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和相对剥夺感的群体性事件动机城乡对比-梁枫.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15449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利益相关和相对剥夺感的群体性事件动机城乡对比-梁枫.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利益相关和相对剥夺感的群体性事件动机城乡对比-梁枫.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利益相关和相对剥夺感的群体性事件动机城乡对比-梁枫.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38卷 第1期201年1月 经济与管理研究Research o Ecoomics ad aagemetol38 o1Ja 201DO:1013502/ j cki iss1000 -63620101010基于利益相关和相对剥夺感的群体性事件动机城乡对比梁 枫 任荣明收稿日期:2016 -05 -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群体行为涌现机理及风险辨识研究”(11&ZD1)作者简介:梁 枫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200030;任荣明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动机根据作用路径可分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本文

2、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作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关键衡量指标的利益相关和相对剥夺感对群体性事件均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不同动机进行城乡对比分析后发现:城乡样本在直接动机方面差别不大,但在间接动机方面,农村样本仅受心理收入剥夺感显著影响,而城市样本仅受经济阶层剥夺感显著影响。因此,在切实回应民众利益诉求、解决损害民众利益问题的同时,还需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注重城市居民阶层感受、保证资源分配和社会选择的公平,以促进中国城乡社会稳定。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利益相关 相对剥夺感 城乡对比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 -636(20

3、1)01 -0092 -09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一定人数参加、通过没有法定依据的行为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1,具有群体性、违法性及社会危害性等特征。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各方面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生态问题相互交织并存,引发了大大小小的群体性事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1993 2003年,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件增加到6万件,参与人数也由3万人增加到30万人。后续调查数据表明2006年群体性事件达到6万多起,200年更是达到8万多起,仅仅一年间便增加了33%。除了数量和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参与人员的成分也趋向于复杂,目前为止,包含了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个

4、体经营者等社会各个阶层。由此可见,中国的群体性事件从数量、参与人数、影响范围等均呈现多发之势,防控群体性事件已是转型期中国无法忽视的重要课题。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需要动机与机会的共同支持,两者缺一不可2。因此,本文首先参考已有研究,从直接和间接动机深入剖析群体性事件为何发生;其次,立足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国情,重点分析城乡不同群体直接与间接动机如何产生作用,以期在上述两方面有所创新,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学术依据。29 万方数据Research o Ecoomics ad aagemet(o1,201)经济与管理研究(201年第1期)一、文献综述国外学者一般用“集合行为”或“集群行为”界定群体性

5、事件,如“那些在相对自发、无组织和不稳定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影响而鼓舞发生的行为”3。而中国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则显得更加复杂并且能够明显看出逐渐变迁的过程,如一开始被看作是“危害社会的敌意行为”,认为应该将其列为“犯罪学应该关注的前沿问题”5。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理解逐渐中性化,越来越多学者将群体性事件定义为“为了保卫自己权力、表述自己立场的理性行动”6,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的一种常态和常规”。对于为何会发生群体性事件,国外研究大都基于当代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绝大多数的群体性事件都是由民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和侵犯而引起的,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利益剥夺是导致群体性行为得以产

6、生的逻辑前提8。国内不少学者认为之所以产生群体性行为主要是因为利益代言人的缺失造成博弈失衡,尤其是在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公共议题的发言中,普通民众缺少同社会强势群体对话、谈判的机会和利益博弈平台9。如吕世明(1989)用“自力救济”来解释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认为当人们主观认为自己权利受损、社会正义无法伸张,便会参与或者引起群体性事件10。高文锦和张慧玉(200)则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矛盾才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11。王战军(2006)着眼于政治层面,认为群体性事件直接起源于群众利益被侵害,主要原因是行政部门和工作人员违法或违反政策8。更有研究指出除了利益纠葛之外,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参

