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传统测谎技术分析研究现状与趋势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传统测谎技术分析研究现状与趋势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学习资源传统测谎技术讨论现状与趋势作者:傅根跃 陈昌凯作者单位:浙江高校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心理科学进展 2003年2月11卷1期 文章【摘要】 该文在国内外讨论文献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传统测谎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并从心理测量的角度,对传统测谎技术的讨论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回忆与探讨,认为传统测谎技术中有待深化讨论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模拟讨论的代表性与现场讨论的精确性, 2)测谎检测非标准化产生的高 “虚报”率, 3)测谎检测信、效度的衡量标准,信、效度的提高,4)有效的防止反测谎;据此,该文探讨了今后传统测谎技术可能的讨论趋势;【关键词】 传统测谎技术 心理测量 模拟讨论 现
2、场讨论1 引言说谎是人类一种特别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最近进行的一项儿童说谎进展研究证明,小到 4岁的儿童就已经是老练的说谎者,或者说是“策略性说谎者 ”,他们能够依据听者的心理状态 是否可能知道儿童已犯过错)来打算是说谎仍是坦白* ;尽管很多谎言并无恶意,然而的确也存在着大量的危害人类社会的罪过和谎话,例如通常在刑事或民事案件中,相当比例的嫌疑人为了躲避法律的惩罚,总是千方百计进行抵赖,否认犯罪或违法事实;因此古今中外,人们始终在与说谎进行着斗争;在我国,近年来测谎技术在司法、刑侦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也是日益高涨和迫切;但自 1981年引进第一台测谎仪 1 以来,尽管可以发觉不少测谎的胜利案例,
3、却几乎难以检索到我国自己的测谎理论与试验讨论文献;由于缺乏中国人自己的说谎与测谎试验讨论的支撑,测谎技术的应用价值自然受到很大的局限;因而在我国开展说谎与测谎讨论是迫切而又必需的;鉴于这一状况,本文拟依据国内外有关讨论文献,对传统测谎技术的原理、方法及测量学讨论现状作一回忆,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进一步讨论的方面,从而为今后的讨论供应参考;2 测谎的原理测谎技术是将心理学、生物医学、侦察讯问学及电子电路技术与基本的运算 机学问等多种学科融为一体 2 ,对个人内心隐瞒意图和状态进行探测的一门科学;.“测谎”并不是检测谎言本身,而是要检测个人想隐瞒的心理反应所引起的生 理指标的变化;因此,科学地说,
4、 “测谎”其实就是一种 “心理测试 ”,而传统的多导测谎技术,就是通过对多种生理自主反应指标的测量 通常为皮肤电反应,血压,心率,呼吸节律),来推断被测者说谎与否的心理测验技术;其基本假设就是被测者在说谎时,会显现一些自主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以及一些行为上的变化;显现这种反应变化的缘由可能有 3个3 :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第一,可怕 说谎者可怕失败;谎言一旦被识破,说谎者就将面临个人的人身或经济上的缺失;正是由于其可怕谎言被识破后的这一结果,便会产生特殊的心理应激心情,这种心情反应刺激其身体的自主神经,就表现出了生理指标的变化;其次,认知 道德冲突引发应激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5、道德定位,并且基本倾向于说实话;然而,当人们觉得说谎能防止麻烦或灾难时,便会尝试说谎去摆脱困境;面对这种道德冲突,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冲突心理,进而导致自主神经的活跃;第三,条件反射;当罪犯被问及一些与犯罪行为相关的问题 如犯罪现场的情形、犯罪凶器)时,简洁产生与犯罪过程中相同的心情体验 和犯罪学问检测 guilty knowledge test, GKT ;3.1 准绳问题检测准绳问题检测法 CQT),是由 John Reid 在 1947 年提出并开头使用的;这种方法是由最初的相关 - 无关RI)检测法进展而来的,而这一进展应当说是一次庞大的飞跃;早期的 RI 检测只包含 2 类问题,
6、一类是与评估内容无关的问题,如“你今年是 20 岁吗?” I 问题),另一类就是与评估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你吸大麻吗?” R问题);这种方法的理论假设是:有过不良行为,并且予以否认的人,对相关问题的反应要比无关问题更加剧烈;设计无关问题也就是 为了探测某种生理反应的基线水平,以便将被测者对相关问题的反应与之相比 较,作为推定被测者是否说谎的依据 4 ;也就是说,在无关问题基础上,通过比较相关问题所诱发的自主反应模式,来识别说谎的人;然而,人们逐步熟悉到,相关问题所激发的生理反应,不能直接用来判 断被测者到底有没有说谎;有时即使被测者说了谎,也并没有很特殊的生理反 应;另外,当被测者面对重要的相
