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情绪干预研究——基于小组社会工作行动干预的分析-李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情绪干预研究——基于小组社会工作行动干预的分析-李丹.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第3期(总第189期)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Monthly)3rd Issue,2016(Serial No189)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情绪干预研究基于小组社会工作行动干预的分析李 丹H 吴 帆2(1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新乡,453007;2南开大学,天津,300071)摘要 文章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研究视角,探讨小组社会工作在干预流动儿童情绪方面的作用。文章采用前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观察、深度访谈的方式,通过干预前后访谈资料的对比分析和个案研究,评定成员改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实
2、验组成员在接受6个月的小组社会工作干预之后,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实验证明小组社会工作的行为干预可以起到改善流动儿童情绪问题的作用。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化社会工作干预分类号B8491问题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20世纪90年代后期,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加大,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流动人口的“家庭化”是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所谓流动人口的家庭化就是以居家迁徙的形式进行流动。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成为城市里的“小候鸟”。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221亿,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流动儿童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多。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箅,017
3、周岁的流动儿童规模已经达2533万。新公民计划公布的中国流动儿童数据报告一2014显示,截止到2010年1 1月1日,017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3581万。流动儿童从农村迁入城市,文化、社会和制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流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以致情绪及行为出现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性格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流动儿童缺乏自信,他们胆小、任性、呆板,不合群、粗心。其中一部分孩子已经成为问题孩子,集中表现为社交焦虑、敏感多疑、孤独、自我消极评价、合作意识差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内化问题比较突出,存在更多的焦虑
4、、抑郁、孤独等情绪问题【21;存在过度敏感及自卑感、交流障碍、孤独感、价值偏差、反抗倾向及学习动机缺失等问题b J,而这一系列问题的形成与其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关H J。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后,由于社会歧视较为普遍,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较为困难,容易产生孤独感bJ。家庭贫困使流动儿童容易出现自卑。tL,理,对流动儿童的成长不利;社会文化心理认同阻碍流动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农民工频繁流动不利于流动幼儿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J,这些都是导致流动儿童情绪及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往的研究主要分析了流动儿童情绪及行为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的角度提出对策,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本文拟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评估小
5、组工作在干预流动儿童情绪方面的作用,从社会工作行为干预的操作层面,提出促进流动儿童情绪发展的主要路径和方法。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能够对特定情景中的认知如何直接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做出解释一J。具体包括六个步骤:线索解码过程;线索的解释和表征;澄清目标或选择目标;搜寻或者建构新反应;评估和决定行为反应、启动行为阶段旧J。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但是却没有说明情绪在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中的作用机制。针对这一缺陷,Lemerise和Arsenio对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做出了补充和完善,将情绪过程整合到了原模型中,提高了原模型的解释力度归J。他们认为儿童对过去经验的表征中