7、与到群体性事件的情况也明显增多12。虽然已有研究表明不同性质的利益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但是缺少对利益相关与否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利益对群体性事件影响的整合。本文将从利益相关和不同作用途径入手,丰富群体性事件直接动机的研究。此外,相对剥夺感作为间接动机的关键衡量指标也纳入了本研究范围。相对剥夺感指的是与参照群体相比,个体或群体对自身不利地位的感知13,来源于与他人的对比,而不是因为绝对条件劣势。已有研究表明相对剥夺感通过感知本身群体的弱势与不公能够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1,且往往引致负面效果。不少中国学者也认为心态失衡和相对剥夺感的提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重大心理基础之一15 -16。但是在对相对剥夺感与群

8、体性事件的关系探讨上,研究者们多停留于理论分析层面1 -18。本文将利用CGSS2010数据对相对剥夺感的衡量指标进行量化,并且通过实证分析,验证相对剥夺感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实际影响。考虑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国情,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不同群体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动机及其差别也应是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内容。已有研究从农村村民这一群体出发,但是却有不同的研究成果。据中国社会和谐研究报告指出,农民工群体并没有因为较低的经济地位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情绪;相反,拥有积极的社会态度。而另一个研究则认为经济增长而产生的社会分化,使得工农群体因为贫穷而被排斥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由此引发的群体积怨为

9、社会动荡埋下了隐患19。蔡永飞(2011)通过对县域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发现地(市、州)的中、小型城市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高危区域20。已有研究大多只聚焦于农村或城市,缺少城乡之间对比的实证研究,本文拟通过引入城乡变量,探究群体性事件的动机在城乡不同格局下是否存在差异,以期进一步解释中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综上,本文拟将直接动机的关键衡量指标 利益相关与间接动机的关键衡量指标 相对剥夺感作为主要变量,并将CGSS2010的样本分为城乡两组,对比分析城乡不同群体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动机。39万方数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年第1期) Research o Ecoomics ad aagemet(o1,2

10、01)二、数据、变量与模型(一)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CGSS2010年数据库。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ese geeral social surey,CGSS)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负责执行。该调查遵照国际标准,自2003年起,每年一次对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10 000多户家庭进行连续性横截面调查。在2010年的数据库中,CGSS调查了80个居委会/村委会,每个居委会/村委会中调查25个家庭,每个家庭随机抽取一人进行调查,总体样本量约为12 000。(二)变量选择本文因变量“参与群体性事件”(attend)采用居民调查

11、问卷中以下两项的综合:(1)“在过去一年中,您在所处社区有否参加以下活动?”若受访者选择参加集体上访、写联名信和抗议或请愿中的任何一项则记为1,认为其参加过群体性事件,否则记为0;(2)“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群体性的活动或行动,如联合抵制不合理收费、串联起来反对征地或拆迁、集体抵制某些项目的上马、集体请愿、集体上访、集体罢工、集会、游行、示威等。在这些活动或行动中,您是否担任过以下角色?”若受访者选择“组织者”、“亲自参与活动”、“未参与活动,但提供了物质支持”、“未参与活动,但提供了道义支持”,则记为1,若选择“其他”、“从未参与”,则视为不参加群体性事件记为0。若受访者两个问题任一

12、被设置为1,则认为其参与群体性事件。多问题的综合有利于解决受访者对群体性事件认知不明而导致的实验误差。为了衡量直接动机,本文选择利益相关(explorate)作为自变量。 “这些活动或行动与您有无利害关系?”若受访者选择“会维护利益或增加我的利益”则记为1,“会损害我的利益”记为2,“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记为3。在间接动机的测度上,本文选取相对剥夺感的指标,分别是下降剥夺(decremetal depriatio)、渴望剥夺(aspiratio depriatio)和渐进剥夺(progressie depriatio)21。一般而言,静态社会最可能出现下降剥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最可能发生渴望剥夺

