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第3章 科学哲学的当代发展-1课件.pptx

上传人:春哥&#****71; 文档编号:12721752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30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3 第3章 科学哲学的当代发展-1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03 第3章 科学哲学的当代发展-1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3 第3章 科学哲学的当代发展-1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 第3章 科学哲学的当代发展-1课件.ppt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科学哲学的当代科学哲学的当代发展)发展)一旦人们关注科学的历史进程与社会过程,传统科学哲学及其所辩护的科学便出现所谓的合理性危机,这促使科学哲学做出一系列的理论重建。l新实验主义、新经验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的新发展是什么?l认识自然主义科学观和科学哲学的局限。理解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科学哲学对这种局限性的超越。l科学编史学和科学史的重建。l何谓技术化科学?本章要点本章要点本章基本结构本章基本结构第三章第三章 科学哲学的当代发展科学哲学的当代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的新新建构建构新实验主义和新新实验主义和新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科学实践解科学实践解释学释学当代科学哲学的当代科学

2、哲学的发展走向发展走向第二节第二节 现象学与解释现象学与解释学的科学哲学学的科学哲学对近代对近代科学科学起源起源的追问的追问实验室生活世界实验室生活世界中的解释学中的解释学科学实践解释学科学实践解释学第三节第三节 作为历史和社会作为历史和社会文化实践的科学文化实践的科学科学史的重建科学史的重建社会建构主义的社会建构主义的扩张扩张基于实践与文化基于实践与文化的技术化科学的技术化科学第一节第一节 经验主义的新建构经验主义的新建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经历了新的发展。科学实验主义、新经验主义和科学实践解释学是当代科学哲学颇为重要的三个走向。总体来看,当代科学哲学呈现出了以下三个发展趋势,即

3、从理论优位转向实践优位、反科学一元论和反基础主义以及走向科学的非统一性。一、新实验主义和新经验主义二、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走向一一、新实验主义和新、新实验主义和新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科学被视为寻求理论知识以表征自然的事业,其宗旨为描摹、映照和反映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世界的真实面貌。然而,随着观察渗透理论、证据对理论的非充分确定性以及科学革命与范式转换等论点的提出,经典科学哲学认为通过科学理论的确证与说明可以实现对世界的完全表征,这一基础立场受到挑战和质疑。(一)面对冲击的调整(一)面对冲击的调整在表征与干预中,哈金就指出传统科学哲学所关注的用于证实理论的观察只是实验活动的一部分,而实验实际上是一个复杂

4、的实践过程“实验有其自己的生命”。(1)实验探究不同于确证等理论分析,其所关注的是仪器校对、误差消除、精确度、区分真实现象与人为效应、估计背景因素的影响等局部实践;(2)实验数据可以独立于理论而得到辩护,实验证据并不必然负载理论,科学哲学所设定的观察陈述可能不尽符合科学实践;(3)实验结论往往不容易跟随理论变迁而改变,因此,实验知识不仅可以在相互竞争的理论之间做出调整,还为科学知识通过不断累积而进步奠定了基础,使科学知识的增长乃至科学的合理性免受理论变迁或科学革命的威胁。(二)(二)“实验有其自己的生命实验有其自己的生命”新实验主义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打破了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传统;重新认

5、识了实验与理论的关系;有助于建构实践的实在论。 两个理论困境两个理论困境:一是实验不可能完全不依赖理论,新实验主义无法将理论或高层次理论从科学实践中排除;二是无论怎么深入剖析实验的细节,既无法在被实验严格确证的实验定律与超越这些定律的推测之间做出绝对的划分,也难以在所谓得到严格确证的实验定律与高层次理论之间分出泾渭。伊恩哈金( Ian Hacking )南希卡特赖特(Nancy Cartwright)多元主义的、斑杂的世界观。不存在的统一的科学定律系统,各种学科或科学定律平时各有各的边界,是相互独立的存在着,彼此并不能被整合和统一,这也是她所谓的“斑杂世界”(dappled world)的一个

6、根本特征。新经验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南希卡特赖特。她描绘出了一幅定律拼凑、反基础主义、反普遍主义和坚持多元主义实在论的斑杂的世界图景。她认为物理定律不具有完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她把定律大致分成:基本物理定律、不太基本的方程式、高层次现象定律、具体因果律或因果原理。卡特赖特认为在这所有层次的定律中,只有因果律和某些现象定律可以是真的。(三)多元主义实在论的斑驳世界(三)多元主义实在论的斑驳世界科学一元论的基本观点是:(1)科学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种对自然界的单一的、完整的和可以理解的解释;(2)世界的本性至少在原则上可以通过这一解释得到完整的描述或说明;(3)至少在原则上存在一些探究方法,若其得到正

