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培训状况和效果-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转移培训状况和效果-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雨露计划”的做法与成效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案例中国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组1.“雨露计划”提出的背景1.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从事非农就业,已逐步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制造业发达的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需求巨大,用工单位招工难。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有大量文化程度低、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1.2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
2、2010年)明确提出: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是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必须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和引导劳动力健康有序流动。1.3 据统计分析,中国贫困农村尚有1300多万剩余劳动力。此外,每年新增劳动力250万左右。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扶贫开发工作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1.4 2003年,中国农业部、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制定并实施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转移培训规划,即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与之相呼应,
3、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把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以来专门针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统称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 2.“雨露计划”的宗旨、对象和目标2.1宗旨: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以提高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手段,以促成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2.2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扶贫工作建档立卡的青壮年农民(1645岁);二是贫困户中的复员退伍士兵(含技术军士,下同);三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村干
4、部和能帮助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骨干。 2.3目标:“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帮助500万左右经过培训的青壮年贫困农民和20万左右贫困地区复员退伍士兵成功转移就业;通过创业培训,使15万名左右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干部及致富骨干真正成为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贫困农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技术。3.“雨露计划”的主要做法3.1摸清底数,制定规划。2004年以来,各级扶贫部门结合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调查,基本摸清了贫困人口中劳动力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到2010年的贫困地
5、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要求 “十一五”期间每个贫困家庭有一个劳动力接受培训。3.2加强示范,完善网络。为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认定了30个国家级培训基地作为试点示范,加上省、市、县认定的培训机构,各级扶贫系统认定了2323个培训基地,基本形成了覆盖贫困地区的培训网络。国务院扶贫办基地省级基地数量市县基地数量合计河北129101131山西176977内蒙124238263辽宁11819吉林112830黑龙江17879江苏2013浙江16245252安徽135108144福建11江西1264471山东178河南134281316湖北1106980湖南15118124广东
6、11011广西146065海南111820重庆1333872四川281140223贵州155965云南18485西藏11陕西14344甘肃1207192青海12223宁夏110516新疆178合计30600169323233.3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和投入力度。我们要求,各地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原则上要达到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10以上。2006年,各地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达到近10亿元。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信贷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渠道投入方式。“贷款参训,就业脱贫”培训方式由于财政补助规模小、参训人员多,目前的补助力度尚
7、难以满足贫困劳动力培训期间的所有费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湖北省宜昌市、河北省承德市等地探索了“贷款参训、就业脱贫”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方式。为使更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有机会接受技能培训,实现非农转移,宜昌市扶贫办会同财政、银行等部门,制定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贷款办法,从2005年起由市级财政每年安排80万元作为贫困劳动力贷款培训的担保资金。由培训学校向2000名贫困学员转贷,借款期2年,扶贫办安排贴息。学员与培训学校签订贷款协议,学校根据协议从学员就业后的工资中收回贷款。贷款回收率在93以下的损失,由培训学校承担;回收率超过93的损失,由担保资金弥补。此外,为奖励培训学校提高贷款回收率,当贷款回收
8、率超过95时,政府和银行对培训学校给与一定奖励。贷款培训具体办法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三难”:一是解决了贫困劳动力经济困难、无钱参训的问题;二是解决了职业学校招生困难、无米下锅问题;三是解决了扶贫贴息贷款“难找项目、难到户、难回收”的问题。这种“贷款培训,就业脱贫”的培训方式,深得培训学校、银行和贫困家庭的欢迎。基层干部群众这样评价这种方式:“贷款到位是前提,培训技能是基础,派遣就业是手段,家庭脱贫是目的”。 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培训方式的形成和推广,推动了扶贫培训体制的创新和扶贫项目管理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推广和示范作用,但实践过程中仍需要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3.
