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讲义.docx(6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讲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规(试行) 讲解提纲: 第一章 总则 其次章 风险评估和限制方法 第三章 单位层面内部限制 第四章 业务层面内部限制 第五章 评价与监督 第一讲 总则 第一课时 一、制定意义和依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规范制定的意义(六大要求): (一)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足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二)适应分类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 (三)适应财政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四)国务院治理“小金库”和打击“假发票”的要求。 (五)我国内部限制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 内部牵制内部会计限制内部限制的发展过程。 企业 +(行政事业)单位 (六)提高我国行政事业
2、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要求。 2、制定意义和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规范制定的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同时参考了企业内部限制规范,美国审计总署联邦政府内部限制准则等相关规定。 二、适用范围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 1.党的机关 2.人大机关 3.行政机关 4.政协机关 5.审判机关 6.检察机关 7.各民主党派机关 8.人民团体 9.事业单位 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区分 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在职能上存在重大差异,前者是依法行政,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后者向社会供应公益服务。 但其共同点是:运用的资金都是公共资金,由纳税
3、人供应。 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范围,面广、差异大,因此规范比较原则,比较抽象。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化、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根据性质区分为:行政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营性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组织,详细包括:公办的非营利组织与民间非营利组织。 第一讲 总则 其次课时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的概念 (一)内部限制的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规范第三条规定: “本规范所称内部限制,是指单位为实现限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经验了内部牵制内部
4、会计限制现代内部限制的发展过程 (二)内部限制的特点 1.制衡性 相互制衡是建立和实施内部限制的核心理念。 所谓制衡,就是在单位的岗位设置、权责安排、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设计。 通过不相容职务分别、授权批准限制等方法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内部限制的基本假设是:两个人有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概率要远少于一个人;两个人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要远少于一个人。 2.流程化 内部限制是将全部的业务活动按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并按风险点制定管控措施。将分散的管理制度有机地连接起来,就象生产线一样。 内控不是单一的制度,而是一个系统。 流程是借鉴了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方法论,使工作程序化、标准
5、化、系统化。这样不易出现漏洞,而更加严谨。 3.风险导向 内部限制均以风险管控为核心。按流程节点分析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管控措施。如资产的内部限制就是限制资产丢失、损失奢侈的风险。选购的内部限制就是限制质量和价格上的风险,防止商业贿赂。 学问链接企业内部限制规范 企业内部限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限制目标的过程。 (1)内部限制是一个过程,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结果本身; (2)内部限制由单位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实施; (3)内部限制具有局限性,内部限制供应的只是合理的保证,而不是肯定的保证; (4)内部限制是一个不断发展、改变、完善的过程,要求适时改进。
6、 企业内部限制规范: 体系:一个基本规范,十八项应用指引,一个评价指引,一项审计指引 五大要素:内部环境(基础)、风险评估(重要环节)、限制活动(详细方式)、信息沟通(重要条件)、内部监督(重要保证)。 五大原则: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的区分 规范并非对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只限于经济活动,即资金活动。如行政审批权的限制不在其中。其特点是“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部限制体系。包括:预算、选购、收支、工程、资产与合同六大业务活动。 通过对资金管控延长到其他业务部门。如工程、选购等业务部门。 第一,要素角度的区分 企业
7、内部限制将企业内部限制主要内容归纳为五个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限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从单位管理层级动身,将内部限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层级和业务层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的区分 其次,风险方面的区分 企业风险分为五大类,包括战略类风险、市场类风险、财务类风险、运营类风险和法律类风险。企业主要是经营风险。如产品卖不出去、钱收不回来、投资失误、资金链断裂等。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包括滥用职权的风险、资金运用效率低下的风险、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风险和道德寻租风险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的区分 第三,限制目标方面的区分 企业内部限制是5大目标,即“
8、合理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平安、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的目标虽然也是5大目标 ,但主要体现在“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上。 第四,监督机制方面的区分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比较健全,如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内部审计。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比较薄弱,因此,主要靠外部监督。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的目标 (一)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必需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严禁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要依法行政。也就是说,内控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不违法、不违规。这是行
9、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最基本目标,是其他四个目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二)合理保证资产平安和运用有效 该目标强调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平安和有效利用,以保证其运用效率。 也可以说要保证资金的平安和资金的运用效率,不丢失,不奢侈。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始终是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由于收付实现制造成资产的价值与实物脱离,如何解决单位在建工程项目刚好转为固定资产,保证固定资产实物状况与财务状况相符都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保障的重要方面。如天价选购案、公车选购。 (三)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该目标强调行政事业单位要供应真实牢靠的会计报告和相关信息。客观地反映部门运行管理状况和预算的执行状况,
