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空间集中性特征分析-刘大伟.pdf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28588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空间集中性特征分析-刘大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空间集中性特征分析-刘大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空间集中性特征分析-刘大伟.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2卷2016年第1期 西北师范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52 2016 N 01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105DOI:1016783jcnkinwnuz20160102l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空间集中性特征分析刘大伟12,蒲英霞 1弘,王结臣12,马劲松12 陈(1南京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2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刚1,2摘要:采用基尼系数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特征进行了测度以“五普”和“六

2、普”省际人口迁移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全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总体基尼系数和31个省市区(港澳台除外)的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根据不同区域迁入和迁出空间集中度的差异,对31个省市区进行了类型划分通过“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的对比,分析了我国省际迁移流空间集中特征的变化与规律结果表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系统的空间集中特点明显,在空间上正朝着较为均匀的方向发展;我国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集中程度正趋于均匀化;人口迁入相对分散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而人口迁入相对集中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和西部;这种“内部分散,外部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仍将长期存在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不均衡性更为突出,在总体趋于

3、均匀化的过程中,仍有个别省市区的空间集中程度不断加强;人口迁出相对分散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而人口迁出相对集中的省市区主要位于中部内陆地区;人口迁出“外部分散,内部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正不断加强;省际人口迁入与迁出空间集中程度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迁入和迁出之间的“U”型曲线特性将渐趋明显关键词:基尼系数;空阎集中度;迁入迁出流中图分类号:C 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88 X(2016)0卜0105一08Analysis on the spatial focusing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1 1

4、 1 ,、o r rln乙nlna baSed On blnl COe士士1ClentLIU Daweil”,PU Yingxial”,WANG Jiechenl”,MA Jinson91”,CHEN Gan912(1 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2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0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

5、niversity,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Abslracl: This paper applies Gini coefficient to measure the spatial focusing extent of interprovincialmi翟ration flows in China since mid一1990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fifth census in 2000 and the sixthcensus in 20 1 O, this paper calculates Gini coefficient

6、 of total migration flows and inand outmigrationGini coefficients of 3 1 provinces(excl uding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nd classifies into four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inand outmigration Gini coefficients, and analyses thechanges of spatial focusing of interprovincial

7、 migration flows between 2000 and 2010 The results indicatethat, “rstly, 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system takes on a strong spatial focused characteristic andevolves into the direction of more balanced across space Secondly, Chinas interprovincial inmigration收稿日期:2015一02一05;修改稿收到日期:2015一0715基

8、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388);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刘大伟(1990一),男,山东荷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GIS与空间oD流分析和建模Email:daweljiul23163com*通讯联系入,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GIs与空间数据分析集成Email:yingxiapunj ued ucn万方数据106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第52卷V0152flows are in the direction of less spa

9、tially focused The provinces with lower degree of spatial focusing inmigration tend to focus on the inland areas, and those with higher degree of spatial focusing are mainlydistributed across the southeast coast China, northwest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This “inlanddispersed, outland focused distri

10、bution pattern will exist for a l。ng time Thirdly, Chinas interprovincial outmigration flows are spatially more unbalanced in particular There still e Xist seVeral specialregions with higher degree of spatial focusing of。utmigration flows The provinces with lower degree ofspatial focusing of outmigr

11、ation, mainly distribute in the southeast coast China and northwest China, andthese with higher degree of spatial focusing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inland region of China This“outland dispersed, inland focusedpattern is strengthening now Finally,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between inand ou

12、tmigration flows of spatial focusing to some extent In the coming future, thecharacteristic of“U,shaped curve between inmigration and outmigration will become more apparentKey words: Gini coefficient; spatial focusing; in一outmigration flows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口迁移流动进一步趋向活跃20lo年全

13、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六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迁移总量高达26亿人,约占人口总数的20其中省际人口迁移量达到8 588万人,比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五普”)时期增长了一倍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1日趋活跃的入口迁移一方面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做出的响应,另一方面也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或缩小地区经济增长差距21川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空间过程,必然伴随着资源、经济和社会活动等的空间转移对于整个人口迁移系统而言,区域内人口迁移流的过度集中,势必造成人力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系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省内人口迁移相比,省际迁移人口因其迁移距离长、社会影

