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ppt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程标准】1.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两汉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大一统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思想统一,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感应” 加强加强君权;避免暴政君权;避免暴政 “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德刑并用德
2、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缓和社会矛盾“三纲五常三纲五常” 维护维护统治统治分类分类内容内容影响影响史学史学西汉司马迁:西汉司马迁:史记史记东汉东汉班班固:固:汉书汉书文学文学汉赋、汉赋、乐府诗、五言诗乐府诗、五言诗科科 技技医学医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数学数学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其他其他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术周髀算经周髀算经;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著;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灵宪农学农学 氾胜之书氾胜之书; ;四民月令四民月令首创纪传体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断代
3、史铺陈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排比,辞藻华丽;反映;反映社会真实社会真实情况情况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被誉为“医圣医圣”促进中国、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中国、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灿若星河的两汉文化灿若星河的两汉文化回望大一统两汉文化皇帝纪年皇帝纪年公元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汉高帝十二年前前195年年15郡郡汉文帝十六年汉文帝十六年前前164年年24郡郡汉景帝中六年汉景帝中六年前前144年年68郡、国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4、前106年年108郡、国郡、国(20172017课标课标,25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据此可知A.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一、重点概念阐释 1、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官员源自各阶层、选官途径明显多元化,民众与政府逐步接近。西汉孝廉之中家世可考知者的分类统计图(20172017海南高考海南高考33)东汉实行察)东汉实行察举制,举制,
5、“郡察孝廉,州举茂才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2、察举制B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选官制度常科科目特科举孝廉 举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贤良文学史料二西汉
6、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史料三史料三 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结合材料,谈谈对西汉经济的理解。结合材料,谈谈对西汉经济的理解。史料二展示了汉初休养生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粮价过低伤史料二展示了汉初休养生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粮价过低伤农现象;存在实物税、货
7、币税并行现象;富商盘剥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农现象;存在实物税、货币税并行现象;富商盘剥造成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史料三则反映了庄园经济盛行,大地主田庄经济的生产情形史料三则反映了庄园经济盛行,大地主田庄经济的生产情形3、田庄经济(豪强地主)(一)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一)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1 1汉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汉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权力很大。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丞相权力很大。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王国问题2 2汉武帝汉武帝削弱相权,控制地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削弱相权,控制地方,巩固专制主义中
8、央集权制度(1)(1)设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用品级较低的官员参议军国大事,建立中朝决策机构设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用品级较低的官员参议军国大事,建立中朝决策机构。(2)(2)察举和征辟:选拔人才,起用布衣为相,以便于控制。察举和征辟:选拔人才,起用布衣为相,以便于控制。察举制官员源自各阶层、选察举制官员源自各阶层、选官途径明显多元化,民众与政府逐步接近官途径明显多元化,民众与政府逐步接近,进一步打破贵族控制选官的局面,进一步打破贵族控制选官的局面(3)(3)实行实行“推恩令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4)(4)建立刺史制度,建立刺史制度,监察诸侯
9、王和郡国高官,监察诸侯王和郡国高官,加强对地方监察和控制。加强对地方监察和控制。3 3东汉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东汉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东汉初年,内朝改为尚书台,形成权力中枢;外朝官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东汉初年,内朝改为尚书台,形成权力中枢;外朝官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东汉中期,内朝官制导致外戚与宦官专政的局面,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控制中央政权东汉中期,内朝官制导致外戚与宦官专政的局面,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的局面。东汉末年,地方州郡势力坐大,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并导致地方割据。同时,甚东汉末年,地方州郡势力坐大,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并导致地方割据。同时,甚至出现过地方州郡直接夺
10、取中央政权,充任宰相,控制皇帝。至出现过地方州郡直接夺取中央政权,充任宰相,控制皇帝。 二、重要问题归纳(二)汉代统治思想的变化据材料分析汉代统治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汉初百废待兴,经济凋敝。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边患问题等威胁中央集权;董仲舒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政治上,秦汉开创了一整套加强统治的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初步巩固,大一统帝国初步形成,疆域初步奠定。经济上,封建经济确立并初步发展,铁犁牛耕逐渐推广,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专制制度的确立奠定经济基础。思想文化上,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大一统,开专制思想文化之先河。文化呈现大一统和多
11、民族的特色。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并初步发展,以汉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认同逐步形成。各民族物质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对外关系上,基本形成了中国古代积极开发的外交思想,开创了对外交往的标志性路线丝绸之路。课堂小结两汉时期的阶段特征选修内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
12、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汉律的认识。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
13、构。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仅在公元前119年就一次性移民70余万人;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曾不断探索海洋。中国在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选修内
14、容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秦朝田赋税率极高,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例如,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
15、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戍卒是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选修内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
16、有变化。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龙首渠选修内容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人们能够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四川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朝提花机模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17、”。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选修内容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2世纪,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人强盛时期,但在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仍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18、。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汉武帝根据张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它们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选修内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汉朝设立的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思维逻辑、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经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选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