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探源.docx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12982351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探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探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探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探源.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会计信息失真探源 肖立云摘要 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清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然而,自1993年我国进行会计改革,实现与世界惯例相接轨以来,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成为急待解决的难题。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研究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区分了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的“真实性”含义和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真实性”含义,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动因、外部条件及文化根源

2、作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措施。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 判断标准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确定的会计核算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清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然而,自1993年我国进行会计改革,借鉴西方先进的会计制度,实现与世界惯例相接轨以来,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

3、真实性,成为急待解决的难题。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削弱会计的经济管理作用,阻碍经济发展,危害非常严重。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研究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为明

4、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发布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

5、实性”的实质性含义。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绝对真

6、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

7、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

8、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以往人们谈论会计信息失真,往往只关注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故意性,这样就很容易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归结为个别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或思想品质问题,在此认识基础上所制定的治理方法如隔靴搔痒,难于切中要害,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表面看来,多数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都具有主观故意性,但如果不搞清楚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

9、动因,也就很难正确评价虚假会计信息的性质,无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手段,应首先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入手。 一般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主观)动因和外部(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就会计信息失真而言,内在动因是其主观基础,外部环境是其客观条件,只有这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动因 会计信息生产者(包括会计人员、企业负责人及其他可以对会计信息施加影响的人员)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这里所讲的“利益”,既包

10、括企业利益,也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既包括直接利益,也包括间接利益。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其次,是个人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

11、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即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如通过虚计利润骗取奖励等;也有些是间接利益,如企业负责人通过为企业谋取非法利益并因此获得相应的好处,会计人员为讨好企业负责人,按其授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好处等。虽然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并非完全拒绝真实会计信息而单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因为真实会计信息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企业所必需。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高速发

12、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已逐步成为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管理者也要求生产真实会计信息。这就足以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有的企业会设置真假两套帐,以分别满足企业利益的不同需要。从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中,我们更应看到其中一致的地方,即对利益的追逐。如果不制定良好的制约机制,限制和杜绝企业通过会计信息去追逐非法经济利益的行为,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曾有报道反映某企业居然设置了七套不同的帐簿,以分别应付各部门的检查,这一典型事例将利用会计信息非法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推向了极点。 会计工作中的某些工作内容需要

13、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在已查处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有许多是在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各项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通过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这样形成的虚假会计信息往往非常隐蔽。 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内部操作性,进一步强化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

14、动因。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企业应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现实生活中除了部分小企业采用代理记帐外,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会计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样就把整个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置于企业内部,由企业控制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当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由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控制时,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如果企业负责人主观上想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获取相应的利益,就可以充分利用全部会计工作被企业控制的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这也是虚假会计信息难于发现和治理的根本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条件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决定因素,但有了内部动

15、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虚假会计信息,而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还有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归纳起来,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会计人员平均业务、道德水平等因素。 法律环境的缺陷是虚假会计信息得以产生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要想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以法律形式明确虚假会计信息的非法性。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首先,是受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制约。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工作规律。会计法规的制定应符合会计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尤其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必须符合会计科学的一般规律。如果会计法规缺乏科

16、学性,就会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带来困难,从而影响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会给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留有余地。其次,是受会计法规的可操作性制约。会计法规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判定方法和判定标准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便于执法部门对虚假会计信息认定和管理。这就要求制定会计法规不仅要有原则要求,还要制定体现各种原则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为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会计法规模棱两可,操作性不强,其贯彻执行就会大打折扣,虚假会计信息就会乘虚而入。第三,是受人们的法律意识制约。一定时期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如果人们能自觉遵守会计法规的有关

17、规定,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下降。第四,是受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执行情况制约。对会计法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的执行情况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我们虽然制定了各种相关的会计法规,但如果对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处罚不力,或疏于对会计法规违法行为的检查,客观上就会形成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日益泛滥。 政治经济环境中的问题也是促使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重要条件。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经济管理工作还必须依靠各种行政手段。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工作职能,甚至袒护和纵容各种会计工作中的不法行为,就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温床。比如,我国的个别地区或部门,由于某些领导

