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及地位分析--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尹伟华.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24477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02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及地位分析--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尹伟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日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及地位分析--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尹伟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及地位分析--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尹伟华.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年第5期* 尹伟华,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邮政编码: 100045,电子信箱: yinwh mx. cei. gov. cn。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15CTJ002)的资助。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中日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及地位分析*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尹伟华提 要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构建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及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较全面地分析了中日两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模式和地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 1)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占比低于同期日本,其获益能力相对较低。 (

2、 2)中日两国制造业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均呈上升趋势,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不断加深。 ( 3)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主要是以后向模式,而日本制造业主要是以前向模式。 ( 4)中国制造业中国外增加值以最终产品为主,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生产环节,而日本制造业中国外增加值以中间产品为主,专业化于关键零部件生产环节。 ( 5)中日两国制造业主要是通过间接增加值出口实现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且其国内的生产分工程度均在不断加深。 ( 6)中国制造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下游位置,且有一定的攀升趋势,而日本制造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上游位置,但有一定的下滑趋势。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垂直专业化;增加值贸易;世界投入产出表一、

3、引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全球运输成本的下降和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区域的生产合作成为可能,全球生产分工的加速纵向发展,使得当前的全球贸易格局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即全球价值链( global value chains,GVC)正主导全球贸易格局深层次改变。当前的GVC网络已经覆盖至全球每一个角落,对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为各国或地区的政策制定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日两国制造业立足自身发展基础,通过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已经深深地融入到GVC之中。那么,中日两国制造业通过何种模式参与GVC?其参与GVC程度又是如何?这种参与模式和程度对中日

4、两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地位和获益能力又有何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对中日两国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全球治理水平、谋划GVC布局、制定和完善产业与贸易政策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文献综述在全球贸易格局迅速变化、贸易统计方法亟待革新的大背景下, GVC研究迅速升温,并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胡默尔斯等人( Hummels etal)最早创新性地提出了垂直专业化(前向和后向00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年第5期 垂直专业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据此从后向垂直专业化视角分析了10个OECD国家和4个新兴经济体参与GVC程度,结果表明,这些国家GVC参与程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垂直专业

5、化的快速发展。 1伊( Yi)发现近年来世界经济总量( GDP)增长远低于贸易总量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GVC发展所带来的垂直化分工引起的。 2库普曼等人( Koopman et al)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利用间接增加值出口和国外增加值出口构建了GVC参与度指数和地位指数,并以此来度量一国或地区参与GVC的程度以及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 3孟渤等人( M eng et al)利用OECD投入产出数据和供给驱动型投入产出模型,详细测算了47个经济体的GVC国际分工程度及水平情况。 4多丹等人( Daudin et al)认为附加值贸易是剔除了重复计算部分的垂直贸易,从而成功地回答了“谁为

6、谁生产”的问题。 5迪恩等人( Dean etal)考虑到中国主要是以加工贸易参与GVC的现实,分别采用了未区分和区分加工贸易、一般贸易的方法度量了中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两种度量方法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6王岚基于1995 2009年W IOD数据,测算和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及分行业融入GVC的程度与地位,研究表明,中国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在GVC中的地位差异主要是由其参与模式所导致。 7潘文卿和李跟强基于GVC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垂直专业化、贸易增加值等相关文献,并将贸易增加值统计与传统贸易总额统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8张桂梅和赵忠秀以G20中11个新兴经济体为样本,运用前向价

7、值链和后向价值链详细分析了1995 2009年新兴经济体参与GVC的程度与模式,以及在GVC分工中的贸易利益与地位。 9岑丽君基于TiVA数据库,运用GVC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 RCA)指数,考察了中国在GVC中的贸易地位及分工程度,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地位较高,且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而知识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地位较低,但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 10闫云凤采用W IOD数据,从GVC视角比较分析了1995 2011年中日韩3国贸易增加值规模和结构的演变趋势,结果发现,中国的贸易增加值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呈现上升趋势,日本呈现下降趋势,而韩国则相对稳定。 11马述忠等人采用贸易增加值方法

