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概论笔记(共6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309571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2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概论笔记(共6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药学概论笔记(共6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学概论笔记(共6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学概论笔记(共67页).doc(6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药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及药物化学绪论:第一节 药学的概念一、 药的含义:治病草也;术士服饵之品:动词,为疗也;用于防病、治病和诊断疾病的物质。二、 药学概念:药学:以现代化学、医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究、开发和生产用于治病防病药物的一门科学。6个主干学科: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及微生物和生化制药学。关系:首先,研究药学要以化学为基础;第二,研究药物应以临床医学为指导。第二节 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一、 现代药学起源:药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记载人类医学实践活动的时间第一家私人药店阿拉伯人开办 公元8世纪第一部官方组织编纂的药典西方 :欧洲人, 14

2、98年,佛罗伦萨,新调剂大全;实际 :公元7世纪,唐朝,李基、苏敬新修本草(或唐本草)从植物中提取的第一个活性成分吗啡二、 现代药学的发展药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从古代到19世纪末天然药物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至1956年“反应停”事件提取药物、合成药物时期20世纪40到60年代生化药物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基因药物时期我国药学的现状与发展:药物化学方面;药物制剂方面;药理学方面;药物分析方面;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方面;抗生素方面;中药与天然药物方面三、 药学任务:研究新药研制新的制剂制定药品的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阐明药物的作用机理开拓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管理四、 药学教育中的四大专业课程:药物化

3、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第一节 药物化学的基本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一、 药物化学的基本定义1 .药物的种类: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和人工化学合成药物;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化学药物和有机化学药物;根据国家药品管理分类可分为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根据药物的用途可分为预防药物、治疗药物和诊断药物等;根据药物的使用对象可分为人药、兽药和农药等;根据给药途径不同可分为口服药、注射药和外用药等;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系统的部位可分为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作用于内脏系统的药物、影响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影响生长代谢的药物等;根据药理作用不同分类则更为复杂,如抑制胃酸分泌的抗溃疡药物有

4、组胺H2受体拮抗剂、胃泌素受体抑制剂和H +/K +-ATP酶抑制剂,抗高血压药物有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ACE抑制剂、AT拮抗剂,影响心脏和血管活性的a、b受体阻断剂等。2.药物:药物:能影响机体细胞的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并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二类。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抗菌活性

5、: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细菌造成的炎症,白细胞数目增多;病毒造成的炎症则白细胞数目正常。)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细菌的药物。3 .抗菌药:抗生素,又称抗菌素:主要作用于+ 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为含内酰胺环的内酰胺类抗生素,为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发酵液提取或半合成获得;作用机理为抑制细胞壁合成) 头孢菌素类 (先锋霉素,比青霉素谱广)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螺旋霉素) 多肽类:要作用于G-的抗生素有:氨基糖苷类(可造成失聪,不可逆,不能恢复) 多酚菌类素:广谱抗生素: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沙星)

6、抗菌中草药4.抗真菌药(酯酶菌、克霉唑) 药染、消毒剂、杀虫剂5. 最低抑菌浓度: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化疗指数: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CI = LD50 / ED50LD50越大越好,ED50越小越好,CI值大好) LC50是半数致死浓度.6 .肝炎:是肝脏发生炎症性病变的总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毒物及化学药物的损害

7、,遗传基因缺陷而成的代谢障碍以及自身免疫抗体反应异常等病因均可引起肝脏病变。抗病毒化疗剂:针对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的治疗药物。如干扰素、人白细胞介素等。免疫调节剂:对机体免疫能力具有调节作用的治疗药物,这类药物中又分为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两种。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反应引起的慢性活动肝炎。常用的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泼尼松等。免疫增强剂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抵御病原的侵袭。这类药物如植物多糖云芝肝泰等。抗肝昏迷药物:对重症肝炎导致出现的肝昏迷症状有效的药物,如新霉素、氨基酸等。肝炎预防药:通过免疫原理预防肝炎病毒的感染。如疫苗。肝炎病毒灭活剂:通过对肝炎病毒的灭活来防止病毒