14、响较为深远等原因而受到研究人员更为广泛的关注1卜16分析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对于进一步把握未来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空间变化和规律,指导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组织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意义基尼系数是度量事物分布不均等状况的一个指标1 7I,在区域经济、收入分布、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口819国际上通常用o4作为基尼系数的临界值,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收入的差异程度进行预警,一旦超过该值,则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收入分布不均衡达到一定程度,需要引起关注在人口迁移领域,采用基尼系数对人口迁移空间分布均衡程度的度量并不多见P1ane等利用基尼系数对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州际人口迁

15、移进行了研究,发现东北部地区在1982年以后人口迁出最集中,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迁入最集中,南部地区迁入和迁出一直较为分散2 01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分布并不平衡,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2卜2 2|,表现出由农村向城市23。2引,由内陆向沿海集中的特点如果某个区域大部分迁入或迁出人口来自或抵达某个地区,则意味着该区域人口迁入或迁出的空间集中度较高;反之,则空间集中度较低,人口迁入或迁出较为均匀或分散文中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计算不同时期每个省市区的迁入或迁出流的基尼系数,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及其演变规律,并对未来省际人

16、口迁移的变化做出较为科学的预测,以期对过度不平衡的人口迁移加以调控1研究方法11 基尼系数根据基尼系数的原理,可以将其应用于区域间人口迁移流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而表示区域人口迁移流在空间上的差异程度,即空间集中度如图1,设A为区域间迁移流绝对平等曲线和实际迁移流曲线之间的面积,B为区域间实际迁移流蓝线与坐标轴之间的面积,那么A与(A+B)的比值为空间集中度,其值在O1,越接近0,表明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越趋向于均匀分布;反之,越接近1,表明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越趋向于不均衡,即空间集中程度加强万方数据2016年第1期 刘大伟等: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空间集中性特征分析2016 No1 An

17、alysis on the spatial focusing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 107图1 区域间迁移流的洛伦兹曲线Fig 1 Lorenz curve of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flows12 测度方法图1中A与(A+B)两部分的面积之比可表示区域间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程度然而,通过求解面积计算基尼系数的过程较为复杂,因为区域间实际迁移流所构成的曲线并不规则文中采用Plane等提出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幽253:IM。一心。lG=j蔫兰丽一,(1)其中,舰(

18、嗨。)为人口迁移矩阵中的一个元素,表示区域i(g)向区域J()的流量;丁为人口迁移系统的总流量;行为区域数量由于不考虑区域内部的人口流动,所以在人口迁移流量矩阵中,对角线元素Mi一0当基尼系数为。时,人口迁移达到一个绝对平均的情况,即任意两对区域间的迁移量都相等为了进一步表示各区域迁入和迁出的空间集中性,Plane等将(1)式分解为2个基尼系数公式,分别测定每个区域的迁入和迁出空间集中程度20255:IM强一心。lG:I=型专音ir,(2)u“一及i瓦广IMt,一帆。l鹾ut一崖专杀可矿,(3)其中f。和0。分别表示区域愚总迁入流量和总迁出流量区域志迁入基尼系数(Gi:1)和迁出基尼系数(鹾。

19、)的数值均在区间o,1之内,数值越大,表明区域的迁入或迁出流在空间上分布越不均衡,空间集中性越强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程度,不仅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区域迁入或迁出流的空间分布状况,还可以分析区域间迁移流的分布差异及其随时间的演变特征,从而较为全面地把握我国人口迁移流的时空分布格局2 数据来源本研究区为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省际人口迁移数据来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31个省市区之间的人口迁移可以用一个3131的流矩阵表示,其中行元素表示迁入某个省市区的迁入流,而列元素表示迁出某个省市区的迁出流,对角线元素为O,表示不考虑省内人