6、既包含认知成份又包含情绪成分,事件和情绪都可以作为社会知识的线索;在社会情境中,儿童本身就具有一般水平的生理呼唤和与情境相关不大的情绪状态。在编码和解释阶段,强调儿童对他人情绪线索的编码和解释,情绪线索会调节儿童的行为,以及儿*李丹,硕士,讲师,研究方向:JL童社会工作。Email:lidanjiayon86126一。*吴帆,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社会性别研究。万方数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情绪干预研究,李丹吴帆 45童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情绪调节的技能也会影响到对社会事件和情境的看法和认知;在目标澄清和选择阶段,认为情绪可以为特定目标提供能量,同时目标的选择和保持也能
7、够调整情绪和心境;在反应和提取决策阶段,认为儿童和他人在社会情境中的联系会促使儿童进行更充分的提取和加工;在反应实施阶段,认为儿童的情绪体验强度、情绪控制能力以及进行的与情绪有关的活动都会影响反应的实施。实验研究的行为干预手册来自美国北卡大学弗雷泽教授开发的让我们做朋友课程。该干预手册将Dodge关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六个步骤,操作化为解决问题的六个步骤,本研究以小组社会工作干预流动儿童情绪,使得儿童在小组游戏中学会运用六个步骤,从而实现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2方法21研究对象由于流动儿童的特殊性,本次试验研究时间较长,因此寻找合适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困难。研究访谈的流动儿童由天津河西区教育中心
8、尚主任,根据本研究的需求从社区教育中心挑选出5名,再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法,由5名儿童介绍自己的伙伴参加访谈,最后确定9名流动儿童。9名流动儿童分别来自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五省,地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情绪及行为都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信息见表1。访谈分两次,分别安排在社会工作行为干预之前、社会工作行为干预之后。行为干预之前的访谈是为了发现流动儿童情绪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行为干预之后的访谈,是对本次社会工作行为干预的评估,并与行为干预之前的访谈进行对比,验证社会工作行为干预能够缓解流动儿童情绪。针对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访谈方式为人户访谈,即笔者亲自到流动儿童家中,通过半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通
9、过被访谈流动儿童,结识流动儿童所在学校老师,了解流动儿童学校生活情况。访谈发现流动儿童父母的职业主要为装修工人、小商贩、运输工人、回收废品者等,受教育收入水平较低,以小学学历为主,收入水平也比较低。被访谈的流动儿童都不是独生子女,被访流动家庭都为多子女家庭,最多的家庭有4个子女。流动儿童的情绪为实验研究干预的对象,操作化为性格与行为特征、社会交往、社会规范、价值观四个方面。表1受访流动儿童信息编码表22研究目标研究采用前实验设计的方式进行。前实验设计指仅有前测和后测的单组设计。这种设计仅有一个实验组,有前测和后测,也有实验刺激,但是无控制组u 0|。选取一组实验对象,进行一定的干预,然后通过定
10、性研究的方式验证行为干预的效果。本次行为干预的假设是小组工作行为干预对改善流动儿童的情绪具有一定的作用,采用实验研究的方式验证这一假设,先对流动儿童社会化困境(Y)进行描述,即先测量流动儿童在没引入行为干预之前的状况如何,然后,通过社会工作行为干预(x),即引入被看作自变量和原因的实验刺激,接着再对流动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测量,并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如果前后两次的情况发生变化,即小组社会工作行为干预对流动儿童具有一定的万方数据46 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第3期(总第189期)干预作用,假设得到验证1l|。如图1所示结果1 结果2l比较一I图1实验研究逻辑图本研究的目标是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11、为基础,通过专业的小组社会工作方法,意在提高被干预对象的情绪调控能力,使被干预对象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本次行为干预的路径主要通过小组工作的形式开展。通过社会工作者课堂讲授和社会工作者带领学生开展小组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课程设计的小组活动有趣、简洁、简短。这些小组活动能够帮助儿童介入社会情境并发展积极的社会行为技巧,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23研究方法文章行动干预的研究方法是前实验研究,效果的评估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基于流动儿童及小组工作干预的特殊性,建构主义的质性研究更适用于本研究。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进入小组干预的日常场景,更真实地收集小组干预效果的真实资料