8、的传染。如1%氯、0.5%过氧乙酸等。抗肝损伤药物:主要通过促进受损伤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恢复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如维生素、洛替酯等。病毒性肝炎: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临床表现: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两对半:HBsAg (表面抗原) HBsAb (表面抗体) HBeAg (e抗原) HBeAb (e抗体) HBcAb (核心抗体):感染后三周出现,人正在被病毒感染(表示病毒正在复制,出现最早即血清中,存在5周至五月):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为三个抗体中出现最晚

9、的(在表面抗原消失后几周才会出现)稍晚于表面抗原(在血清中出现),作为乙肝有无传染性的指标(阳性则有传染性,阴性则无传染性)e抗原刺激产生的(随着e抗原的消失,e抗体出现)乙肝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几个月后就会消失。核心抗原刺激产生核心抗体,是现最早的抗体,对恢复是有利的。7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病程未感染感染早期感染初期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高传染 性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 携带者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或慢性乙 肝,弱传染性急性HBV感染“核心窗口期”或 既往曾感染过乙肝,有流行病 学意义乙肝恢复期,弱传染性急性乙肝康复期,开始产生免 疫力疫苗接种后或HB

10、V感染后康复急性HBV感染康复期或有既往 感染史,目前保持免疫力8 .下任一项阳性,可诊断为HBV感染:(1)血清HBsAg阳性;(2)血清HBV-DNA阳性;(3)血清抗-HBc-lgM阳性;(4)肝内HBsAg和/或HBcAg阳性,或 HBV-DNA阳性。9 .反映HBV复制指标:HBeAg、 HBcAg、 HBV DNA、DNAP在血中检出上述指标的任一项或多项,则说明传染性较强。部分病人由于其感染的HBV DNA前C区变异,血中HBeAg阴性,而HBV DNA阳性,则提示仍有传染性。HBsAg HBV感染的指标HBsAb 保护性抗体HBeAg 病毒复制传染性强 第二节 药物化学一、药物

11、化学:是一门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合成工艺、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与方法的综合性应用基础学科,并通过研究化合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从分子水平上解析药物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二、药物化学研究内容:Pharmaceutical chemistry:对已知药理作用并在临床应用的药物的合成、提取分离、结构鉴定、质量控制以及化学结构改造的研究。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得到一个安全有效的药物,侧重于现有药物的制备。因此可译为“制药化学”。 Medicinal chemistry:着重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同机体相互的物理化学过程,从分子水平上解析

12、药物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发现一个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及为什么是个好药。可译为“临床药物化学”。三、药物化学的主要研究任务:为有效利用现有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经济合理的方法和工艺;不断探索开发新药的途径和方法。先导化合物:指最初发现有具有特定生理活性和全新结构的化合物,可作为进行结构修饰的模板,通过构效关系、定量构效关系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以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理想药物。第二节 药物化学的结构修饰前药:是一类体外活性较小或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即原药,又称母药)以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药物化学结构修饰应遵循的原则:经修饰所得到的前药在体

13、内经酶或非酶作用必须能释放出原药;不改变药物的基本结构(即药效基团)以免影响药效;修饰的部位也可以是(实际上常常是)药物的基本结构部位,但在体内代谢后必须能释放出该活性基团,即具备体外稳定性和体内易变性。区别:化学结构改造改变药物的基本结构和基团;化学结构修饰只修饰而不改变药物的基本结构和基团,化学结构修饰可认为是化学结构改造的一部分。目的:提高药物的组织选择性;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改善药物的吸收;改善药物的溶解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发挥药物配伍作用。 类别:成盐修饰;成酯及成酰胺修饰;其它修饰先导化合物发现的六个途径:天然产物的活性成分;老药发现新的活性;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14、;广泛筛选发现的活性结构;计算机模拟筛选发现的活性结构;机体内源性活性调节物质的研究等。第三节 新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第一阶段:确定研究方针,发现有效的先导化合物第二阶段:临床前研究(实验室研究阶段)第三阶段: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甲等医院)期临床试验 对健康受试者进行耐受性和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确立合理的给药剂量;期临床试验 选择适宜的病例,采用双盲对照试验,对病人进行药效实验;期临床试验 试生产(两年)第四阶段:注册、上市、销售(药品生产管理部门)第二章 中药与天然药物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一、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概念中药与西药: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为基础;西药以西医理论体系为基础。 天然药

