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公共组织人员(1).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公共组织人员(1).ppt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公共组织人员公共组织理论教学课件第公共组织理论教学课件第4章章4.1 公共组织人员概述 公共组织人员的概念公共组织人员的概念 公共组织人员是指由公共部门管理的,由公共财政支付其报酬的,与政府的关系是由法律调节的,谋求公共利益,对社会和公众负责,并为国民服务的所有公职人员。 要科学地定位公共组织人员,必须对其性质进行分析。 1公共组织人员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2公共组织人员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 3公共组织人员具有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4.1 公共组织人员概述 公共组织人员的来源公共组织人员的来源 不同的公共组织人员选拔制度也必然会导致公共组织人员的来源有很大的差异。 尽管从个体上来看,公共组织人员是来自
2、于某一阶级、某一阶层、甚至某一利益集团,但从整体上看,公共组织人员则是来源于社会的,代表了社会整体利益。 公共组织人员吸收的原则公共组织人员吸收的原则 公开平等原则 竞争择优原则 因岗选人原则 法制原则4.1 公共组织人员概述公共人员录用的基本途径公共人员录用的基本途径 公开考试录用和招募等 从总体上来说,现代国家对公共组织人员的选拔方式为一下四种:选举、委任、考任和聘任。但现在考试录用和招聘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方式。考试录用考试录用 面对社会人员和在职公共组织人员完全开放的考试 仅面向社会人员开放的考试 仅面向在职人员开放的考试公共组织管理的原理和原则公共组织管理的原理和原则 公共组织的管理原
3、则和原理 要素有用,同素异构原理 要素有用原理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放到适合的岗位上去,就可以发挥作用,同素异构就是针对工作性质和组织目标的要求,将不同能力的人力资源要素以适宜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要素互补。公共组织管理的原理和原则公共组织管理的原理和原则 德才素质统一原则 开发与使用并重原理 公共组织管理的原理和原则公共组织管理的原理和原则 分类管辖原则 职务常任原则 政治中立原则 功绩主义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管理公共事务的行政组织的全部公职向全体国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竞争获得职位。公共组织人员的激励管理公共组织人员的激励管理 我国传统公共组织人员激励的弊端 设计公共组织人员激
4、励机制的原则 1、利益原则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同步激励原则公共组织人员的激励管理公共组织人员的激励管理 公共组织人员激励形式的选择 1、以利益激励为基点的责任激励 2、以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为目标的人员培训激励 3、以成就为特点的工作满意度激励4.1 公共组织人员概述 公共组织人员的专业化公共组织人员的专业化 公共组织人员的专业化是与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化联系在一起的。 公共组织人员的专业化通过公务员制度的推行而得以强化。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特征之一便在于注重专业技术人才。 在公共组织人员的专业化过程中,大学所设立的专业性学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公共组织人员的专业化具体体现在公共组织
5、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公共管理工作。 4.2 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特征 4.2.1 公共管理是特殊职业公共管理是特殊职业 首先,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首先在于这种职业的公共性。 其次,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还在于这种职业是服务于公民、服务于全社会的。 第三,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在于这一职业的政治性和权威性特征。4.2 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特征 4.2.2 公共管理的从业要求公共管理的从业要求 既然公共管理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那么对公共组织人员也就有着特殊的从业要求。这种要求体现为法律要求和道德要求两个方面。这两个要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道德是内在的“自律”
6、,法律是“他律”。对于制约公共组织人员的行为来讲,道德主“内”,法律主“外”;对于抑制公共组织人员的犯罪来说,道德治“本”,法律治“标”;道德“扬善抑恶”,法律“惩恶扬善”。4.2 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特征 4.2.3 公共组织人员的职务公共组织人员的职务 所谓职务,是指组织通过成文的法律、规章或不成文的习惯等对组织中某一工作岗位任职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约定。 公共组织人员的职务所产生的权利义务,不是由公共组织和公共组织人员双方协商,而是“法定”的。 公共组织人员的职务在不同的国家区别标准不同。 4.2 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特征 4.2.4 公共组织人员的责任公共组织人员的责任 公共组织人员的责任就
7、是公共管理责任。广义的公共管理责任,是指公共组织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公共组织负责,必须履行自身职责来为国家、为公众谋利益。狭义的公共管理责任,是指公共组织人员违反公共组织及其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公共管理责任有两种表现:职业责任和职务责任。职业责任是一般性的公共管理责任,是一种抽象责任。公共组织人员的职务责任所体现的是公共组织人员的情感和信仰的责任。 4.3 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素质 4.3.1 公共组织人员的政治立场公共组织人员的政治立场 公共组织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服从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公共管理的政治性决定了公共组织人员必须有坚定的政
8、治立场。 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组织人员也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只不过,这种政治立场是为人民服务的最高体现。具体表现为:忠于政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4.3 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素质 4.3.2 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能力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能力 公共组织人员的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部分。基本能力是指公共组织人员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普遍心理特征。专业能力是指工作人员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特殊技能。 公共组织人员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本管理能力。 第二,管理决策能力。 第三,管理调节能力。 第四,处理事务的能力。 第五,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4.3
