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日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独坐敬亭山。请大家仔细看老师书写课题(板题)。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大家有信念达到目标吗?(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了解背景、读准字音) 1、了解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这首古诗是一首五言
2、律诗。请看老师为大家打算写作背景。(出示)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味道,增加了孤独孤独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山、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很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劝慰的情景。师:请大家看大屏幕独坐敬亭山,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仔细。 2、听录音。 过渡:谁有信念读好,请举手。 3、指名读生纠错再指名读。 师板书易错字:庭 tng亭tng 三、其次次“先学后教”(译讲古诗)
3、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竞赛译讲古诗,请看大屏幕。 请同学们参看图片和注释来试着译讲,1分钟后我们来译讲第一句。 1、生自学第一句。 2、指名说明第一句不足的学生可做适当补充。 3、生自学其次句。 4、指名说明其次句不足的学生可做适当补充。 5、师出示前两句答案。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了;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渐渐地越飘越远,好像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去而去。 “尽” “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清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逝之后感到特殊的清幽安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
4、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孤独。 6、依次译讲3句到4句。 重点引导: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注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好像也纹丝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非常动情,世上也许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宠爱。 师:理解了诗意之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谁情愿来展示,留意停顿和语速。 7、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引导读出感
5、情:孤独、孤独)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人这种孤独孤独的心情。 8、生齐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古诗) 师:这首古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这种孤独孤独的心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竞赛背诵。 1、自由背。 2、指名背。 3、齐背。 师:大家背得可真好,现在起先竞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1、学生背写。 2、同桌对改。 3、生补错。 五、当堂训练(作业) 在作业本上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高飞尽孤 独去闲独 两不厌寂 只有寞 其次课时 望洞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望洞庭。 2、
6、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日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诗三首中的其次首望洞庭。请大家仔细看老师书写课题。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望洞庭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大家有信念达到目标吗?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了解背景、读准字音) 1、了解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这首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请看老师为大家打算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出示) 洞庭湖是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渚清沙白,芳草如茵
7、,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自古以来,洞庭湖就以湖光山色引人,历代闻名学家为之倾倒。唐李白诗云:“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诗人刘禹锡也吟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是楚文化的摇篮,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很多名胜古迹。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望洞庭,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仔细。 2、听录音。 3、师检测:谁有信念读好? 4、指名读再指名读。 三、其次次“先学后教”(译讲古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竞赛译讲古诗,请看大屏幕。 请同学们参看图片和注释来试着译讲,1分钟后我们来译讲第一句。 1、生自学第一句
8、。 2、指名说明第一句不足的学生可做适当补充。 3、生自学其次句。 4、指名说明其次句不足的学生可做适当补充。 5、师出示前两句答案。 前两句诗的意思:前两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剥光和皎洁的月光相互衬托,显得那么和谐、安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安静得像一面没 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安静、柔软的美。 6、依次译讲3句到4句。 后两句诗的意思: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调,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第四句再用一个比方,把洞庭湖的水色比方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方成一只搁在白银盘子里小小的“青螺”。全
9、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方的生动,读来饶好玩味。 师:理解了诗意之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情愿来展示,留意读出停顿和语速。 7、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人对洞庭湖美景赞美的思想感情。 8、生齐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 师:这首古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宠爱和赞美,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竞赛背诵。 1、 2、 3、自由背。 指名背。 齐背。 师:大家背得可真好,现在起先竞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作业) 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望洞庭 两相和 镜未磨山光 山水翠水
10、色美 一青螺 第三课时 忆江南 学习目标: 1、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忆江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日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忆江南。请大家仔细看老师书写课题。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忆江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大家有信念达到目标吗?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了解背景,读准字音) 1、了解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今日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请看老师为大家打算的写作背景。(出示) 白居易曾经担当杭州刺
11、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当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当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活灵活现。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忆江南,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仔细。 2、听录音。 3、检测:谁有信念读好? 4、指名读再指名读。 a) 其次次“先学后教”(译讲词)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竞赛译讲这首词,请看大屏幕。 请同学们参看图片和注释来试着译讲,1分钟后我们来译讲第一句。 i. ii.生自学第
12、一句。 指名说明第一句不足的学生可做适当补充。 3、生自学其次句。 4、指名说明其次句不足的学生可做适当补充。 5、师出示前两句答案。 前两句诗的意思: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识。 4、依次译讲3句到4句。 后两句诗的意思:绚丽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射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澄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经常回忆呢? 5、再读。 师:理解了诗意之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情愿来展示,留意读出词的停顿和语速。 6、展示读。 7、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人这种对江南美景的宠爱与赞美的感情。 8、生齐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师
13、:这首词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宠爱与赞美的感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竞赛背诵。 1、自由背。 2、指名背。 3、齐背。 师:大家背得可真好,现在起先竞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b) 当堂训练(作业) 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五下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人教版四下语文第一课教案 语文: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句说明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湘少版新版四下开学第一课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文档 第一课诗经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