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材料力学复习总结2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材料力学复习总结2 .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材料力学的任务: 强度、刚度和稳固性;应力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可编辑修改 -F平均应力 pmA( 1.1)全应力 plim pmA0limFdFA0AdA(1.2)正应力 垂直于截面的应力重量,用符号表示;切应力 相切于截面的应力重量,用符号表示;应力的量纲:图1.222国际单位制:Pa N / m2 、MPa、 GPa工程单位制:kgf/ m 、kgf/ cm线应变单位长度上的变形量,无量纲,其物理意义是构件上一点沿某一方向变形量的大小;外力偶矩传动轴所受的外力偶矩通常不是直接给出,而是依据轴的转速n 与传递的功率 P 来运算;当功率 P 单位为千瓦( kW),转速为 n(r/min
2、)时,外力偶矩为M e9549P Nn.m当功率 P 单位为马力( PS),转速为 n(r/min )时,外力偶矩为拉(压)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M e7024P Nn.m拉压杆件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且为平均分布,其运算公式为式中 FN 为该横截面的轴力, A 为横截面面积;FN3-1A正负号规定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公式( 3-1)的适用条件:( 1)杆端外力的合力作用线与杆轴线重合,即只适于轴向拉(压)杆件;( 2)适用于离杆件受力区域稍远处的横截面;( 3)杆件上有孔洞或凹槽时,该处将产生局部应力集中现象,横截面上应力分布很不匀称;( 4)截面连续变化的直杆,杆件两侧棱边的夹角020 时拉
3、压杆件任意斜截面( a 图)上的应力为平均分布,其运算公式为全应力pcos3-2正应力cos2( 3-3)切应力1 sin 22(3-4)式中为横截面上的应力;正负号规定:由横截面外法线转至斜截面的外法线,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对脱离体内一点产生顺时针力矩的为正,反之为负;两点结论:000( 1)当0 时,即横截面上,达到最大值,即max;当= 90 时,即纵截面上,= 90 =0 ;( 2)当450 时,即与杆轴成450 的斜截面上,达到最大值,即max212 拉(压)杆的应变和胡克定律( 1)变形及应变杆件受到轴向拉力时,轴向伸长,横向缩短;受到轴向压力时,轴向
4、缩短,横向伸长;如图3-2;轴向变形ll1bl轴向线应变图 3-2l横向变形lbb1b横向线应变( 2)胡克定律正负号规定伸长为正,缩短为负;b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E( 3-5)或用轴力及杆件的变形量表示为lFN l EA3-6式中 EA 称为杆件的抗拉(压)刚度,是表征杆件抗击拉压弹性变形才能的量;公式 3-6的适用条件:(a) 材料在线弹性范畴内工作,即p ;(b) 在运算l 时, l 长度内其 N、E、A 均应为常量;如杆件上各段不同,就应分段运算,求其代数和得总变形;即nlNilii 1 Ei Ai3-73泊松比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横向应变与轴向
5、应变之比的肯定值;即3-8表 1-1 低碳钢拉伸过程的四个阶段阶段图1-5中线段特点点说明p弹性阶段oab比例极限弹性极限ep 为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的最高应力e 为不产生残余变形的最高应力屈服阶段bc强化阶段ce屈服极限ss 为应力变化不大而变形显著增加时的最低应力抗拉强度bb 为材料在断裂前所能承担的最大名义应力局部形变阶段ef产生颈缩现象到试件断裂表 1-2主要性能指标性能性能指标说明弹性性能弹性模量 E当p时, E强度性能材料显现显著的塑性变形屈服极限s抗拉强度b材料的最大承载才能塑性性能延长率l1ll100%材料拉断时的塑性变形程度强度运算截面收缩率AA1100% A材料的塑性变形程度许
