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明节气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清明节气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清明节气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清明节气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清明节气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欢迎查阅! 清明节气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慢慢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慢慢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日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
2、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啼饥号寒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稳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最终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帮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示,才连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绵山(今介休绵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肯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觉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特别难过和后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觉介子推脊梁堵着
3、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如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敬重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其次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祀介之
4、推,他们发觉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渐渐演化成今日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原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5、。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非常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嘲讽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非常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春游、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
6、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反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快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爽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特别特殊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行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
7、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正式的确定,墓祭之风必定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详细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传闻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着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偏僻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
8、,重耳慢慢复原了精神,当重耳发觉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时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许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静静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惭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简单,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觉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觉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
9、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其次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祀,发觉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好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春游、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与一些体育活动,以熬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春游游玩的欢乐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
10、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育英勇精神,至今为人们特殊是儿童所宠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宠爱的一种嬉戏。相传是黄帝独创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春游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间。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春游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11、。植树风俗始终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主动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季节人们所宠爱的活动。每逢清明季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耀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际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气的由来和习俗有哪些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