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课件.pptx(10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教 材 分 析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三、各单元教材分析一、主要变化及内容安排二、编排特点一、主要变化及内容安排(一)主要变化修改了两个单 元名 称 , 将 原 第 四 单 元“千米 毫米”改为 “ 千米 的 认 识 ” 并 提 前到第 二 单 元 ; 将 原 第 七单 元 “ 统 计 ” 改 为“收集与整理”。更 新 了 两 个 “ 综合 与 实 践 ” , 将 原 来 的 学 习 “ 当 家”和人身上的 小秘密改 为 体 验 千 米 和参观南村 养鸡场。 更 新 了 两 个 “数学文化”,将原 来聪明的高斯和计量的发展改为 为算盘生活中 的数学规律。根据课标要求增
2、加了认识算盘和用算盘表示 多位数,并在“数学文化”中介绍了算盘。第一单元的“较大数的估计”,第三单元中的 “探索规律”和“问题解决”都做了较大的修改。认识图形中删去了小节名称,删去了平行 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特征。按照全书的统一要求,对第三单元中的“估算” 和第七单元关于统计的知识做了较大的调整和修改。知识领域单元名小节页码占比数与代数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写数 读数,大小比较,较大数 的估计,整理与复习7368%三位数的加减法整十、整百数的加减,三位数的加法, 三位数的减法,探索规律,问题解决, 整理与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时、分、秒,问题解决,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千米的认识1010%认识图形
3、统计与概率 收集与整理87%综合与实践体验千米,参观南村养鸡场,每天锻炼 1时66%数学文化(你知道吗) 算盘,生活中的数学规律,七巧板33%总复习77%(二)内容安排教学重点:1.万以内的认识;2.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1.读写数中涉及“0”的读写;2.加减计算中的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3.探索规律;4.问题解决。二、编排特点(一)重视学生的经验,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1. 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入新知识的学习2.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3. 重视情境创设,激发认知需求。(二)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1. 科学编排运算内容(口算、估算)(三)根据新课程理念,
4、科学合理地编排教学内容2. 有意识安排探索规律、问题解决(四)实践活动,特色鲜明(五)重视数学文化的介绍三、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一)数的认识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 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 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参见例1)。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 见例3)。二、前后联系及主要变化1. 前后联系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基础: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单元知识的发展方向:是多位数认识的认知基础,
5、是学习三位数 的加减法乃至整个四则计算的必要前提。(1)修改了主题图;(2)将计数单位“个”变为了“一”;(3)在“数数”一节结束后增加了一个练习,即“练习一”;(4)将读数、写数的方法由对话改为了结论性描述;(5)根据课标要求增加了认识算盘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6)“较大数的估计”做了较大调整:删去了原例2、例3, 将原例4作例2,增加一个例题作例3;(7)增加了数学文化“算盘”。2.主要变化(1)修改了主题图。原教材现教材(2)将计数单位“个”变为了“一”。三、教学内容及教材结构1. 教学内容(1)数数(2)写数、读数(3)大小比较(4)较大数的估计2. 教材结构6写数 读数1523400
6、7用算盘记数认识算盘读中间和末尾有的数看计数器读数脱离计数器写数看计数器写中间和末尾有的数看计数器写数,学会写数的基本方法数数12345一十一十地数万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一个一个地数万以内的数认识万以内各计数单位认识计数单位“万” 认识计数单位“千”数数比较大小12相同数位比不同数位比较大数的估计123对较大数量的感悟对较大的实物数量大小的估计在比较中对较大的实物数量大小的估计。1.关于单元主题图主题图的设计意图主要在于 体现“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课程 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 联系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 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 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
7、数学 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四、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本单元的主题图是以三峡工程为 主题的。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 学过的100以内数已经不够用了,需要 学习更大的数。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 数感。教学时,一是创设情境,激活学 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 了激发兴趣,教师可以用挂图、投影(或课件)等呈现主题图,并用语言 加以描述,吸引学生进入情境。二是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用 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还要鼓励学生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三是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了解 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从而引入新课。在数的认识过程中,要 注意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 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 比如说:小棒、方块模型、