15、物:是由动植物和微生物原料发展形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产物的总称。它包括民间药和民族药。二,中药的研究范围1 .中药的药性: 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科学。天然药物化学:一门应用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的科学。药性:即中药的性能,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2.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称“四气”。寒凉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温热药物能减轻或清除寒证,一般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寒凉与温热是两种不同的属性,寒

16、凉属阴,温热属阳。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些药物寒热之性不明显,作用缓和,称之为“平性”。 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简单地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就是对五味的归纳。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甘有补益、和中的作用;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有燥湿、泻降的作用;咸有软坚、泻下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具有淡味和涩味。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涩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与酸味药相同。3.中药的升降沉浮: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升是升提,降是下降,浮有上行发散之意,沉有下行泄利之意。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凡是升浮的药物,一般都是主上行而向外,有发汗、升阳散寒

17、、催吐等作用;沉降的药物一般都是下行而向内,有降逆、清热、泻下及收敛等作用。4.中药的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据医疗、制剂和调剂的不同要求,对原药材所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的总称。经加工炮制后的中药通称“中药饮片”。5.炮制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转变药物的功能;增强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倾向;易于粉碎,适应调剂、制剂的需要;保证药物的净度;药物经炮制后有利于贮藏、保管,且有矫味、矫嗅、便于服用的作用。6 .中药的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药物在人体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如寒性药物虽都具有清热作用,但作用范围不一样,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清心热

18、,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胃热等。再如同为补药,也有补心、补肺、补脾、补肾之区别。7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古代“毒药”的概念与现今的内涵有所不同。即以“凡药皆有毒”为指导思想,所谓“毒药”是指药物的总称,药物各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后世所称的“大毒”、“小毒”是指药物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三.中药的应用1 . 七情: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分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种,再加上单味应用(单行),称为“七情”。单行:即一味药单独应用即可发挥治疗作用。相须:即两种或两以上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后,能增强原有单味药的功效。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

19、能增强主药的作用。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导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物。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增强或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应属配伍禁忌范围。2.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在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应避免合用,以防止增强或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妊娠用药禁忌:某些药物会损伤母体、有害胎儿,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所以妇女在怀孕期间,对这些药物应作为禁忌药。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即服用某些药物或服药期间,对某些与有病有碍的食物,应注意避免或节制食用。3.剂量

20、:用药量,称为剂量。是指一味(69克)干燥的中药在汤剂中的成人1日内服量。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a. 单味药物的成人用量;b. 方剂各药的相对用量;c. 制剂的实际服用量。剂量的确定:a. 根据配伍、剂型确定剂量;b. 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c. 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确定剂量。4.用法:煎药法:煎药器具要以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不影响汤剂质量和药效为佳,多用陶制砂锅,亦可用搪瓷烧锅。煎药以清净而无杂质的河水,井水或自来水为宜,每剂药量至少应煎2次。服药方法:应视制剂用药途径而定,汤剂一般多宜温服;发散风寒药最好热服;呕吐的病人,宜小量频服等。一般疾病服药,多每日1剂,每剂分2服或3服。病情

21、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服药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一般来说,滋补药宜在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大多在空腹时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于饭后服;治疟药宜在发作前12小时服;安神药则在睡前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第三节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一、 分类按药物基本类型划分:可分为植物性药物、动物性药物和矿物性药物;按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有机物药物和无机物药物;按成分的酸碱性,可划分为酸性药物、碱性药物和中性药物三大类;按成分的溶解性,可分为非极性(亲脂性)药物、中等极性药物及极性(亲水性)药物三大类;按有无活性划分,有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及无效成分两大类;按成分的

22、生物合成途径,可分为一级代谢物和二级代谢物两大类。二、有效成分:是指具有医疗效用或生理活性的单体化合物,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如果尚未提纯而得到的是一个混合物,但是在药理和临床上有效则称为“有效部分”或“有效部位”无效成分:相对某一疾病而显无效的化学成分。三、意义:探讨阐明中药理论的物质基础;探索新药导向化合物,开发新的药源;中药的质量控制。四、努力方向:药用资源;民族药用资源;中药资源保护;中药资源创新。五、 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癌症(除了头发和指甲外,任何地方都可得) 物理致癌,化学致癌,病毒致癌第二章 药理学第一节