10、为领导层的决策供应牢靠依据,也为其解除受托责任供应依据。 预算执行报告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报告之一,具有法定效力。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峻。如假发票盛行,披露的“三公经费”受到社会质疑。 (四)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内部限制的最基本原则是权力制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充分运用内控的制衡原理,在单位内部进一步完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机制,发挥流程限制作用,有效地预防腐败。 一个好的内部限制制度,可以不让你犯错误,想犯错误没有机会。 另外,腐败的高危领域一般都出现在选购、工程等领域。内部限制恰恰可以防止在选购和工程招标过程中出现腐败问题。因此内部限制制度是防腐制度的重要
11、组成部分。 (五)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这一目标是以前四项目标为基础的。通过建立和实施内部限制,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平安和运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并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就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履行职能夯实物质基础,实现单位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目标。 五、建立和实施单位内部限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限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限制。 “两个全面”。 “ 全过程、全覆盖、全员限制” 内部限制的关键是对人的限制,是对单位全体成员进行限制,保证每一单位成员包括领导层面及执行层面都受到相应的限制。 (二)重要性原则
12、。 在全面限制的基础上,内部限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两个重大”。如高校的招生办、基建处、教材科和财务处、资产处等。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限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两个相互”可行性探讨和决策要分开,执行和决策要分开。 从制度上科学设计并严格执行:一是治理结构制衡。二是机构设置及权责安排的制衡。三是业务流程的制衡。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限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状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两个符合”单位应当如何开展内部限制工作 单位应当依据本规
13、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状况的内部限制体系,并组织实施。详细工作包括:七个步骤 (一)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 (二)明确业务环节。 (三)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 (四)确定风险点。 (五)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六)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七)督促相关工作人员仔细执行。 其次讲 风险评估和限制方法 第一课时 一、经济活动风险评估 (一)什么是风险 风险通常是指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 (二)什么是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量化测评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及其造成的后果。通过风险评估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通过风险识别); 后果是什么;
14、这些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是否存在一些可以减轻风险后果或降低风险可能性的因素; 风险等级是否可容忍或可接受; 是否要求进一步的应对和处理。 (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单位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并且由单位领导亲自担当组长,详细由各单位依据实际自行确定,既可以由单位负责人担当组长,也可以由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担当组长。 1.人员构成 (1)单位领导担当组长,负责全面统筹、协调各业务部门主动协作风险评估工作; (2)由内部限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的负责人担当副组长; (3)由财会、资产管理、选购、基本建设、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抽调关键工作人员或技术专家作为工作小组的成员。 2.机构设置
15、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可以是跨部门的,也可以设置在内部限制职能部门或者牵头部门内。 工作小组下还可以依据经济活动类型设置若干个风险测评小组,细致梳理每一类经济活动的流程,按流程排查风险点。 3.评估周期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发生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刚好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评估。 4.评估结果的应用 评估工作完成后,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应当做好汇总、整理和分析工作,必需形成书面报告,刚好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限制的依据。 (四)风险评估程序4个步骤 1.目标设定 由于各项经济活动各有特点,所以各项经济活动的限制目标也有所侧重。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行政
16、事业单位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梳理、汇总,形成风险点清单。 3.风险分析 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单位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以便为制定风险应对策略、选择应对措施供应依据。 4.风险应对 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单位所存在的风险,提出各种风险解决方案,经过分析论证与评价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并予以实施的过程。 风险应对:单位应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限制。 (五)风险评估的范围 1.单位层面风险评估应当重点关注的6个方面:
17、 (1)内部限制工作的组织状况。 是否确定了内部限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了各部门在内部限制中的沟通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 (2)内部限制机制的建设状况。 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别;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3)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状况。 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 (4)内部限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状况。 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实力。 (5)财务信息的编报状况。 是否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 是否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6
18、)其他状况。 2.业务层面风险评估应当重点关注的7个方面: (1)预算管理状况。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详细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根据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精确、刚好。 (2)收支管理状况。 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根据规定刚好向财会部门供应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根据规定保管和运用印章和票据等; 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根据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运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3)政府选购管理状况。 是否根据预算和安排组织政府选购业务; 是否根