13、和渐进剥夺,而这种相对剥夺更多反映在经济物质利益关系中22,前者是在价值能力低于价值期待时产生的,后者则是在价值地位低于期待时产生的。因此本文把相对剥夺感的指标分为衡量渴望剥夺的心理收入剥夺(profit)和衡量渐进剥夺的家庭在当地的经济地位(ecoclass)。心理收入剥夺问项分别是“您认为自己目前的公平收入应该是每年多少元?”和“您个人去年全年的总收入是多少? (记录具体数字,并高位补零)”,两者的差值即心理收入剥夺。衡量渐进剥夺的问题是“您家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属于哪一档?”作为相对于特定群体时主观的经济阶层剥夺感,设置1 5分别记为“远低于平均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平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14、,远高于平均水平”。城乡变量(location)的问题为“您目前的户口登记状况是?”,选择农业户口记为1,剔除军籍、没有户口和其他选项,其余记为0。此外,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男性=1,女性=0)、民族(汉族=1,其他=0)、宗教信仰(信仰=1,无=0)、政治面貌(党员=1,其他=0),教育程度(未上学为1,大学及以上为9),婚姻(同居和已婚为1,其他为0)。(三)数据处理CGSS2010总样本为11 83个,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剔除缺省值,样本总数为 36。在利益相关与否与群体性事件参与的关系上,为了提高数据可信度,本文选取其中同时回答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和利益相关与否的1 23个成对样本。此外

15、,本文认为采用百分比作为衡量指标,更能直观反映收入剥夺感,计算公式9 万方数据Research o Ecoomics ad aagemet(o1,201)经济与管理研究(201年第1期)为期望收入-实际收入实际收入 100% ;为了得到可靠的结果,剔除极少数收入剥夺为负的样本,把样本比例超过10的都设置为10,因为本文认为样本计算值为负或十倍以上都不能正常反映心理剥夺感,具体见表1。表1 样本的描述统计结果样本1变量Obs ea Std De i aattend 36 005 020 0 1explorate 36 156 226 0 10ecoclass 36 261 02 1 5profi

16、t 36 2915 0392 1 3location 36 0512 050 0 1样本2attend 1 23 0268 03 0 1explorate 1 23 058 21 0 10ecoclass 1 23 266 082 1 5profit 1 23 2325 0909 1 3location 1 23 038 085 0 1(四)模型设计考虑到因变量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为0 1离散变量,因此,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解释自变量利益相关、相对剥夺感对因变量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具体模型见式(1):Y = l( p1 - p) = 0 + ii + i + i (1)其中,Y表

17、示因变量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表示不同的自变量,具体是指利益相关和相对剥夺感,则为控制变量。此外,本文按照城乡分别划分不同的子样本,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城乡利益相关和相对剥夺感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三、结果分析(一)总体样本估计由表2可知,性别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男性比女性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要高 8%ep(0 30) - 1,宗教信仰对参与群体性事件有显著影响,有宗教信仰者比无宗教信仰者发生比高50 83%ep(0 11) -1,而民族、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对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没有显著影响。教育程度虽然模型中显著,但是在两个数据样本中显示出对群体性事件的不同影响方向(模型

18、3、为正向,5为负向),其显著性不能通过robust检验,所以不作具体分析。户口对参与群体性事件有显著影响,农村居民参与群体性事件比城镇居民低1 1%ep( -0 530) -1。从模型3和可以看出,心理收入剥夺感和经济阶层剥夺感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均有显著的影响,即当收入剥夺感越低,或者收入阶层越高时,群体性事件参与的可能性越低。当心理收入剥夺感每高1%,群体性事件发生比高5 %ep(0 053) -1;经济阶层剥夺每高1%,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比会降低18 3%ep( -0 203) -1。而从样本2的模型5可以看出,利益相关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十分显著,即当利益相关性越高则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越

19、高,这证实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多是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受损者23。对利益相关变量中的增加利益、损害利益和利益无关对群体性事件参与的影响分析可知,利益相关与否是群体性事件参与的原因而非结果,因为:(1)群体性事件参与的成本很高,风险较大,总体收益较低。若是从结果层面分析,参与群体性事件而从中获利的比例达到69 8%(表3),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2)前人的研究表明利益相关是驱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表3的数据符合社会现实,也证实了前人的研究。 (3)从题目设置的顺序来看,先问活动是否有利害关系,然后问是否担任角色,这是从原因到行动的逻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中,69 8%的受访者是为了增加利益,