20、口迁移因此,总共有930个流元素参与基尼系数的计算与分析3结果与分析31 省际人口迁移流的总体空间集中特征可以将31个省市区看作一个封闭的人口迁移系统,从总体上考察人口迁移流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布状况根据(1)式,分别计算“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省际人口迁移流的总体基尼系数,为O843 4和0814 2如果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判别标准(o4)视为人口迁移集中度的警戒线,可以看出这两个时段上,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集中度都已远远超出这一警戒标准,空间不平衡状况十分严重从不同时段来看,“六普”时期省际人口迁移流的总体基尼系数低于“五普”时期的基尼系数,表明在我国省际人口迁表1 中国

21、省际人口迁入基尼系数Tab 1 Gini coefficients of inter_provincialin-migration in China省市区 五普 六普 省市区 五普 六普北 京 O623 7 0590 8 湖 北 O666 5 0555 7天 津 O695 3 O652 O 湖 南 O669 3 O541 6河 北 O539 1 O516 4 广 东 O751 l O718 5山 西 O683 5 O618 6 广 西 O716 9 O617 6内蒙古 O655 6 O588 8 海 南 0669 O O569 4辽 宁 O74l 4 0721 7 重 庆 O778 1 O71

22、6 7吉 林 O733 4 O663 9 四 川 O545 2 O515 3黑龙江 O738 O O637 9 贵 州 o783 o O693 6上 海 O780 5 O692 1 云 南 O781 l O702 8江 苏 O751 6 O698 4 西 藏 O834 8 O789 1浙 江 O752 6 O700 3 陕 西 O612 l O527 5安徽 O625 8 O549 8 甘 肃 O613 2 O537 1福 建 O782 2 O722 O 青 海 o701 3 o641 6江 西 O667 5 O494 4 宁 夏 O750 9 O683 2山 东 O610 3 O571 8

23、新 疆 O758 7 O703 1河 南 O559 2 0453 1 平均值 O695 8 O625 3万方数据108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第52卷V0152移规模显著增加的背景下,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集中度有所降低,正朝着相对均匀的方向发展32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集中特征通过(2)式,分别计算“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每个省市区的省际人口迁人基尼系数(表1)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集中程度较高,绝大多数省市区的迁入基尼系数大于o5那些高值区域既出现在东

24、部沿海地区,如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较为常见,如西藏、云南、贵州、重庆、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尤其是西藏在“五普”时期的基尼系数甚至超过O8我国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不均衡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总体上正朝着较为均匀的方向发展“六普”时期每个省市区的省际迁入流基尼系数均比“五普”时期有所下降,表明随着省际人口迁移活跃程度的提高,迁人人口在分布上也正趋于均衡对于北京、上海和广东等迁入热点地区来说,虽然迁入人口都进一步扩张,但空间集中性都有所下降,同时迁入人口来源与比例也发生改变上海变化较明显,人口迁入基尼系数降低了近009在“五普”期间,迁入上海的人口主要来源于

25、安徽、江苏和浙江,占总迁入人口的6670;“六普”时期,迁人人口主要来源于安徽、江苏和河南,占总迁人人口的比例下降至5445而北京和广东变化较小,在“五普”期间,迁入北京的人口主要来源于河北、河南和安徽,占总迁人人口的4539;“六普”时期,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河北、河南和山东,占总迁人人口的4452虽然在这个两个时期内,广东的迁入人口都主要来源于湖南、四川和广西3省区,但其所占广东总迁入人口的比例由5567下降至5005(图2)为便于考察省际人口迁入空间分布状况在不同时段上的变化趋势,文中对省际迁入基尼系数进行了标准化(Z值),并根据3个临界点一1,o,1将各个省市区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分散型

26、(Z一1);较分散型(一1zo);较集中型(0Z1);集中型(Z1)根据每个省市区所属的类型,分别绘制“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的省际人口迁入类型图(图3)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过程中迁入流的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 0丑岫和s士略0 01 0丑删争s七略O010丑删和s士_舀000O O5 10累计区域比(a)北京O0 0 5 10累计区域比(b)上海O5 10累计区域比(c)广东图2省际人口迁入流洛伦兹曲线图Fig 2 Lorenz curves of interprovincialin-migration flows1)人口迁入显著分散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并且有扩大的趋