6、用应力材料正常工作容许采纳的最高应力,由极限应力除以安全系数求得;塑性材料=sns;脆性材料=bnb其中 ns , nb 称为安全系数,且大于1;强度条件:构件工作时的最大工作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对轴向拉伸(压缩)杆件N( 3-9)A按式( 1-4)可进行强度校核、截面设计、确定许克载荷等三类强度运算;2.1 切应力互等定理受力构件内任意一点两个相互垂直面上,切应力总是成对产生,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同时垂直指向或者背离两截面交线,且与截面上存在正应力与否无关;2.2 纯剪切单元体各侧面上只有切应力而无正应力的受力状态,称为纯剪切应力状态;2.3 切应变切应力作用下,单元体两相互垂直边的
7、直角转变量称为切应变或切应变,用表示;2.4 剪切胡克定律在材料的比例极限范畴内,切应力与切应变成正比,即G3-10式中 G 为材料的切变模量,为材料的又一弹性常数(另两个弹性常数为弹性模量E 及泊松比) ,其数值由试验打算;对各向同性材料 ,E、G 有以下关系EG3-112 12.5.2 切应力运算公式p横截面上某一点切应力大小为T I p3-12式中 I p 为该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为欲求的点至圆心的距离;T圆截面周边上的切应力为m a xWt3-13式中 WtI p称为扭转截面系数, R 为圆截面半径;R2.5.3 切应力公式争论(1) 切应力公式( 3-12)和式( 3-13)适用于
8、材料在线弹性范畴内、小变形时的等圆截面直杆;对小锥度圆截面直杆以及阶梯形圆轴亦可近似应用,其误差在工程答应范畴内;(2) 极惯性矩I p 和扭转截面系数Wt 是截面几何特点量,运算公式见表3-3;在面积不变情形下,材料离散程度高,其值愈大;反映出轴抗击扭转破坏和变形的才能愈强;因此,设计空心轴比实心轴更为合理;表 3-3d 4实心圆I p32(外径为 d)d 3Wt16空心圆(外径为 D , 内径为 d)D 4I p132D 4a4 adD2.5.4 强度条件Wt116a4 T圆轴扭转时,全轴中最大切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答应极限值,否就将发生破坏;因此,强度条件为maxWtmax3-14对等圆截面
9、直杆m a xTm a xWt( 3-15)式中为材料的许用切应力;3.1.1 中性层的曲率与弯矩的关系1MEI z3-16式中,是变形后梁轴线的曲率半径;E 是材料的弹性模量;I E 是横截面对中性轴Z 轴的惯性矩;M3.1.2 横截面上各点弯曲正应力运算公式y I Z3-17式中, M 是横截面上的弯矩;I Z 的意义同上; y 是欲求正应力的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最大正应力显现在距中性轴最远点处m a xM m a xy I zm a xMm a xWz( 3-18)式中, WzI zymax称为抗弯截面系数;对于hb 的矩形截面, Wz1 bh2 ;对于直径为D 的圆形截面,6WD 3 ;对
10、于z32d34内外径之比为 a的环形截面, WzDD 132a ;如中性轴是横截面的对称轴,就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数值相等,如不是对称轴, 就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数值不相等;3.2 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梁的最大工作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容许应力,其表达式为m a xM m a xWz( 3-19)对于由拉、压强度不等的材料制成的上下不对称截面梁(如T 字形截面、上下不等边的工字形截面等),其强度条件应表达为M max y( 3-20a)l max1tI zM max y( 3-20b)y max2cI z式中,t ,c 分别是材料的容许拉应力和容许压应力;y1, y2 分别是最大拉应力点和最大压