7、关问题时,会感到一种威逼,从而产生比无 关问题更剧烈的生理反应;这就使得RI 检测的虚报率 即把无辜者判定为说谎者)大大上升 5 ,在 Horvath1968 )5 的报告中,竟高达 100%,所以,并不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能简洁地用 RI 检测来判定被测者到底有没有说谎,准绳问题检测也就应运而生;为了克服 RI 检测的弊端,达到更好的测谎成效, Reid 与其同事提出了准绳问题检测,并在刑事审讯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CQT与 RI 检测最大的差别就是增加了一种准绳问题,准绳问题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与所要检测内容无关的问题,但它却是施测者已知的,并涉及到某些被测者切身大事的问题,如“你从没有拿过一
8、样不属于你的东西吗?”准绳问题对于无辜者来说,在感情上有很大的激起作用,正是它为检测被测者的诚恳与否供应了关键的依据;CQT的基本假设认为,对于无辜者,准绳问题应诱发出比相关问题更剧烈的反应,而对于说谎者,就相反;由于说谎者与无辜者都想通过测谎,那么说谎者会更关注于相关问题,从而在调查中他要对此类问题进行特殊的处理, 所以其对相关问题的反应就要比准绳问题剧烈;相反,无辜者对相关问题所做的回答是诚恳的,所以其对相关问题并没有多大关注,但对准绳问题的回答却是不真实的,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回答真实与否,同时他又认为这些问题对检测其诚恳程度很重要,因此,其对准绳问题的反应就要比相关问题更剧烈;假如检测结
9、果在两类问题上反应程度没有明显区分,或是缺乏一样性,就不能推断出确定的结论;通常, CQT包含几个步骤 6 ,全部的被测者先要进行一个连续30 至 90 分钟的测前会谈,这个会谈是为了编制准绳问题的;然后是第一次CQT多导检测,这个测试是用来让被测者确信多导检测有效性的;一般是让被测者从一副牌中抽出一张,记住这张牌,再放回去;然后施测者说一些牌的名称,要被测者都做出“否”的反应;当被测者做出反应的同时,施测者假装对其多导生理指标进行记录与评估;在做完最终一个反应之后,被测者正确地指出被测者所抽的那张牌,并宣称是机器揭示了这个挑选;接着是其次次 CQT多导检测,即正式的测谎检测;假如这一检测的结
10、果,显示被测者是诚恳的,那么就做出被测者无辜的结论;假如显示被测者在说谎,那么施测者可审问被测者,使其供认出所犯的罪行;Reid 和 Inbau6 报告说有 25%的被测者被清晰地区分为诚恳或欺诈,对剩下无法得到确定结论的75%被测者,进行其它类型的进一步检测后,仍有10%的被测者照旧无法得出确定结论; NextPageCQT是目前在各领域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测谎程序;3.2 犯罪学问检测犯罪学问检测 GKT),是 Lykken1959)引入的一种替代 CQT的程序; Lykken 进展的这种检测是基于以下假设6 :1)犯罪调查的任务是将罪犯与无辜者区分开来,而不是检测说谎与否;2)罪犯所知道的
11、有关罪行的学问是无辜者不具有的; 3)罪犯在识别到与犯罪有关的特殊信息时,将会产生生理上的激起反应;因此,犯罪学问检测的基础,是罪犯与所犯罪行的重要部分有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着认知联结,检测中的关键工程只会使那些知道罪行的人产生自主性的生理反应;GKT不像欺诈检测那样依靠于关注诚恳与欺诈的直接问题,而是努力要检测出被测者是否明白某些罪犯才知道的详细学问或信息;所以在学问检测 中,被测者对问题的回答不仅是简洁的“是”或“否”,而且要其在几个备选答案中进行挑选,如“小偷开的是红色的车吗?小偷开的是蓝色的车吗?小偷开的是黑色的车吗? . ”;然后通过分析被测者在挑选答案时,对每一个备选答案所产生的生
12、理反应,来判定其是否知道犯罪信息;每组问题通常有6 个选项,第一个选项一般是无关的,主要是起缓冲作用,这也是由于刺激序列中的第一项常会引起较大的生理激起,而与选项本身的显著性无关;其它需要评定 的选项包含一个相关项, 4 个掌握项;这个检测中的掌握项,与CQT中的准绳问题不同,实际上它是为鉴定被测者对相关项的自主反应有多强,供应了一个指标;一些犯罪模拟讨论已经证明,这种检测方法对“罪犯”的鉴别率从70%到 100%平均值为 88%),而虚报率在 5%以下6 ;但是, GKT并没有广泛的应用于实际之中,这可能与GKT对检测条件要求特别严格有关; GKT基本的要求是保证犯罪中的重要细节不让公众和各
13、个特殊的嫌疑人知道;光这一点就很难做到,而且,很多情形下由于各种缘由,某些犯罪的学问和信息经常显现扩散现象,即为一般群众所知,这又给犯罪学问检测造成困难;正是由于这个缘由,在美国,犯罪学问检测的信效度就比较 低,因而无法使用检测的结果作为判定真伪的标准3 ;3.3 两种测谎程序间的比较CQT与 GKT最大的不同,与被测者在多导测谎中的激起或焦虑水平有关;CQT使用的问题是责问性的、指引性的、附带心情的,要求被测者直接否认,而这些问题又经过细心设计,来提高被测者的关注与焦虑水平;相反, GKT没有使用附带操作或心情的问题,由工程或问题所激发的生理反应反映了不同刺激的示意价值,以及被测者对特殊工程