8、重新估算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失衡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贸易失衡的影响因素。 12王直等人构建了多个层面的双边贸易总额分解框架,并据此分析了中国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和垂直专业化程度。 13苏庆义和高凌云基于修正的上游度指标测算了中国在GVC中的分工地位,研究表明,中国出口上游度仍然相对较高,服务业是未来往下游扩展的关键所在。 14东亚作为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为迅速的区域,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和贸易重地。而中国和日本又作为东亚区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其参与GVC的程度和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上述大部分文献仅仅是从后向垂直专业化视角来测度一国或地区参与GV

9、C的程度,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GVC数据库可得性的制约,以及现有的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难以实现出口贸易总额完全分解的制约,进而鲜有涉及前向垂直专业化及其内部结构分析,以及GVC参与模式判断的研究。针对现有文献存在的这些不足,本文利用最新的GVC理论分解框架,构建出前向与后向垂直专业化率( VS 1, VS )及GVC地位指数等指标,以期能更加详细、客观、全面地分析中日两国制造业GVC参与程度、模式和地位的演变情况。三、研究方法(一)全球价值链分解国家间投入产出( inter- country input- output,ICIO)模型能够系统、全面地反映各国或地区(简称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及经济的关

10、联情况,因此, ICIO模型已成为当前贸易增加值测算或GVC分解的有效工具。现假设世界共有G个经济体( s , r = 1, 2, , G ) ,且每个经济体有N个产业部门( i , j = 1, 2, , N ) ,见表1。10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年第5期表1国家间投入产出表(ICIO)产出投入 中间使用A国B国 ROW1, , N 1, , N 1, , N最终使用A国B国 ROW总产出中间投入A国1, , N Z AA Z AB Z AR YAA YAB YAR X AB国1, , N Z BA ZBB Z BR YBA YBB YBR X B ROW 1, , N Z RA

11、 Z RB Z RR YRA YRB YRR X R增加值VAA VAB VAR总投入X A X B X R说明: ROW表示世界其他经济体。表1中, Z sr表示任一经济体s生产的中间品被经济体r所使用,是N N阶矩阵; Ysr表示经济体s生产最终品被经济体r所使用,是N 1阶矩阵; VAs表示经济体s增加值收入,是1 N阶矩阵; X s为经济体s总产出,是N 1阶矩阵。基于上述ICIO模型,运用里昂惕夫方法可以测算出各经济体出口贸易中所隐含的国内增加值,但并不能将其他部分的价值进行完全分解,进而影响和制约着GVC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直等人( W ang et al)提出

12、了真正实现经济体出口贸易总额的完全分解方法(简称W W Z方法) 。 15 W W Z方法的分解公式如下:E s * = Gr s( Z sr + Ysr ) = Gr s( A srX r + Ysr )= V sL ss# Gr sA srB rrYtt + VsB ss # Gr sYsr+V sL ss# Gr sA sr Gt s , rB rtYtt + V sL ss# Gr sA srB rr Gt s , rYrt+ V sL ss# Gr sA sr Gt s , rGu s , tB rtYtu+V sL ss # Gr sA srB rrYrs+ VsL ss # Gr

13、 sA sr Gt s , rB rtYts+ VsL ss # Gr sA srB rsYss+ Gr sVrB rs # A srL rrYrr+ Gr sGt s , rVtB ts # A srL rrYrr+Gr sVrB rs # Ysr+ Gr sGt s , rVtB ts # Ysr+ Gr sVrB rs # A srL rrE r*+ Gr sGt s , rVtB ts # A srL rrE r*+VsL ss # Gr sA sr Gt sB rsYst+ ( VsB ss - VsL ss ) # Gr sA srX r= DVA _ INT + DVA _ FI

14、N+ DVA _REX + RDV + FVA _ INT + FVA _ FIN + FDC + DDC = DVA + RDV + FVA + PDC 式中, V = VAsX s ; B = ( I - A)- 1=I - A 11 - A 12 - A 1G- A 21 I - A 22 - A 2G - AG1 - AG2 I - AGG- 120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年第5期 =B 11 B 12 B 1GB 21 B 22 B 2G B G1 B G2 B GG, L= ( I - Ad ) - 1=I - A11 0 00 I - A22 0 0 0 I - AGG-