27、势“五普”时期,河北、山东、河南、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份的人口迁入非常分散“六普”时期,除山东外,其余省市区的类型未发生变化,同时江西和湖南的人口迁入类型由“较分散型”演变为“分散型” “五普”时期,迁入江西的移民主要来源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和福建等周边相邻的6个省份;“六普”时期,河南也成为江西移民来源中的一个重要省份,这使得江西的人口迁入集中程度有所减弱同样,湖南的移民来源也越发趋于分散,即空间集中程度降低从图3(b)可以看出,安徽和湖北属于人口迁入较分散类型不过,这两个省份的迁入基尼系数经标准化后分别为一O907 2和万方数据2016年第1期 刘大伟等: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省际人

28、口迁移流空间集中性特征分析2016 No1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focusing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 109(a)“五普”时期(b)“六普”时期图3 中国省际人口迁入空间集中类型Fig 3 Spatial focusing maps of interprovincialin_migration in Chinao836 3,接近1个标准差总体来说,内陆省市区的人口迁入处在一个相对分散的状态一个原因是我国内陆省市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从各省市区迁出的人口到达这些地

29、区的人数相对较少,分布相对均匀此外,也与这些省市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居中位置决定了其邻居省市区较多,因此周边迁入的可能性要较那些处于东部沿海或西部边陲的省市区要大海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区的人口迁入类型相对较分散,但显著性并不强2)人口迁入显著集中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和西部,且具有加强的趋势“五普”时期,人口迁入集中的省市区为福建、重庆、西藏、上海、贵州和云南“六普”时期,上海、贵州和云南等省市的人口迁入空间集中程度均有所降低,演变为“较集中型”“五普”时期,迁入上海的人口大部分来源于周边的安徽、江苏和浙江3个省份由于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地理距离在人口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已显

30、弱化,迁入上海的人口来源趋于分散“五普”时期,从四川和贵州迁入云南的移民,占云南总迁入量的576210年后,云南总迁入移民的5544来自于四川、贵州和重庆因此,云南人口迁入集中程度不断下降同样,四川作为贵州的移民来源比重由4780降至274l而湖南和重庆迁入到贵州的人数显著增长,贵州的人口迁人集中程度已显弱化不同的是,广东和辽宁的人口迁入空间集中程度有所增强,人口迁入类型由“较集中型”演变为“集中型”另外,江苏、浙江和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也表现出人口迁入的集中性33 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集中特征通过(3)式,分别计算“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每个省市区的省际人口迁出基尼系数(表2)从表2可以看出

31、:我国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集中程度大于人口迁入流不仅所有省市区的基尼系数均大于O5,而且不同时段上的基尼系数均值都超过迁入流广西的人口迁出基尼系数甚至超过O9,大于人口迁入流基尼系数的最大值从时间变化来看,我国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不均衡程度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个别省市区表2 中国省际人口迁出基尼系数Tab 2 Gini coeffcients of inter-provincialout-migration in China省市区 五普 六普 省市区 五普 六普北 京 O587 1 O551 7 湖 北 0728 7 0717 1天 津 O726 1 O653 6 湖 南 O875 5 O8

32、25 O河 北 O761 O O764 8 广 东 O583 2 O518 1山 西 O634 4 0624 9 广 西 0933 6 O904 3内蒙古 O720 9 0662 2 海 南 O848 9 O736 0辽 宁 O620 3 O608 O 重 庆 O718 4 O702 4吉 林 O753 O 0685 8 四 川 O703 7 O670 8黑龙江 O750 5 0711 3 贵 州 O793 9 0799 6上 海 O698 1 O665 5 云 南 O654 9 O704 2江 苏 0708 8 0727 7 西 藏 O678 2 O638 5浙 江 O528 9 O545