9、4 严格制度,规范管理。对招生、培训、就业、资金管理和补助等各个环节都制定规章制度,实行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全过程由五个步骤组成,既招生、培训、安置就业、后续管理和资金拨付。整个过程的参与方有受训者本人,各级扶贫部门及乡政府、村委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受训者本人根据招生要求报名参加培训后,由培训机构安置就业。扶贫部门主要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招生(主要由县扶贫办、乡政府、村委会负责)、资金拨付和对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受训者的培训以及安置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后续管理;用人单位通过培训机构录用受训者。确定培训对象坚持贫困瞄准机制。招生工作主要由省、市、县扶贫办及乡政府、村
10、委会共同完成。具体的培训招生工作由市县两级扶贫办负责,通常市扶贫办制定培训和招生计划,县扶贫办按照下达的招生指标和招生简章进行宣传,将招生简章通过电视广告、海报或电话通知等方式下达到乡政府和村委会,此外还有负责学员的报名、面试、集中入校报到等工作。在一些地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也会参加招生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为学员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如贫困证明等。选择培训机构坚持多元选择机制。培训机构的选择需要认定,基本原则是: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是搞好转移培训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资质;三是有承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相应的场所、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四是有相对稳定的介绍就业的能力和
11、渠道;五是有比较完善的劳动力转移的管理体制;六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扶贫部门对选认的实施“雨露计划”培训机构进行动态管理,明确责任、任务与期限。对认定后不积极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或违反有关政策、规定的,取消资格。确定培训内容坚持用工需求机制。大部分培训机构以“订单培训”为主,培训内容以适应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目前,重点培训家政、餐饮、保安、酒店、建筑、园林绿化、制造、电子装配等用工量大行业的职业技能。同时,要适当安排法律知识、行为规范、权益保障等内容。培训时间根据培训内容确定,一般在3个月至6个月,一般不超过1年。就业安置。培训机构安置培训后的贫困劳动力主要有以
12、下途径:一是通过以往学生的就业单位的介绍;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培训机构与全国相关企业联系;三是通过当地劳动部门的中介机构或各种招聘会来寻找就业单位;四是有些企业主动找到培训机构,与学生、受训者直接见面招工。维护权益。一般情况下,经过培训机构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后续管理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一是保证受训者在一段时期内稳定就业,二是协助受训者在就业期间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如果受训者在企业就业时,福利待遇与合同规定相违背或受到不公平待遇等,培训机构可以出面帮助协调。三是对受训者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资金管理与拨付。中央和省安排的专项资金,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使用和管理,主要用于
13、补助受训者的培训,不得用于新建基础设施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等方面。对受训者的补贴标准由各省根据培训时间自行确定。培训机构将所有受训者的就业去向,包括企业名称、地址、联系电话以及家庭联系方式上报扶贫办核实后,方可由财政部门按补贴标准拨付。 3.4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培训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贫困劳动力自身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满足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各类培训。“校企联合”培训模式英格玛人力资源公司2002年成立于苏州,定位于为中国外资企业提供蓝领及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发展过程中发现,一方面很多发达地区的企业希望成批量招收员工,
14、另一方面很多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时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学历低、未经过系统培训而导致就业竞争力很低,往往只能在经济发达城市从事那些又苦又累、工资低、环境差的工作。为改变这种情况,在湖北省扶贫办、宜昌市扶贫办的支持和引导下, 2004年英格玛人力资源公司与湖北宜昌青华职业培训学校合作成立了英格玛教育集团,在苏州建立了可容纳8000多人员工生活基地,将招生、培训、就业、维权、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参训学员与公司直接签订劳务合同,由青华职业培训学校培训后由英格玛公司派到企业工作。这种模式对企业而言,只是根根与英格玛公司的劳务协议支付一定的管理费,减少了招聘、培训、管理等环节,增加了员工的稳
15、定性;对学员而言,使就业、维权和劳保更有保障。实施几年来,英格玛公司已成功帮助3500多名贫困地区劳动力实现培训转移就业,并且人均月工资都在1200元以上,每年这些学员汇回家里的钱都达到10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这种校企联合模式,不仅帮助培训结构培训的贫困地区劳动力成功转移就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出现的“用工荒”问题,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和受训者的高度肯定,2005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在湖北宜昌召开了“全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了这种模式,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先后三次批示要在