15、1=L11 0 00 L22 0 0 0 LGG,#表示矩阵的点乘。根据W W Z方法,可以将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总额分解为纯重复计算部分、国外增加值、返回增加值和国内增加值4类价值,且每一类价值还可细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共计16个细分组成部分,具体分解部分如表2所示: 表2经济体s出口贸易总额分解( 1) DVA最终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DVA _ INT直接被进口国吸收的中间品出口国内增加值DVA _ FIN以最终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DVA _ REX被进口国生产向第三国出口所吸收的中间品出口国内增加值( 2) RDV返回并最终被本国吸收的国内增加值( 3) FVA生产本国出口的国外增加值FVA

16、 _ INT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FVA _ FIN以最终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 4) PDC纯重复计算的部分FDC来自于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DDC来自于国内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二)垂直专业化率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经济体既可以从生产过程前端或上游环节参与GVC,例如:通过产品开发、创新设计等环节参与,也可以从生产过程的后端或下游环节参与GVC,例如:通过产品加工、组装等环节参与。在此背景下, 2001年胡默尔斯等人创新性地提出了前向垂直专业化( VS 1)和后向垂直专业化( VS )的概念,实现了从供给(或出口)和需求(或进口)两大视角来考察经济体参与GVC国际分工程度。 1 VS

17、 1是指某一经济体生产的出口品中被其他经济体进口作为中间品的比重,用以反映该经济体出口对其他经济体供应的贡献程度。 VS是指隐含于某一经济体出口品中的其他经济体生产的中间品比重,用以反映该经济体出口对其他经济体进口的依赖程度。基于上述GVC分解结果以及前向与后向垂直专业化概念,可以构建出相应的VS 1和VS指标,即:VS 1 = ( DVA _REX + RDV + DDC)EVS = ( FVA _ FIN + FVA _ INT + FDC)E(三)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库普曼等人认为某一经济体在GVC中的地位可以通过对该经济体出口给其他经济体的中间品与其从其他经济体进口的中间品进行判断。 3

18、一般来说,如果某一经济体在GVC中的地位处于上游,它主要是通过向其他经济体提供中间品或原材料来参与国际分工,其间接出口增加值( IV,即被进口国生产向第三国出口所吸收的中间品出口国内增加值)占总出口比重要高于国外增加值( FV)比重;如果某一经济体在GVC中的地位处于下游,它主要是通过使用其他经济体进口中间品来生产最终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其FV比重要高于IV比重。基于库普曼等人定义的GVC地位指数以及出口贸易总额的分解结果 3 ,本文构建出相应的GVC地位指数。GVC _Position = ln( 1 + IVE ) - ln( 1 + FVE )= ln( 1 + DVA _REXE ) -

19、 ln 1+ ( FVA _FIN + FVA _ INT)E301 16个细分组成部分的具体含义可参阅王直等人的研究。 13 15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年第5期GVC _ Position越大,表明该经济体越位于GVC的上游位置; GVC _ Position越小,表明该经济体越位于GVC的下游位置。四、样本和数据说明目前,国际上常用的ICIO主要有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IDE)的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 AIO) 、美国普渡大学的GTAP数据库、经合组织( OECD)的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等,但由于这些数据库要么存在严格的比例假设条件,要么存在数据难以获得或所涵盖的经济体数量较少等问题,进

20、而使得这些ICIO存在不同程度的应用局限。本文使用的ICIO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 W orld Input- Output Database, W IOD) ,该数据库是第一个公共的ICIO数据库,是由欧盟委员会资助开发的。 2013年最新发布的W IOD提供了1995 2011年时间序列的世界投入产出表( W orld Input- Output Tables, W IOTs) ,其涉及了35个产业部门(其中制造业包括14个产业部门) ,涵盖了全球40个经济体和1个其他经济体。 W IOTs是典型的ICIO模型,具有数据易获得和涵盖经济体多等优点,实现了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全球主要经

