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实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许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倍的相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相识比较生疏,建立倍的表象相识有肯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相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第一部分我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其次部分的处理
2、上是通过肯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此,我在设计时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视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视察实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这样的几份”来帮助学生探究算法。然后又发展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能更显明地表达相比较的两个数与“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在学生驾驭了肯定的方法后,练习巩固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求
3、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解决。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平移和旋转主要是培育学生空间观念,新教材在这一节的支配只要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把平移距离这一部分内容放到了高年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分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育肯定的空间想象实力。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学问与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因此供应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详细的生活情境非常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事物:摩天轮、旋转门、观光
4、电梯、扶梯、健身器和跳楼机,引导学生进行视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两种运动的区分;最终视察平面图形也就是自主练习1中的题目,我不给学生动态的演示了,让孩子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阅历和想象实力来推断平移和旋转现象,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本课中,有两个地方学生遇到了分歧,一个是对荡秋千的运动方式的推断,另一个是对物体平移后的样子的推断。处理第一个分歧,我给学生出示的是个动态荡秋千的图片,上面清楚地显示了秋千动起来是围围着一根轴在转动,这个时候我给学生说明旋转是围围着一个点或一根轴做圆周运动,荡秋千的
5、运动其实是圆周运动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荡秋千为什么是旋转了;而另一个分歧是在做课后练习的时候,学生并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去连线了,故把形态相同的两幅图连在了一起,其实还是对平移的特点没有弄清晰,于是我从讲台走到学生面前再向后转,让学生说一说我做了几个动作,仅仅一个平移能完成吗?这时候学生茅塞顿开,发觉了问题。讲解过程中围围着这个问题总结,平移不变更图形或物体的形态和方向,只变更了位置而已。课堂上遇到分歧没关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进行反对和争论,正是在这种不断质疑不断思索中才会有突破。整堂课学生参加度很高,学习爱好深厚,自信念提升不少,但课堂也有许多的不足,像对一些课堂生成的处理,对一
6、些小细微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好,比如,对六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分完类后,问你能不能给这种现象起个名字?当时有个学生说叫顺时针,我说这是一个方向,就给孩子否了,应当顺着孩子的想法说那假如这样转呢(逆时针)?学生就会发觉这样起名就不全面了。再比如,课本练习2的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在做的时候假如老师能先让孩子读一读题目要求,弄清意思以后再放手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错误了。所以说课堂上的一些做题习惯也反射着考试时孩子的习惯。要想提高成果,还是应当从细微环节处抓起。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在教学中必不行少的一个内容。计算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需驾驭的基础学问和基本
7、技能,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详细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计算的作用。如何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忱,又如何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沟通已有学问和新学问之间的联系呢?执教了口算乘法后,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熬炼学生、激励学生,让它们在课堂上主动参加,充分思索,激发思维,欢乐收获。一、 在生活情景中发觉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复习之后,去游乐园玩是孩子们熟识和喜爱的生活情景,所以我设计了带孩子去游乐园玩的环节。不过我在出示主题图后干脆给学生抛出例1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爱好,继而学习新知。二、给学生供应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空间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给每个
8、学生说的机会,课堂上,我尽量把同学们思维之花都引发出来,让他们大胆地想,尽量地说,让学生自己主动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结果,在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很宽松的思索环境和空间,激励他们多想,多说,对说得好,想得透的同学赐予了充分的确定与表扬三、信任学生的实力,依据学生已有学问阅历,充溢课堂学习内容由于学生有了肯定的学问基础和阅历,口算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洁,因此本节课学习了口算之后,我又加上了例2估算的学问,是课堂内容更加充溢,提高教学效率。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完全有实力完成学习任务四、给学生一个跳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驾驭学习的方法,并有效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本节课的学问很简单弄懂,但是如何体
9、现新理念,如何让学生真正驾驭有用的学问,培育学生的学习实力呢?可以让学生学会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索得出同类推的方法进行口算,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学习迁移方法。在最终的拓展练习中我提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算式有哪些?你可以写出几个?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学生只要能运用今日新学的学问列出算式就是一种进步,而优生不仅是要运用今日所学的学问,还要运用一些简洁的概率,就是让学生思索:怎样才能不遗漏也不重复,而且还要满意题目中的全部条件。五、值得留意的问题1、课堂上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即使是犯了错。在教学时,激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不要担忧学生出错。
10、许多时候学生出错也是一个教学契机。如在练习时出现5006=300.正可以利用这个题提示学生计算时也会计算出0,所以这个题应当等于3000。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维,尽管是善意的点拨。在学习估算的时候,出示298,问要想知道够不够,怎么办?、298我们没有学过呀等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在教学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用30去乘8等于240,其实这是特别好的一个教学契机,但是我还是过于拘泥于教案的设计,非要让学生说出估算两个字,有点儿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这时可以在学生说完后问其他学生他怎么用30去乘呢?你知道什么意思吗?,从而引出把29估成30这一学问点。3、加强估算方法的训练,理解算法从检
11、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习惯把三位数估成几百几十的数,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没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进位乘法,导致错题许多,所以我们现在先把三位数估成整百数。虽然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把一个数估成整百数,但仍有学生不娴熟,因此在教学与联系时应接着提示学生。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购物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详细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计算对孩子来说是干巴巴的,既单调又枯燥。我想怎样创设“购物”这一情境,把学生熟识并非常感爱好的“购物”这一生活情境引入课堂。首先,
12、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同学们,新学期起先了,图书馆须要添置一些物品,调皮作为图书助理员想邀请我们三(6)班的同学一起去,但是有一个小小要求,须要做对他出的口算题,在这儿很自然的对旧知进行了复习,同时也为新课奠定了基础。教学时,我通过和调皮一起购置柜子,桌子和椅子引入,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由学生自己理解所给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学生提出的4把椅子多少钱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沟通,去合作,去展示,学生出现了多种算法:(1)12+12+12+12=48,(2)画图(3)口算(4)通过列竖式进行计算12X4=48。依据学生的4种解答,我先激励学生的做法,让学生
