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教学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相统一的特别的相识和实践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安排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促进学生身心素养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详细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并可观测的教学结果。是一种主观预期的结果。是可行的能达到的目标。可利用现有手段对达成度进行观测和评价。 教学机灵:也称课堂应变实力,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见机行事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实力。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要快而准,要做到驾驭分寸,方法得当,适时、适情、适度。 课程:简洁的理解,课程就是学校为学习者设计的教化内容的序列。(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化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重量
2、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特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学问阅历的科学分类为基础,根据肯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学问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肯定的内容,依据学问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学问组织为学科。 阅历课程:亦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 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发展须要和爱好爱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 课程安排:国家教化行政部门依据教化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育目标制定的或由地方教化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教化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本地区实际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化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探讨性学习、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化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化。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课程标准:指国家教化行政部门依据课程安排的理念与总目标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明确规定肯定学段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及标准的纲领性文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进程。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依据肯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
4、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讲授法:是老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学问的方法。 谈话法:是老师依据学生已有的学问和阅历,提出问题,通过相互对话,引导学生获得新学问、巩固旧学问的方法。 探讨法: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法:是老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试验使学生获得学问或巩固学问的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教学组织形式: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化内容,在肯定的时空环境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课堂教学: 指课堂内组织
5、教学活动的形式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就是在肯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详细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教学艺术:老师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创建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主动地实践、大胆地创建、高效地学习,并感受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教学艺术风格:教学艺术风格,是指老师个体在肯定的理论指导下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 小学教学论的探讨对象: 探讨小学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小学教学论的探讨对象包括小学教学活动中教
6、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条件及教与学的操作。 1.教学现象是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与联系,是教学外在的活动的和简单改变的方面。 2.教学问题是反映到探讨者大脑中的须要探明和解决的教学实际冲突和理论疑难。 1 小学教学论的意义: 1.首先,学习小学教化论可以帮助我们驾驭科学的教学理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2.其次,学习小学教化论可以帮助我们驾驭小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规范。 3.最终学习小学教学论可以促进师范生进一步学习和探讨小学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其今后不断的学习和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打下重要基础。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一)萌芽期(中国:先秦清末,公元前6 公元19世纪;西方:公元
7、前517世纪) 主要著作: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化发展特点: (1)教学论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2)对教学的阐述基本上处于阅历描述水平。 (3)教化家对教学的探讨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4)教学技巧和学习方法朴实却不失价值。 (二)形成期(1719世纪末) 教学论诞生的主要标记: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教学原则、技巧) 赫尔巴特(四阶段论、教化性教学) 发展特点:(1)独立的教学理论体系初步构建; (2)寻求教学理论的科学基础;(3)探讨方法日趋科学,从阅历描述走向理论说明; (4)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占主导,被称为传统教学论。 (三)成熟期(
8、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40年头) 代表人物: 杜威(现代教学三中心、思维五步法、做中学) 凯洛夫(开创了社会主义教学理论的新局面)这一时期,我国引进诸多西方国家的“新教学方法” ,试验推广并形成本土特色。 发展特点:(1)教学理论水平突破性提升。(2)出现对立的两种教学理论(3)探讨方法更加科学化(4)教学理论和方法起先多样化发展。 (四)旺盛期(二战后至今) 代表人物: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的试验探讨、教学五原则) 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发觉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罗杰斯(人本主义、非指导性教学) 这一时期我国学习先进,大胆探究,建构特色理论。 发展特点:(1)教学理论多元化发展,探
9、究性强(2)教学理论呈现相互渗透、融合的趋(3)教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加大(4)为适应时代须要,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小学教学的任务(意义) 1.小学教学是小学教化的中心工作 2.小学教化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3.小学教化是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联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详细化,与教学目的方向、性质一样,受教学目的制约。 区分:1.性质不同:教学目的是终极目标,教学目标是阶段目标; 2.指导作用不同:教学目的是总要求,教学目标是各科的详细要求; 3.敏捷性不同:教学目的稳定,教学目标敏捷。 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聚合
10、功能4.评价功能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956年出版教化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 总思想:困难行为可以分解为比较简洁的行为,教学目标能用可见的行为来表示,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清晰、可鉴别、可测量,从而便于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2 他与合作者把教学目标分解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别细化成不同等级的目标。根据布鲁姆的“教化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化目标可分成: 学问 领悟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学 1965年出版学习的条件学习的结果可分为五种习得的技能:言语信息、才智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看法。 与布卢姆的理论有相像之处:都属于行为目标的分类,
11、强调以可视察的外显行为的改变作为教学目标,均包含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且都对认知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新课程三维目标分类: 教化部2001年6月在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学问与技能。指的是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2、过程与方法。是指使学生在获得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育各方面的实力 。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是指教学不但应关注人的理性发展,更应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简述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着的人,教学相识的主体和责权的主体。 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适度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
12、则 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指导:1.培育视察力2.发展记忆 3.培育创建性思维 4.提高问题解决实力 5.培育自学实力 对小学生非认知因素发展的指导:1.激发学习动机2.培育学习爱好3.培育良好心情情感4.熬炼意志熬炼学生的意志,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5.培育良好性格 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将课程分为五个层次:1.志向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 5阅历的课程 按管理决策者的不同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通过由国家教化行政部门制定课程标准、组织专家开发课程来实现。 地方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由地方教化行政部门依据本地政治
