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吕火明.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16472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吕火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吕火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吕火明.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l中国视点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吕火明 赵颖文摘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简称“两化”)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基于协同论观点分析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作机理,构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2015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从时空演变角度分析四川省“两化”协调发展态势。结果表明:从时序角度而言,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出递增态势,但农业现代化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省“两化”关系总体处于低度协

2、调阶段;从空间角度而言,四川省“两化”协调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且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等影响,各地“两化”的协调度演进趋势各异。要深入推进四Jll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必须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视区域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健全城乡良性合作机制和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的质量。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变 四川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城镇化进程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关系中,新型

3、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问题最受关注,能从本质上反映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两化”关系是否协同,是掣肘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问题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四川在“两化”协调发展上走出一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编号:15Jbl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分析及调控研究以四川省为例”(编号:JBKl507007)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70606作者简介吕火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教

4、授:赵颖文,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四川成都 61l 130103万方数据区碉N042017条路子,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还可以为国内其他地区探索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新途径、改善城乡关系,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与实践示范,对于我国在宏观层面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一、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互动机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显著地拉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加速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地区人多地少的压力,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

5、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驱动了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条件;农业现代化长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不可或缺的要素保障,为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不断满足新型城镇化日益多元化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需求,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又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开拓了市场空问。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滞后问题日趋凸显,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进程中催生出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偏差,国民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中充斥着二者碰撞的印迹,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近年来,学界对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

6、镇化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但研究多停留在二者内涵、特征及互作机理的理论分析层面,即使是定量分析,研究也多是侧重于从单化角度探讨农业现代化或新型城镇化对另一方的作用影响,难以从二者协调发展角度深入探究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及互作程度。鉴于此,本文基于协同论,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二者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实证解析,探究“两化”协调发展的时序特征和区域差异性,明晰四川“两化”协调发展的演变态势和薄弱地区,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在物理学中,耦合是用来描述复杂开放系统中诸多子系统通过自身和外界的各种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协同是指这些子系统相互协调或同步的整体作用与集体

7、效应,耦合协调度正是反映子系统间协同程度的度量。借鉴该定义,本文将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设定为社会经济这个具有高度开放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若二者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互促共进,推动实现“1+12”的协同效果,表明二者间具有良性耦合互动关系;若二者间彼此制肘、相互摩擦、相互竞争,导致“1+12”的发展格局,则表明二者之间相互脱节,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具有恶性耦合互动关系。二、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数据可获取性与可比性的基本原则,依据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互作机理,并基于统筹城乡发展视角,本文从农业、农

8、村和农民3个维度,选取表征农业产出效益、财政支农力度、农村社会经济和农民生活质量的9项关键性指标评价农业郭爱君,陶银海: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词发展的实证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曹俊杰,刘丽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纵横2014年第lO期。汪晓文,杜欣: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测度,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8期。赵颖文,吕火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机理及协调关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104万方数据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I中国视点现代化子系统发展水平;另从经济城镇化、人121城镇化和生态城

9、镇化3个维度,同样选取9项表征性指标评价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发展水平,由此构建农业现代化一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l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系统 评价维度 表征性指标 计算方法 单位 经济含义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 万元人 反映农业产出效益水平财政支农相对程度(+)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反映财政支农力度农业发展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就业 反映农业相对生产力水平(+) 人员比重农 乡村非农就业人员比重(+) 乡村非农就业人数乡村总 反映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业 就业人数X100

10、现 农村发展 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代 (+) 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化农村居民户均用电量(+) 农村总用电量农村户籍人口 万千瓦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兀 反映农民富裕程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一)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其总消费 反映农民消费能力农民发展支出100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 工资性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X100 反映农民增收能力人均GDP(+) Yt2 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GDPxl00 反映社会产业结构层次GDP比重(+)城镇化入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总人121数 反映社会消费水平兀(+)新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城镇常住人口

11、数社会总人口数100 反映人口向城镇集聚情况型 人的 户籍人VI城镇化率(+) 城镇户籍人口数社会总人口数X100 反映人口向城镇定居情况城 城镇化镇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社会总就业 反映社会就业结构层次化 (+) 人数100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一)月兀生态 生活垃圾处理率(+) 反映社会绿色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注:“+”表示指标类型属于正向指标,“一”表示为逆向指标。105万方数据医圈a删(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1耦合度函数耦合度函数反映的是系统间相互依赖的影响程度。本文中的“两化”耦合是指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通过各自系统元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12、的动态关系。农业现代化(U。)与新型城镇化(U:)两个子系统之问相互作用的耦合度函数构建如下:G=()(U。+u:)2式中,C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其数值介于0和1之间。当C趋向于0时,耦合度极小,表明两个系统之间耦合作用极弱;当C趋向于1时,表明两个系统之间存在高度耦合作用关系。2功效函数设U。(i=1,2)是“两化”的系统序参量,U。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若指标越大,系统功能越好,则定义为正功效指标;反之,则定义为逆功效指标。“农业现代化一新型城镇化”系统中的功效系数M。可表示为:Hu=(Hirain u)(max u。一rain珏i)正功效系数配i=(max“i一“u)