12、。文章使用的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参与式观察法、个案深度访谈、实验研究和个案研究。其中的参与式观察法通过笔者担任儿童行为干预老师,观察流动儿童的行为特征,观察在行为干预的过程中流动儿童的变化。每次行动干预课程结束后,社会工作者都会撰写干预报告,记录行为干预的过程及流动儿童的变化情况。个案研究是通过对参加本实验研究的一名流动儿童较长时间的持续调查,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3行为干预31干预流程本次行为干预从2011年9月份开始,到2012年的1月份结束。行为干预老师为南开大学2010级社会工作专业经过专业的培训硕士研究生。在行为干预开始之前,根据行为干预手册的内容进行备课和课程演练,以
13、确保课程内容符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同时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前测数据。在实施阶段,通过流动儿童共同制定干预目标,确定本次行为干预的总目标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与人流动交流能力。每一周举行一次行为干预的小组活动,每隔两星期,笔者与督导老师沟通,总结试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为改进下一次的小组活动打好基础。在五个月的行为干预结束之后,通过再次与干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家长、老师访谈、问卷测量的方式,收集后测数据。通过前后两次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社会工作行为干预对于缓解流动儿童社会化困境具有一定的作用。笔者及情绪干预的社工随时接受南开大学吴帆教授的督导。为了提高孩子上课的积极性,笔者动手制作了很多的道具,
14、并有针对性的购买了每次课程的奖品。32行为干预实施步骤及内容本次行为干预以社会信息an T-理论为基础,根据社会信息Jj-E理论六个步骤内容,操作化为小组干预的六个目标,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见图2。情绪干预分五个月进行,具体每次情绪干预的目标及小组活动的内容如表1所示。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情绪干预课程。通过这些小组游戏让孩子们识别人际交往和环境中的线索。每个小组游戏都有自己的目标,例如,情绪脸谱的目标是教会同学们能够定义、描述和标识高兴、难过、紧张、轻松、害怕、安全这六种情绪;连五子棋游戏的目标是教会流动儿童倾听的技巧,教会同学选出与情绪相对应的特殊情境和社会背景;生气程度量表的目标是教会
15、同学们理解生气这种情绪;我的情绪盒子主要目的是在于教会同学们认识和管理情绪;乌龟的故事及乌龟拉尔夫练习自我对话的活动目标是教会孩子们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方式:认识、放松、思考、行动,当面临不好的情景时能够学会用自我对话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小组游戏,最终达到教会孩子们识别人际交往和环境线索的目的。针对孩子的特点,文章还引入了乌龟拉尔夫作为活动吉祥物,通过拉尔夫的口吻来教导孩子们按照六个步骤的方式区解决遇到的问题,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万方数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情绪干预研究,李丹吴帆 47图2行为干预步骤及内容当流动儿童在城市中遇到困难,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境,当与城市儿童交
16、往中遇到阻碍,当他们想发脾气时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学会放松自己,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持续半年的行为干预过程中,都是以万方数据48 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第3期(总第189期)类似小组工作的形式,纠正流动儿童情绪及行为偏差。4小组工作干预效果评估本次行为干预持续五个月,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行动干预初期,流动儿童就表现出了对行动干预课程的喜爱。由于课程回答内容没有对错之分,而且社会工作者鼓励孩子自告奋勇回答问题,流动儿童表达了极大的热情。随着干预行动的深入,流动儿童Et常的行为都能按照六个步骤来做。在一次行动干预课程上,两个流动儿童发生了摩擦,要打架。一位流动儿童大声
17、说:想想拉尔夫吧!把头缩回去想一想。流动儿童一些问题,例如,胆怯、不自信的行为得到改善,他们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干预流动儿童之间的互动增多,上课时间也提高了注意力。41社会工作干预前后对比分析访谈发现,流动儿童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流动儿童都反应很喜欢本次课程,希望以后学校也有类似的课程。他们都认为通过本次课程,学到了如何交朋友,如何能够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并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学校中遇到问题,能够想到六个步骤,找出对策和解决方法,减少与人的冲突:学会跟别的小朋友交往的技巧了,还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我还想上这个课,这个课能教你如何寻找目标,还能教你英语。我们都喜欢小