7、确的遵循,就能形成这种解释;(4)探究方法是否被接受取决于其能否形成这种解释;(5)对科学理论或模型的评价多半取决于它们能否提供或接近于提供一种基于基本原理的、完整的和可以理解的解释。二、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走向二、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走向(一)质疑一元论的宏大图景(一)质疑一元论的宏大图景齐曼指出:“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实在的科学地图或者,即使有,它也会太过复杂和庞大,以至任何人都不能掌握或使用它。但是有很多关于实在的地图,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科学观点。”正是这一基本事实,促使新经验主义者一方面致力于否定由“唯一的、完备的以及演绎封闭的一系列精确陈述”构成的“伟大的科学理论”的存在,另一方面则进一步思

8、考科学寻求局域实在,以突显科学知识的局域性或地方性的可能。20世纪90年代后期,哈金、卡特赖特、杜普雷与加里森等人共同发起了“科学的非统一性”运动。这些共识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划定了当代科学哲学的元理论立场。富勒将此运动的元理论共识概括为:(1)反决定论并质疑自然律的实在性;(2)本体论的多元主义并以此作为方法论相对主义和学科间的包容的依据;(3)复兴局域的目的论与本质主义,但同时放弃普遍主义;(4)典范性科学由物理学转向生物学,编史学取向由牛顿爱因斯坦转轨为亚里士多德达尔文;(5)从科学的语言转向科学的非语言实践;(6)放弃对科学参与者的规范性的视角。(二)多元主义取代基础主义(二)多元主义取代

9、基础主义 第二节第二节 现象学与解释学的科学哲学现象学与解释学的科学哲学在现象学和解释学家看来,自然主义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无法通过哲学层面的反思,理解和超越科学,容易忽略科学认识的主体性根源,遗忘其在生活世界的起源,进而陷入科学主义的窠臼。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科学哲学则力图回到科学的事实本身,通过阐明科学在生活世界中的起源,探究科学理论的历史发生与构成,直面科学与当代人类精神生活的危机。一、对近代科学起源的追问二、实验室生活世界中的解释学三、科学实践解释学在胡塞尔看来,近代科学,特别是自伽利略以来对自然的数学化、理念化的迷恋,使科学远离其原初明见的意义,而变得十分抽象,既难以理解也缺乏意义。最终,

10、理念化的、抽象的科学世界取代生活世界而成为人们关于世界的基本观念,人类被带入科学的世界图景时代。一、对近代科学起源的追问一、对近代科学起源的追问(一)自然主义科学观之误(一)自然主义科学观之误在哲学层面,这种独断的自然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把科学的方法层面对于客观性的设定,当作自在存在的实在了。逻辑实证主义独断地将形式逻辑设定为一切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却不沉思其先验的根据。同时,它彻底抛弃了传统形而上学讨论的问题,剥夺了认识论之类的纯粹理性问题的合法性,更将伦理和道德实践排斥在科学领域之外“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将哲学的头颅砍去了”。“如果科学只允许以这种方式将客观上可确定的东西看作是真的,如果历史所能

11、教导我们的无非是,精神世界的一切形成物,人们所依赖的一切生活条件,理想,规范,就如同流逝的波浪一样形成又消失,理性总是变成胡闹,善行总是变成灾祸,过去如此,将来也如此,如果是这样,这个世界以及其中的人的生存真的能有意义吗?”(胡塞尔)在胡塞尔看来,自然科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发生有其纯粹的理性根源,由伽利略等所开创的近代自然科学受到了作为纯粹几何学的欧氏几何的启发。在伽利略所生活的时代,欧式几何在测量学上的成功运用表明,理论可以克服人们在把握自然几何形态时由主观性所带来的相对性,从而使人得以明见直观世界中的对象的几何形 态的客观规定性,认识到其中的本质性的真理。这是一个从经验上的给予性出发、不断上