13、(1TIax比“一rain“。)负功效系数3权重确定本文采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计算过程如下: (1)数据标准化处理,标准化结果即为M 7i。(2)求解信息熵,ej=一In(n)“Polnp“,其中,Pi表示第J指标下的第i个子系统占该指标的2 l比重,其值为P。=口I。tij o(3)求解权重,gi=(1一ej)(mt),Ei=ej,su即为各功效系l 2 I ,2数的权重。4协调度函数由于耦合度并不能反映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整体协同情况,为真实反映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性,需引入耦合协调度函数,以更好地对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度量和比较。耦合协调度函数的构建形式表示为:D=c X

14、 T,T=d Ul+卢U2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综合调和指数,反映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整体协同效应;、届为待定系数,分别表示两个子系统对总系统整体协调效应的权重。本文认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贡献同等重要,因此、口均取值为05。参照相关研究成果,将“农业现代化一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值D由高到低划分为3大类、7个层次,并对其所处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描述(见表2)。李飞,董锁成,武红,李泽红,于会录:中国东部地区农业环境一经济系统耦合度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2期。魏金义,祁春节: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5、2015年第1期。宋德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耦合性评价,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2期。106万方数据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镶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l中国视点表2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及阶段特征发展阶段 耦合协调度 类型 协调水平 特征0810 I 优质协调水平 子系统间耦合作用极强,有序性高,协调程度极强高度阶段0608 II 良好协调水平 子系统间耦合作用较强,有序性较好,协调程度高0506 Ill 初级协调水平 子系统问存在较明显藕合作用,实现初步协调低度协调0405 IV 勉强协调水平 子系统间存在一定耦合作用,协调程度较差03O4 V 轻度失调衰退 子系统问耦合作用不明显,有序性差失调

16、阶段 0203 VI 严重失调衰退 子系统间耦合作用很弱,有序性较差002 VII 极度失调衰退 子系统间有序性极差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实证分析(一)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首先,从农业现代化发展而言,基于四JII省传统农业大省优势以及城镇化的辐射引领,四J|l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四川省加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基地化、特色产业品牌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属性,促使农业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不断完善和提升,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设施农业等迅速发展,较好地推动了农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的优势互补。其次

17、,从新型城镇化发展而言,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四川省城镇化率快速提升。2015年,四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769,超出2005年近15个百分点,并高于全国城镇化率的增速水平。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日趋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愈加鲜明。但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两化”关系仍表现出“错位”现象。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短板效应明显。农业发展空间长期被城市和非农产业挤压,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持续走低,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趋势加重,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约束困境,农业现代化难以为新型城镇化提

18、供优质要素资源支撑。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高。2615年四川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060,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7个百分点,半城镇化现象显著,过度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城镇化质量造成“城市病”问题和农村留守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保障方面的影响,大量农业转移人LI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乡间与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凸显。城镇化发展难以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促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于上述背景和发展现状,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迫在眉睫。同时,四川作为西部地区代表性省份,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中占

19、据重要地位,立足于四川“两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两极化倾向与规模格局重构,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3期。107万方数据医盈。倒,化”发展现状,从时空角度对二者协调关系进行分析测评,量化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耦合协调类型及动态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四JII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序演变本文选取四川I省及其21个市(州)2005-2015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四川I统计年鉴四川农村统计年鉴和四川省各市(州)相关统计年鉴或其历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于个别缺失的数据利用简单加权平均法进行处理。按照前文研究方法,测算了2005-2015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和

20、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见图1),并对全省21个市(州)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时间节点的测度(见表3)。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ll 2012 2013 2014 2015卜IJl卜lJ 7,卜r)图1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U测评值、新型城镇化U:测评值与“两化”耦合协调度演变如图1所示,2005年以来,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序参量评价值呈现出相伴提升的增长态势。其中,农业现代化表现出徘徊式上升趋势,而新型城镇化增速明显,并且远远快于农业现代化的增速水平,二者的差距仍在逐年拉大。从“两化”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变来看,2005-2015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

21、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值从03升至05以上,表明二者的协调关系已从轻度失调衰退发展到初级协调水平。在这10年,四川I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态势历经了从失调到协调的蜕变,表明四川“两化”关系由之前的相互竞争、相互掣肘逐步转变为相互配合、互利推进的发展格局,但是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仍处于低度协调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仍明显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随着国家多项政策的影响,四川新型城镇化发展持续快速推进,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驱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但由于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相互牵制的关系,造成尽管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上升,但“两化”关系难以向着优质或良好协调发展再迈上一个台阶。(三)四川农业现代