14、的留意水平;因此,在测谎中整个的生理激起水平可能比 CQT更高一些;CQT更可能产生与“防备”相关联的生理反应,而GKT得到的却是具有更多“定位”特点的生理反应;防备反应通常是在感知到威逼时做出反应;定位反应就一般是由刺激的新颖性和示意性所激发的;其本质在于定位反应表示对刺激留意的增加,而防备反应却代表要防止痛楚刺激的倾向;据此,有讨论者认为诚恳或说谎与否,在 2 种不同的测谎方式中,有着不同的生理反应特点7 ;在 CQT中的对非难问题的反应通常为心率加速和血压上升,而GKT中典型的生理反应就是皮肤电传导和血通量的增加;当然,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仍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论证;另外,与 CQT中常显现
15、无法判定的情形不同,在GKT中不使用“不确定”这个概念范畴 7 ;为了通过测谎,被测者要努力对每个工程做出相同的反应,这就有可能检测出某些相关信息;虽然在实际中全部的“中性”工程对被 测者不行能具有相等的心理意义,但对一个或更多的掌握工程不恰当的剧烈反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应,可以让施测者怀疑被测者正在使用反测谎技术;而在CQT中,却无法引起类似的警觉;4 传统测谎技术中的心理测量学问题前面已经提到,测谎是通过多种生理自主反应指标的测量,来推断被测者说谎与否的心理测验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测验技术,理所当然应当符 合心理测验的一般要求;大多数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 组的客观的
16、和标准化的测量 8 ;从这肯定义动身,心理测验就有行为样组、标准化、工程鉴别力、信度、效度5 个基本条件;下面我们就从心理测验这个角度来对传统多导测谎技术进一步探讨;4.1 传统多导测谎技术中的行为样组心理测量要从人的大量行为中抽取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直接有关的一组行为进行测量,并依据测量结果推断其心理特质;这种被抽取出来的,作为直接测量对象的行为就叫做行为样组;很明显,这样的行为样组不仅仅要具备可测性,仍必需具备代表性;那么对于测谎技术所选取的“行为”在具备了可测性的同时,是否也具有代表性呢?不少讨论者认为,专业人员在实际罪犯审讯中进行的多导检测即“现场讨论”),才是真正的讨论;而在试验掌握
17、条件下,由理想者扮演相应的角色,进行模拟犯罪后,再进行的多导检测即“模拟讨论”),就与现场讨论是根本不同的,其结果也并不特别可信;例如,施测者的训练与才能不同,被试不同,最重要的是,多导检测结果的重要性也很不相同;Carroll指出9 ,对于模拟讨论中的无辜被试与现场讨论中的无辜嫌疑人,相同的问题,对其在情感上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对于无辜的嫌疑人,或许这就意味着牢狱之苦,其更可能会表现出更加剧烈的生理反应,那么他是否就“有罪”呢?这说明,对试验室讨论中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从无辜者的角度,可能会显著的过高估量多导检测的精确性;另外,仍有讨论说明,当被试接受损害他人的犯罪检测时,要比财产犯罪产生更
18、强的激起 6 ;从这个意义上说,试验室测量讨论的行为样组,可能并不能典型地代表真正的实际情形;但从另一角度看,现场讨论的精确性又是通过最终的司法认定来确定 的;虽然大多数国家并不将测谎结果作为法律证据,司法认定也会综合多方面 的信息与证据,但不能否认,有时为了达到司法认定是否有罪,施测者可能会 事先向有关人员透露检测信息 6 ;在真实的审讯罪犯中,嫌疑人可能被错误地认定或供认他们没有犯过的罪行;这些都有可能混淆结果;这样,现场讨论中 好像又显现了一个“测谎结果影响司法认定,司法认定再打算测谎精确性”的 循环论证;但值得留意的是, McCauley 和 Forman1988)6 对相关讨论进行了
19、元分析,对那些 2 种讨论类型间精确性比较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他们的分析显示, 2 种讨论类型精确性的差异,完全是由模拟讨论中的“不确定”案例造成的;他们认为假如排除不确定的结果,那么现场讨论与模拟讨论的平均精确性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就没什么不同了;因此,无论是现场讨论,仍是试验室的模拟讨论,都应连续深化开展下去,只是在讨论中,应当留意对一些情形因素进行考虑与掌握;4.2 传统多导测谎技术的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标准化包含 2 方面的问题;第一,测验对于每一个接受测试的人都应当是相同的;其次,每一个被测者的测验结果,都应当与标准常模进 行比较;换句话说,标准化要求心理测验的编制、施测、记分以及对测验结