12、升和逼近理想形态的过程。受此启发,伽利略试图运用与欧氏几何类似的方法,以纯粹的数学物理学客观地规定自然的形式与内容,逼近对物理经验直观的理想化认识。应该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科学在生活世界中的原初意义结构展开发生学的追溯,揭示其在科学发展中不断生发与传承的脉络。(二)追寻科学发生的理性根源(二)追寻科学发生的理性根源自然主义科学观:则将科学理论置于更优越的位置,不仅强调科学的理论对象和理论术语优于人们所直观感受到的现象和描述现象的日常语言,而且认 为它们优于科学之外的知识体系中的理论和术语。自然主义强调,抽象的科学理论构架比那些关于直观现象的描述更系统、更严密、 更接近真理;科学理论表征的对象更加

13、实在,科学术语对世界的描述更正确。现象学家认为自然主义的立场和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本体论迷思。(三)从本体论迷思到科学世界的异离(三)从本体论迷思到科学世界的异离自然主义的科学观赋予科学理论对象以本体论的优越性,无可避免地导致了对科学理论对象的发生历史的遗忘。这种遗忘导致难以解读科学说明所蕴涵的规范性的本质,最终颠倒了直观现象对科学理论、生活世界对 科学世界的真实的奠基关系,将科学理论对象误认为实存之物,将科学理论误读为关于存在的客观真理。现象学的科学观最为担忧的是,自然主义的科学观最终会导致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异离。自然主义者和朴素科学实在论者心目中的科学世界在文化上与生活世界渐行渐远

14、。实验室生活世界: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一个无限开放的、显现自然的世界性的视域。科学的观察实验以技术和仪器设备为中介,建立了一种特定类型的理解自然的方式,自然现象在 其中以种种方式显现给观测者。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实验所使用的技艺(包括仪器、设备、实验规范和制度等)是一种“可阅读技术”,它使科学研究中主体与对象相互适应而建立关联,进而建构出一种使主体契合于对象的关系。二、实验室生活世界中的解释学二、实验室生活世界中的解释学对自然科学的解释学解读主要以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切 入点,其科学哲学的基本纲领是科学的现象学解释学研究(一)从实验室生活世界到视域实在论(一)从实验室生活世界到视域实在

15、论“视域实在论视域实在论”实验室生活世界中所显示的理论实体所具有的实在性,是一种可以调和其理论负载与文化负载的视域实在性。一方面,理论实体通过实验中的可观察对象而得以间接呈现,由这种具象化的路径而在实验室生活世界中获得意义,并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间接的明见性;另一方面,科学文化之中的对象、实体等在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广泛传播,使得实验室生活世界的视域与日常生活世界视域出现了局部的融合。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以往的哲学要么基于一种柏拉图式的思辨构造体系,要么停留于纯粹的感觉经验,都建立在某种预设的理论立场和存在判断之上,而作为真正严格科学的现象学,必须悬置任何预先假设,面对实事本身。在科学诠释学看来,

16、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认知都建立在具有意向性的理解的结构之上:理解具有其前见的结构和传统。回到事实本身,意味着 对认知的视域或视角的反思。(二)(二)“回到事实本身回到事实本身”和诠释学循环和诠释学循环“诠释学循环”。研究活动是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的。为了发现关于对象的理论,人们集中于研究目标;而发现理论后,要进一步对它进行检验,如果它能够成功地诠释和预测经验现象,就说明它是有效的。如果不起作用,接下来我们会根据之前的经验证据来修改理论,再次实验,如此在理论和观察实验之间反复循环,直到找到合适的理论为止。这就是一个诠释学循环的过程。不过这种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循环,而是不断地修正理论并不断获得正确认

17、识的过程。科学诠释学阐明了科学是生活世界之中的历史的、文化的产物, 科学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抽象地诠释,而只能从其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去理解和阐发。借助科学的诠释学视角,科学的理论在生活世界中可以具有多重的意义和多角度的理解。哲学诠释学对于科学的重新理解,消融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为设立的界限,由此,它们都可以是对于对象领域的理解或说明,都是生活世界的文化实践;有助于我们通过对意义和价值的整体思考来规范科学的应用。(三)基于实践的真理与科学价值(三)基于实践的真理与科学价值劳斯通过将库恩的范式作为实践、操作、参与等来解读,表明知识不再是一种完整地表征世界的理论体系,而是由实 践活动建构出来的东