8、 数直线、计数器、数位顺序 表等,这样逐渐建立起抽象 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 关系,并且能够知道这个大 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 系,这也是数感很重要的本 质问题。2.要充分运用多种模型3.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数位顺序表数的组成数数的过程中完成4. 写数读数注意:(1)给出写数 和读数的方法。(2)读数时不必要求学生用汉字写出来, 只要能口头读出来就可以了。可以通过判断、 连线和抽读等形式加以检测。例7,教学利用算盘表示数。 让学生在算盘上任选一档做记号定为个位。课标(2011年版)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参见 例1)。(在学习整数时,让学生“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有利
9、于学生对单位数的认识,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 化。)5.算盘例6,教学算盘的认识。 教师必须要准备算盘作为教具。6.较大数的估计(1)数学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 估计(参见例3)。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2)三个例题的编排逻辑(针对较大数)通过比较对实物数量大小的估计对实物数量大小的估 计对较大数量的感悟(要点是“比较”)(要点是找“中间量”)(要点是“不同角度”)在比较中对较大的实物 数量大小的估计。要点在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直观比较。这种实际情况 是水果的堆头差不多,但每 一种水果的大小不一样。教材利用表格给出了估计 出的参考数量,只让学生通 过比较
10、填出既可。在教学时还可以先让学 生根据苹果的个数,自己先 估一估橘子和柚子大概有多 少个,再去选填。还可以告 诉橘子或柚子的数量,去估 计其他两种水果的数量。(3)各例题的编排意图对较大的实物数 量大小的估计。要点在于找到一 个已知的中间数量, 然后加以推测。对较大数量的感悟。 要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进 行描述。这里有两个角度: 一是可以从学生熟悉的 数学书的本数来感悟 1200张纸叠起来的厚度; 二是从学生学过的计量 单位厘米来估计1200张 纸叠起来有多厚。“试一试”是为了让学生就同一个数在实际生 活中的多种意义所表现的数量来加强对数的感知。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11、年版)要求(三)常见的量 4.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 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12)。二、前后联系及主要变化1.前后联系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基础:认识了米、厘米,知道了分米,以 及简单的单位换算。本单元知识的发展方向:在测量长度时的运用,是学习面积 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基础。(1)单元名称由“千米 毫米”改为了“千米的认 识”,删去主题图;(2)练习中删去了原6,7,11题等涉及计算的题目;(3)将数学文化“计量的发展”改为了综合与实践 “体验千米”。2.主要变化三、教学内容及教材结构1.教学内容(1)认识千米;(2)知道毫米;(3)
12、简单的单位换算。2.教材结构12341km=1000m了解毫米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体验千米,知道认识千米四、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1.降低了难度,减少了计算,主要在简单换算(删去了以下类型的题目)2. 增加了综合与实践“体验千米”“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提供自主探索空间,有利于张扬学生个 性特长,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搭建数学与实际问题间的桥梁,有利于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 识;三是构建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学习的平台, 有利于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 一 学 段 的 综 合与实践采 用
13、的 是 1幅主图加4幅分图的形式加以呈现的。主图呈现的是实 践活动的场景。分图呈现的是活动的 步骤和要求,每个分图的 都设计题干,题干采用内 容加要求的形式。本次活动用两课时来 完成,第一节课是实践、 体验;第二节课时交流、 汇报、总结、提升。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二)数的运算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3.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6.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 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6)。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第三单元三位数的加减法二、前后联系及主要变化1.前后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基础:万以内数的认识
14、和100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的发展方向:是学习多位数的加减法,以及加减法的关 系、运算顺序、加法运算律的基础。(1)估算做了重大的修改;(2)“三位数的加法”例4,增加了计算的过程;(3)“探索规律”做了重大的调整;(4)“问题解决”做了较大的修改;(5)将数学文化的“聪明的高斯”改为“生活 中的数学规律”。2.主要变化三、教学内容及教材结构1.教学内容(1)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2)加减法的估算;(3)三位数的加法;(4)三位数的减法;(5)简单的探索规律;(6)问题解决。三位数的加法三位数的减法探索规律问题解决2.教材结构(口算、估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1534估算整数减法估算整数加