20、果 说明的程序都应当是一样的;传统多导测谎技术的检测 主要指 CQT)有几个标准的步骤,测前谈话,编题,施测,评分;测量的方法与设备也是肯定的;另一方面,由于测谎每次所询问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它无法像其它测验一样采纳统一的标准,也根本不行能建立常模,所以打算被测者是否说谎的基础是与其自己的反应比 较,而不是与其他人相比;然而不少批判者认为,这些标准化程序只是多导测谎技术的“外壳”,本质上,其仍旧是非标准化的;这些“非标准化”问题的集中表达,就是传统多导测谎技术的高虚报率,即将大量的无辜者错误地判定为说谎者;不少讨论揭示虚报率竟高达50%,平均值也有 30%左右6 ;批判者认为引起高虚报率的根本
21、缘由是传统多导测谎技术的主观性,其表现在众多方面;第一是对结果的评分;批判者认为多导检测结果的评定者, 一般都是检测时的施测者,其评分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对被测者行为观看的影响;除了依据客观的多导检测结果,评定者通常也会参照在检测过程中,被测者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特点,如表情、语气、声调等;但从观看者的角度来 说,对行为特点的观看具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性,同一种表情,不同的观看者, 会认为代表不同的含义;然而无论是试验讨论,仍是在现场讨论中,采纳双盲评定的案例却很少;而另一些采纳了双盲评定的现场讨论,却发觉评定结果与施测者的评定大相径庭,从而说明在评定时,施测者依据了很多检测结果以外的信息9 ;其次,
22、是被测者对测谎技术所持的观点与态度;前面提到,在进行测谎时,要进行一个卡片测验,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被测者确信检测的有效性;换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测谎的结果与被测者对测谎技术的信任程度有着亲密的关系;试想一下,一个根本不信任“测谎”的被测者,在测谎过程中,当然会表现得冷静、冷静,生理指标也相应的较为稳固,这样的被测者自然是很简洁通过测谎的;特殊是现在随着人们学问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测谎的普遍明白,使得测谎的成效受到很大的威逼与影响;再次,可能存在的“试验者效应”;由于施测者对整个测谎过程,以及与案件有关的一些详情都是明白的,这使其有可能会不自觉地向被测者表达出哪些问题对调查是重要的,从而激起被测者的
23、某种反应;测谎的场景与会谈一样,也存在着施测者与被测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这种作用可能是潜在的, 无意识的;有讨论说明,特别敏锐的人能检测到施测者在询问关键问题时,声音、姿态以及检测方式的微小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施测者与被测者都意识不到的,但同时也说明被测者的生理很敏锐,这必定会影响被测者对特定问题的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反应,使得这样的被测者简洁被虚报 10 ;因而,测谎检测中,任何测试设计和掌握上的偏向都会使产生出与偏向性相一样的结果;以上 3 点批判都是值得考虑讨论的,但在进一步地讨论探讨之前,并不能就此对传统多导测谎技术全盘否定;随着运算机技术的进展与进步,可以尝 试由运算机代替人来进行
24、施测,甚至是参加或帮助对检测结果的评定,或许, 这样会更加促进传统多导测谎技术的标准化;事实上,这部分的讨论国外已开 展起来,初步的结论认为,通过运算机对被测者反应结果图谱评定的精确性,至少与专家的评定达到同一水平 11 ;另外,传统多导测谎技术中的 GKT好像并没有显现这种高虚报率,但其在实际讨论中却很少被应用 12 ,也可以针对GKT进行肯定的讨论,来促进传统多导测谎技术的进展;4.3 传统多导测谎技术的信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牢靠性,即用同一测验多次测量同一团体所得结果之间的一样性程度 13 ;测量信度越高,就越牢靠,越不简洁受到可能导致误差的随机因素的影响;由于测谎的特殊性,通常不行能让
25、同一被试2 次接受检测,所以对于测谎技术的信度检验,一般通过2 种方法:其一,不同测量指标 皮肤电反应,血压,心率,呼吸节律)对被测者的反映是否一样;其二,相同的检测者用相同方法对相同结果图谱的2 次评定是否一样; Barland 和Raskin1976)10 对此做了肯定的讨论,供应了丰富的证据;Barland和 Raskin10 第一发觉,不同测量指标间的一样性很不明显, 多个指标间的相关在 0.089 至 0.395 之间;所以,虽然通常认为不同指标间好像是相互支持的,但实际上它们可能反映了不同的特质;Barland 和 Raskin 接下去讨论了相同检测者在隔了 6 个月之后,对相同结