18、西,主张实践优位:反对传统科学哲学将理论摆在主导或优先地位,实验和实验室是附属于理论的,仅仅起一种工具性的作用。赋予“实践”更基础的概念地位,即一般意义的科学实践。实践不再是传统科学中与理论对立的概念,而是更为基础性或者更为底层的概念。三、科学实践解释学三、科学实践解释学(一)理论优位与实践优位(一)理论优位与实践优位约瑟夫劳斯(Joseph Rouse)理论发展的动机不是主动解决某个理论难题,而是基于现有的资源来应用,以此发现我们能解决什么困难, 并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劳斯是在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意义上理解实践的,因此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变化的、互动的概念。故而,在他看来, 理论知识来

19、源于以技术、实验为代表的实践活动,知识就其本身来说是具体的、依赖于特定情境的,因此,知识在首要的意义上说不是普遍性知识,而是局域性或地方性知识。如何处理地方性知识和普遍性知识?地方性知识普遍性知识地方化和情境化(二)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二)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第三节第三节 作为历史和社会文化实践的科学作为历史和社会文化实践的科学以历史的眼光和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科学,科学就不仅仅表现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和真理系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编史学和科学史经历了来自SSK、社会建构主义、语境主义等新挑战,因而我们需要在内史和外史、辉格史和反辉格史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在新的语境下,技术与科学相互交

20、织,形成了一组不同于基础主义的科学技术意象的非表征主义的技术化科学意象。一、科学史的重建二、社会建构主义的扩张三、基于实践与文化的技术化科学科学编史学是指以写定的历史,即科学史为对象而进行的元 历史研究。所谓科学史,按照萨顿的说法,是“考虑到精神的全部变化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的一门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2 年到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萨顿是科学史学科的开拓者,做了许多工作。至 50 年代末, 逐渐形成了以柯瓦雷为核心人物的科学思想史学派。一、科学史的重建一、科学史的重建(一)科学编史学与科学史(一)科学编史学与科学史

21、第二阶段: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科学思想史研究纲领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范式地位,与此同时,受默顿的科学社会学影响颇深的科学社会史研究却开始全面兴起,科学史学科呈现出了思想史与社会史某种对 峙的格局。第三阶段: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在知识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语境主义、现象学诠释学等思潮的影响之下,原来的为科学或科学史的合理性所做的辩护逐渐遭到消解,其研究范式亟待重构。把握好两个维度。内内史与外史相结合的维度史与外史相结合的维度。内部史学家往往及研究结果被接受的缘由与形式,以萨顿和科瓦雷为代表。而外部史学家往往更关注社会、 宗教

22、、军事等因素对科学所产生的影响,以赫森、默顿、科学知识社会学、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等学者或学派为代表。辉辉格解释和反辉格解释相结合的维度格解释和反辉格解释相结合的维度。所谓辉格史(Whig History),亦称辉格解释,简单说就是参照今日来研究过去,而赞扬过去的进步,是为了肯定与颂扬今日。20 世纪 70 年代以 来,在对辉格史批判的基础上,认为在科学史中既不能采用极端的辉格史方法,也不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反辉格史,我们应该在辉格史和反辉格史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和某种必要的张力。(二)科学史的重建维度(二)科学史的重建维度“标准科学观” :(1)自然真实而客观,人类的科学活动是一项对真实的客观世

23、界进行准确解释的事业;(2)自然科学知识源于观察,具有严格的、非个人化的科 学实验程序,在科学理论的产生和接受(拒斥)过程中遵循客观标准,这些规范一方面可以保证科学知识具有可靠的经验基础,另一方面使科学知识的形式和内容与科学工作者的个人偏好、情感意志及利益等社会因素无涉,进而使科学活动所探知的真理性知识成为一种反映真实世界的陈述体系。二、社会建构主义的扩张二、社会建构主义的扩张(一)从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走出来(一)从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走出来马尔凯的修订:(1)自然的一致性乃是科学解说的人为创造物;(2)事实依赖于理论,且其在意义上是可变的;(3)观察是一个主动的诠释过程;(4)知识主张

24、是协商的产物。据此修订后的科学观,科学知识不再是默顿范式中的“黑箱”,而是一种社会产品。对标准自然观与科学知识观的修订是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这一理论背景下进行的。“爱丁堡学派” 。20 世纪 60 年代末,英国爱丁堡大学一群对科学知识感兴趣的 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包括埃奇、巴恩斯、布鲁尔、夏平 、麦肯齐等人,共同开创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形成了所谓的爱丁堡学派。他们认为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情境与知识是不可分的,偶然性是知识的构成要素。“强纲领”原则(1)因果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对称性原则;(4)反身性原则。(二)科学知识社会学(二)科学知识社会学爱丁堡学派