11、应力点距中性轴的距离;3.3 梁的切应力QSz I zb( 3-21)式中, Q 是横截面上的剪力;Sz 是距中性轴为 y 的横线与外边界所围面积对中性轴的静矩;I z 是整个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b 是距中性轴为 y 处的横截面宽度;3.3.1 矩形截面梁切应力方向与剪力平行,大小沿截面宽度不变,沿高度呈抛物线分布;切应力运算公式6Qhy2( 3-22)2bh343 Q最大切应力发生在中性轴各点处,max;2 A3.3.2 工字形截面梁切应力主要发生在腹板部分,其合力占总剪力的9597% ,因此截面上的剪力主要由腹板部分来承担;QBb2h切应力沿腹板高度的分布亦为二次曲线;运算公式为H
12、2h2y23-23I zb824近似运算腹板上的最大切应力:3.3.3 圆形截面梁maxF sdh1d 为腹板宽度 h 1为上下两翼缘内侧距横截面上同一高度各点的切应力汇交于一点,其竖直重量沿截面宽度相等,沿高度呈抛物线变化;QSQd 22d4 Q最大切应力发生在中性轴上,其大小为圆环形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与圆截面类似;3.4 切应力强度条件m a xzI zb83d 43 Ad64( 3-25)梁的最大工作切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许用切应力,即m a xQm a Sx zI zbm a x3-26式中,Qmax 是梁上的最大切应力值;Szmax 是中性轴一侧面积对中性轴的静矩;I z 是横截面对中
13、性轴的惯性矩;b 是 max处截面的宽度;对于等宽度截面,max 发生在中性轴上,对于宽度变化的截面,max 不肯定发生在中性轴上;4.2 剪切的有用运算Q名义切应力:假设切应力沿剪切面是匀称分布的,就名义切应力为AQ剪切强度条件:剪切面上的工作切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许用切应力,即A5.2 挤压的有用运算( 3-27)( 3-28)名义挤压应力假设挤压应力在名义挤压面上是匀称分布的,就PbsbsbsAbs( 3-29)式中,Abs 表示有效挤压面积,即挤压面面积在垂直于挤压力作用线平面上的投影;当挤压面为平面时为接触面面积,当挤压面为曲面时为设计承压接触面面积在挤压力垂直面上的投影面积;挤压强度
14、条件挤压面上的工作挤压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许用挤压应力PbsbsAbs( 3-30)1, 变形运算圆轴扭转时,任意两个横截面绕轴线相对转动而产生相对扭转角;相距为l 的两个横截面的相对扭转角为lTdxrad4.40 GI P如等截面圆轴两截面之间的扭矩为常数,就上式化为TlGI Prad4.5图 4.2式中 GIP 称为圆轴的抗扭刚度;明显,的正负号与扭矩正负号相同;公式( 4.4)的适用条件:( 1)材料在线弹性范畴内的等截面圆轴,即P ;( 2)在长度 l 内, T、G、 I P 均为常量;当以上参数沿轴线分段变化时,就应分段运算扭转角,然后求代数和得总扭n转角;即Ti l irad4.6i
15、i 1 Gi I P当 T、 I P 沿轴线连续变化时 ,用式 4.4运算;2, 刚度条件扭转的刚度条件圆轴最大的单位长度扭转角max不得超过许可的单位长度扭转角 ,即maxTmaxrad/m4.7GI P式m a xTm a xGI P1 8 0( / m)(4.8)2,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在分析纯弯曲梁的正应力时,得到弯矩与曲率的关系1MEI对于跨度远大于截面高度的梁,略去剪力对弯曲变形的影响,由上式可得1MxxEI利用平面曲线的曲率公式,并忽视高阶微量,得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即 Mx(4.9)将上式积分一次得转角方程为Mx dxCEI(4.10)再积分得挠曲线方程EIMx d
16、x dxCxD(4.11)EI式中, C,D 为积分常数,它们可由梁的边界条件确定;当梁分为如干段积分时,积分常数的确定除需利用边界条件外,仍需要利用连续条件;3,梁的刚度条件限制梁的最大挠度与最大转角不超过规定的许可数值,就得到梁的刚度条件, 即m a x, max( 4.12)3,轴向拉伸或压缩杆件的应变能 在线弹性范畴内,由功能原理得VW1 Fl 2当杆件的横截面面积 A、轴力 FN为常量时,由胡克定律lFN l,可得V2FN l(4.14)EA杆单位体积内的应变能称为 应变能密度 ,用V 表示;线弹性范畴内,得4,圆截面直杆扭转应变能2 EA1V2(4.15)在线弹性范畴内,由功能原T
