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共1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705097 上传时间:2022-04-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共1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共1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学时:54。学分:3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本大纲主笔人:林海亮一、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狭

2、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3、高级心理活动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中提供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了解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二、大纲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初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发展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信息加工观点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

4、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一、 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Newell 和Simon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人工的(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应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二、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三、“开窗”实

5、验 四、出声思考 五、计算机模拟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一、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2.外部因素:临近科学的影响,如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一语言学等。 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给心理学本身带来了许多变化,特别是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同时也对一些邻近学科和有关领域的实践产生影响。 第四节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 二、关于加工方式 第二章知觉 (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和掌握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存在地问题,掌握感觉信息是如何被组织与解释的。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

6、不开的,并因此而具有间接性质。 二 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假设考验说和刺激物说 三、知觉加工 (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第二节模式识别(一)模板说(二)原型说 (三)特征说:“鬼城”模型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1.词优势效应 2.客体优势效应 第三章注意 (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从信息加工角度掌握注意的作用过程,能够应用注意模型理论说明注意的机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一、过滤器模型 Broadbent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他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

7、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二、衰减模型 Treisman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的。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第二节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一、反应选择模型 Deutsch和Deutsch提出的,他们认为,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二、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 反应选择模型不同于知觉选择模型。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节中枢能量理论

8、一、双作业操作 二、中枢能量及其分配 第四节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一、两种加工过程 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区分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二、特征整合理论 Treisman和Gelade提出的,他们区分客体和特征,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第四章记忆结构 (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记忆的结构及其特征,掌握关于加工过程的模型及其特点,了解记忆结构的不同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两种记忆说一、两种记忆说的内容和核心 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这短时记忆和常时记忆两种不同 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

9、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两种记忆说的核心是承认在常时记忆以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 二 记忆存在的证据 临床和动物实验 自由回忆实验 第二节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作用时间比短时记忆更短。 一、图像记忆 (一)部分报告法实验:Sperling经典实验 (二)记忆的特性:容量大,保持时间短。 二、声象记忆 听觉得感觉记忆称作声象记忆。最早由Moray 做的实验。 第三节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一、Atkinson-Shiffrin记忆系统模型 他们认为记忆有三种贮存:感觉登记、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他们将记忆和记忆贮存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这个模型强调记忆结构的区别。 二、模型的扩展 在扩充的模型中,Atkinso

10、n-Shiffrin把长时记忆看作一种“自寻址记忆”,认为信息是通过“自寻址”而被提取的。他们还认为,长时贮存的信息是不会消退的,这与以前的模型不同。 三、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 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三个记忆结构加工,每种记忆结构各有其特定功能,记忆信息所经历的这三个结构的加工也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或层次。 第四节加工水平说这个学说是由Craik和Lockhart最早提出的。 一、加工水平 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 二、关于复述 Craik和Watkins的实验,说明信息不能通过保持性复述而转入长时记忆,精细复述可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11、 三、加工一致性 四、关于加工序列 第五章短时记忆 (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掌握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提取及遗忘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短时记忆容量一、有限容量:72 1.组块 所谓的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Miller认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论中所说的比特(Bit)为单位的,而是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即为72组块。 2.知识经验与组块 不同的组块所包含的信息数量是不同的,这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 3.分组 分组是指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分成一组。 二、容量有限的性质 第二节短时记忆

12、信息编码一、感觉代码 1.听觉代码与AVL单元 所谓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而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则称作代码。短时记忆中的听觉代码显得十分突出。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2.视觉代码 3.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 感觉记忆按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进行直接的编码,感觉代码比感觉信息要抽象,排除刺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 二、语义代码 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的代码,不带有任何一个感觉道的特性。 第三节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一、Sternberg的经典研究1.实

13、验范式 2.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 3.从头至尾的扫描与自我停止的扫描 二、对Sternberg模型的批评 三、直通模型 此模型认为,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直接通过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故称为直通。 四、双重模型 五、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 第四节短时记忆中的遗忘一、遗忘进程 Perterson和Perterson 的经典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短暂,如未得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二、 消退与干扰 Waugh和Norman设计出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将痕迹消退与干扰这两个因素分开来,他们发展出一种新方法称为探测法。 第六章长时记忆 (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长时记忆的类

14、型,重点掌握语义记忆的模型。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长时记忆的类型一、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接收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语义记忆所贮存的事件不依赖于个人所处的某个特定时间或地点,这类信息具有抽象或概括的特性。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区别。 二、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Paivio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两个系统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这个观点称作两种编码说或双重编码说。 第二节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一、层次网络模型 1.模型的结构 由Collins和Quillian提出,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