15、法口算整百数减整百数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口算整十数加减6三位数的加法123三位数的减法12344个位、十位连续进位十位进位个位进位不进位5被减数是整百数的连续退位个位、十位连续退位十位退位个位退位不退位探索规律1234一组相邻数的差相等的规律的数一组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的规律的数不同方式呈现的简单循环规律感受生活中的规律问题解决123用多种解题策略解答的问题“比少求和”的三位数加减问题求剩余的三位数加减问题1.运算从实际问题引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 索和运用运算方法如:“三位数的加法”的笔算。这一节安排了四个例题。例1 以小学生经常接触的钢笔和铅笔为素材, 通过求“两种笔一共有多少支?”这一问
16、题引入三 位数加法中不进位的加法。四、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例2 以求丰收小学的学生人数这一问题探索 个位进位的计算方法。例3 以农村题材的求“有多少头猪?”这一 问题探索十位进位的计算方法。为此,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自愿地 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同时 要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依据 四则运算的意义列出算式。例4 以“求一辆自行车要多少元?”这一问 题探索个位、十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2.估算要结合具体情境,体现其意义和作用(1)课标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 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
17、作用。(2)要明确的几点估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量的运算。估算不是近似计算,更不是精算以后的四舍五入, 估算也不是估计,估算也是需要算的。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估算问题要有合适的实际 背景,否则就失去了估算的意义。估算往往要涉及在哪个数位上进行计算的问题,因 此,需要在计算之前针对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的量纲(数 量单位)。原教材现教材删去了小节名;不再用“”;以看成的整百 数进行计算。(3)弄清变化把585看成600,把312看成300。600+300=900(个)答:这两个版面大约有900个汉字。“文字语言+数学符号”中,文字语言部分 为数据近似处理,数学符号部分为相关数据精 算,即使用“=”。过去使
18、用“”作为估算方式的符号存在 缺陷,容易导致估算与近似计算的混淆。数学符号文字语言3.注意计算教学中利用加减意义列式的简单问题三 位 数 加 法三位 数 减 法注意利用加法 的意义引导学生列 出算式。注意利用减法 的意义引导学生列 出算式。4.掌握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1)在加法运算中,要补 充有关验算的内容。交换两 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2)减法的验算,要让学 生明确:一种方法是用被减 数减差看是否等于减数;另 一种方法是用差加减数看是 否等于被减数进行验算,这 种方法可以简化为:5.注重迁移类推,加强计算法则的总结概括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 从前一位退1
19、,在本位上加10再减。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 10,向前一位进1。6.探索规律体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探索简单情景下的变化规律(参见例9、例10)。全书对“探索规律”的编排要点:(1)将数的运算律(主要包括: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和变化规律(商不 变的性质、积随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性质等)从原“探索规律” 中剥离出来,放到相应的内容中;(2)从二下开始在“数与代数”中以节的名称出现“探索规律” 至六上,每册一次。其中四下、五上安排在“图形与几何”中。(3)探索规律的基本内容为数的顺序、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循环规律、其他规
20、律等。这是本套教材首次以“探索规律”为小节名出现。本次“探索规律”,仅限于简单的:循环出现的、等差数 列等,要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去发现规律,从 中认识到生活中、数学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规律,重在培养 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意识,而不是在于难度。要引导学生回忆在一下曾经出现过的带有规律性 的例题和习题。7.“问题解决”中注意多种结题策略的渗透画图的策略(示意图)计算的策略列表的策略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一)图形的认识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 图。二、前后联系及主要变化1.
21、前后联系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基础: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本单元知识的发展方向: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平行四边 形的认识的基础。(1)删去了小节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 识”“平行四边形”“拼组图形”,将平行四边 形和长方形正方形合在一个小节进行教学。(2)“课堂活动”由三个合并为两个,“练习” 由两个合并为一个。(3)删去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 的知识例2。(原例2后移)2.主要变化三、教学内容及教材结构1.教学内容(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平 行 四 边 形 的 认 识 ; (3)拼组图形。2.教材结构134随意拼图根据实物印象拼图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1.