18、米老师,她很温柔,不像我们老师那样,有时候做错一点事,就大发雷霆有次上课的时候,我先做好了,就上前面去让老师检查,有个男生打我的脑袋,我就非常的生气,想想该采取什么办法,我想可以打他一下或者告诉老师,我想起来了拉尔夫缩回去想一想的技巧,结果觉得还是别先告诉老师了,下次再说。(BFl1,女,10岁,流动儿童)我觉得上这个课很有意思,收获很多,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我变化很多啊,现在发脾气已经没有了。(NFl4,女,8岁,流动儿童)通过访谈发现部分流动儿童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变得适应城市学校的生活,笔者将从性格与行为特征、社会交往、社会规范、价值观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流动儿童情绪的变化。流动儿童性格与行为特
19、征有所改变。被访的家长反映,孩子比之前听话了许多,变得开朗了,脾气也不那么暴躁,学会了体谅父母的辛苦。有的流动儿童能够学会了主动关心父母,一位流动儿童的家长在访谈中表示:她就是喜欢去,每次都高兴去,回来也高兴。有时候在你们那里学的东西,生气是什么,高兴是什么。看见我不高兴,稍微拉点脸,你别不高兴了。还逗你,还挺管用的,别看家长说的不管用,老师说的还挺有用的。(NFP一3,女,河南人,流动儿童家长)在行为干预之前,被访的流动儿童都表示自己很容易生气,容易嫉妒别人,经常感觉到孤独。在攻击性行为上,流动儿童表示他们经常会威胁别人或者表现得像一个威胁别人的人;在行为习惯上,经常有愤愤不平的感觉,并经常
20、会抱怨;生气的时候经常会打人;总是挑别人的错。这表明流动儿童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在社会工作行为干预之后,在遇到自己生气的事情,流动儿童表示自己会停下来想一想,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再经常感到孤独;流动儿童的攻击性有所降低;很多孩子变得开朗了许多。流动儿童诚信、谦虚的性格在行为干预前后变化不大,这一方面可能因为流动儿童继承了父辈踏实、诚信的品格;另一方面,流动儿童的父母总是教育孩子应谦虚、诚实。笔者在行为干预的授课过程中,也明显感觉到有些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干预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SM29为例,在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很排斥他,有次他竞选班长(为提高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笔者规定,表现好的孩子,可以竞选班长
21、)大家都一致投了反对票。课下,有的孩子告诉我们,他非常的讨厌人,仗着自己个子比较高,总是欺负小个子的同学,上课总是说话。随着课程的进展,该流动儿童变得听话了许多,上课能够遵守课堂秩序,班里的其他孩子说他在班上不再打人了。该流动儿童的父亲告诉研究者:最近儿子变得不是那么任性,听话了许多。我说他也不怎么跟我顶嘴了,放学回家也不总是看电视,能够按时写作业了。(SMP一7,男,山东,流动儿童家长)社会交往方面,流动儿童改变了之前被动的交往方式,能够主动与陌生人沟通。一位流动儿童家长说:我家孩子胆子变大了,刚来城市的时候不敢说话,说点话脸就红,再问就哭了,现在不是了,也敢说话了。(C删一6,女,重庆人,
22、流动儿童家长)在学校社会交往方面,被访老师反映,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之间的交流增多,流动儿童能够主动与城市儿童交往。访谈之前,流动儿童表示自己没有多少朋友;不知道怎么交到朋友;通常是自己玩,不会主动与陌生人说话。在行为干预之后,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学到了如何交到好朋友的技巧;会主动与班上的城市儿童沟通,认识了许多朋友。在社会规范及价值观方面,行为干预之后,流动儿童学会了主动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会在没征得别人同意的前提下拿别人的东西或者用别人的东西,这表明流动儿童的社会规范意识有所提高;流动儿童表示如果帮助了别人,会很高兴,这表明流动儿童的感恩意识、助人意识在行为干预后得到一定的提高。万方数据社会信
23、息加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情绪干预研究,李丹吴帆 4942流动儿童情绪干预效果个案分析为进一步验证干预效果,本部分通过个案研究来进一步论证研究假设。通过对本个案的深入洞察,全面研究,以深入了解案主问题症结,通过对案主情绪存在问题、个案介入内容,反应小组社会工作干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进一步验证情绪干预的效果。本部分所选择的流动儿童个案,在经过社会工作行为干预之后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案主2011年8月份从重庆老家来到天津,之前一直在农村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性格自卑、胆怯,不会说普通话,也不敢跟人说话,“一说话就脸红,再问就哭了”,无法融人城市生活。经过半年的社会工作行为干预、个案行为辅导,案主的
24、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变得开朗、自信,能够主动与人沟通,融入城市学校生活。笔者将按照社会工作个案报告的形式,分析案主存在问题、社会工作行为干预、个案辅导过程,呈现案主干预前后行为的转变。421个案基本资料:CF27,11岁,2011年5月来天津,之前在老家重庆黔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做装修的生意,妈妈开了一家花店。出生后由于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2008年,妈妈提出接案主到天津生活,案主不同意。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暑假在天津生活一段时间之后,案主开始喜欢与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于是要求留在天津上学。案主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孩子,在老家的时候,家里离学校特别的远,要翻过山,走很长时间的山路。案主