23、药理学总论一、药理学概念:(药理学是以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等为基础,为指导临床各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临床应用科学。)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2、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如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等)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二、药理学任务:阐明药物作用及其机制;阐明药物体内过程及其规律;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第二节

24、药效动力学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物作用:指药物进入或接触机体组织细胞引起的微观生理生化功能改变及形态学改变。药理效应:药物作用下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药物的基本作用:调节功能(兴奋和抑制).兴奋作用:能使机体某些功能增高的作用。苏醒:使中枢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亢进:机体机能高于正常的状态 。抽搐、痉挛、 惊厥:中枢过度兴奋致肌肉不自主的收缩。 反跳:抑制解除后出现的比正常机能更为亢进的现象。衰竭:过度兴奋转入的危重抑制现象。.抑制作用:能使机体某些功能降低的作用。抗病原体补充不足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定义:机体组织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其差异性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产生的原因

25、: 药物与各组织器官的亲和力;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细胞结构的差异。治疗效果: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二、量效关系:1、定义: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几个概念:量效曲线: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浓度对数值为横坐标做图呈典型的对称S型曲线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连续增减的量变。质反应: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 。无效量:药物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最小有效浓度:刚引起效应

26、的阈浓度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引起中毒的量最小中毒量:刚引起中毒的量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中毒剂量(TD50) ;治疗指数;TD50/ED50的比值;安全范围:ED95TD5之间的距离效能与效价: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 效价产生一定效应所需剂量的大小四、药物的作用机制:理化反应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对酶影响 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影响核酸代谢 影响免疫机制非特异性作用 受体五、药物和受体:1、受体:是指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它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浆内的大分子蛋白质(或糖蛋白)。2、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7、称配体。3、亲和力:药物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4、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的能力。5、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并激动受体6、拮抗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7、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而内在活性较弱。8、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结合,这种结合是可逆的。9、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分解很慢或是不可逆转,使能与药物结合的受体数量减少。 受体的调节:耐受性,不应性,快速耐受性:连续用药后药效递减的现象。受体脱敏:长期连续用受体激动药而使受体数目减少,反应性降低的现象。受体增敏:连续应用拮抗药后,受体数目增加,反

28、应敏化。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 吸收: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脂溶扩散)特点:不耗能,药物透过的推动力 .易化扩散:取决于浓度差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3. 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给药途径 药物因素 吸收环境给药途径: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入人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皮下或肌肉注射:药物先沿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及淋巴内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吸收较快而完全。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药物胃肠粘膜门静脉肝脏(名词:首过效应)。此方法方便,但吸收较慢。粘膜给药:如眼、直肠、舌下、呼吸道(迅速)等。皮肤给

29、药:缓慢。 一般情况下,吸收快慢顺序为:粘膜(肺泡、舌下) 肌肉或皮下口服皮肤首关消除:首关代谢,首关效应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须先通过肝脏,使经过肝脏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现象。药物因素:理化性质:小分子水溶性物质可自由通过生物膜孔而扩散被吸收;酸性有机物质在胃酸中不易解离,易于吸收。剂型:气雾剂、注射剂、溶液剂片剂、胶囊剂、丸剂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在血管外给药后,能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率。吸收环境:吸收部位的血流速度快,就会促进吸收;药物浓度高,吸收面广,也使吸收加胃排空、肠蠕动的程度及食物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二、分布:分布:药物自用药部

30、位吸收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从血液转移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2、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局部器官血流量(体内再分布);体液pH值;组织亲和力;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3、再分布: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4、血脑屏障:在血液与脑、血液与脑脊液及脑脊液与脑之间存在着限制物质交换的屏障,这三种屏障的总称为血脑屏障。5、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三、生物转化:1、转化的场所:药物主要在肝脏内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而利于排出体外。2、生物转化:又称狭义的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