15、概念具有一定特征。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2.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 3.对模型的批评 熟悉效应:对较熟悉的句子判断较快,称作熟悉效应。 典型性效应:是指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否定判断 二、激活扩散模型 1.模型的结构 由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也是一个网络模型,但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 2.模型的加工过程3.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4. 激活扩散模型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第三节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一、集理论模型 1.模型内容 由Meyer提出的。在这个模型中,基本

16、的语义单元仍然为概念。每个概念都由一集(set)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些信可分样例集和属性集或特征集。 2.谓语交叉模型 3.模型的验证和评价 二、特征比较模型 1.两类语义特征 此模型将一个概念的诸语义特征分成两类。一类为定义性特征,即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得特征。一类为特异性特征,它们对定义一个概念并不必要,但也有一定的描述功能。 2.语义空间 3.两阶段加工过程 三、 关于语义记忆模型研究方法的困难 第四节 HAM ELINOR一、HAM 模型 1.命题与联想 2.4阶段操作过程 二、ELINOR 模型 1.信息模型 2.命题表征 第七章表象 (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视觉表象的

17、研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表象 知觉 表征一、表象与知觉得机能等价 1.定位实验 2.敏锐度实验 3.McCollough 效应实验 4.选择性干扰实验 二、表象与表征 1.关于表象的争论 2.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第二节心理旋转一、心理旋转概述 Shepard 的实验研究。 二、字符旋转实验 1.R字符实验结果 2.心理旋转的验证 三、心理旋转的连续性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 第三节心理扫描一、距离效应 二、大小效应 三、表象的计算理论 第四节表象的功能一、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 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第八章概念(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和掌握概念形成的

18、过程和概念的结构。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念形成一、假设考验说 1.基本观点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经存储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2.人工概念形成实验3.策略应用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 4.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 学习的方式、记忆的作用 二、假设考验说的发展 1.空白实验法 2.假设库大小 3.策略类型 第二节概念结构一、特征表说 1.基本观点:主张从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重要特征来说明概念。 2.特征学习和规则学习的区别 3.规则学习的研究 二、原型说 1.基本观点:概念主要是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的,我

19、们主要是从能最好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实例来理解该概念的。 2.原型的实质和编码 3.原型与转换 第九章问题解决 (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及其计算机模型。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的心理学描述 1.归纳结构问题 2.转换问题 3.排列问题二、问题解决的特征 1目的指向性 2操作序列 3认知操作 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一、问题空间与问题解决 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达到的全部这些状态(起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及算子)称为问题空间或状态空间。 1.问题行为图 2.树形图 二、问题解决的阶段 1.问题表征 2.选择算子 3.评价当前状态 三、问题表征对

20、问题解决的影响 第三节问题解决的策略一、算法和启发法 算法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的指明解题的步骤;启发法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 二、几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2.逆向工作 3.计划 第四节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型一、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解决者 二、计算机模拟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第十章推理 (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和掌握推理的过程及其形式。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三段论推理一、气氛效应理论 二、换位理论 三、心理模型理论 第二节线性三段论一、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 二、语言模型 三、语言表象混合模型 第三节命题检验一、证真和证伪 二、选择作业困难的理论解释 第四节

21、概率推理一、形式化模型 二、启发式策略 第十一章言语 (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言语的结构、言语的理解和产生,双语。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语言的结构一、生成转换语法 1.短语结构语法 短语结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由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重要地结构。 2.短语结构的心理真实性 3.转换语法 由Chomsky 提出的,认为表层结构按转换规则从深层结构得来,转换规则不仅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联系起来,而且将不同形式的一些句子联系起来。 4.转换规则的心理真实性 二、语义的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言语的理解和产生和言语的理解一、言语的理解 1.系列模型与相互作用模型 2.言语理解的策略 3.

22、言语理解中的信息整合 4.推理在言语理解中的作用 二、言语的产生 第三节双语一、双语及其类型 二、共同存储说 三、单独存储说 四、有关两种存储说的矛盾结果四、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除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课外阅读等增加感性材料外,紧密结合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完成课程作业等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步把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指导自己学习、解决实际问题中。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15%;期中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3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50%。2.平时成绩由课程作业成绩和考勤分数组成。3.课程作业一次,要求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有述有论有观点字数不少于3000字。4.期中、期末闭卷考试,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简答、论述等题型。六、参考书目1、黄希庭译认知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美 J. R. 安得森著,杨清译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3、John R.Anderso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2000.4、R.J.Sternberg. Cognitive Psychology.1999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