21、济和贸易活动,从而被广泛应用于贸易增加值或GVC的研究分析。同时,为了研究不同技术层次制造业情况,根据OECD划分方法(研发密度准则) ,本文将14个制造业部门划分为低技术( LL ) 、中低技术( M L ) 、中高技术( M H )和髙技术( HH )四类技术层次,见表3。五、中日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及地位分析 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 W IOTs)和W W Z方法,可实现1995 2011年中日两国制造业出口贸易总额的完全分解,并据此测算出各部分增加值及其占比情况,见表4。表3 W IOD制造业产业代码、名称及技术分类产业代码NACE代码产业名称技术类别3 15t16食品饮料及烟草

22、业低技术4 17t18纺织业低技术5 19皮革及制鞋业低技术6 20木材加工业低技术7 21t22造纸及印刷出版业低技术8 23焦炭、炼油及核燃料加工业中低技术9 24化学工业中高技术10 25橡胶及塑料制品业中低技术11 26非金属矿制品业中低技术12 27t28金属制品业中低技术13 29机械制造业中高技术14 30t33电子和光学仪器制造业高技术15 34t35运输设备制造业中高技术16 36t37其他制造业及回收加工业低技术数据来源: W IOD。注:其中30, 32, 33为高技术制造业, 31为中高技术制造业,但由于无法划分,故将30t33统称为高技术制造业。(一)中日制造业出口贸

23、易增加值从贸易增加值总量来看, 1995 2011年中日两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 DVA )要显著小于出口总额,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表明随着GVC分工的不断深化,中日两国制造业出口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国外进口或出口中隐含了越来越多的国外价值,因而贸易增加值核算更加客观地还原了中日两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真实情况。考察期内,中日两国制造业都已成为GVC上的受益者,出口中DVA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值分别由1995年的1 117. 73亿美元和3 652. 9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2 945. 93亿美元和5 597. 70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6. 54%和2. 7

24、0%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考察期初的中国制造40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年第5期 表4 19952011年中日制造业出口贸易增加值总量及结构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增加值时间EX (亿美元) DVA (亿美元)在EX中的占比( % )DVA DVA _ FIN DVA _ INT DVA _ REX1995 1 363. 25 1 117. 73 81. 99 50. 61 22. 40 8. 981996 1 426. 61 1 195. 32 83. 79 51. 09 22. 98 9. 721997 1 632. 50 1 366. 29 83. 69 49. 87 23. 64 10

25、. 181998 1 618. 55 1 373. 33 84. 85 50. 65 23. 17 11. 031999 1 717. 23 1 423. 33 82. 88 48. 76 22. 80 11. 322000 2 171. 69 1 727. 21 79. 53 45. 27 21. 65 12. 622001 2 295. 89 1 839. 74 80. 13 46. 41 21. 29 12. 432002 2 758. 11 2 156. 22 78. 18 45. 65 20. 58 11. 942003 3 766. 49 2 799. 50 74. 33 43.

26、29 19. 27 11. 772004 5 252. 38 3 667. 09 69. 82 37. 59 19. 92 12. 312005 6 823. 43 4 746. 84 69. 57 38. 34 19. 34 11. 882006 8 843. 28 6 201. 38 70. 13 37. 85 19. 96 12. 312007 11 332. 06 8 043. 43 70. 98 38. 79 19. 83 12. 362008 13 337. 13 9 750. 86 73. 11 39. 00 20. 90 13. 212009 11 270. 92 8 649.

27、 62 76. 74 42. 85 21. 76 12. 132010 14 716. 72 10 897. 67 74. 05 39. 58 22. 03 12. 442011 17 569. 66 12 945. 93 73. 68 38. 54 22. 73 12. 42日本制造业出口贸易增加值1995 3 993. 13 3 652. 94 91. 48 39. 34 37. 63 14. 511996 3 611. 95 3 270. 56 90. 55 38. 86 37. 10 14. 581997 3 671. 07 3 296. 54 89. 80 38. 46 36. 76