31、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其分为两相:第一相:为氧化、还原、水解。 第二相:为结合。作用:促进药物排泄;促进药物灭活;产生活性代谢物;产生毒性代谢物。3、药物代谢酶系:*微粒体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故简称肝药酶。*特点:主要存在于肝微粒体内*组成: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辅酶*作用方式:氧化、还原。4、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肝脏的功能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药物的排泄:排泄: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到体外的过程,也是药物在体内的最后的过程。排泄方式:肾脏排泄;胆汁排泄;汗腺

32、等。影响肾脏排泄的因素:肾功能;尿液pH值;竞争分泌机制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称为肝肠循环。 药物的作用:时量曲线:以时间作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作纵坐标,绘制出一条反映血药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曲线。生物利用度:经过肝脏首过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绝对口服生物利用度:口服等量药物后的AUC(曲线下面积)与静注定量药物后AUC之比。相对生物利用度:以某一制剂为标准,受试药的AUC与标准药的AUC之比。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血药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值。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药物自体内完全消

33、除的表观分布容积分数,即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中药量被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称半衰期,用t1/2表示。 解热镇痛抗炎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其中大多数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on - 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基本作用机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 PG定义:前列腺素是一族含有一个五碳环和两条侧连的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参与多种体内功能的调节。a. 合成和释放的增多,导致体温调定点的提高,使体

34、温升高。b. PG具有一定的致痛作用,同时还可显著地提高痛觉神经末梢对其它致痛物质的敏感性。c. 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物质,如:PGE2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管扩张,并可对抗缩血管物质的作用,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和疼痛。作用:.解热作用:可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使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而对正常人的体温则没有影响发热是机体的防御反应,热型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应用解热药应注意: a.对热度过高和持久发热者可使用解热药。 b.不可用量过大,尤其是对老人和小儿 。 c.解热药的应用是对症治疗,应结合病因进行治疗。.镇痛作用 :抑制损伤和炎症局部PG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减轻疼痛,对炎性疼痛作用显著,主要作

35、用部位是在外周。*适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头痛、肌肉痛等慢性钝痛 *无效:创伤引起的剧痛,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欣快现象,无呼吸抑制作用*长期使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抗炎作用: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的疗效。解热镇痛抗炎药临床药理学特点: 起效快;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和肿胀;改善功能等 不能根治原发病;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停药后可能迅速出现“反跳”甚至症状再现等 不是病因性治疗药 按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将解热镇痛抗炎药分为四类:*水杨酸类(乙酰水杨酸)*苯胺类(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吡唑酮类(保泰松)*其它有机酸类(吲哚美辛、布洛芬、炎痛喜康等)胰岛素

36、的分类:*型(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完全消失,胰岛素分泌缺乏,不用胰岛素不行*型(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 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打胰岛素不会危及生命,但血糖控制不好,会产生并发症,胰岛素相对缺乏、胰岛素抵抗(INR)胰岛素耐受性-胰岛素抵抗:病人血中胰岛素含量正常或高于正常,但其生物效应明显降低。糖料病的治疗方法:*型糖尿病:普通胰岛素替代疗法(猪、牛胰岛素注射) 普通胰岛素结构改造(猪胰岛素链第30位的丙氨酸

37、用苏氨酸代替)重组DNA技术利用大肠杆菌合成胰岛素胰岛素基因工程细胞替代治疗,重建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异种胰岛细胞、细胞系、非胰岛细胞等)*型糖尿病:控制饮食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种类: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胰岛素的结构:分子量为56kD的酸性蛋白质;由两条多肽链以二硫键共价相连;A链有21个氨基酸残基;B链有30个氨基酸残基。 胰岛素受体:为一糖蛋白、大分子复合物,由两个13kD的-亚单位和两个90kD的-亚单位构成,-亚单位在胞外,含胰岛素结合部位,-亚单位为跨膜蛋白,其胞内部分含酪氨酸蛋白激酶

38、。 作用机制假说:胰岛素诱导第二信使形成,它们模拟或具有胰岛素样的活性;与INsR-亚单位结合,激活-亚单位的自身磷酸化,激活-亚基上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导致活性蛋白的磷酸化,进而产生生物效应;使葡萄糖转运蛋白从胞内分布到胞膜,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及转运活性,加速葡萄糖的转运;临床应用:重症糖尿病(IDDM, 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未能控制者;糖尿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等);合并症(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第三章 药物滥用与不良反应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内容1、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