26、果图谱的重评, 2 次评定间的相关在 0.80 至 0.92 之间;从统计上来看,这已经算是比较令人中意的了;但是, Blinkhorn8认为,假如假设检测者已经完全记住了他们对每一张图谱的判定,这样的重评相关又显得太低了;那么检测者在评定一次结果图谱之后,是否真的记住了他们的判定,而且在 6 个月后仍能回忆起来呢?这一点当然仍是值得探讨的;但是,另有讨论说明10 ,让没有参加测谎的其他独立讨论者对结果图谱进行评定,就几乎很少得出确定的结论,要比参加测谎检测者的评定多出很多“无法确定”的个 案;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在施测者的评定中,仍掺入了图谱中并没有显示出来的证据,即施测者通过观看被测者的某
27、些外显反应所得到的信息;其实,基于测谎技术的特殊性,其完全有可能使用多导检测与行为观看相结合的方法来评定被测者,因而我们不应对测谎中的行为观看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当然,在下结论之前,必需对行为观看的量化、牢靠性以及与多导检测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化的讨论,但这方面的讨论却未见于现有的文献当中;4.4 传统多导测谎技术的效度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心理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真能的确地测量到它所欲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8 ;很明显,效度对一个心理测验是最为关键的,假如测不出其想要测量的东西,那么这个测验就是无效的;前面已经提到,在传统多导测谎检测中,很简洁发觉其产生的误差并非随机的,虚报率通常要比漏检率高得多;
28、这除了上面谈及的主观性问题外,可能仍和被测者的生理活动与反应可变性对传统多导检测结果的影响有关;例 如,人们皮电活动,呼吸节律,血压等生理活动的稳固性,都存在着特别大的差异;那些生理活动易变的被试,要比反应较稳固的被试,对相关问题的反应更简洁显著强于准绳问题,那么他们是否有罪呢?因此,在自主反应易变的被试身上,错误确定的概率就极大地提高了;另外,接受多导检测被试自主反应的差异,也会对测谎产生类似的影响;无辜的被试中反应敏锐的,比不敏锐的更可能被误判为有罪 6 ;我们都知道,焦虑与说谎有关,但并不等同于说谎,那么在测谎检测中的高焦虑,是否就意味着说谎呢?同样,一起案件的受害者,其在接受测谎检测时
29、,必定也会对一个关键性问题产生剧烈的激起反应,那么他是否也会被认定为“说谎”呢? GKT在这方面受到的批判不多,但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与罪犯知道相同信息的受害者,与罪犯往往具有相同的“犯罪学问”,这又为检测增加了难度;另外,前面已经提到,当被测者接受损害他人的犯罪检测时,要比财产犯罪产生更强的激起;因此不同的案件性质,也有可能影响被测量的生理反应水平;这些问题虽然比较尖锐,但并非无法解决,假如我们在进行多导检测前,对被试进行一个有关生理自主活动与反应水平的测试,并在测谎检测后的评定中,结合这一测试结果综合考虑,那么情形又会变得如何呢?在这一点上并未见到相关讨论;同时,正如前面提到的, GKT不像
30、 CQT那样依靠于被测者对问题的生理激起或焦虑水平,而是基于认知过程,假如采纳GKT,理论上应当会得到更好的测谎成效;但是也应当留意到,受害人与罪犯往往具有相同的“犯罪知识”,这又为 GKT检测增加了难度;或许解决好这个问题,将是传统多导测谎技术获得突破的关键;4.5 反测谎对于传统的多导测谎技术来说,仍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即反测谎;随着人们对测谎熟悉水平的逐步提高,在传统多导检测中,现在的被测者可以作出多种小动作,如咬舌、压脚,通过药物、催眠、生物反馈转变认知状态,或在多导检测的同时,进行另一个任务等方法来使自主反应测量变得无效7 ;尽管有人认为经过训练的施测者能够识别这类“反测谎”行
31、为6 ,但也有不少讨论证明,这些特殊的方法对测量过程的影响特别有效6 ,14 16 ;在 CQT中,想欺诈施测者的被试,其对相关问题的反应会有所增强,这与行为或刺激内容的特点并没有关系,但是,这种反应在那些不关怀的被试身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上,是会有所减小的;这就预示着作为反测谎,最好的策略就是努力忽视关键 检测工程;但同时,在GKT中, Lykken 的测谎设计,要求被试口头重复反应工程;这样,每个工程都至少是最小程度地被加工了6 ;这种方法或许可以用来对抗反测谎;但实际成效仍需要进一步讨论;NextPage5 今后的讨论趋势尽管传统测谎技术仍旧是军事、司法、刑侦等领域的重要测谎手段,但从上
32、述情形可见其存在着很多值得进一步讨论与探究的问题;作为心理测验技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认为今后的测谎讨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与探讨,争取有所突破;第一,现场讨论与模拟讨论的统一,特殊留意试验情形的掌握性和代表性;其次,促进传统测谎技术的系统化,标准化;努力排除测谎中的人为因素,特殊是施测者与被测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提高传统测谎技术的信度;适当考虑其特殊性,对行为观看进行深化的探讨;第四,着重于传统测谎技术的效度讨论,特殊是寻求能将生理激起水平的个体差异排除在测谎之外的方法;第五,努力加强识别和掌握反测谎技术的讨论;第六,加强对 GKT的讨论与探究,增强其在实际情形中有用性;总之,对于