19、据规定组织政府选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 是否根据规定保存政府选购业务相关档案。 (4)资产管理状况。 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运用责任; 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状况刚好进行处理; 是否根据规定处置资产。 (5)建设项目管理状况。 是否根据概算投资; 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 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限制机制;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 是否根据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刚好办理移交手续。 (6)合同管理状况。 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 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状况, 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7)其他状况。 二
20、、单位内部限制的方法 (一)什么是单位内部限制的限制方法 内部限制的限制方法实质上就是内部限制的机制,是指为将经济活动风险限制在可承诺的范围之内,依据内部限制的原理,并结 合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风险点选择的措施和程序。 (二)第1种方法:不相容岗位相互分别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别】就是将这些不相容岗位相互分别、达到内部限制的目标。不相容岗位相互分别作为一种内部限制体系中最基本的限制手段,集中体现了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内部牵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全面系统分析、梳理单位组织层级和业务活动中不相容职务,科学划分机构职能与分工。 合理设置内部限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别措施,形成
21、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常见的不相容职务包括 业务授权(决策)与执行职务相分别 业务执行与记录职务相分别 业务授权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别 财产保管与记录职务相分别 记录总账与明细账职务相分别 经营责任与记账责任相分别 财产保管与财产核对职务相分别 提示对一项经济业务处理的全过程的各个步骤也要分派给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 (三)第2种方法:内部授权审批限制。 行政事业单位依据常规授权和特殊授权的规定,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下属单位、各岗位日常管理和业务办理的所授予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四)第3种方法
22、:归口管理。 依据本单位实际状况,根据权责对等的原则,实行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五)第4种方法:预算限制。 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建立和实施内部限制的核心环节,行政单位事业全部的业务最终都要通过预算管理连接起来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预算编审、内部批复、执行、决算和评价四个环节管理。 (六)第5种方法:财产爱护限制。 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实行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平安完整。 (七)第6种方法:会计限制。 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
23、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 理程序。 (八)第7种方法:单据限制。 要求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根据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九)第8种方法:信息内部公开。 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状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第三讲 单位层面内部限制 第一课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规范中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的建立与实施,分成了两个层
24、面,一个是单位层面,一个是业务层面。 单位层面的内部限制是制定业务层面内部限制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就是从内部环境动身,包括单位组织架构、三权分立、关键岗位限制、人员资质和实力、财务体系建设、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等方面提出的总体限制思想和内容。 【概要】 建立内部限制的组织架构 建立内部限制的“三权分立”工作机制 关键岗位责任制的限制 财务体系的建设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内部限制 一、建立内部限制的组织架构 (一)组织架构的界定 在组织层级的内部限制设计中,组织架构是重中之重,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是行政事业单位明确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的制度支配。组织架构作为单位内
25、部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内部限制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组织架构是单位开展风险评估、实施限制活动、促进信息沟通、强化内部监督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 (二)组织架构的设置方式 单位可以依据自身实际状况,在现有行政编制的基础上构建组织架构,详细的机构和岗位设置方式包括两种,即常设机构和特别设机构。常设机构指单位因日常事务处理须要而设置的特地机构,一般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专职的人员配备、特定的业务处理范围,这类机构具有长期存在、连续运行的特点,如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特别设机构指单位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或某项业务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调配内部审计相关人员成立的特别务处理性质的机构,这类机构具有临时组建、跨
26、部门合作等特点,如单位领导办公会议、预算委员会、选购领导小组和(专项)监督小组等。 建立内部限制的组织架构 一般来说,单位领导办公会议由主要领导构成,负责对单位全部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而预算委员会有单位主要领导负责,财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的建立及日常实施负责,负责对预算和资金运用方面的重要事项的决策。对于内部限制的建立及日常设施工作,单位可以将内部审计职能给予现有常设机构的内设岗位,同时也可以依据单位决策、执行和监督工作的须要设置特别设机构。 规范第十三条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限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限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限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选购、基建
27、、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限制中的作用。 这一条突出强调了内部限制的责任部门,可以单独设置为常设机构,也可以实行特别设机构的方式,确定牵头部门组织协调此类工作。 单独设置内部限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牵头部门 (1)负责组织协调单位内部限制日常工作。 (2)探讨提出单位内部限制体系建设方案或规划。 (3)探讨提出单位内部跨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务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内部限制工作。 (4)组织协调单位内部跨部门的重大风险评估工作。 (5)探讨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风险的日常监控。 (6)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或岗位落实内部限制的整改安排和措施。 (7
