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doc(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七章 力第一节 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历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
2、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
3、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表达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展解释。强调:产生力
4、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三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表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布置作业第二节弹力教学目标:. . word.zl-.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根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 w
5、ord.zl-.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二新课教学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
6、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围量程;2认清分度值;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三小结四布置作业第三节 重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历提出科学的猜测。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
7、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难点:重力方向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二新课教学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
8、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猜测: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二重力的公式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
9、10N/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那么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三小结四布置作业: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44页图12.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
10、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按照书本第45页的实验进展探究不同外表,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外表;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外表的速度一样。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外表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
11、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12.5-4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3通过观察图12.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4阅读47读科学世界“汽车平安带。三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
12、,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四布置作业第二节二力平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条件;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
13、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具: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一把剪刀。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但凡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发动。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方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
14、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一、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2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
15、要满足什么条件?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F图4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图3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展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局部,这两局部能静止吗?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拟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
16、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二、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利用二力平衡
17、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4反响练习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牛,方向是。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假设提拉物体使
18、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7.如以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第三节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3经历制定方案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根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重
19、点: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难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二新课教学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
20、,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方法:控制变量法。原理:二力平衡条件:fF转换法,图甲 图乙 图丙表格设计:实验次数压力大小N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fN弹簧测力计示数123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说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外表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图甲和图丙实验说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四摩擦的利与弊: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五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
21、糙程度六、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别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三小结。四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五作业:课本P63 1、2。六教学后记:第九章 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展简单计算。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2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比照是提高物理思维的根本方法。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
22、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拟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根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根底。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创造的根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教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
23、钉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文76页14.11蝉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外表上的力叫做压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2突破难点的方法:练习:利用如图1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稳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图1二压强利用探究实验进展压强的学习1提出问题2进展假设和猜测3设计方案实验4进展实验学生探究5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
24、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计算公式是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 m 2 1Pa = 1N/m 2压强的物理意义: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历进展讨论并总结和归纳: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
25、积不变时,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练习:小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三小结:四稳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六教学后记: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部压强听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
26、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连通器应用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具: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文80页潜水艇,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课课题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液体压强的特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展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演示实验: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
27、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一样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4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浓度,液体压强随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练习: 二、连通器1定义
28、: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2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一样的。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三小结四稳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六教学后记:第三节大 气 压 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
29、大气压强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的科学态度。2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学难点:大气层的测量教具:空饮料盒或罐、弹簧测力计、吸盘、托里拆利实验装置、金属盒气压计、抽水机模型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大气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压的存在1演示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3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强
30、调: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课本P87页 “想想做做2通过演示介绍“托里拆利实验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提出问题: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为什么 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一样? 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压入一些,结果是否一样? 将管倾斜,结果是否一样?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P0 = 760mmHg =1.013105Pa。3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2大气压随大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3000m
31、以,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介绍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5大气压的作用:1抽水机2用吸管吸饮料三小结:四稳固练习:练习。五布置作业:六教学后记: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2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微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教学重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难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具:硬币、铅笔、纸等。教学过程:一引
32、入新课通过课本P91图14 .4-1实验 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引出本节课来研究14.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新课教学一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与它接触,是不是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由于吹气,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提出问题2猜测3设计实验4进展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练习:课本P93-1二飞机的升力 如图14.4-5面,迎面吹来的风被机
33、翼分成上下两局部,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外表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三小结:四稳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五布置作业:六教学后记:第十章 浮力第一节浮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3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开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
34、识的意识。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具: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的知识导出课题 浮力。二新课教学一用测量法研究浮力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拟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F浮 = G F 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三浮
35、力的大小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课本P951提出问题2猜测3设计实验4进展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重力G/N拉力F/N浮力F浮/N小桶重力G桶/N小桶和溢出水总重G总/N排开水的重力G排/N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 G排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 = G排 展开,即F浮 = G排 = 液gV排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三物体的浮沉利用课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展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 、G物的作用,当 F浮 G物时,
36、物体将上浮;F浮 =G物时,物体将悬浮;F浮 G物时,物体将下沉。对于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其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练习:练习册P63-A组5、6。四物体的浮沉的应用1密度计2潜水艇3飞艇4热气球5氢气球三小结:四布置作业:五教学后记: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开展科学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开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
37、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教学准备空易拉罐自备,每组25个、小容器自备,每组至少1个、弹簧秤29只、纸杯9只、固体物块9个、溢水杯9只、橡皮泥9块、钉子假设干。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那么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3利用物体上、下外表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
38、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那么的物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二、进展新课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实验一: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一样的钉子。分组实验: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场行动。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
39、10、11、1220。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枚钉子以上。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漂浮而惋惜顿足。虽然教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实验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教师示表演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3猜测与假设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测,并说出猜测的根据。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响学生:底面积,因为把船底做大,“货物装的才多;物体
40、密度,有些物体在水中漂浮,有些物体那么会沉底;液体密度,因为同一物体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银中那么可以漂浮;浸入液体的深度,因为易拉罐越往下压,越费力;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因为用粗细不同的易拉罐,压入水中一样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教师:把各种猜测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拟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4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测?经过组同学之间的交流,大局部同学可以确定研究方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教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拟两者之间的关系。5收集证据进展实验分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展现了一些个性化的作法:有些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