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们来造“环形山”个人小档案:胡善义,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现工作于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担任德育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并发表。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小学研究性学习指导一书,目前已经出版。撰写的教学设计维护生态平衡或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2010年参加由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优质课比赛,获得现场比赛一等奖。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用大概念的理念来
2、分析本课,本课概念的逻辑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对于世界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 哲学观点 跨学科的主题大概念学科视角 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和方法小概念科学上对环形山给出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事实最为吻合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在掌握具体概念(小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上对环形山的形成给出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事实最为吻合的初步认识”,从而实现从具体小概念到核心概念的建构。一、 教学目标:科学概
3、念: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猜测。科学上给出环形山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事实最为吻合的。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新观点”科学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对陨石撞击说的质疑和验证是本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体现3个精神;实证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二、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经历科学探索的方法。三、教学难点:带着疑问造“环形山”,并收集证据。学生分析: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科书中设计了两种方法: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
4、法。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自然会让学生联系到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一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从而理解任何时期的假说、理论等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事实最为吻合的。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教学准备:课件,照相机,记录单,实验器材: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半
5、固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用肉眼观察过月亮吗?肉眼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洁白的球体2.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过月亮吗?用天文望远镜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凹凸不平的球体3.为了看的更清楚,我们的嫦娥一号拍回来月球环形山的照片。布满环形山的球体【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说说用肉眼和望远镜观察到的月亮,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月球了解的越多,我们发现月球并不是一个洁白的球体,而是一个布满环形山的球体。初步让学生意识到,每个时期对月球的认识都是同当时观察到的事实相吻合。随着技术进步和证据的增加,人们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二)分析环形山特点1.课件出示伽利略画像和伽利略望远镜的
6、月球全貌图,以及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拍摄的月球表面局部画面,画面中突显环形山。2课件出示“月球环形山”的简单资料,学生阅读。3环形山的观察特征。课件定格月球环形山的高清局部照片,出示思考题:“思考和讨论:这些月球环形山有什么显著特点?”5学生小组观察讨论。6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并随机板书。(预设)“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环形山的资料,丰富学生对环形山的认识。有利于接下来分析环形山的特点和了解目前人类对环形山的认识水平。】(三)成因猜想1课件出示思考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多少种可能?”2学生小组思考讨论。3学生小组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7、。(预设)“猜想: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月壳运动、月面陷落、人为挖掘”(预设:如果学生对环形山成因的猜想只局限在两三种,思路未能打开,则使用下面的“联想”环节课件出示“联想:地球上的各种凹坑是怎样产生的”,并依次出现“小孩挖沙坑”、“火山口”、“陨石坑”、“地壳运动形成的地面凹陷”等画面。)4猜想的理论思辨。引导语:“在环形山成因的这么多可能性中,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个?可能性最小的是哪个?为什么?”5学生交流并简单阐述理由。(预设:学生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陨石撞击,可能性最小的是人为挖掘。)【设计意图:从人们目前了解的环形山的信息来猜测环形山的成因,是学生思维的第一次碰撞,也是学生开始尝试从已有信息
8、初步建构环形山的概念的过程。也是为下一个环节,选择模拟实验的方向和内容做铺垫。】(四)模拟实验1选择实验内容。将可能性最大的猜想“月球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作为进一步探究的项目。2展示实验材料。出示用以模拟月面的塑料水槽、面粉,用以模拟陨石的乒乓球、塑料小球、黄豆、小立方体等大小轻重形状不同的物品,镊子。3明确实验目标。模拟实验所要达到的基本效果: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4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及思考:“实验要求:能在模拟实验中较好地呈现月面环形山的特征。实验思考:(1)仔细分析自己的各种实验动作,这些动作和实验结果有什么联系?和月球环形山形成有什么联系?(2)模拟
9、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与真实情景不太相符,你的解释是什么?(3)在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5学生利用工具和材料分组完成模拟实验和相关思考,教师分组观察并指导。(预设学生活动时间为10分钟)【设计意图:选择可能性最大的猜想进行下一步的实验,就是选择一个与目前人们已有的对环形山的认知最吻合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考证。并在实际的试验中,收集相关证据和资料,对环形山的概念模型进行建构。同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问题研究透彻,只选择一种模型开展研究。】(五)结果分析1模拟现象呈现。选择若干学生小组将模拟实验后的表面呈现凹坑的面粉槽放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交流。2现象相互比对。教师引导学生就模拟实
10、验所呈现的现象与月球环形山的真实现象进行一一比对。3过程相互关联。引导:“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呈现出大小不一的环形山的呢?”(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大小不同的物品、投放的角度等制造出大小不一的环形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从这个实验方法中我们可以推测撞击月面的陨石有什么特点?撞击过程有什么特点?”(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陨石的大小不同、撞击角度不同)4实验过程质疑。教师:“在模拟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与真实情景不太相符?”学生交流并自行解释。【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了模拟呈现、现象比对、过程关联、过程质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建构本课的核心概念。】(六)结论得出1获得实验结论
11、。教师:“陨石撞击月面能形成环形山吗?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陨石撞击月面是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2后续学习铺垫。教师:“那么,月球上所有的环形山一定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吗?你是怎样认为的?”(预设:学生可能会对几厘米大小的月坑提出质疑。)教师课件展示“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学说(参阅教材)”,学生阅读。3课堂小结。科学上给出环形山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事实最为吻合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会根据新观察到的事实,给出更符合事实的理论和模型。【设计意图:本课的核心概念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陨石撞击是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从目前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来看,陨石撞击学说是最吻合的一种猜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形山认识的深入,人们还会形成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学说和理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