18、功利思想严重,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明确要求所属企业必须上报夸大的工作业绩,迫使企业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也有些管理部门严重失职,对企业的会计工作管理不严,对会计信息造假现象更是不闻不问,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也有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会计工作无法发挥其应有职能,会计信息失真自然不可避免;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如果社会上的各种造假行为都极为严重,虚假会计信息泛滥成灾也就不足为怪了。若从反腐倡廉角度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腐败现象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根除腐败现象,虚假会计信息也就难以彻底治理。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还

19、与会计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如果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就能够自觉抵制来自于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拒绝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但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完全依赖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制环境、经济秩序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作后盾,会计人员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单纯依靠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有时可以解决个别企业的问题,但无法解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的文化根源中国会计人员作为中国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其思想观念必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打下深深的烙印。这种烙印对会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行

20、为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会计人员思维方式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根本出发点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论语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说明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人是高于其他一切的。正是这种观念决定了中国人思考问题喜欢从人本身这个角度来进行,先了解和认识自己,然后再做其他事,这是一种内省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必须是全方位的,包括自己的身体状况、思想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状况、社会关系状况等等。因此,当一个中国人被要求做一件事或要求别人做一件事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把这件事做好,而是考虑这件事做

21、了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对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产生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关系哲学”思维方式。我对你投之以桃,你必对我报之以李,彼此心照不宣。大家这样有来有往,一种复杂的中国式的人际关系就产生了。这种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 作为中国的会计人员也很难脱俗。当一名会计人员去审核一家公司的年度报告时,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把这项工作如何做好,而是会想如果认真检查会有什么后果,马虎过去又有什么好处。而对于被检查方来说,自己拿出的虚假会计信息如果得到确认的话,不仅小集体的利益可以得到保护,而且“数字出官”,领导还可以得到奖励和提拔。所以被检查方往往不择

22、手段以蒙混过关。而对于检察方的会计师来说,按原则办事,必然会违背“有来有往,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游戏规则”,自己的人际关系很有可能变得异常糟糕。帮助被检察方混过了关,即使事后被察觉,由于“关系哲学”的存在,检察方所受的惩罚对他并无大碍。犯错误所付出的成本远小于犯错误所得到的收益。这也就是某些会计师进行财务审查时铤而走险的原因。 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认识自我的有限性。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观察、了解别人的反应来获得的,这意味着需要很多的时间。因此要真正正确认识自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来思想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商业因素的增强,使许多中

23、国人在思想上又多了一层浮躁之气。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很大,这种思想的存在使许多人对自己的认识偏差很大,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利用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处于过渡时期拼命钻空子、捞好处,结果往往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传统文化对会计人员处世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处世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庸”,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明哲保身,不愿得罪人。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就是“礼”。所谓“礼之用,和为贵。”通过实行“礼”来达到“和”的目的。这种“和”决不是信仰与追求上的团结的“和”,而是基于保护个人利益之上的“一团和气”。你不破坏我的个人利益,作为回报,我也不破坏你的个人利益。这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世方式造成的影响是

24、巨大的。首先,它使人们产生了一种人人自危的心理。不管我怎么做,只要坚持原则得罪了人,自己就有一种危险感,害怕遭到打击报复。因为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人口管理体制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往往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其次,人不可能永远不遇到难题和困难,今天我放你一马,算你欠我一个人情,明天我有事找你,难道你还不放我一马。这种人情债式的人际交往在中国屡见不鲜。 中国的会计人员不可避免要受到这种中国式处世方式的影响。而会计法本身的不完善也使这种处世方式得以大行其道。会计法第4条规定:“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本法,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保障会计人员的职权不受侵犯。任何人不得对会计