9、 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素质 4.3.3 公共组织人员的文化信念公共组织人员的文化信念 公共组织人员的文化信念是公共组织人员应共同具备和遵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各种生活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关于一切公共管理活动的意识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倾向等的总和。 公共组织人员的文化信念的内容: 首先,公共组织人员的文化信念是社会文化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形式,它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其次,公共组织人员的文化信念是在社会文化基础上,在公共组织人员的具体公共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公共组织人员及其公共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第
10、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形成公共组织人员良好的文化信念的条件。4.3 公共组织人员的职业素质 4.3.4 公共组织人员的道德修养公共组织人员的道德修养 在我国现阶段,公共组织人员道德修养的内容一般地说来,大致包括: 一是社会主义道德。 二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富有感召力的人格力量。 公共组织人员道德修养的途径有两条:即自律和他律。4.4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概念的引入及意义人力资源概念的引入及意义 “人力资源”概念的引入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有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要素。这有别于传统人事管理中将人视为机器
11、的附属物的观点。把人力当成资本,就会将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上。 在公共部门中引入“人力资源”的全新理念,不但有助于建立科学完备、运转协调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体系,而且对于其他部门的相应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4.4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4.4.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新特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新特征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将人本身看作资源,能够给组织带来巨大投资回报率和效益。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将组织中的工作人员视为“社会人”。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强调的是人力资源使用和开发并重。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容大大地丰富了。4.4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4.4.3 人力资
12、源发展的动力及应对策略人力资源发展的动力及应对策略 人力资源发展的动力,即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基本因素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 第二,实际因素现实的激励因素。 第三,偶发因素。 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的教育和培训形式多种多样。 公共组织群体包括国家机关政府组织群体、非政府组织群体和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营利性组织群体,这是广义上讲的,从狭义上讲,则指上述群体中的次一级群体。4.5 公共组织群体公共组织群体的类型公共组织群体的类型 根据群体所要实现的目标分为功能型群体和项目型群体以及兴趣友谊型群体。功能型群体的活动就是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项目型群体只是和某个
13、具体的项目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和组织目标联系在一起。兴趣友谊型群体是指由共同的信仰、利益和爱好组成的群体,它主要满足群体的心理需要。公共组织群体关系处理原则公共组织群体关系处理原则 1.群体一致关系:指公共组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达到相当高的紧密程度。影响因素有:目标的设置是否体现群体成员的要求;工作的性质是否一致、群体规模的大小;面临的环境;以往的成就和地位;人际关系的沟通和群体管理。群体一致性的作用群体一致性的作用 群体一致性可以跳高工作绩效,这有反过来说明它与员工的满足程度相关,但满意程度高对群体具有双重的作用。2.群体从众关系群体从众关系 指群体中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心里上与行
14、为上都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趋同的社会现象,分为完全从众,权宜从众,自尊拒绝和独立拒绝。 群体从众的原因:加入群体的需要与动机,共同的信息来源,规范压力。 强化或改变群体的管理原则和措施:改变信息沟通,改变群体规范等。3. 群体冲突的关系群体冲突的关系 可以分为五类: 观念冲突 目标冲突:如果组织目标正确的情况下,这种冲突就是对本组织目标缺乏了解,以群体目标代替组织目标。如果组织目标不正确,要求下级服从,则会出现冲突。 利益冲突:资源有限,扩大工作影响、肯定自身工作和物质利益的冲突 行为冲突 领导风格冲突,这依团体领导的倾向而有别。群体冲突的效果群体冲突的效果 群体间的矛盾可能会促进群体内部的
15、团结与整合,即群体间矛盾会导致群体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增强。 群体间的矛盾为转移群体内部的紧张状态提供了宣泄的机会。 群体间的矛盾会增强自身的集权化程度。 但也有消极效果:表现在群体间监督越来越严,态度日益偏见和情绪化。 1、非正式组织的含义与成因 2、非正式组织的现象分析 特征:顺乎自然、内聚性、社会距离感消失、不稳定性、领袖人物作用较大 类型:按成员构成分: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按性质分:积极性、中间型、消极型;按稳定性分:较稳定性、短暂型、游离型4.6 公共组织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3、结构:环状结构、伞状结构、链状结构、复合结构 4、功能: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管理和引导管理和引导 1、承认其存在的必然性 2、认知非正式组织的活动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点 3、认知非正式组织的有益性和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