17、lVrW1M e2T 2l将 M eT 与GI P代入上式得Vr2GI P(4.16)图 4.5依据微体内的应变能在数值上等于微体上的内力功,得应变能的密度5,梁的弯曲应变能在线弹性范畴内,纯弯曲时,由功能原理得1Vr : Vrr 2(4.17)eVW1 M 2MlM 2l将 M eM 与代入上式得VEI2EI(4.18)图 4.6横力弯曲时, 梁横截面上的弯矩沿轴线变化, 此时,对于微段梁应用式( 4.18),积分得全梁的弯曲应变能 V ,即VM 2 x dx( 4.19)l2EI2截面几何性质的定义式列表于下:静 矩惯性矩惯性半径惯性积极惯性矩SyzdAAIz dA2yAI yI yzi
18、yyzdAI pAp 2dAASzydAI z AAIy 2dAiAzzA3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CI yI ya 2 AI zI zb2 AC静矩 :平面图形面积对某坐标轴的一次矩,如图-1 所示;定义式:SyzdA , SzydA( -1)AA量纲为长度的三次方;由于均质薄板的重心与平面图形的形心有相同的坐标zC 和 y C ;就A zCz dASyAA由此可得薄板重心的坐标zC 为zCzdASyAAyC同理有SzA所以形心坐标SyzC,AySz( -2)CA或 SyA zC , SzA y C由式( -2)得知,如某坐标轴通过形心轴, 就图形对该轴的静矩等于零, 即 y C0,Sz0;zC
19、0,就 Sy0 ;反之,如图形对某一轴的静矩等于零,就该轴必定通过图形的形心;静矩与所选坐标轴有关,其值可能为正,负或零;如一个平面图形是由几个简洁平面图形组成,称为组合平面图形;设第I 块分图形的面积为Ai,形心坐标为y Ci ,z Ci,就其静矩和形心坐标分别为nSzAi yCi , Syi 1nAi zCii 1n( -3)nySzAi yCii 1, zSyiAi zci1( -4)CAnAii 1CAnAii 1 -2 惯性矩和惯性半径惯性矩: 平面图形对某坐标轴的二次矩,如图-4 所示;量纲为长度的四次方,恒为正;相应定义Iz2yAdA , I zy 2dAA( -5)I yI z
20、i y, i z( -6)AA为图形对 y轴和对 z轴的惯性半径;nn组合图形的惯性矩;设I yi ,I zi为分图形的惯性矩,就总图形对同一轴惯性矩为I yI yii 1, I zI zii 1( -7)如以表示微面积 dA 到坐标原点 O的距离 ,就定义图形对坐标原点O 的极惯性矩Ip2dAA( -8) 由于2y2z2所以极惯性矩与(轴)惯性矩有关系I22pyzd AI yI z A( -9)式( -9)说明,图形对任意两个相互垂直轴的(轴)惯性矩之和,等于它对该两轴交点的极惯性矩;下式I yzyzdAA( -10)定义为图形对一对正交轴y、 z轴的惯性积;量纲是长度的四次方;中有一根为对
21、称轴就其惯性积为零; -3 平行移轴公式I yz可能为正,为负或为零;如y ,z 轴由于同一平面图形对于相互平行的两对直角坐标轴的惯性矩 或惯性积 并不相同,假如其中一对轴是图形的形心轴yc,zc时,如图 -7 所示,可得到如下平行移轴公式I yI yCa 2 A2CI zI zI yzI y C zCb A abA( -13)简洁证明之:I yz2 dAAzCadA2AzC dA2A2azC dAAa2dAAC其中z dAA为图形对形心轴y C的静矩,其值应等于零,就得I yI ya 2 AC同理可证( I-13)中的其它两式;结论: 同一平面内对全部相互平行的坐标轴的惯性矩,对形心轴的最小
22、;在使用惯性积移轴公式时应留意a ,b 的正负号; 把斜截面上的总应力 p 分解成与斜截面垂直的正应力n 和相切的切应力 n (图 13.1c),就其与主应力的关系为lmn222n123( 13.1)2m222n1 l2222n3n(13.2)在以 n 为横坐标、 n 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 由上式所确定的任意斜截面上的正应力n 和切应力 n 为由三个主应力所确定的三个圆所围成区域(图 13.2中阴影) 中的一点; 由图13.2 显见13max2-可编辑修改 -图13.2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供应合同协议,策划案方案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