20、12 3%由于自身利益受损,而1 8%则与自59万方数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年第1期) Research o Ecoomics ad aagemet(o1,201)身利益无关(表3),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群体性事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2。表2 总体样本估计结果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模型5性别030 011 0390 0363 0158(0118) (0120) (0119) (0119) (019)民族0528 090 051 0506 -0226(0239) (020) (0239) (0239) (0336)宗教信仰011 000 020 015 00(016) (0168) (016)

21、(016) (0219)政治面貌-000 -0165 -002 -0002 -0018(0165) (0032) (0165) (0165) (0221)婚姻状况0201 020 019 0228 0191(0163) (016) (016) (016) (0163)教育程度0058 0009 0066 002 -008 (0025) (002) (0025) (0025) (0032)城乡-0530 (0135)相对剥夺感(心理收入剥夺) 0053(0022)相对剥夺感(经济阶层剥夺) -0203 (008)利益相关-138 (011)常数项-20 -398 -23 -3816 2519 (

22、0310) (0331) (0318) (0353) (08)-2 Log likelihood 2 66863 2 688 2 66313 2 6599 1 19900Co & Sell R Square 0009 0015 9 0011 0012 2 0001 1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差;代表P 01; 代表P 005; 代表P 001;无星号意味着自变量不显著。后同。表3 利益相关和群体性事件交叉制表profit1 2 3合计attend 0计数165 52 825 1 02attend中的% 158% 50% 92% 1000%1计数266 68 381attend中的% 698% 123

23、% 18% 1000%合计 计数31 99 893 1 23attend中的% 303% 0% 628% 1000%69 万方数据Research o Ecoomics ad aagemet(o1,201)经济与管理研究(201年第1期)综上,以利益相关为指标的直接动机是影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在间接动机方面,相对剥夺感也显著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比较两种相对剥夺类型,经济阶层代表的渐进式剥夺要比收入剥夺代表的渴望剥夺对群体性事件参与的影响更大,说明经济阶层剥夺相比收入剥夺更能反映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动因,这也表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直接和间接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动机是群体性事件参与

24、的物质动因,间接动机是群体性事件参与的心理动因,两者比较完整地反映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动机。接下来,本文研究直接和间接动机在城乡之间的差别,对城乡样本再次进行回归分析。(二)按城乡分组进行估计模型B1 B3和C1 C3由样本1数据分析构建而成,模型B、C则使用样本2的数据。将样本按城乡分组后,由模型B1和C1可知,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性别都对群体性事件有显著影响。农村男性参与比女性高6 30%ep(0 56) -1,城市则高出29 56% ep(0 295) -1。宗教信仰在城乡群体中对群体性事件都有显著影响,农村中有宗教信仰比没有宗教信仰参与群体性事件高2 3% ep(0 221) -1,城

25、市则高出65 20%ep(0 502) -1。表4 农村样本估计结果模型B1模型B2模型B3模型B性别056 0625 0555 03(0198) (0200) (0199) (023)民族1033 1058 1028 -092(032) (032) (032) (0530)宗教信仰0221 0250 0228 -015(023) (02) (02) (0330)政治面貌010 0122 019 0109(035) (036) (036) (0505)婚姻0210 018 0202 -003(0288) (0290) (0289) (0311)教育005 00 002 -011(0025) (

26、005) (005) (0069)相对剥夺感00 (心理收入剥夺) (0029)相对剥夺感-0002(经济阶层剥夺) (0125)利益相关-110 (0126)常数项-5012 -526 -5003 2886 (0550) (0561) (0618) (006)-2 Log likelihood 1 09811 1 09188 1 09165 918Co & Sell R Square 001 0 0022 6 0022 0001 0从模型B2和C2可知,心理收入剥夺在农村群体中对群体性事件参与有显著影响,心理收入剥夺比例每增加一个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比则高出8% ep(0 0) -1,在城市

27、群体中心理收入剥夺对群体性事件没有显著影响。从模型B3和C3可知,经济阶层剥夺对农村群体没有显著影响,却显著影响城市样本中群体性事件的参与。经济阶层每增加一点,群体性事件的参与比减少2651%ep( -0308) -1。利益相关在城乡群体性事件发生中都有显著影响。从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样本看,农村样本中6 5%的人为了增加利益,1 8%由于自身利益受损,1 %则与自身利益无关;在城市样本中,1 6%的受访者为了增加利益,8 3%由于自身利益受损,20 1%则与自身利益无关(表6)。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城乡中大部分的参与者都是为了增加自身利益,在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农村样本的参与比例是城市的9万方数