33、传统测谎技术,仍应积极开展讨论,我们也期望有更多的学者、专家来关注这一领域;【参考文献】1 蒋文平走近测谎仪: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与应用写真心理世界,1999,4): 492 刘晓宇我国测谎技术的进展与应用现状警察技术,2000,7): 9103 王补测谎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法制心理讨论,1993,4): 51554付有志,刘烁刑事测谎技术刑事技术,1997, 6): 42455 Horowitz S W,Kircher J C, Honts C R, Raskin D C The role of comparison questions in physiological detection of
34、deception Psychophysiology ,1997,34:108116 Bashore T R, Rapp P EAre There Alternatives to Traditional Polygraph Proced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 113: 322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7 Gudjonsson G H. How to defeat the polygraphy tests. In: A Gale ed. The polygraph test: Lies, truth and science. NewburyPark: C
35、A: Sage, 1988. 1261368 戴忠恒心理与训练测量 1987 年版上海:华东师范高校出版社, 199133379 Carroll D. How accurate is polygraph lie detection?In: A Gale ed. The polygraph test:Lies, truth and science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8. 192810 Blinkhorn S. Lie detection as a psychometric procedure. In: AGale ed. The pol
36、ygraph test:Lies ,truth and science Newbury Park :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8. 293911 Kircher J C, Raskin D C. Human versus computerized evaluations of polygraph data in a laboratory sett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8, 73: 29130212 Bull R H. What is the lie-detection test?In: A Gale ed. Th
37、e polygraph test:Lies , truth and science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8. 101813 戴海崎等心理训练测量 1999 年版广州:暨南高校出版社, 2001. 141814 Honts C R, Hodes R L, Raskin D CEffects of physical countermeasures on the physiological detection of deception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5,70:17718715 Honts C
38、R,Raskin D C, Kircher J CEffects of physical countermeasures and their electromyographic detection duringpolygraph tests for deception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1987, 1: 24124716 Kleinmuntz B, Szucko J J. Lie detection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 call for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study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4, 39: 766776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