25、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老家没有学习英语。案主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做好饭,叫起来堂哥,一块吃了饭去上学。案主在老家经常帮爷爷奶奶干活、做家务,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案主还有一个弟弟,弟弟2000年就来到了天津,对城市学校生活比较熟悉。422个案介入及效果分析(1)关系建立社会工作行为干预课程从2011年9月份开始,每周上一次。每次上课之后,笔者会与案主单独聊一会,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心,取得了案主的好感与信任。(2)资料收集在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后,开始收集资料,对案主的问题和需求进行评估。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与案主交谈,收集案主的基本资料,包括案主生理、心理、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资料;通过案
26、主的父母,收集案主所在家庭环境的基本资料;通过案主的老师、同学,收集案主所在学校环境、同辈群体的基本资料。收集的资料分析显示,案主是一个独立、好强的孩子,但是新的环境让她感到迷茫和恐慌。笔者还发现,案主每次都是第一个来到社会工作行为干预的课程,案主的妈妈告诉笔者,案主非常喜欢行为干预课程,每次都提前来到学校。(3)案主存在问题:2011年9月,服务对象参加了笔者组织的社会工作行为干预小组。第一天见到案主,笔者就发现她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也不跟别的小朋友说话。孩子们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案主的声音非常小,低着头。当笔者让小朋友回答关于情绪的例子时,案主不知道怎么回答,竟吓得哭了起来。笔者决定对该名流动
27、儿童进行个案治疗。与服务对象接触几次之后,通过服务对象父母、同学、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初步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如下:第一,学习适应困难。案主刚从重庆老家来到天津,在老家没有学过英语,案主所在的小学不太乐意接收她,案主父母交了5000元的额外费用,学校勉强收下,但是如果案主跟不上学校课程,会被劝退。案主的妈妈也说如果跟不上小学的课程,案主会被送回老家。案主心理压力很大,非常的焦虑。案主刚从农村迁入城市,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学习适应存在问题。第二,性格上胆小、自卑。案主的妈妈告诉笔者,案主性格本来就有点内向,不爱说话。从重庆来到天津,是案主第一次走出大山。对城市的环境不适应,案主更加
28、的胆小,课余时间终日待在家中,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案主的同学告诉笔者,案主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坐在座位上,一句话不说。偶尔说一句话,也听不懂案主在说什么。老师告诉笔者案主“非常的乖巧,但是就是太胆小,说话就脸红,再问就哭了”。第三,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案主由于只会说家乡话,不敢跟人说话。在学校里,案主只与同是来自重庆的JXG同学关系非常好,与班上其他小朋友没怎么说过话。案主不敢主动问老师问题,学习上遇到困难,总是回家问姐姐。案主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与父母互动时间少,虽然现在来到父母身边,但是与父母的关系还是非常生疏。案主家庭有三个孩子,生活压力非常大,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这些
29、容易导致服务对象产生孤单的感觉,不利于案主适应学校生活。(4)干预内容第一,教会案主说普通话。运用行为治疗技巧中的模仿技巧。首先,在每次行为干预课堂上,笔者会鼓励案主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并对案主的发言进行纠正;其次,与案主的同学沟通,让学校里的同学帮助她学习普通话;鼓励案主经常与同学用普通话沟通。第二,鼓励案主,提高案主的自信心。主要通过系统脱敏的治疗技巧开展此计划。首先,笔者锻炼案主在公众面前说话的能力。案主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笔者就在行为干预的课堂上鼓励案主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案主回答的正确与否,笔者进行当场表扬,并万方数据50 2016年第3期(总第189期)提倡其他孩子像她学习。其次,提
30、高案主的组织协调能力。本次社会工作行为干预之前,为了鼓励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笔者定下了规则:每次上课都会推选出两名班长,根据上次上课的表现以及同学们的意见来选出班长的人选。笔者鼓励案主参加班长的选举,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胆量,增强案主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提高案主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三,案主与同学多进行沟通交流。运用行为主义疗法中的代币制。笔者与案主预定,案主在班里主动认识一名新同学,将会获得一枚代币(曲别针),案主收集到五枚曲别针之后,就可以从笔者这里换取奖品。案主交友的过程由案主的好朋友JxG同学监督。第四,鼓励案主的父母关心案主的学习、生活。收集资料时发现案主的父母忙于生计,很少与案主交流。与案主