28、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年第1期) Research o Ecoomics ad aagemet(o1,201)2 1倍,而与自身利益无关时城市居民的参与比例比农村高5 %。表5 城市样本估计结果模型C1模型C2模型C3模型C性别0295 0301 0301 0031(0151) (0151) (0151) (0195)民族0132 0135 0113 -0006(029) (029) (029) (02)宗教信仰0502 096 0512 0301(0216) (0216) (0216) (0296)政治面貌-0133 -0109 -0069 -00(0186) (0188) (0188)

29、(0250)婚姻025 026 0301 01(0199) (0200) (0200) (026)教育0001 0003 0021 -008(0031) (0032) (0032) (002)相对剥夺感(收入剥夺) 0053(003)相对剥夺感(阶层剥夺) -0308 (0101)利益相关-168 (0150)常数项-3381 -38 -22 2312 (0395) (001) (05) (0595)-2 Log likelihood 1 53862 1 5363 1 52852 0258Co & Sell R Square 000 1 0013 9 0013 1 0000 1表6 利益相关和

30、城乡交叉制表L1 -农村,L0 -城市;1 -增加利益,2 -损害利益,3 -无关L11 L12 L13 L01 L02 L03合计attend 0计数0 2 28 95 25 5 1 02attend中的% 6% 26% 26% 91% 2% 525% 1000%1计数110 29 2 156 18 381attend中的% 289% 6% 63% 09% % 115% 1000%合计 计数180 56 302 251 3 591 1 23attend中的% 126% 39% 212% 16% 30% 15% 1000%由此可见,城乡样本在直接动机方面差别不大,都受相关利益的驱动,这和先前的

31、研究结果一致;但是在相对剥夺感方面,两者因为具体情况不同对城乡居民的影响也各有差异。农村样本群体性事件参与和心理收入剥夺感显著相关,但与经济阶层剥夺感不相关;城市样本群体性事件参与和经济阶层剥夺感显著相89 万方数据Research o Ecoomics ad aagemet(o1,201)经济与管理研究(201年第1期)关,但与心理收入剥夺感不相关,这说明城乡参与群体性事件间接动机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可能来自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群体更关注收入问题,而城市群体关注的则是自身的阶层效用。四、结语通过CGSS2010的数据分析,本文研究了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不同动机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首先,从理论

32、上来说,本文完善了群体性事件的动机体系,从直接和间接动机入手,分别选取其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变量 利益相关和相对剥夺感。研究发现在利益相关中,大部分民众都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参与群体性事件,结果与现实情况相符合,但也有部分民众是在与自身利益无关、甚至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参与群体性事件,这部分样本可能受到间接动机的影响,以参与群体性事件宣泄不满,同时也可能是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而参与群体性事件,更像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运动,与自身利益无关时城市样本参与比例高于农村样本的结果也可以佐证。但由于这部分样本占比总体较少,因此本次研究中没有具体讨论。间接动机方面,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相对剥夺感进一步

33、划分为收入剥夺感与阶层剥夺感,结果显示经济阶层剥夺感对群体性事件参与的影响高于心理收入剥夺感,这也说明在中国社会快速变迁的环境下,民众的不满更多是来自社会流动造成的阶层变化,对社会选择不公的质疑。其次,本文关注到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城乡背景下,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动机不同,相对于经济阶层剥夺感,心理收入剥夺感才是农村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间接动机,但是在城市居民中却相反。这一结果与现实基本相符,农村整体经济水平落后于城市,自身物质水平的提高仍是农村大部分民众的首要需求,因而对经济收入的感知更加敏感;而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物质条件已经较好,已经从自身物质水平的提高变为对自身经济阶