16、全省推广英格玛和青华的合作模式。2006年,在与湖北成功合作的基础上,英格玛又与重庆市扶贫办培训中心合作,在重庆开设了两所英格玛职业培训学校,采取“0学费”的方式招收了近2000名重庆市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经过6个月严格培训后全部安置到苏州就业,就业率达到100%,重庆英格玛职业培训学校还因创新的教学模式、全军事化的管理赢得了学生家长们的好评,并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4“雨露计划”的实施效果“雨露计划”实施近三年多来,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各级扶贫部门已累计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近300多万人,带动了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抽样调查显示,接受技能
17、培训的劳动力与未受培训的劳动力相比,每月工资可提高300400元。2006年贫困统计监测显示,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近50。 4.1与其他扶贫方式比较,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产出效果更明显。财政部“财政扶贫资金投向分析”研究表明,从1998年到2001年4年平均来看,519个贫困县每万元扶贫资金扶持的贫困人口为1.34个;而按人均1000元进行财政补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每万元可培训10个贫困劳动力,可带动40个贫困人口脱贫,扶贫效果是前者的30倍。4.2与靠亲戚朋友介绍和自发性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相比,经过“雨露计划”培训后的贫困劳动力就业相对更稳定、
18、自身权益维护更有保障。从减少农村和农业人口的角度来看,可以说靠其他方式外出打工更多的是输出,而劳动力转移培训则更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转移。目前,靠亲戚朋友介绍和自发性外出打工是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主要方式。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由培训机构组织输出。四川南充市仪陇县马路乡白庙村的余海龙,男,24岁。现在浙江省杭州富利登塑胶电子有限公司就业。2005年5月11日到浙江衢州市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培训前,在广州打工近3年。在广州时,工作不稳定,一是有些企业一年只开工几个月。二是因为经常被欠工资或被欺负。因此,需要花很多时间找工作。工资最高可以挣到1500元/月。参加1个月的电子与信息培训之
19、后,虽然在现在的公司工作不满1个月,工资刚开始也只有600元,但感觉很好。至少再也不用为找工作或被人拖欠工资、受人欺负等担心。希望在工作中能够掌握一门技术,今后长期干下去。类似调查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其它输出方式比,有几大优势:一是由培训机构出面,通过正规渠道安排就业。与自发性外出打工相比,企业相对正规、工作环境好一些、工作比较稳定、工资福利待遇有保障。特别是在遇到雇佣双方发生纠纷时,培训机构有责任帮助协调和解决。二是在培训机构能够得到各方面的培训。虽然1-6个月的时间较短,但至少经过了军训、引导型培训和技能培训。跟完全没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比,无论是观念上还是技能上都有很大变化。三是通
20、过技能培训,可以初步掌握一些技能的入门知识,便于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深造,从而得以在企业长期就业,真正达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目的。4.3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转移的贫困劳动力在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换了脑子”。一段时间后,积累了资本和经验,回乡创业,报效家乡,成为贫困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新农村建设的骨干。5结论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劳动力转移培训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通过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进而使他们转移到二、三产业,不仅实现了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而且有效配置了劳动力资源,加快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更重要的是为贫困地区培养
21、、积累了新农村建设大量人才。在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仍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探索创新,完善投入和管理机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各具特色的成功范例几年来,各地在实施“雨露计划”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和管理办法,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湖北最早实施“雨露计划”,通过抓龙头、带分校的方式,构建集团式区域培训网络,形成基地的规模化优势;培训模式不断优化创新,是湖北雨露计划实施工作的一大特色。湖南采取“政府扶助工学交替”培训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形式,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农民贫困与求学、学历
22、与就业等矛盾。贵州采取签订扶贫办与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与培训对象、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三个合同”的办法,规范管理,理顺关系,明确责任,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黑龙江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找优势、寻特色,创品牌基地、培育品牌专业、引品牌师资、编品牌教材等途径,着力培育有较大影响和有较强竞争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劳动力品牌。“依安保姆”、“鹤岗保安”、“齐市出租车司机”、“杜蒙饺子大嫂”等劳务品牌已叫响大江南北。重庆为了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土地,实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及时调整劳动力转移培训战略,从短期培训为主,改为主抓1到2年的中长期培训,提高补助标准,加快了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术型的转变。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