28、 14. 581998 3 408. 34 3 088. 73 90. 62 43. 07 32. 51 15. 041999 3 652. 80 3 314. 47 90. 74 43. 08 31. 84 15. 822000 4 103. 48 3 654. 57 89. 06 40. 79 30. 93 17. 342001 3 510. 28 3 112. 06 88. 66 40. 11 31. 47 17. 082002 3 619. 56 3 213. 67 88. 79 41. 00 30. 64 17. 152003 4 014. 68 3 549. 76 88. 42 4

29、0. 43 30. 07 17. 922004 4 823. 57 4 201. 74 87. 11 36. 39 30. 98 19. 742005 5 168. 87 4 410. 52 85. 33 34. 93 30. 25 20. 162006 5 552. 15 4 601. 04 82. 87 33. 79 28. 91 20. 172007 6 087. 94 4 958. 91 81. 45 31. 99 28. 73 20. 732008 6 766. 03 5 303. 04 78. 38 30. 97 27. 95 19. 462009 5 005. 84 4 184.

30、 13 83. 58 30. 43 33. 56 19. 602010 6 564. 43 5 377. 95 81. 93 30. 89 31. 68 19. 362011 7 027. 77 5 597. 70 79. 65 27. 96 32. 82 18. 87业出口中DVA要远小于日本,但随着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保持更为强劲的增长速度,并于2005年首次超越了日本,且这种反超趋势表现得也越来越明显。从贸易增加值结构来看,考察期内,中日两国制造业出口中DVA占比表现出相同的下降态势,分别由1995年的81. 99%和91. 48%下降到2011年的73. 68%和79. 65% ,但中国

31、制造业出口中DVA占比要明显低于同期的日本,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出口的获益能力相对较低,而日本制造业出50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年第5期口的获益能力则相对较强。具体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中DVA主要体现在最终产品上,其以最终产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 DVA _ FIN )占比由1995年的50. 61%下降到2011年38. 54%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制造业主要还是位于GVC的下游位置。虽然中国制造业以中间产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 DVA _ INT和DVA _REX )占比相对较小,但却呈现出不断地上升趋势,特别是以中间产品出口到第三国的国内增加值( DVA _ REX )占比的大

32、幅上升,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可能正向GVC中上游攀升。与此相反,日本制造业出口中DVA主要体现在中间产品上,且其以中间产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 DVA _ INT和DVA _ REX )占比由1995年的52. 13%略微下降到2011年51. 69%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日本制造业主要还是位于GVC的上游位置。需要注意的是,中日两国制造业出口中DVA占比均在1998年和2009年呈现了短暂性地升高,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国家或地区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政策以转嫁或切断1997年与2008年两次金融或经济危机影响的结果。 16(二)中日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根据出口贸易总额分解结果及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

33、公式,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垂直专业化率及其构成,并据此分析中日两国制造业参与GVC的程度与模式,见表5。报告期内,无论是VS 1还是VS ,中日两国制造业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中日两国制造业参与GVC的程度都在不断地加深。其中,中国制造业的VS和VS 1分别由1995年的17. 46%和9. 52%上升到2011年的23. 53%和15. 20% ,增加了6. 07和5. 98个百分点;日本制造业的VS和VS 1分别由1995年的6. 72%和16. 31%上升到2011年的18. 89%和20. 33% ,增加了12. 16和4. 03个百分点。报告期内,中日两国制造业参与GVC的模式存在

34、显著差异。中国制造业的VS要显著高于同期的日本,且也显著高于自身同期的VS 1,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参与GVC模式主要表现为后向参与模式。与此相对应,日本制造业的VS 1要显著大于同期的中国,且也显著高于自身同期的VS,这意味着日本参与GVC模式主要表现为前向参与模式。在VS中,中国制造业中以最终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 FVA _ FIN )占比明显高于以中间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 FVA _ INT )和来自于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 FDC) ,且其值由1995年的60. 34%下降到2011年的47. 10% ,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主要是利用进口的零部件进行最终产品加工、组装等低端生产活动