34、层及其带来的其他社会效用的追求,因而更加在意自身在社会中的经济阶层。在直接动机的分析结果中可知,城乡样本多数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参与群体性事件,但可能是由于文化或民俗的影响,农村民众在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比例较高,而如前文所述,城市居民可能是由于更加关注公共利益,更多会在与自身利益无关的条件下参与群体性事件。综上,本研究成果具有以下政策含义:首先,要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其次,要注重城市居民的阶层感受,在社会资源分配和社会选择的过程中保证公平,使社会流动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危害社会稳定。特别是在农民工的管理及城镇化过程中,处于社会经济低层的进

35、城农民,容易受到经济阶层剥夺感和心理收入剥夺感的双重影响,有可能成为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的主要群体,因此,不能只考虑农民工及进城农民农村居民的属性,还要尽可能将他们纳入城市范畴加以对待。最后,绝大多数的民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动机是维护自身利益,因此,切实回应民众的利益诉求,解决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的损害民众利益的问题,才是维护社会稳定最直接的有效之举。参考文献:1于建嵘群体性事件症结在于官民矛盾J中国报道,2010(1):50 -512COLLER ,HOEFFLER Greed ad grieace i ciil warJ Oford Ecoomic apers,200,56():563 -59

36、5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56 -55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11 -120,1605康均心,马力群体性事件:一个犯罪学应该关注的前沿问题J法学评论,2002(2):51 -566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 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J开放时代,2008(3):110 -12399万方数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年第1期) Research o Ecoomics ad aagemet(o1,201)许章润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与表达的合法化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宪政主义法权解决思路J清

37、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 -119,1608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J政法学刊,2006(5):9 -139丁姝婷从利益冲突透析群体性事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110吕世明警察对群众事件的应有认识J世界警察参考资料,1989(6):3311高文锦,张慧玉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意义J武警学院学报,200(1):55 -512郭星华 “无直接利益相关者”新解J人民论坛,2009(16):2 -313张书维,王二平,周洁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0(3):95 -102,121WLKER ,STH

38、 H J Relatie depriatio:specificatio,deelopmet,ad itegratio Cambridge:Cambridge Uiersity ress,200115马皑相对剥夺感与社会适应方式: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2012(3):3 -3816杨瑞清,余达宏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119 -1221STLES B L,LU X,KL H B Relatie depriatio ad deiat adaptatios:the mediatig effects of egatie self-feeligsJ J

39、oural ofResearch i Crime ad Deliquecy,2000,3(1):6 -9018BLU J R,BLU The cost of iequality:metropolita structure ad iolet crimeJ merica Sociological Reiew,1982,(1):11 -12919孙元明国内群体性事件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620蔡永飞县域群体性事件特征透析J人民论坛,2011(S2):8 -921GURR T R Why me rebel Lodo:Routledge,201122

40、郑谦相对剥夺感塑造与资源动员耦合下的社会抗争分析 以江苏省扬州市H镇的社会冲突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5(1):15 -152,16023夏金梅,李凯林关于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外论管窥与评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3): -9Comparison of Urban and Rural Motivations of Mass IncidentsBased on Stakeholders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LG Feg,RE Rogmig(Shaghai Jiao Tog Uiersity,Shaghai 200030)Abstract:otiatios

41、of people i mass icidets ca be diided ito direct ad idirect motiatios based othe actie route This paper,usig data from the CGSS2010,turs out that both stakeholders ad relatie depriatioas the key idees of direct ad idirect motiatios hae sigificat effect o mass icidets Further comparatieaalysis of dif

42、feret motiatios of urba ad rural areas shows that i direct motiatio,there is little differecebetwee urba ad rural samples, but i direct motiatio, rural samples are oly sigificatly affected bypsychological icome depriatio,while urba samples are oly sigificatly affected by the sese of depriatio ofecoo

43、mic class Therefore,the goermet should effectiely respod to iterests ad demads of the public,ad atthe same time,effectiely icrease the icome of farmers,emphasis the class-orieted feelig of urba residets adesure the equality of resource allocatio ad social choice i order to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of both urba adrural social areasKeywords:mass icidet;stakeholder;relatie depriatio;compariso of urba ad rural areas责任编辑:蒋 琰001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