主客 不分 的 思 维方式 。 其 根源 就 是中 国 血缘宗法 文化抑 制 民族 思 维主 客体 意识的 分 化 , 阻 碍 思维模 式的精 确 化 , 整 个思 维方 式最大的 特点就是:在思维方向上追求和谐 ; 在思维方式上体现出整一性、模糊性。 1. 整一的思维方式 中国长 期 封建 自 然经 济和 血缘宗 法 文化 , 不仅 造成 封闭保 守的思 维 方 式 , 更 为突 出的是 血 缘宗 法 压抑 个体 的意识 活 动 , 无 条件 地给 个人强 加 信仰 和 观 念 , 在 一定程度 上形成 人 的奴 性 思维 , 为 维护大
43、一 统的 结 构提 供了 思想保 障 。 为了 维 护集 体 的秩序和 整齐划一,血缘宗法文化往往主张把人看成一个整体 , 抹杀个体的存在价值,并制定 各种规 则 , 最 主 要的 就是 个人服 从 国家 的 规则 。 这 些规则 形 成了 个 体绝 对服 从国家利 益的传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 社会群体的稳定、和谐、统一、秩序,对于 拒斥个 人 主义 , 强化 国家 凝聚力具 有 重要 意 义 。 但 是这种 道 德文 化 是建 立在 以血缘关 系为中 心 的自 然 经济 基础 之 上的 , 并 不利 于 市场 经 济条件 下 个性 多 样化 、 个 体创造性 的发展。 2. 主客不
44、分的模糊思维方式 主客不分的素朴有机自然观是以泛生论为基础的,往往从万物有灵论走 向自然 的人格化、伦理化,强调人与自然同理,以人类推自然,注重整体性和 和谐性。其结 果是造 成 主客 混 淆 , 妨碍 思维精 确 化的 演 进 , 阻碍 逻辑思 维 的形 成 和 确 定 性思维 模 式 的建 构 。 在 这 种思 维 引 导 下 , 我 国国 人 在观 念 上 往 往是明 知 物 我 、 人我 之间 的种种矛 盾,但力求避免强化对立,希望相融,追求平衡、 和谐。表现在认识论上,就是主体 和客体 的 合一 , 把天 地人 我以及 人 心都 处 在 一 个 系统之 中 , 肯 定 各子 系统 和
45、要素 的 内 外依存,密切联系。应该说这是中国 8 传统思 维 的一 大 优点 , 但 在现实 生 活中 , 往往 变成 了 “折中 ”, 怕 走 极端 , 喜 好调和, 乃至于正义、善、公平等道德准则也在 “折中 ”中大打折扣。 总之,主客不分的模糊化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的特性, 这是以 土地为 根 基 , 以血 缘 宗 法 为纽带 的 自然 经 济的 产物 , 是 长 期以 来 在历史 中的 积淀 , 并 成为一 种 惯性 力 量 , 以至 于在当 前 我国 市 场经 济条 件下仍 能 看到 踪 迹 。 但 是 一定经济 形式的 产 物也 必 将随 着经 济形式 本 身的 蜕 化和 新的 经济形 式 的 出现 而 逐 渐 消失 。 为 此 建立起 新 的适 合 社会 发展 的思维 方 式将 是 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