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合集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合集10篇.docx(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合集1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4.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三.教学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的
2、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生字词: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参差()2.学生集体朗读3根据课后练习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
3、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学生对于第四题,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
4、来临的决定因素。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5.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通常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
5、印象。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引导
6、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重拟第一段: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
7、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
8、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
9、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2.引导学生解题。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4引
10、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
11、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
12、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三.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
13、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四.说明方法: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
14、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15、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布置作业1完成指导用书。2完成课后练习三。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同学介绍了大自然的三
16、种语言,让同学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分的时间指导同学朗读。、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同学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能力,培养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同学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优秀教案:一、生
17、词引入,解题激趣。、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一起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身读读书,去发现吧!展示接近同学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自读课文。要求用自身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
18、: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你假如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同学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同学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第二小节)()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
19、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这时同学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同学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第三小节)()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同学练读、指名朗读。(第四节)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同学缺
20、乏感性认识,我充沛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同学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发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教师在引导同学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同学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考虑,体会感情。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干
21、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课前自学一、初读诗歌。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大雁 汪洋 漂砾 庐山 视而不见斗转星移 鉴别 皇冠 风筝 妙不可言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大雁 鉴别 风筝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23组)4.我能用“视而不见、妙不可言”各说一句话。5.将诗歌读通顺,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的哪几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小组内交流,理清诗歌层次。课堂导学三、理解诗
22、歌,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从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2.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3.你从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4.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呢?四、扩展练习,练习编儿歌。1、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如大雁南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2、编儿歌:仿照课文的写法,自创诗歌一节。如:哗啦,哗啦,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 ,带给我们一个 。五、推荐阅读: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检测六、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庐山(l h)漂(pio pio)砾(l l)鉴别(qi
23、n jin)山巅(tin din)七、选词填空。鉴别 辨别1.在野外,我们要学会( )方向。2.这两块玉我无法( )孰优孰劣。研究 钻研1.你的计划我们需要( )一下才好。2.学习上我们要养成刻苦( )的习惯。八、按课文内容填空。1.白云飘得高高,说明 。2.蚂蚁忙着搬家,说明 。3. 和 可以记载年龄。4.哥白尼通过观察 创建了学说;阿基米德 的时候学会了 ;富兰克林在捕捉到了 。5.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人看不懂, 永远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
24、说明的条理性。(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两课时搜集一些农谚。导入新课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新课讲授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年赴美国留学,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
25、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年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学生上讲台板书。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补充)、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段)、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段)四、细嚼
26、慢咽朗读段,品味语言。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五、摩拳檫掌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六、作业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欣赏四季美景。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2、揭示课题。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
27、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3、质疑课题。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
28、,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4、试着用“大自然用_,告诉我们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2)你来读一
29、读。(3)你为什么喜欢?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
30、的语言。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
31、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6、全班交流。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大自然
32、的语言教案 篇6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引入一:视频春季景象(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 秋季景象(翻飞的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习。屏示:大自然的语言引入二:电脑多媒体(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
33、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引入三:视频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
34、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栏目)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
35、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多万字。这
36、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引入四:故事引入请学生齐背王之涣凉州词教师谈话:同学们可知道,有位科学家却认为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河”字应为“沙”字,并用翔实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推重;此外,这位科学家还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诗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科学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1.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2.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3.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
37、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在大班渗透式领域中有一次语言活动是我们的祖国真大,其中有一篇儿童诗就是讲祖国的同一时间因为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这一灵感,我想何不把这一话题拓展开来,研究由于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形成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这一地理现象。大班幼儿或多或少在电视上见到过非洲热带地区和北极寒带地区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温度带的概念,所以我决定从这些地区人们的图片入手让他们从具象的熟悉事物开始,慢慢熟悉这三个温度带。在探讨温度带的时候势必会引出他们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领域了。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温度的高低与
38、太阳远近的关系,并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是符合幼儿能力范围的。温度带这一专业名词是地理课上才教的,怎样才能把这一专业名词变得让幼儿理解呢?这是我设计本次活动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热带、温带、寒带最大的差别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过这三个地方人们着装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利用图片让幼儿自己观察人们衣服的多少得出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热、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再从温度的不同引出这些地方与太阳远近的关系,让幼儿自己探索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怎么样,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怎么样?最后再通过动手操作判断这些地方离太阳的远近程度有什么不
39、同才导致了温度的差异,引出热带、温带、寒带这三个名词。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范围,适合幼儿探索。(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
40、异的原因。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
41、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3、能背诵课文。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写句子。三、教学难点: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
42、目标:1)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朗读和背诵2-6节。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二、教学过程:1、揭题激趣范读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说话的灯,不仅灯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呢!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呢?2)师范读课文。3)学生交流。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自学生字词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3)质疑问难。4)自学检查。给多音字注音: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组词:雁( ) 编( ) 逗( )燕( ) 偏( ) 豆( )抽读课文,正音。质疑释疑。3、再读课文,学习2-6节1
43、)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他们都说些什么?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研读、体会。4)根据交流随机点拨: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第4节:理解比喻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第5节:理解“编队”及比喻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第6节:结合插图理解“年轮”。5)朗读2-6节,尝试背诵。6)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4、作业1)完成作业本3、5。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2、学懂1、7节,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并要勤动脑勤思考的道理。3、背诵课文。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12)有感情朗读2-6节。2、学习1、7节。1)自由朗读,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