22、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的区域差异四川I省各市(州)“两化”耦合协调度均趋于增长态势,但“两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显著。首先,从全省五大经济区层面来看(如图2所示),成都经济区“两化”耦合协调度明显优于其他四大经济区,耦合协调度值从2005年的032增至2015年的056,按前文耦合协调度的划分标准,成都经济区目前总体处于低度协调阶段的初级协调发展水平(III);川I南经济区耦合协调度值108万方数据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I中国视点从2005年的026增至049,表明该经济区正处于向初级协调发展水平(III)的过渡期;攀西经济区耦合协调度从03l增至047,目前正处于勉强协调

23、发展水平(IV);而截至目前,川东北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耦合协调度也仅仅是略高于04,表明“两化”关系刚走出轻度失调衰退阶段,二者的协同程度仍然十分微弱。可见,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内,大部分资源、资金、劳动力等优质要素仍在源源不断地投向成都经济区,在空间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等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要素配置的马太效应不断增强,促成了全省区域“两化”不均衡的重要外部条件。此外,在区位交通条件、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和市场化驱动的叠加作用影响下,四川省五大经济区“两化”的差距仍存在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口n_亘Ul雕u2-囡门Ul U:曲Ul成都经济区 川南经济区翻川东北经济区忍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图2 四川省

24、五大经济区“两化”耦合协调度变化其次,从四川省各市(州)“两化”发展及二者协同关系演进来看(如表3所示),各市(州)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均有所提升,但受资源禀赋、地区经济、政策环境、区位条件等影响,造成各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低不一,“两化”关系的协调度演进趋势也随之各异。在2000年、2005年和2015年三个时间节点上,基本呈现出农业现代化滞后新型城镇化,而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越是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05年,四川总体处于轻度失调阶段(v),全省21个市(州)中,除成都市“两化”关系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其他20个市(州)“两化”关系均处于失调阶段(0D04);

25、2010年,四川总体处于低度协调阶段中的勉强协调发展水平(IV),全省“两化”关系处于失调阶段的地区由20个降至13个,进入低度协调阶段(04D06)的地区达7个,均处于勉强协调发展水平(IV),成都市“两化”关系跨入了高度协调阶段(06D10),达到良好协调发展水平(II);到2015年,四川总体进入了初级协调发展水平(III),全省“两化”关系处于失调阶段的地区仅有甘孜州,取而代之的是低度协调地区的数量大幅增长,从7个增至19个,其中达到初级协调发展水平(III)的地区有6个,成都市“两化”协调度依然处于最高水平,接近07,长期表现出一枝独秀的优势水平。109吸嘲潋後磁以翰盼以讼隧一:5酬

26、酬酬l三;毗缓缓潍罐隗赚缀隧一-D邡暑:加如加00000万方数据表3 四川省及各市(州)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评结果2005 2010 2015地区Ul U2 D 分类 UI U2 D 分类 U1 U2 D 分类全省 007470 OJJ570 O30490 V OJ3030 O26960 043290 IV O16570 044660 O52150 llI成都市 0191 37 026782 047581 IV 027440 049517 060713 11 028097 072476 067176 II自贡市 O05165 011355 0 2

27、7674 V1 010730 024870 040417 IV O12860 037239 046780 IV攀枝花市 006820 0 28359 037292 V 010533 032360 042968 1V 011031 043089 049314 1V泸州市 003854 004389 0 20281 V1 007780 014893 032809 V 013298 027385 043685 IV德阳市 O1 8206 0 ll 318 037888 V 024776 020772 047630 IV 026938 0。43089 056673 III绵阳市 O06995 O,12

28、118 030342 V O10408 025690 0 40437 IV O17002 040434 O 51205 III广元市 003376 O10689 024510 V1 004824 024452 032956 V 0 11709 039624 046411 IV遂宁市 003805 008628 023937 V1 006539 020150 033880 V 009294 034447 042300 IV内江市 O07380 007768 027517 VI O12437 017282 O38289 V O。19847 034955 O51322 III乐山市 008660 0

29、,10405 030809 V O15038 017586 040326 IV 0,24044 037794 054904 III南充市 003045 006972 O21465 V1 005603 019826 032465 V 008900 031918 041054 1V眉山市 006945 0,05551 024919 VI O11376 017972 037814 V 0 17842 032219 0 48965 IV宦宾市 006073 007047 025577 V1 011047 01484l 035783 V O17307 028789 047246 IV广安市 0,0377