35、,只是参与GVC中相对下游的生产环节;而日本制造业中FVA _ INT占比虽然变化不大,但其大多数年份显著高于FVA _ FIN和FDC ,这意味着日本制造业主要是利用其掌握的核心技术专业化于关键零部件等高端生产活动,参与GVC中相对上游的生产环节。考察期内,中日两国制造业的VS上升是由FVA _ INT和FDC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其中,FVA _ INT占比分别由1995年的27. 31%和42. 02%上升到2011年的31. 48%和43. 50% ,增加了4. 17和1. 48个百分点,大幅提升的中国制造业可能意味着其正在进行相应的产业升级,从GVC的下游向中上游环节攀升;中日两国制造

36、业中FDC占比分别由1995年的12. 35%和18. 56%上升到2011年的21. 42%和27. 05% ,增加了9. 07和8. 4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日两国制造业出口品在不同经济体间跨越次数越来越多,即GVC国际分工环节越来越细,价值链在不断地延长。 16在VS 1中,中日两国制造业中以中间产品出口到第三国的国内增加值( DVA _ REX )占比明显大于来自于国内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 DDC )和返回的国内增加值( RDV) ,这表明中日两国制造业都主要是通过间接增加值出口的方式来实现GVC的前向参与。具体来说,中国制造业出口中DVA _ REX占比由1995年的94. 27%

37、下降到2011年的81. 69% ,减少了12. 58个百分点,而日本制造业出口中DVA _ REX占比却由1995年的88. 99%上升到2011年的92. 81% ,增加了3. 8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日本制造业通过间接增加值出口来主导和控制GVC的能力在不断提升,而中国制造业则有所减弱。与此相反,中国制造业出口中60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年第5期 表5 19952011年中日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率及其构成(%)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率及其构成时间VS在VS中的占比FVA _ FIN FVA _ INT FDCVS 1在VS 1中的占比DVA _ REX RDV DDC1995 17. 4

38、6 60. 34 27. 31 12. 35 9. 52 94. 27 4. 14 1. 591996 15. 62 59. 18 27. 58 13. 24 10. 31 94. 23 4. 35 1. 421997 15. 63 57. 49 28. 65 13. 86 10. 86 93. 77 4. 61 1. 621998 14. 44 58. 10 27. 25 14. 65 11. 73 93. 98 4. 58 1. 441999 16. 33 57. 05 27. 29 15. 66 12. 10 93. 50 4. 98 1. 522000 19. 48 54. 51 26

39、. 97 18. 52 13. 61 92. 73 5. 41 1. 862001 18. 73 55. 63 26. 01 18. 36 13. 57 91. 61 6. 36 2. 032002 20. 45 56. 06 25. 34 18. 59 13. 31 89. 70 7. 65 2. 652003 24. 02 55. 56 24. 87 19. 57 13. 42 87. 68 8. 65 3. 672004 28. 25 50. 35 27. 87 21. 77 14. 25 86. 41 8. 75 4. 842005 28. 48 51. 38 27. 39 21. 2

40、4 13. 84 85. 87 8. 51 5. 622006 27. 66 49. 81 28. 18 22. 01 14. 52 84. 75 8. 95 6. 302007 26. 77 50. 09 28. 01 21. 90 14. 60 84. 62 8. 91 6. 482008 24. 60 48. 85 28. 87 22. 28 15. 50 85. 25 9. 20 5. 552009 20. 88 51. 28 28. 85 19. 87 14. 51 83. 61 11. 43 4. 962010 23. 24 48. 65 29. 99 21. 36 15. 15

41、82. 11 12. 13 5. 772011 23. 53 47. 10 31. 48 21. 42 15. 20 81. 69 12. 73 5. 58日本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率及其构成1995 6. 72 39. 42 42. 02 18. 56 16. 31 88. 99 9. 73 1. 281996 7. 70 39. 84 41. 50 18. 66 16. 33 89. 28 9. 45 1. 271997 8. 56 39. 98 41. 50 18. 52 16. 22 89. 86 8. 74 1. 401998 8. 00 44. 62 36. 66 18. 72 16.