13、体会哪种算法既简洁又不会出现错误,由学生沟通后最终得出列竖式,并结合教具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法,让学生了解算理,从而学会了本节的新知。看了孩子们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自己解决问题,我心里不知有多兴奋,真的孩子的实力是无法估计的。我真是笑在脸上,喜在心里呀!因为,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了计算,体会了算法多样化,达到了本节课预定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如何进行小组沟通;如何倾听、借鉴、反思,达到算法的优化;如何进行相互评价;如何学习数学等等。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沟通中能进行更有效的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分米和毫米的相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绽开学
14、习的,这一课的 重点是让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好玩、好玩、新颖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支配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验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驾驭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须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学问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视察、操作、揣测,相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实力,结合
15、详细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育学生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 1 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 观的相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厘米=10 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欢乐。分米的相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 10 厘 米就是 1 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1 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 1 分米的物体。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育和发展了学生解
16、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意新旧学问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 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日早晨, 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 拿起 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连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 毫米,上学路上我望见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赶忙找来了一根长 1 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抓紧从书包里翻出 1 毫米长的钢笔和 4 米厚的笔记本, 仔细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
17、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探讨沟通: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特别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学问。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问阅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 题的实力。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实力和空间观念。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排列组合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是对搭配问题的初步相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自己有比较的好的地方,也还有不足的地方。做的好的地方: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18、的爱好。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本节课通过创设“老师到北京旅游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嬉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像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索、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爱好。2、留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殊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留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化小组中恰当地赐予指导
19、。合作探究后,老师还能够刚好、正确的评价。老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动身,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阔学生参加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胜利,获得了数学活动阅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4、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联系生活学习数学。不足之处: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敏捷处理。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我信任,通过这次教学肯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本节课
20、我由一组填适合的长度单位引入新课:1、一棵大树高14()。2、粉笔长约7()。3、有地区上个月一次降雨量达18()。4、课桌长6()。前三题学生很简单就填出了适当的长度单位,但在第四小题时,学生就很快发觉选用前三个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有个别学生说:“用分米”,在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时,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的教学中。这一导入的设计充分向学生渗透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数学运用生活”这一理念,又为学生直观相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比一比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建立1分米长度的概念和感受1分米=10厘米;再通过量一
21、量量课桌面的长和宽等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最终通过找一找找身边大约是1分米长度的物体,进一步巩固所建立的概念。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设计了很多的实践操作活动,整节课学生参加的主动性比较高,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分米长度单位的概念。在本节课的巩固练习中,除了完成书中的基本练习后,我还增加了思维拓展题:一根绳子长4米,剪下同样长的3断后还剩下190厘米,剪下的每段长多少厘米?学生由于有了书中练习一第6题的基础后,有近1/4的学生解答出来了。当然,本节课由于组织测量的活动比较多,所以在组织教学方面也花费了肯定的时间,影响了后面作业量的时间;另外,还有少数学生还
22、要加强对测量方法精确性的指导。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在上时间与数学(二)时我留意了以下几点一、对教材内的处理比较恰当。我依据教学的实际状况,将教材中的三个环节用故事串联到一起,结合成一个整体,即小红作迎客打算(统筹时间)与客人喝茶闲聊(喝水问题)探讨漏水的水龙头(小试验)这三个环节。既使本节课结构更加紧凑,教学过程更加连贯,也体现了统筹支配时间的思想。二、在教学设计上力图创新,课上出现了不少亮点。1统筹时间这一环节,我深化思索,课前我预料学生能提出的几种可能的答案:23分,18分,15分和13分,但如何给学生供应看得见,摸得着的详细可操作的实物呢?最终我想到了用时间条,我制作了与时间长度一样
23、的长方形KT板,上面标有要做的事情和所要花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了载体,也能通过边摆边说的形式,清晰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也为今后画线段图解题奠定了基础。2、重视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比较重视的部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计算一个月,半年和一年喝的水,明显有难度,本节课的意图也不是旨在计算技能的培育。于是我适当引导学生一个月按30天算,半年就按200天算,一年按360天算,大大节约了本节课计算的时间。3、在设计小试验环节时,我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教学工具的运用问题。教材中的试验是要求先让学生自己用大头针给纸杯扎洞,然后再进行试验。这就存在大头针扎洞的大小干脆影响水的滴漏速度的问
24、题。实际教学中有的小组滴漏速度很快,1分就可以漏完一杯,有的又滴不出来。针对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我们给学生供应了事先扎好的纸杯进行试验,这样试验省去了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扎洞的过程,但试验的节奏比较统一,学生比较简单通过试验结论来进行推想和思索。试验意图贯彻较好。我原来也尝试了让学生自己扎洞进行试验,尽管敬重了试验程序的完整性,但因为试验节奏参差不齐,导致不能很好地贯彻试验意图,使小试验成了一个形式主义的活动过程,没有活动效果。另外,测量水的重量时,我原本采纳了让水漏进以毫升做单位的量杯,可学生根本没有学习过毫升这一体积单位,无法理解它的含义,并且教材中是采纳克做计量单位,所以我大胆地给
25、量杯贴上了新的标签,即以克做单位,并标好刻度线,试验结果一目了然。本节课仍旧存在以下问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1、应让学生有充分独立思索的时间,不急于完成教学任务。2、在引导学生探究意识方面要多下功夫,学生主动提出有思索价值的问题太少,略显学习有点被动,老师要多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在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学问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详细形象,易于促进爱好,便于建立