33、2 陕 西 O614 2 O592 2安徽 O766 2 O796 9 甘肃 O702 O O607 5福 建 0622 5 0612 9 青 海 O572 O 0526 7江 西 O857 9 O811 5 宁 夏 O723 1 0649 O山 东 O592 1 O645 9 新 疆 O585 9 O502 2河 南 O665 O O652 O 平均值O700 3 O671 4万方数据110西北师范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第52卷V0152的空间集中度在加强,这与省际迁入流的变化特点

34、相类似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的省份以及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省份的迁出集中程度在增强东部较为发达地区的人口迁出较为分散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的迁出基尼系数小于总体均值,这意味着这些省市对全国的辐射影响较大同样,根据人口迁出基尼系数将各省市区划分为4种类型(图4)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迁出显著分散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北京、浙江、广东、青海和新疆等省市区的人口迁出在这两个时段上均非常分散山东的省际人口迁出空间集中性有所增强“五普”(a)“五普”时期(b)“六普”时期图4 中国省际人口迁出空间集中类型Fig 4 Spatial

35、focusing maps of interprovincialoutmigration in China时期,从山东迁出的人口多集中在北京、天津、广东、辽宁和江苏,其中到达京津地区的人数占总迁出量的2816“六普”时期,山东外迁人口仍多集中在北京、天津、江苏、上海和浙江,其中到达京津地区的人数增长至3563,空间集中程度得到加强从山东迁出的人口越来越多地流向京津地区和长三角都市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其他省市区人口迁出的一个缩影2)人口迁出显著集中的省市区更加集中于中部地区江西、湖南和广西在这两个时期内一直表现出集中的特点“五普”时期,海南有7558的迁出人口到达广东;“六普”时期,仍有59

36、34的迁出人口到达广东,但其人口迁出空间集中程度已明显降低“五普”时期,安徽有6777的迁出人口到达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贵州有5589的迁出人口到达广东和浙江而“六普”时期,安徽的迁出人口到达长三角地区的人数上升至7755,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贵州到达广东和浙江的人数增长至6069因此,安徽和贵州的人口迁出空间集中程度明显增强,人口迁出由“较集中型”演变为“集中型”事实上,人口迁出相对集中的安徽、江西、湖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的主要目的地位于东部沿海,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与人口迁入集中性显著的省市区相对应34省际迁入流与迁出流的关系为了便于考察省际人口迁入流和迁出流在

37、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将标准化之后的省际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用散点图的形式加以绘制,其中横、纵坐标分别为省际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图5)正值表示人口迁移集中程度高于均值,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性相对较强;负值表示人口迁移的集中程度低于均值,人口迁移流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分散由图5可以看出,各省市区迁入与迁出基尼系数之间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即某个省市区的迁入集中程度较高,该省市区的迁出集中程度却较低;某个省市区的迁出较为集中,其迁入却较为分散“五普”时期,迁入流与迁出流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并不明显“六普”时期,二者的负相关性已较为显著(斜率为一o31)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地区省市区人口迁入较为集

38、中,如广东、浙江,其迁出较为分散;而欠发达地区省市区人口迁出较为集中,如安徽、湖万方数据Z016年第1期 刘大伟等: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空间集中性特征分析20 1 6 No1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focusing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 11 1迁入基尼系数(a)“五普”时期(b)“六普”时期图5全国省际人口迁入与迁出空间集中度散点图Fig 5 Scatter plots of spatial focusing of inandout-migrati

39、on in China南、江西和河北,其迁入则较为分散这种负相关关系的存在和增强,正好与Plane等提出的人口迁入和迁出关系相对应2 7|Plane等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高迁入率和低迁出率的特点,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具有低迁入率和高迁出率的特点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改变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具有高迁入率,同时迁出率也比较高,集中化趋势明显口22 8|as认为区域间人口迁入和迁出会呈现一个“U”型曲线关系,经济不发达和发达地区分别位于曲线的左右两端瞳9|据此,可以推测我国省际人口迁入和迁出的空间集中性也可能会呈现出这种现象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经济发达