25、的研究导致了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主义(建构论) 的兴起,这种潮流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建构论者一般不去寻找科学家的信念的宏观的社会原因,而是着力探究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合作、交往和沟通等微观过程对科学信念形成的作用。他们能够深入科学研究的微观进程,分析科学家的交流和谈话,或者向人类学家考察原始部落那样,对实验室进行人类学研究。他们认为,科学实验活动是一种有目的(负荷决策)的人工的制造知识的过程,科学知识是通过科学家的活动所建构出来的,因而具有因地而异(局部的历史性)和偶然产生等特性。客观性知识是一种空想,知识毋需真理和客 观性作为保障,知识是利益、权利等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20 世纪 70 年代

26、末、80 年代初,拉图尔、利奥塔等人引入了“技术化科学”(technoscience)这一实践性概念。这种基于异质性的技术化科学实践的科学技术观:一方面,强调技术与科学在知识与人工物的建构中整合为同一过程;另一方面,坚 持物质论的立场“科学与技术通过物质性的行动与力量的相互转换而运作起来,科学表征是物质性操控的结果。”三、基于实践和文化的技术化科学三、基于实践和文化的技术化科学哈金(Ian Hacking)提出 了“实体实在论”、“现象创造”概念。“实体实在论”。在实验物理学家看来,电子不是理论实体,而是实验实体;当他们承认电子和夸克真实存在时,是因为对这些原则上无法直接观察的实体,通过有规则

27、的操控能产生出新的现象,并引向对自然的新探究。在他看来,干预与制造都是形成实在的素材。“现象创造”。强调实验现象是由科学家创造的。他拒斥了“实验科学家发现世界中的现象”这一刻板意象,并指出“实验就是通过创造和制造获得精致而稳定的现象”。(一)从实验实体到现象创造(一)从实验实体到现象创造伊德(Don Ihde)提出了“知觉拓展”和“工具实在论”:知觉拓展。人们可以借助仪器拓展知觉,从而在知觉层面使人的身体获得拓展,进而涉身于最前沿的科技现象。工具实在论。科学是一种解释学实践,依赖工具对事物的科学分析,真实的世界只有当其为科学工具所构建时,才成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他十分重视可视性,进而主张科学的视

28、觉主义。他指出,X 射线、CT、MRI、声纳等图像技术使得事物变得可视,甚至像文本一样可读。在较弱的意义上,这种视觉主义的工具实在论认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在被工具转换为图像。 在较强的意义上,则意味着工具可以使得其他不可视的实在变得可视。(二)从知觉拓展到工具实在(二)从知觉拓展到工具实在拉图尔提出“技术化科学”(technoscience)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旨在描述“正在形成的科学”,并冀图以此涵盖所有与科学或技术实践相关的异质性要素。他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 在符号学的意味下考察了各种人和非人的作用要素的相互作用,从文本到实验室再到自然,将其诠释为一种以技术为中介并负载权力的创造和解决争

29、端的社会建制。(三)从实验室科学到实践的冲撞(三)从实验室科学到实践的冲撞哈金提出了“实验室科学”的概念。“实验室 (laboratory)是一个远比实验/试验(experiment)严格得多的概 念”,实验室科学能够较实验科学承 载更多的实践与文化意蕴。皮克林提出了“实践冲撞”的概念。他主张一种基于人与物力量的实践冲撞所带来的开放式的世界图景。他指出,我们不应该认为世界是由隐藏的规律控制的,不应只关注表征。因为那样只会导致人和事物以自身影子的方式显示自身,即便是科学家也只能在观察和事实框定的领域中制造知识。充分理解科学实验主义、新经验主义和科学实践解释学所提出的背景和缘由,以及它们的含义、理

30、论特征和意义。把握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本章难点本章难点1. 试述评科学实验主义。试述评科学实验主义。2. 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走向如何,请结合相关科学哲学思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走向如何,请结合相关科学哲学思想进行说明。想进行说明。3. 请以现象学的视角,试述近代的科学危机和生活危机是请以现象学的视角,试述近代的科学危机和生活危机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形成的。4. 试述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试述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强纲领”原则及其影响。原则及其影响。5. 如何理解科学编史学和科学史的重建。如何理解科学编史学和科学史的重建。6. 结合当代科学的发展,试述技术化科学的主要特征及其结合当代科学的发展,试述技术化科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