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案)(共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案)(共3页).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明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通过由常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分析归纳动物类群的特征,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尝试运用进化、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等规律分析问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交流人类生活对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认同爱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2认同动物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腔肠动物与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运用进化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问题。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课前准备PPT课件、相关的视频资料。五、教
2、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想(一)新课导入1 展示图片。2提问:海葵、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动物和植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得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营养方式的不同。激发兴趣,为学习动物学知识作引领和铺垫。(二)腔肠动物从外部形态等方面初步认知腔肠动物1播放视频:常见的腔肠动物。2展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的名称吗?3 讲述:动物的对称形式。问:上述各种腔肠动物的身体呈哪种对称形式?1认识一些常见的腔肠动物。2进一步加深印象,辨认常见的一些腔肠动物种类。3知道所有腔肠动物都是辐射对称的。初步认知腔肠动物。以水螅为例从内部结构上认知腔肠动物的捕食、消化与生殖方面的特征观察与
3、思考:播放视频:水螅的结构、捕食、消化、生殖。出示思考题:1把水螅、水母、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称之为腔肠动物,你是怎样理解“腔肠”这两个字的? 2腔肠动物的消化腔有口无肛门,这体现了腔肠动物消化系统的原始性。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腔肠动物用于捕食的触手很柔弱,它有什么“绝招”使其猎物不至挣落而跑掉? 认真观看视频资料,进一步了解腔肠动物的其它特征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1没有专门用于消化的肠腔,食物的消化在体腔中进行。2食物的利用率低。3体表有刺细胞,能麻醉猎物。进一步认知腔肠动物归纳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师生共同归纳: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1、身体呈辐射对称;2、体表有刺细胞;3、消化腔有口无肛门。了
4、解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5正文,概述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阅读课文,归纳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形成珊瑚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了解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扁形动物认识常见的扁形动物,了解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布置学生阅读教材67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教材中介绍了哪些扁形动物?它们的体型有何特点 ? 2比较扁形动物与腔肠动物的消化腔,有何异同? 3华枝睾虫的哪些结构特征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4据图59说说怎样预防血吸虫病?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1两侧对称,背腹扁平。2结构要复杂:具有咽,肠具有分枝 。相同点:有口无肛门。3运动器官、消化器官退化,
5、生殖器官发达。4杀灭中间宿主钉螺。有了腔肠动物的学习做基础,以自主学习的形式进行扁形动物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归纳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师生共同归纳: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1、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2、消化腔有口无肛门。了解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出示常见的一些绦虫、吸虫的图片,介绍这些寄生虫对人及动物体的危害。了解多数的扁形动物为寄生虫,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四) 拓展提出问题:两侧对称与辐射对称相比,哪种对称 形式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更进化?试加以分析说明。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分析和归纳。讨论、思考:身体两侧对称,可以将身体分出前后、左右、背腹等,这样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可以
6、相对比较集中于头部,运动器官多集中于身体的两侧或腹面。神经系统的集中,更有利于兴奋的传导;运动器官的集中,能更快速地作出反应。因此两侧对称的动物更适应环境,当然也就更进化,更高等。 (五)课堂小结以概念图的形式对两个动物类群进行总结。(教师先示范腔肠动物的,学生根据示范完成扁形动物的概念图。学会用概念图的形式归纳知识。梳理所学知识,帮助构建知识框架。板书: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腔肠动物水中(1) 对称;(2)有刺细胞;(3) 口 肛门。海水: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淡水:水螅。食用(如:海蜇)形成珊瑚礁(珊瑚虫)生活 环境常见种类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 的关系水中或寄生扁形动物(1) 对称;(2)背腹 ;(3) 口 肛门。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引起人体患寄生虫病生活 环境常见种类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 的关系 教学反思: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