40、地区的人口迁移吸引力会愈发增强,尤其是对周边省市区的吸引力,人口迁出更是以周边省市区为主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迁入和迁出之间的“U”型曲线特性将渐趋明显4 结论文中从系统和区域的角度对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程度及其变化进行了测度计算了全国人口迁移流的总体基尼系数,以考察整个人口迁移系统的空间分布状况;分别计算了全国31个省市区的迁人和迁出基尼系数,探讨了每个省市区作为“迁入地”和“迁出地”两种不同角色时人口迁移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类型划分通过对“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省际人口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系统的空间不均衡性突出,集中特点明显“五普”

41、和“六普”时期的省际人口迁移流总基尼系数为0843 4和0814 2虽然随着省际人口迁移活跃程度的提高,省际人口迁移在空间上正朝着较为均匀的方向发展,但现阶段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集中程度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状态,因此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进行适度调控是非常必要的2)中国大部分区域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集中程度较高,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集中程度正趋于均匀化人口迁入相对分散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这主要是与其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薄弱的经济发展程度使得从各省市区迁出的人口到达这些地区的人数相对较少,分布相对均匀;而居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邻居省市区较多,因此周边迁入的机会更大人口迁入集中性较强

42、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和西部迁入到东南沿海省市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大,而迁入到东北地区和西部省市区的人口数量偏少,但总体上都以其周边省市区迁人为主,并且这种“内部分散,外部集中”的分布格局将长期存在3)我国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不均衡性更为突出,在不同时段上的基尼系数的均值都超过迁入流在总体趋于均匀化的过程中,仍有个别省市区的空间集中程度不断加强,例如,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的省市区和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省市区,这也表明这些省市区的迁出人口指向性更强人口迁出分散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人口迁出较集中的省市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并且,人口迁出的“外部分散,内

43、部集中”的分布格局也在不断加强万方数据112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第52卷V01524)我国省际人口迁入与迁出的空间集中程度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人口迁入集中的省市区,则迁出分散,而迁出集中的省市区,则迁入分散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地区的省际人口迁入较为集中,而欠发达地区的省际人口迁出较为集中。可以推测,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省际人口迁入与迁出之间的将会呈现“U”型曲线的关系,经济不发达和发达地区会分别位于曲线的左右两端文中初步以洛伦兹曲线图和基尼系数的形式表

44、达了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度,为了解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然而,在对省际迁入和迁出空间集中程度的类型划分中采用了1个标准差作为判别标准,这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状况迥异的区域人口迁移系统而言,略显粗糙而在研究中,“五普”时期中国省际人口迁入流和迁出流的基尼系数平均值分别为O695 8和0700 3;“六普”时期中国省际人口迁入流和迁出流的基尼系数平均值为O625 3和0671 4虽然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在空间上已经朝着均匀的方向发展,但仍然表现出较为突出的空间集中特性,因此可以将基尼系数为o6作为一个警戒线参考的标准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针对

45、具体区域,提出更权威的判别标准,以衡量本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不均衡状态是否超过一定的警戒线另外,文中仅计算和分析了省际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及其变化特征,虽然其变化暗含了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更直观地结合各地社会经济指标加以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深人研究参考文献:1234顾朝林,蔡建明,张伟,等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3):204CAI F,WANG D,DU Y Regional disparity and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the impact of labormarket distortions Jci起d E00

46、咒omic R已ui已硼,2002,13(2):197严浩坤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地区差距J地理科学。2008,28(2):179LIU Y, STILLWELL J, SHEN J F, et a1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state policy in China,19852010J Ap户ziedS户ni口Z A咒口Zysi5口行d PoZ抬y,2014,7(1):475 FAN c c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populationre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47、 development in China:1990 and 2000 census compa“sons JT氕PPro扣ssio咒nZ Geogrn加Pr,2005,57(2):2966 FAN c C Modeling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inchina,19852000J E群,盘si口行Geog,。口夕y盘挖dEfo卵omifs,2005,46(3):1657段平忠,刘传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608段平忠1978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形成过程中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279王德,朱玮,叶晖19852000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3(6):110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11王桂新,黄颖钰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19952000J人口研究,2005,29(1):1912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5):213于潇,李袁园,雷峻一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五普”和“六普”的比较口人口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