26、表象,有利于理解学问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学问,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开心氛围中获得学问。2、让学生在视察思索中理解算理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视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索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起先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其次个4、6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视察、思索,应用已有学问(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简单理解其次个4、6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3.缺乏新旧学问点的对比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
27、为基础的,但两个学问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干脆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干脆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起先算起。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新旧学问的对比,导致许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时,和以前的学问产生混淆。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上午,县校长培训班在学校活动,上了一节探讨课“千米的相识”。自我感觉,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仍有很多须要改进的地方。几点想法,暂且登记:1、不行低估孩子。在预习单中,设计了提问的环节,目的是培育学生的质疑实力,希望提高学生预习
28、时思索的深度。从两次上课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许多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千米和吨有什么区分?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1公里等于多少里?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带着思索在学习的。孩子的学问面也不行小看,两个班都有学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单位是纳米,追问怎么知道的,回答是看新闻袋袋裤知道的。还有学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楼是800多米。这些都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而且,对其他孩子来说,这些学问由同学口中讲出来,比老师讲给他听,留下的影响更深。所以,备教材,更要备学生。2、充分建立学生的表象。今日两个闭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宁静的氛围中,随着老师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叠了1千米的大楼,又通过随后的一组图片加以强
29、化,应当说孩子的体验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胜利的。3、从学生看课堂。一节课的主要衡量标准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学生参加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看法是否主动仔细、情感是否投入。今日的课堂上,应当说后一点是做到了,孩子们的发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让我兴奋的是,这种语言的完整性表达已经不是停留在浅层面了。4、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小组。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我想,离“以学定教,先生后师”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或许“寻根课堂”的“根”也就在此吧。一点感慨:高效课堂,形式在课堂,功夫在课外。无论是导学单、预习单,还是学生座位的变更,都是形式上的.变更,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变
30、更。没有这个本质,任何教学改革都是一句空话。但是,对一般老师来说,真刚要做到这一点,谈何简单啊。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可能性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里的其次个学习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教学事务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务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材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好玩的活动和嬉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大量的视察、揣测、试验与沟通的数学活动中,经验学问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本节课教材主要设计了好玩的摸棋子嬉戏为素材,课中我改为摸球,为学生供应探究与沟
31、通的空间。执教了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关注学生,要看到学生原有的学问水平。首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从听故事引入,让学生揣测黄狗会不会答应狐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很好地抓住了学问的切入点。其次,在学生已经会用正字进行统计数据,并会制作简洁的统计图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亲历试验的全过程,用所学过的学问,总结出新的试验结果。二、创设有效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所以我设计了幸运52的情景,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情境中,乐学,善学,并不断地接
32、受挑战。学习情境还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商场购物转奖的生活情景。并设疑:商家为什么这样设计一等奖呢?你想设计一个这样的转盘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很高。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新课改以来,我们常常看到小组合作,不过有时小组合作多流于形式,今日我们在探讨课堂实效性的时候,又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废除小组合作,看到小组合作就觉得就是在搞花架子,其实,必要的小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在今日的教学中,我为学生供应了充分的动手试验,探究,合作沟通的空间。使学生在大量的
33、视察、揣测、试验与沟通的数学活动中,经验学问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并在小组合作中让他们人人有事做,通过分组摸球试验让学生经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在小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试验结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为学生供应了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去获得学问,从可能性的存在,可能性的大小,到判定可能性的运用,让学生的生成落实在开放的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并培育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胜利的欢乐。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念。四、不回避小概率的发生在可能性大小的学问中,学生简单产生偏差,例如:在摸球试验中,个别小组摸的是白球数量多,黄球
34、数量少,在教学中我不回避冲突,让学生明确这种状况的发生是有可能的,只是和全班同学的摸球状况比较,摸到白球的次数还是少一些,黄球的次数还是多一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正确的概率概念。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练习中我插如了运用可能性的大小来把成语分类,使学生能依据数学学问理解成语。增加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是相通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学生在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嬉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猜想、试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学问,探讨事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本人在该节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参加
35、教学的全过程,深化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学生经验了“猜想试验验证概括”四个阶段,在开心的活动中获得了学问。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实力和学习数学的爱好。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培育学生的动手实力,合作意识、数学学习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获得数学学问,在学中感受数学的趣味。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而这节课是探讨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例题之前,出示了一个打算题:“猴王把一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目的是
36、复习已有的学问,为学习新学问做铺垫。教学实践证明,这的确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当出示例题时,学生就能精确说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这节课另一个设计比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题。在学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拿,并且上台来展示分的过程(其实这里有两种思索的方法:一种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分好之后,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种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后干脆拿出6 根小棒。明显,后一种方法更快。)。通过分法的沟通,在进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能快速而精确的拿出来。最终,我把每个分数和对应的根数列成一