22、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逐步感受图形的特征。从形象直观的物体引入长 方形、正方形。给出长方形、正方形边的 名称,以便于研究特征时,描 述边的关系。引导学生从边、角两个维 度研究特征。通过数、比、量、折等操 作活动,逐步感受图形的特征。初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而平行四边形只 是能够辨认,处于了解层面的要求,不要拔高要求。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从实物中感知, 找出平行四边形。从简单几何图形中 辨认出平行四边形。一下:综合与实践二下:认识图形3.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图形拼组活动。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综合与实践的“图形拼组”, 找到它们要求的不同点:一是要用到平行四边形进 行拼组;二是拼组的图形更加复杂;三是对拼
23、组过 程和拼成图形的表述要求更加流畅和完整。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二)数的运算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第五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二、前后联系及主要变化1.前后联系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基础:表内乘除法。本单元知识的发展方向:一位数除多位数,乃至整、小数除法的基础。(1)将“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结论从原 来的例5提前到例3。(2)例3数据变小,增加“试一试”,得出 “余数必须小于除数”。(3)将原例4的按每份数分改为了按份数分。2.主要变化三、教学内容及教材结
24、构1.教学内容(1)除法竖式。(写法、含义)(2)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余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有余数的除法 的含义、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和横式的写法)2.教材结构12345除 除 余 有 试 法 法 数 余 商 竖 竖 、 数式式余除 中数法各必的部须竖分小式的于含除义数四、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1.强调除法竖式的特殊性,明确每一步的含义。四则运算中,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法、减法、 乘法的竖式的写法差别很大。第一是除号的写法。 第二是被除数、除数、商的位置。第三是计算过程步 骤更多,先求商(用口 诀求商),再求积(除 数与商相乘),最后求 差(被除数减去除数与 商的积)。因此必须以 实例为基础,引
25、导学生 弄清竖式除法计算的步 骤,理解每一步计算所 表达的意义。 41 21 2033和4的积商被除数商要对着被 除数的个位除数2.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让学生理解“余数必须 小于除数”的道理。重视“试一试”在这里的作用。197=2(人)5(个)207=2(人)6(个)217=3(人)227=3(人)1(个)让学生观察每道题的 余数和除数,看看有什么 发现?3 . 把 例 1 后 的“ 试 一 试 ” 放 在 例 2后再做 处理。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三)常见的量2.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8)。第六单元时、分、秒二、
26、前后联系及主要变化1.前后联系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基础:钟面,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本单元知识的发展方向:24时计时法;年、月、日。(1)更换了主题图。由原来的2008年奥运会开 幕改为了2010年的“嫦娥二号”升空。(2)例3中给出了经过时间的计算过程。(3)在例4后面增加了电子钟的认读。(4)将原来的例6改为了例5后面的“试一试”。(5)增加了一个练习,即练习十五。2.主要变化三、教学内容及教材结构1.教学内容(1)时、分、秒(时分秒及其进率)(2)问题解决(经过时间)时、分、秒152341认识时、分,知道时=60分1=60认识几时几分认识、体验“秒”,知道 分秒认识、体验“时”认识、体验“
27、分”1234时、分、秒(认识、体验时间)问题解决(时间的简单计算)一般情况下经过的时间同一时内的经过时间 两个整时之间的经过时间简单的时间换算2.教材结构四、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1. 重视对时间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2.通过操作和观察发现进率。3.注意把握“问题解决”的例2、例3、 例4的逻辑顺序。(1)都是求经过时间。(2)逻辑顺序: 2 两个整时3同一时内(8时内)4一般情况(3)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经过时间。如上 午11时至下午2时的时间等。4.注意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通过丰富的活动 建立时间观念。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三、统计与概
28、率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 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 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参见例18)。二、前后联系及主要变化1.前后联系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基础:给定标准或者自己选定标准对事物或 数据进行分类。本单元知识的发展方向:数据的简单分析,统计表和统计图。(1)按照全书的统一安排,将单元名称由“统 计”改为了“收集与整理”。(2)根据课标要求,更换了两个例题,修改使 用了两个例题。(3)调整了本册统计知识的要求,主要是让学 生了解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调查、测量等), 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 整理数据的结果。2.主要变化三、教
29、学内容及教材结构1.教学内容(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分), 用文字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2)用图画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3)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1234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用多种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用图画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用文字呈现整理数据结果2.教材结构四、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1.把握每一个例题的编写意图。一是按颜色、形状、同时按 颜色和形状三个标准来分类。目 的是:一方面通过学生动手分让 其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另一方面继续加强按标准对事物 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 类标准的关系。二是用文字呈现整理数据结果
30、。 要让学生感悟到通过分类可以得 到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文字加 以描述。一是将不同的水果进行 分类。通过学生动手分、摆 的过程,进一步加强按标准 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 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二是用图画(象形图、 圆圈)呈现整理数据结果, 一个圆圈表示一个物体,为 三下的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 做铺垫。三是让学生根据数据整 理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 最少?)一是将不同的图形进 行分类。二 是 用 多 种 方 式(4 种)呈现整理数据结果。三是从多种呈现方式 中 优 选 出 画 “ 正 ” 字 这种 方式。一是让学生经历数 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二是既运用画“正” 字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结 果,又学习用表格的方 式呈现整理数据结果。三 是 让 学 生 根 据 数 据整理的结果,进行简 单的分析。2.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前3个例题都安排了分的活动,一定要组织开展, 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例4可以按教材要求,创设情境,安排模拟活动。谢 谢!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