30、l 00491 8 020752 V1 0,06070 O19975 O33183 V 00908l 0 32244 041366 IV达州市 004197 006047 022445 V1 006779 016921 032727 V 009670 030910 041579 IV雅安市 013077 010135 033930 V O14769 02011 8 041518 IV 019482 O30108 049213 IV巴中市 O02153 007137 019800 V11 003831 023019 03064,1 V O10913 0 34375 044010 IV资阳市 00

31、3818 004620 020494 V1 007254 017097 033371 V 01 8:865 037188 051465 III阿坝州 009026 015324 034294 V 013916 023579 042561 IV 020143 033847 051099 III甘孜州 004039 O10190 025329 VI O04757 O17489 03020l V 0,07647 027747 O。38166 V凉山州 00390l 0,05740 021754 V1 007744 014118 032336 V 0 12001 028770 043106 IV201

32、5年,四JI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序参量评价值最高的均为成都市,表明成都市作为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均能够汇集省内外大量优势资源,促成发展的“合力”与“张力”,实现“两化”在单化发展方面均能表现出超前水平。此外,不难看出的是,成都市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仍然表现出较大的发展落差,且明显超出了其他市(州)“两化”之间的发展差距。除成都市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排序依次为德阳市、乐山市、阿坝州、内江市和雅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排序则依次为攀枝花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1 1(1万方数据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I中国视点和乐山市;“两

33、化”系统耦合协调度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成都市、德阳市、乐山市、资阳市、内江市。这些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达到05以上,表明“两化”关系已迈人初级协调发展阶段(III),二者之间基本能够形成互促共进的格局,“两化”关系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协同共进的趋势明显。而达州、南充、广安、甘孜州和凉山州等地处革命老区或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两化”协调程度明显偏低,且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在单化发展方面均处于较为滞后水平,这与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地理区位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支撑不足等密切相关,“两化”之间耦合互动不明显,难以形成有序协调的发展格局。四、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四川省“两化”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实

34、证测评分析。研究发现,从时序发展而言,四川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协调度均处于显著增长态势,“两化”关系从轻度失调衰退进入了初级协调发展阶段,表明四川省现已摒弃了粗放式增长方式,“两化”之间已经形成了初步适应与配合,但二者的协调关系尚未达到优质或良好协调状态,“两化”关系仍然长期存在相互牵制的影响,特别是农业现代化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的客观现实仍然突出。另从空间视角而言,不论是从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层面,还是各市(州)具体层面,“两化”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及其演进态势均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多表现为农业现代化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且经济越是发达地区,“两化”之间的发展落差越是明显。因此,根据本文的

35、研究结论,要促进四川I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须高度重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和首位意识。要深刻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契合四川实际省情和农情背景,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要素,用统筹城乡、三产融合的理念,打破农业与农村市场要素流通的体制性障碍。重点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支持政策体系调整优化、农民持续增收渠道拓展、改革成果分配制度建设、优化农村地域空间布局等方面深化改革。积极推动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解放

36、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激活农村内生动力,有效助力农民增收,促成城乡互动、产业相融、要素资源平等置换的新格局。二是重视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基于比较优势,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四川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推行适宜的发展路径,分类实施各有侧重的产业结构演进政策,如成都经济区,可顺着“一、二、三”产业结构演进的梯次路径实现较快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现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两化”融合的重要支撑;而部分丘区和山区,可以选择“一二三”、“三二一”或者“三一二”的演进路径。在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是其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匮乏,但可以依托当地特色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行农旅融合或三产联动的发展模式。又如川

37、I南经济区,工业基础较好,可以通过工业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推谢天成,施祖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昆山市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年第6期:郭晓呜,高杰:深化农村改革:态势研判、矛盾分析与政策突破以四川省为例,农村经济2017年第2期。万方数据动“二一三”产业结构提档升级。三是注重健全城乡互动的良性合作机制,强化城镇对农村的非农产业与非农就业支撑。依托地方资源禀赋,把城市和农村、农业与非农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谋划,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地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

38、保护等方面互融互通,合理有序地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驻农村和农业,发展企业化运营模式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化生产要素和经营理念,促成城镇输出地和农村输入地全要素有效沟通和直接接触格局。积极引导财政增量资金向现代农业产业、农业规模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四是注重提升城镇化内涵的质量,推动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进一步深化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注重保护农民利益,让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保等方面切实享有和市民同等待遇,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

39、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半城镇化”的现象,促进实践“人的无差别化”发展。逐步向农村地区普及城镇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走文明、内涵、绿色、低碳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同时,缩小地区差异、改变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也是四川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突出特色的要求,不断探索既适合地区发展的实际又突出地域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责任编辑:谢莲碧)陈肖飞,姚士谋,张落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地理科学2016年第2期。张国富: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1 12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