37、个表格,引导学生发觉其中的规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得份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上完课后,听课老师进行了评课,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相识。1、板书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今日,我板书的核心内容是三句完整的话。我的初衷是通过这些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并能完整的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而事实上,这样做并不好。学生在说几分之一的含义时,就有依靠思想,会看着黑板上的文字读,没有真正去思索。而假如采纳“图文并茂”的形式的话,只要写出重点的几个字就可以了。 “图文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只写重点”,能迫使学生去思索,将黑板上的重要信息连成一句完整的话,有利于学
38、生学习实力的提高。2、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表扬”、“订正”、“示范”。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赐予明确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调动其他学生听课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养成留意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的习惯。例如:表扬:学生说得很到位,可以说:“他说得真好!谁能象他这样说一说。”订正:学生说得不正确或不完整时,可以说:“他说得对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示范:假如请了几个学生说得都不是很到位,老师要先示范说一遍,然后说:“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3、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以想想做做1为例。做完4小题填空之后,可以先比较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共同点:都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39、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然后说说两题的相同点(每份都是1个);再比较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 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不同);最终可以问:“你还能发觉什么?”(这些分数都是几分之一,每份是1个也可以是几个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这节课带给我的启示是丰富的,在总结与反思中不断前行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教学目标1使学生相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驾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相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究并驾驭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
40、周长。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说明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相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相识。其次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育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实力。详细支配如下页表。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留意挖掘几何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供应了大量与空间观念亲密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
41、,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标题详细内容及要求主题图校内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相识。四边形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相识四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分,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周长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觉并驾驭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估计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教学建议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
42、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减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阅历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化价值,使学生更好地相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实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
43、,必需留意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供应丰富的感性材料。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阅历是发展空间观念的珍贵资源。教材选择了很多与学生生活休戚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内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挚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意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视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觉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2注意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阅
44、历、视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学问,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供应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纳了很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老师就应依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赐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视察、操作、有条理的思索和推理、沟通等活动,经验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究图形性质及其改变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显明、生动和形象的相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
45、把握教学要求。学生对一些学问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须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相识实力,采纳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支配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留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相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详细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相识即可。其次次将在其次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纳不同的表达形式。就
46、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详细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纳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纳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学问阅历动身,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详细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
47、方法有一个独立思索、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开死套公式的现象。因此,详细教学时,要仔细研读标准,细致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随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纳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集中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驾驭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独立思索探讨沟通等活动,使学生驾驭加法的验算方法,经验与他人沟通的过程,能正确验算。2、引导学生感受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3、能结合详细状况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如下的感受。、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依据课标中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详细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课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主题图,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购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的情境中学习。并在课后练习中也支配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不仅理解算理与驾驭方法,而且巩固提高学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