31、的父母达成协议,告诉他们要多与孩子沟通,减轻她的思想压力。与案主的弟弟沟通,让他在生活上多帮助姐姐,适应城市的生活。社会工作行为干预结束后,笔者通过评估发现,案主能够讲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上,案主能够大声的回答笔者提出的问题;案主还在一次小组活动中,担任了班长的职务,案主的进步得到了组内成员的认可;案主从笔者处换取了三次奖品,她告诉笔者已经同班里的一般同学成了好朋友,会继续努力交更多的朋友;案主的父母表示,孩子比以前大胆了,喜欢出去找别的小朋友玩了。案主的社会化困境得到了有效的缓解。随着本次试验研究的结束,笔者也结束了对该名流动儿童的情绪干预。在对流动儿童老师进行访谈的时候,笔者又见到了案主。老
32、师告诉笔者,案主参加了天津市老少皆宜的活动,跟爷爷奶奶们唱歌,主动与他们聊天,她还与另外三个小朋友表演了三句半,得到了老人们的赞扬。2012年1月10号,笔者访问案主的母亲,她说案主期末考试的成绩在班里排到前几名,每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而且说话的时候不再脸红了,已经学会主动地与人沟通。研究表明通过小组工作干预,流动儿童在性格特征、社会交往、学习适应情况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流动儿童进行社会工作干预,在缓解流动儿童情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 杨舸,段成荣流动还是留守: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选择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28(3):85862 李晓巍,邹泓等流动儿童的
33、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54553 蒋玲流动儿童心理适应问题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4 王芳,吴晓丽等小学民工子女的自我概念及行为问题中国校医,2(105,19(6):3453475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等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5(5):33346 岳玉阁,卢清城市流动幼儿同伴关系不良的原因与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8,162(6):31327 Crick N R,Dodge K A A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social information proc
34、essing mechanisnm in childrenSsocial adjustmentPsychological Bullefion1994115(1):741018 Wyer R SRadvansky G AThe comprehemion and val-id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1):891189 Iemerise E A,Amenio W FAn integrated modal ofemotion processes and cognition in social infonmtionp
35、rocessingChild Development2000,71(1):10732010 ll风笑天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4205万方数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情绪干预研究,李丹吴帆On Migrant ChildrenS Emotional Intervention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mBased on an Analysis of Interventionsin Social Work with GroupsLDanl WUFan2
36、(1AdolescentsProblem Research Center,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mdang,453007;2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Abstract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probes into the role of socialwork with groups in interventions in emotion8 of migrant children,by n啪s of literatur
37、e research,field observa-tion,and deep interviews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6-month social work with groups,the participantsemotionswere significantly impmvedThis indicates that that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can呻migrant children improvetheir emodonsKey words migrant children socialization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s(责任编校:侯金芹)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