39、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2、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二、副作用副作用定义: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特点:A、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作用。B、可以预知、不太严重,不可避免产生的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三、毒性反应定义:指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各脏器或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特点:反应比副作用大,对人体健康危害大,有时可预料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反应范畴。四、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五、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六、变态反应(含义

40、):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致敏:是指机体与抗原接触后通过免疫机制发生反应性过高的过程或是接受抗体或免疫细胞后所处的反应性过高的状态。变应原:致敏人类的物质。触发:已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暴露于同一特异性抗原,即可导致变态反应的发作。这个过程称为触发或攻击。 变态反应(基本病理变化):血管病变: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血管炎(变应性血管炎或称超敏性脉管炎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成分而引起的血管的炎症。);紫癜(是指血液的有形成分,特别是红细胞渗出血

41、管,进入到皮下或黏膜下的情况。)。平滑肌收缩外分泌活动亢进血液病变:嗜酸粒细胞增多;凝血功能改变。溶细胞反应(或称细胞毒反应是指抗原与靶细胞接触后,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直接导致的靶细胞的破坏。)迟发变态发应:结核菌素样反应;组织增生和肉芽肿形成。七、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特异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八、继发感染(二重感染):是指在一种感染过程中,又发生了另一种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致。如正常人口腔、鼻腔、肠腔等处有微生物寄生,菌群间维持平衡共生状态,广普抗菌素的长期应用,使敏

42、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趁机生长,造成感染。九 、耐受性: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机体,其效益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如青霉素的用量在逐步增大。十 、首剂效应:是指首剂药物引起强烈效应的现象。如降压药可乐宁,常量首用出现血压骤降现象,因此这类药物应用应小剂量开始。十一、不良反应的其他表现:1. 药原性疾病: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如GM引起的N性耳聋。2. 休克:是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以微循环血流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使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心、脑、肾等)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注而产生的综合征。3. 过敏性休克:由过敏反应导致的休克,称为过敏性休克。抢救

43、不及时,常可造成死亡。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极微的用量,即可引起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反应。如青霉素4. 药热:使用某种药物后所发生的发热反应,如青霉素类、阿司匹林等。5. 皮肤反应:各种皮肤反应也属全身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症状常表现在局部,但常伴有多种全身症状,如蛋白尿、哮喘及粒细胞减少等。药物的错误应用:1、药物滥用:持续地或偶尔过量用药,这种用药与公认的医疗实践不一致或无关。2、过量用药:过度使用某种药物而不考虑治疗周期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是非医疗目的超剂量用药。3、吸毒:是一种采取各种方式滥用麻醉品(阿片类、可卡因类和大麻类)的行为和现象。4、药物误用:

44、任何对个人、他人以及社会造成身心危害和社会、法律问题的用药行为。 对个人的显性损伤 对个人的潜性损伤 对他人的显性或潜性危害 对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危害成瘾性的含义: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天然药或合成药)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成瘾性的4种特征:(1)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强制性地驱使人们连续使用该药,并且不择手段地去获得它;(2)有加大剂量的趋势;(3)对该药的效应产生精神依赖性并且一般都产生身体依赖性;(4)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危害。 习惯性的含义:对药物的一种心理需求。习惯性的特征:(1)有一种连续使用该药的要求(但非强迫性),目的是追求该药使人感觉“舒适”的效应;(2)没有加大剂量的

45、趋势,或只有很小的趋势;(3)对药物效应产生一定程度的精神依赖性,但不产生身体依赖性;(4)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涉及用药者本人。依赖性定义: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体验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分类: 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交叉依赖性1、精神活性药物:指那些作用于脑神经细胞并产生精神和行为效应的物质,它们中有许多都具有致依赖性潜力。2、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药理学分类包括:中枢神经抑制剂;中枢神经兴奋剂;致幻剂和烃类溶剂。根据国际公约分类包括: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3、药物的致依赖性特征:吗啡型:精神、身体依赖性,耐受性,交叉耐受,戒断症状巴比妥型:严重精神、身体依赖性,耐受性,戒断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