13、、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须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老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按课程呈现方式和影响学生方式之不同,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一个教化系统内或教化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供应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得特定教化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是学校情境中干脆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藏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全部学校教化的阅历,不作为获得特定教化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14、从课程形态上看,现代教学如何分类: 106页。 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社会对课程的影响) 政治确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 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着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 文化状况确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特色。 义务教化小学阶段现行课程结构的特点 1.三级课程相结合,进一步增加地方课程比例,提倡校本课程。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增加活动类课程的比例。 3.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我国现行小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1.着重体现素养教化的理念。 2.突破学科局限,亲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3.改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加、亲身实践、独立思索、合作探
15、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3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化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拓展广袤空间。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要素老师、学生 2、教学活动的条件性要素物质的、精神的 3、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要素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过程的功能 1.传递功能实现教学目标。 2.发展功能促进个体驾驭学问、形成技能、培育智能、发展特性。 3.教化功能团体维持。 教学的教化性规律育人律 1.各科教学内容都渗透着丰富的教化因素。 2.学生的品德和特性养成有赖于教学过程中教化性的发挥。 3.师生交往中蕴含着教化因
16、素。 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阅历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到教化目的的制约。 教学方法的几种分类 1、依据信息来源渠道的不同分为:语言性教学方法、直观性教学方法、操作性教学方法。 2、依据师生相互作用关系的不同分为:以老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师生相互作用为主的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相识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分为:接受性教学方法、发觉探讨性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4.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5.依据学科的不同特点 6.依据老师的本身
17、的素养条件 7.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 8.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讲授法: 1.要留意与其他教学方法协作运用 2.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要留意讲课的语言艺术 3.讲授要适时强调重点,讲授时间不宜太长 演示法: 1.保证全般学生都能感知演示物 2.演示要适时 3.突出应留意的部分 4.理论联系实际 谈话法: 1.谈话要有安排 2.提问的对象要普遍 3.问题要明确,难易适度,富有启发性 4.要做好归纳、小结 4 发觉法教学法,示意法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的提出者:215p 情景教学法的提出者及此方法的特点:223p 简述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特征:210p 现代教学
18、手段的意义 1.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学习效率 3.扩大教学规模 4.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制约因素 1.社会生活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2.教学技术进步和学校物质资源状况 3.教化价值取向 4.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5.师生数量比例 课堂教学的协助形式 1.现场教学 这是老师依据学科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等生产现场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划分小组进行。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是课堂教学的协助形式。 2.班内个别教学 3.活动教学 课堂教学的特别形式 1.复式教学 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年级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老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学材料,在同一
19、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行干脆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全纳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一)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二)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三)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老师的备课主要是 : 1.钻研教材-懂、透、化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4.写出教学安排 课的类型 依据教学方法分为:视察课、讲授课、探讨课、试验课 依据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分为:单一课(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试验课、测验课);综合课 上好一节课的要求: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结构紧凑 *效果良好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20、 (一)教学模式理论基础趋向多元化 (二)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趋向情意化 (三)教学模式的运用趋向综合化 教学艺术的特点:创建性,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具有哪些共同特性:288p 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1.独特性2.稳定性3.发展性4.规律性 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基本阶段:(1)仿照阶段(2)独立阶段(3)创建阶段(4)风格化阶段 1、小学老师的学问结构与教学实力 一)学问结构 1.文化学问 科学技术前沿进展的学问、相关的其他学科学问、特长爱好方面的学问等。 2.专业学问 对所教学科的学问全面扎实的驾驭 3.教化科学学问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程教材教法的学问 二)教学实力 实力是指
21、干脆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当完成的特性心理特征。 1.独立理解与处理教材的实力 2.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实力 3.语言表达实力 4.视察了解学生的实力 5.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实力 6.评价教学和探讨教学的实力 7.教学机灵 2、小学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主要标记 1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2老师爱生,学生尊师 3教学相长,合作默契 4气氛融洽,思维活跃 (二)必备条件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的正确的学生观,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思想前提。 2.了解学生,全面充分地驾驭他们的特性特征,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性工作 3.努力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
22、 4.综合利用多种交往途径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服务 (三)留意事项 1.第一印象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肯定的作用 2.防止“月晕效应” 3.留意引导学生群体 4.留意克制和改正自己不良的特性和其他因素 5.驾驭好师生间的关系距离,适当阻隔 3、论述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结合小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深化和推动我国课程改革的进程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1.学问经济的出现 学问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国民素养的竞争,取决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求基础教化重视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学问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课程内容
23、的更新速度也要加快。 3.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为适应这种多元文化的须要,必需使课程改革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二)教化背景 素养教化要求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突出学生的特性发展需求,这就要求传统的以应试教化为指 6 导思想的教化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变革。而基础教化课程的改革只是这个变革的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个环节。 (三)国际背景 课程改革是60年头世界性的教化思潮,80年头以后,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比较典型的有英国、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实行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作为教化改革的核心,与教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关系。 二、.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详细目标 目标一:课程功