42、42 91. 60 7. 21 1. 191999 7. 72 44. 80 35. 57 19. 63 17. 36 91. 12 7. 68 1. 202000 9. 03 43. 02 34. 93 22. 05 19. 25 90. 08 8. 38 1. 542001 9. 65 42. 34 35. 86 21. 80 18. 77 90. 96 7. 71 1. 332002 9. 61 43. 05 35. 14 21. 81 18. 76 91. 44 7. 25 1. 322003 9. 88 42. 59 34. 59 22. 82 19. 62 91. 34 7. 27

43、 1. 382004 11. 00 38. 11 36. 30 25. 59 21. 63 91. 25 7. 21 1. 542005 12. 77 36. 29 36. 70 27. 01 22. 05 91. 39 7. 02 1. 592006 15. 34 35. 63 36. 46 27. 91 21. 96 91. 86 6. 41 1. 732007 16. 87 34. 13 36. 89 28. 98 22. 40 92. 54 5. 69 1. 772008 20. 06 32. 88 38. 29 28. 83 21. 02 92. 59 5. 51 1. 902009

44、 14. 96 31. 51 42. 06 26. 43 21. 06 93. 07 5. 57 1. 362010 16. 61 32. 59 40. 61 26. 80 20. 82 92. 98 5. 49 1. 532011 18. 89 29. 45 43. 50 27. 05 20. 33 92. 81 5. 69 1. 5170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年第5期RDV占比由1995年的4. 14%上升到2011年的12. 73% ,增加了8. 59个百分点,而日本制造业出口中RDV占比却由1995年的9. 73%下降到2011年的5. 69% ,减少了4. 04个百分点,这

45、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增加值越来越多地通过从其他经济体进口返回到国内出口产品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制造业参与GVC越来越多的环节。考察期内,中日两国制造业出口中DDC占比相对最小,并都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值分别由1. 59%和1. 28%上升到2011年的5. 58%和1. 51% ,增加了3. 99和0. 2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日两国制造业的国内生产分工程度非常低,即国内价值链( NVC )的构建程度非常低,但却呈现出不断地加深态势,这也是与张少军的结论相一致的。 17特别地,中国制造业出口中DDC占比和增幅都要显著高于日本,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日本而言,中国构建国内价值链本身更具

46、有大国优势,即中国所拥有的巨大内需市场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为建立国内分工合作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为了深入研究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参与GVC的程度与模式差异,现对中日两国四类技术制造业(低技术、中低技术、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进行比较分析,见表6。表6 2011年中日四类技术类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率及其占比(%)中国四类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率及其占比制造业VS在VS中的占比FVA _ FIN FVA _ INT FDCVS 1在VS 1中的占比DVA _ REX RDV DDCLL 14. 08 68. 80 18. 96 12. 25 10. 24 92. 17 5. 70 2. 12M L

47、25. 42 20. 18 51. 83 28. 00 20. 10 82. 44 13. 24 4. 31M H 22. 96 43. 05 35. 38 21. 57 16. 45 82. 87 12. 81 4. 31HH 28. 91 50. 20 27. 67 22. 13 15. 95 76. 68 15. 21 8. 11日本四类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率及其占比LL 12. 77 44. 70 32. 93 22. 37 20. 13 92. 68 6. 64 0. 67M L 23. 59 7. 87 58. 15 33. 98 24. 15 92. 16 6. 15 1. 69

48、M H 16. 67 45. 07 34. 59 20. 34 16. 76 93. 45 5. 13 1. 42HH 16. 04 33. 09 37. 52 29. 39 24. 42 92. 69 5. 79 1. 52说明: LL表示低技术制造业; M L表示中低技术制造业; M H表示中高技术制造业; HH表示高技术制造业。考察期内,中国四类技术制造业的VS均显著高于日本,且高于其VS 1,而日本的VS 1均显著高于中国,且高于其VS ,这些表明中国四类技术制造业均主要是以后向模式参与GVC,而日本主要是以前向模式参与GVC,这与制造业整体参与模式表现相同。具体来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VS是最高的,且主要是以FVA _ FIN为主,但其VS 1相对较低,这些表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主要是参与GVC中较为下游或低端的生产环节,并没有真正实现和掌握高技术。与此相反,日本高技术制造业的VS 1是最高的,虽然其VS相对较低,但主要是以FVA _ INT和FDC为主,这意味日本高技术制造业不仅实现了参与GVC中相对上游或高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