28、)组织协调单位内部限制的其他有关工作。 建立内部限制的组织架构 主动发挥经济活动相关部门或岗位的职能作用 (1)协作内部限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对本部门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流程梳理和风险评估。 (2)对本部门的内部限制建设提出看法和建议,主动参加单位经济活动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 (3)仔细执行单位内部限制管理制度,落实内部限制的相关要求。 (4)加强对本部门实施内部限制的日常监控。 (5)做好内部限制执行的其他有关工作。 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 (1)探讨制定监督内部管理制度。 (2)组织实施对内部限制的建立和执行状况及有效性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看法或建议。
29、(3)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内部限制的整改安排和措施。 (4)做好内部限制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的其他有关工作。 (三)组织架构的内容 组织架构的主要内容是单位机构设置和职责权限安排,即机构设置应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以及这三者之间的权责安排。一般来说,决策机构是单位的权力中心,其设计的合理性对单位整体内部限制效果具有正向引导作用,执行机构是决策的详细承办部门,他们是内部限制活动的干脆实施者如财会部门、选购部门、资产管理部门、预算管理部门等,监督机构是约束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关键,一般包括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等。 第三讲 单位层面内部限制 其次课时 二、建立内部限制的“三权分立”工作机制
30、 所谓三权,是指单位经济活动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别要求单位在进行权力安排是有意识的将这三种权力归属到三个不同的机制达到权力制衡的效果。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别是实现科学决策、有序执行和有效监督的基本保障。单位决策者客观地评估经济活动的风险,依据资源配置最优化要求做出科学决策,这一科学决策将起到从起点上限制和约束执行者的作用;单位执行者依据已有的决策,进一步细化执行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协调有序地执行决策,同时刚好将执行状况反馈到决策者,以便实现决策的优化调整;单位监督者以独立于决策和执行的身份,对决策者是否做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决策,决策执行
31、着是否严格执行已有决策进行监督,以刚好发觉单位内部限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单位完善内部限制体系。只有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分别,才能起到有效制衡的效果。任何两种或者三种权利的合并都可能导致权力滥用,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规范第十四条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别。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探讨、专家论证和技术询问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探讨确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依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状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决策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一般由单位领导班子确定,单位领导成员由行政、党委和纪检的主要领导组成。这要求各单位领
32、导班子充分发挥其领导和管理作用,在决策前实现信息公开,决策中实行集体探讨的形式,决策后也要实行对效率和效果的跟踪,实现决策客观和高效。 行政事业单位决策机制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合理的决策议事制度,让每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都能充分行使职权,坚持决策的客观性,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集体探讨、专家论证和技术询问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大额资金的运用、大宗设备的选购、基本建设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探讨确定,实施单位办公联席会议或专题探讨会制度。 建立内部限制的“三权分立”工作机制 其次,详尽的决策记录制度,让记录照实反映每一个领导班子成员的决策过程和看法。在仔细做好记录的基
33、础上要让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核实记录并签字,并刚好归档。 第三,可操作性的决策问责制度,让决策的效果与相关人员的升迁降免挂钩。在此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的关系,集体决策不意味着要集体负责,因为集体担责的结果往往会是无人担责,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把责任详细落实在每个人身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决策得到严格的落实和贯彻。 、执行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决策的执行由详细的承办部门完成,通常涉及财会部门、预算管理部门、选购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等。 行政事业单位的执行机制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不相容岗位的分别及问责机制的落实,单位应当切实区分哪些岗位是不相容的,对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应当明
34、确化、详细化,并以岗位说明书、权限指引等呈现,是每个在岗人员清晰地意识到自身在内部限制体系中的位置和职责。 其次,网络化立体限制。执行过程中不仅要有基于平行流程的横向牵制,某业务的执行往往须要多部门合作完成,如选购业务,选购需求部门提出选购申请,有单位选购小组负责招标投标事宜,有财会部门负责资金支付,各部门协调执行才能保证选购业务顺当完成。 第三,以制度保障执行,单位制度具有刚性遵守的特征,他们具体规定了应当遵守的程序和未能遵守的行为相关的惩处措施。以制度规范执行是内部限制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完善的制度,是单位人员行为合规化,一方面提高了执行效率,另一方面克服了个人的固有缺陷,提高组织的理性化
35、程度。 、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是单位对内部限制建立与实施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限制的有效性,对于发觉内部限制缺陷,刚好加以改进。他是实施内部限制的重要保证,对内部限制的限制。内部监督处于内部限制要素金字塔的顶端,它是针对内部限制其他要素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检查,是对单位内部限制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内部监督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信息和沟通为支持,与风险管理、限制活动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闭环限制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机制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单位应当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确保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独立性,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状况、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是对
36、内部管理限制、内部会计限制和财务限制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觉的内部限制缺陷,应当刚好向单位领导班子进行报告。 其次,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党委纪检负责对党员进行监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监察机构负责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人员的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促进监察对象正确履行职责,依法办事,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勤政高效为人民服务。 第三,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上级主管部门对本单位各项业务的内部限制状况进行总体监督。 三、关键岗位责任制的限制 关键岗位责任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性质、预算类型、收支管理特点,对某些对内部限制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的关