24、能 变更课程过于重视学问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主动的学习看法,使获得基础学问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二:课程结构 变更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三:课程内容 变更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意书本学问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阅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学问和技能 目标四:课程实施 变更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
25、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育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实力、获得新学问的实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以及沟通与合作的实力 目标五:课程评价 变更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老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六:课程管理 变更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简称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必定存在的、稳定的联系。 (一)教学相识过程的简约性规律 1.学生的相识是以学习间接阅历为主。 2.学生的学习以干脆阅历为基础。 3.老师的指导是学生实现相识简约性发展的有利条件。
26、(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 1.老师及其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2.老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主动学习为前提和基础。 (1)学生是相识的主体 (2)学生的学是老师教的动身点和归宿 (四)教学的教化性规律 1.各科教学内容都渗透着丰富的教化因素。 2.学生的品德和特性养成有赖于教学过程中教化性的发挥。 3.师生交往中蕴含着教化因素 5、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各自的含义、依据及要求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一)含义 老师在教学中使思想品德教化与科学学问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
27、二)依据 1.教学过程的教化性规律。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3.我国教化目的的基本精神。 (三)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需是科学的。 2.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内容的思想性。 3.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4.老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二、形象性与概括性相结合原则 (一)含义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清楚的表象,在感性相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等,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依据 1.人类相识发展的规律。 2.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3.小学生心情情感发展的特点。 (三)基本要求 1.恰当选择和运用直观形象手段。
28、 2.引导学生在表象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达到抽象思维水平。 三、启发创建原则 (一)含义 老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建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穿的驾驭学问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建性实力和创建性人格。 (二)依据 1.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2.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须要。 (三)基本要求 1.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动机。 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育思维实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索。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含义 老师在教学中既重视理论学问的传授,保证学问的系统性,又要留意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运用学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二)依据
29、1.我国古代的教化传统。 2.实现教化目的的须要。 (三)基本要求 1.加强理论学问教学。 2.依据学科特点恰当联系实际。 3.实行多种有效方式,培育学生运用学问的实力。 五、知能统一原则 六、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七、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八、民主性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6、试析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国内外对此方面做了哪些改革尝试(书238页) 堂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 *第一,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化作用。 *第三,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育人才。 *第四,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第五,保障了教学的稳定有序,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30、*第一,不能充分照看学生特性差异和创建 力的培育。 *其次,它以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不利于 扩高校生的视野和学问领域。 *第三,严格的课时要求,影响老师选用教学方法和处理教学内容的自由度。 *第四,学生的主体性受到肯定限制。 7、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应怎样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 老师的备课主要是 : 1.钻研教材-懂、透、化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4.写出教学安排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 依据教学方法分为:视察课、讲授课、探讨课、试验课 依据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分为:单一课(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试验课、测验课);综合课
31、2.课的结构;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依次和时间支配。 构成课的基本部分有:组织教学、检验复习、讲授新学问、巩固学问、布置课外作业等。 3.上好一节课的要求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结构紧凑 *效果良好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作业类型:*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 2.布置作业时应留意 *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发展性 *作业的份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时,老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四)课外辅导-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课外辅导包括: 1.给学生作答疑,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 2.给学习基础差和缺课的学生补课 3.对成果优异和学习实力强的学生作个别指 导,扩大
32、其学问领域,拓宽思路。 4.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看法的教化,以及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五)学业成果的检查与评定 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 1.考查 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 2.考试 9 学生学业成果评价的结果: 百分记分制 等级制记分法包括: 文字等级记分法, 如甲、乙、丙、丁;优、中、及格、不及格;数字等级记分法,如 5、 4、 3、 2、1; 还有一种两极记分法,如及格和不及格。 评语法 8、结合实例论述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1.导课的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简洁明白,恰到好处 新奇好玩,引人注目 2.导课方法:开宗明义导入,复习导入,悬念导入,操作或嬉戏导入,故事导入,
33、演示导课 机变导课 9、影响老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并分析老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 1.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教学艺术风格形成既受客观因素影响,也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因素 影响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教学内容,学生状况等。 (2)主观因素 主要包括老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学问结构,思维特点,特性特征,主动追求等。 10、评析讲授法,并结合实际谈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运用讲授法(书202页) 讲授法是老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学问的方法。 特点:老师简单限制教学进程,能够高效率的传递学问阅历。但假如运用不好,学生的主动性、主
34、动性易被压抑。 要求: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要留意讲课的语言艺术 讲授要适时强调重点 讲授时间不宜太长 要留意与其他教学方法协作运用 11、在小学教学中怎样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如何优化运用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4.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5.依据学科的不同特点 6.依据老师的本身的素养条件 7.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 8.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二)小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1.无论选择或采纳哪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都必需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 2.老师应当依据详细教学的实际
35、,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3.老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别差异。 小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论复习资料1 生物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物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9页 共29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第 29 页 共 2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