25、人员打击报复。”却没有规定单位领导人如果利用职权影响会计人员的工作,该受到怎样的处罚,而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又该得到怎样的保护。有法不依可以通过加强执法解决,无法可依却会使有关当事人直接受到伤害。但即使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处世方式决定了在一个单位,会计人员如果违背单位领导人意志办事,最低的惩罚也是穿“小鞋”,让其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因此,作为生活于现实中的会计人员在自己的处世方式上往往带有“中庸”的色彩。 传统文化对会计人员行为方式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行为方式最大特点就是“无为”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讲究的是保护个人利益,对自己利益范围之外的东

26、西“不争”。“无为”思想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克制欲望,而在现实中却演化成了睁只眼、闭只眼的消极处世态度,在个人行为上则表现为:第一,对见义勇为之事冷漠对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第二,对待自己的工作不积极主动,只做份内之事或整天混日子;第三,处理问题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特别是第二、第三种行为危害相当严重,因为它带来的是整个社会效率的降低,大家都不肯多做事,人浮于事,使整个社会运转处于一种松松垮垮的状态。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办事效率低下、相互推诿等恶习的形成,其思想根源也就在这里。 中国有1200多万会计人员,在多大程度上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不得而知。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肯积极学习业务,干工作马虎应付,审查

27、有关会计帐务时马虎从事,对出现的错误知情不报,得饶人处且饶人,对单位领导做假帐行为也睁只眼、闭只眼等不正常现象的出现虽说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肯定与有关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上述模糊观念有关。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它的危害将是长远的和潜移默化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加强会计法规建设。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收支不予办理。在实施会计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反普遍、处罚难办。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会计法的修订工作,将修改会计法的不足之处,明确法律责任,特别是对将虚假会计信息提供给国家、社会、投资人,并

28、导致损失的人员在会计法中规定给予重罚,详细规定处罚的具体标准,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逐步废止企业财务通则和众多的行业会计制度,使指导会计工作的技术标准只有企业会计准则和各项具体准则,使具体业务核算必须遵循相应具体准则的规定,防范会计舞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加大执法力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几个环节要齐抓,凡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弄虚作假,损害社会利益的,必须依法严惩,追究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随时发现,随时处理,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美国20年代经济危机前后,虚假会计信息充斥证券市场,政府通过法律将会计责任明确界定给企业经营负责人

29、,违法乱纪者给予重罚,较好地杜绝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虚假会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由于有些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不够,处罚不力,致使许多虚假会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造假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逐步完善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有

30、些原则、假设虽有缺陷,但还将继续使用。我们在发展会计理论的同时,尽量减少信息失真的程度。会计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会计理论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使提供的会计信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统一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的制度,被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调整、任免和管理由委派机关负责,使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不受企业负责人的制约,使会计人员“顶得住又站得住”,保证会计人员的根本利益。 加强监督力度。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监督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

31、检查和审计监督,各级主管部门也应负起责任,在对所属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上进行指导,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注册会计师应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依法执业,客观公正,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首先,会计核算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违规查处的力度,会计执法检查决不能流于形式,发现问题就要一查到底,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其次,作为会计信息监督者的注册会计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明确其作为独立第三方身份的中介地位。

32、同时,还要尽快更新知识结构,每年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随时掌握与行业内容相关的最新信息,更好地对核算单位实行业务监督。就核算单位内部而言,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应当实行严格的企业法人会计责任制,约束其财务行为,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还要建立会计信息复核制度,加强核算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变事后检查为事前监督等。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处理加工会计信息的操作员,应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准确掌握会计准则,按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经常对财会人员进行执业道德教育,明确职业道德标准,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

33、,使之在履行职责时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不谋私利,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杜绝伪造、编造会计信息的现象的发生。不断吸收优秀的人才加入会计队伍,进一步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他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 参与文献赵玉玺.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成因及对策.中国农垦.2003年月12期.P24-25冯艳.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一卷.P312-218向宏屹.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文化根源及其对策.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月1月.P35-39吴彦龙.试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及其治理.学术交流.2004年第一期.P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财务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