37、键性岗位,明确其岗位职责权限,人员安排,以及根据规定的工作标准进行考核及奖惩而建立起来的制度。 规范第十五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限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别、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单位应当实行内部限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实行专项审计等限制措施。 关键岗位责任制的限制 、内部限制关键岗位的构成 预算编制 决算编制 绩效评价 资金管理 票据管理 账户管理 印章管理 选购及验收管理 资产保管 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 债务管理 合同管理 档案管理 信息系统管理 会计管理 内部审计 、落实岗位责任制 单位应当以书面形式(岗位
38、责任书或其他相关文件)描述定义内部限制关键岗位的专业实力和职业道德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岗位权力以及与其他岗位或外界的关系。 、实行轮岗制度 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有利于克服人员管理的“疲惫效应”,保持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干劲,并促使其坚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腐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依法履行职责。 四、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 1.把好人员入口关。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实力应当作为选拔任用内部限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准。 2.加强业务培训 有必要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使其刚好了解和仔细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督促相关人员自觉更新和提升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3.强化职业道德教化
39、 单位要加强职业道德教化,使工作人员了解和驾驭职业道德要求。 五、财务体系的建设 规范第十七条单位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实力的会计人员。 单位应当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刚好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财务体系是指财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有机结合。财务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中居于核心地位,源于两个缘由:一是,从内部限制建设工作机制来看,多数单位会指定财务部门来牵头内部限制建设并负责日常管理;二是由于我们将内部限制的客体范围界定为经济活动,“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为核心”,财务体系在内部限制
40、建设中必定起到核心作用。此外,假如单位领导的素养和看法表明,不太支持全单位范围的内部限制建设,退而求其次,可以现在财务体系实施。 财务体系的建设 财务体系优化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财务部门 单位负责人要根据会计法要求,担当起会计责任,依据会计法要求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实力的会计人员,财务部门负责人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满3年以上,或者中级会计师以上职称的条件。单位应当优先保障财务部门的人员编制,以便财务部门能够实施必要的不相容岗位的分别和轮岗。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除了上级部门有比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并可以遵照实施外,单位应当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应当制定财务管理方法
41、、经费支出标准、差旅费报销方法、会议费报销管理方法、库存现金管理方法、选购管理方法和内部限制实施方法等内部管理制度。 3建立岗位责任制保证不相容岗位分别 根据不相容职务分别的原则,合理设计会计和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的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应当为每个岗位编写岗位责任书,明确每个岗位的权利义务,并有相应会计人员签字确认,明确单位和会计人员的权利义务。 4依法依规开展会计工作 单位应当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刚好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内部限制 (一)内部限制信息化的含义 内部限制的信息化是将内控理念、限制流程、限
42、制方法等要素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固化到信息系统中,从而实现内部限制体系的系统化与常态化。 优越性 (二)内部限制信息化的实现 单位应当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限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削减或消退人为操纵因素,爱护信息平安。 内部限制的信息化系统是指将内控理念、限制活动、限制手段等要素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到信息系统,实现内部限制体系的系统化与常态化。信息技术可以固定岗位职责、权限和限制措施,有效削减业务处理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提内部限制的效果,单位应当推动信息化管理建设,明确信息化工作归口管理部门,在日常办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领域,尽快实施信息化。单位在实施办公自动化。经
43、济活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应当将内部限制的要求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实现自动限制。 第四讲 业务层面内部限制 第一课时 一、预算业务限制 (一)预算的概述 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资金的运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而国家财政资金最基本的管理方式就是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以“预算管理为主线” ,这也足以说明预算业务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限制中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是以年度财政收支的形式存在的,对年度单位收支的规模和结构进行的预料和测算。其详细形式是根据肯定标准将单位预算年度的收支分门别类地列入各种安排表格,通过这些表格可以反映肯定时期单位收入的来源和支出方向。 预算根
44、据性质和单位管理范围分类,可以分为财政预算和单位内部预算。 1财政预算是由财政部门统一指定的各级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安排,由各级政府的本级预算和下级政府的总预算组成,是与各级财政部门实现对接的整体预算。 2单位内部预算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就其本身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经费所汇编的预算,是单位本身及其所属单位履行其职责或事业安排的财力保证。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的过程进行了相关规定,不但预算编制后要经过国家立法机构审查批准后方可公布并组织实施,预算的执行过程也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不经法定程序,任何人无权变更预算规定的各项收支指标,这就使单位的财务收支行为通过预算这一法制化管理方式被置于监督之下。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业务指的就是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执行、决算与绩效评价。 关于预算管理、编制的方法及相关问题在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都已讲解。 规范第十九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