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和思考(精选多篇).doc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11504850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和思考(精选多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和思考(精选多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和思考(精选多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和思考(精选多篇).doc(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和思考(精选多篇)第一篇: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和思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农村经济,而努力解决好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是一项迫切的任务。一、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金融机构内部因素从金融部门的主观而言,银行、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应值得肯定,但由于目前存在着一些急待改善和解决的体制或管理问题,致使银行、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力度相对弱化。1.金融机构网点收缩,金融

2、机构组织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据统计202*年底该县金融机构网点共有44个,其中:工行2个、农行2个、建行1个、农发行1个、农村信用社21个、邮政储蓄17个,比90年代金融机构最多的时候减少47个,比202*年末减少5个,其中农行202*年撤消2个,农信社202*年撤消3个,而且目前中国银行已经撤消,工行、建行前几年就降格为分理处,今年建行恢复县支行。撤消的机构存款有的并给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目前大部分存款上存,由于当前金融组织体系撤并,造成了大量的发展县域经济资金流失。截止202*年6月末,我县各项存款为160573万元,各项贷款为80136万元,贷存比不到50%,剔除各类存款备

3、付金后,尚有8000多万元资金上存,形成资金外流。另外,农信社“一农”难支三农,农村资金需求满足率低。长期以来农信社产权主体不明晰,历史包袱沉重,员工素质不高,电子化建设水平低,结算手段落后,服务品种单一,独自面对庞大的农村市场需求,其规模与实力显得十分弱小。目前,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服务产品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且受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政策取向的制约,使县域中小企业、种养业加工大户和农业产业化大额资金需求难以满足。2.金融机构信贷权限上收,经营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县基层工行、农行、建行三家基本上只有吸收存款和收贷收息的任务,对法人客户没有自主审批和发放贷款的权力,对

4、于存单质押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基层虽然有权自主营销,在发放贷款时均需逐笔上报,基层行的信贷功能逐渐“萎缩”。如202*年末,工行、农行只发放了部分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建行也只发放了1笔工业贷款120万元。由于贷款权限的收缩,一方面,不仅严重地影响到工、农、建三行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自主地拓展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工、农、建三行在贷款管理不适应个性化的融资需要,其贷款准入门槛高、条件多,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个体私营者很难成为三行的信贷客户。3.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不活,制度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对信贷业务考核重量化指标、轻定性分析。各商业银行的上级行对基层行信贷考核

5、方面,普遍以数字指标进行考核,没有分析特定的主客观原因,特别对于不良贷款率、收贷收息率等指标近乎指令性,对没有完成的予以严厉处罚。如此严厉的考核办法很容易人为造成该收的贷款不收,不该收的贷款要收的现象。二是奖惩办法重责任追究、轻激励措施。各行社在制定信贷内控制度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怎样追究责任人,有的明确规定要追究终身责任,而对如何通过激励机制,调动一线信贷人员的积极性涉及较少,信贷员拓展信贷业务所担负的责任与应享受的权利极不对称,信贷员开展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金融机构的这种经营理念、市场定位和管理体制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矛盾,不利县域经济发展。(二)外部环境因素从外部

6、环境客观而言,金溪县经济欠发达,担保体系尚未形成,社会信用基础较差,使得银行、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制约因素。1.社会信用环境欠佳,贷款安全系数低,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一些企业借承包、租赁、出让等企业改制形式逃废金融债务,悬空银行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有关部门单纯从地方短期经济利益出发,维护企业利益多,关照银行利益少,考虑社会稳定多,考虑银行损失少,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放宽条件,导致银行资产流失,企业逃废债务情况严重。 金融机构为了维护金融债权,一方面、金融机构对于以前的工商企业、乡镇企业大部分逃废债案件几乎都采用诉讼方式解决,由于起诉费、申请执行费过高,加大了金融机

7、构的贷款回收成本,另一方面、依法执行不到位,银行向法院起诉往往的结果是“赢了官司输了钱”,甚至由于借款人资产的流失导致“颗粒无收”,给“诚信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各商业银行虽然把这些不良贷款划转到资产管理公司,但其“后遗症”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考虑贷款的安全性原则,支持县域经济的信心受挫。 2.银、政、企缺乏有效沟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发放难,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溪县传统的产业或改制或处于停产状态,个私经济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新型产业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当前的新型产业中大部分是近几年来招商引资企业,外地来金溪投资办企业的较多,银行业对这部分企业的信誉度不了解,贷款风险掌握难。加

8、之我县社会各界储蓄倾向高于消费倾向。因此,不论是从启动生产的角度还是从启动消费的角度看,银行都很难找到有效的信贷增长点。 另一方面,近几年各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贷款较为审慎,而个体私营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盈利水平差、抗风险能力弱、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原因,在无法满足贷款条件的情况下,能起担保作用的担保公司又没有成立,制约了贷款的发放。 3.不良贷款清收难,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有效投入低,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截止202*年6月末全县不良贷款为36479万元,不良贷款率为44.93%,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间和分布看,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良贷款基本上已经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大部分还是市场经济

9、时期形成的,这些贷款基本集中在农垦企业、供销企业和工商企业,所涉及的欠款企业多数停止生产经营活动,这部分贷款实际已成为损失。大量的信贷资金被沉淀,严重地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循环与周转。4.金融机构受当前经营理念的影响,对经济投入偏少,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8496万元,比年初增加1583万元,同比少增6397万元。一是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方面往往偏重于有市场、效益好的“黄金客户”而一些急需资金的外来个体或私营业主由于资信程度不够,又缺乏足够的财产抵押和担保条件,所以很难达到银行贷款的条件;二是商业银行基于贷款问责制和不良贷款负增长的规定,信贷行为偏好“风险最

10、小化”,特别是一些引进的民营企业存在“贷款难”问题,银行贷款槛高,条件严,融资困难大。5.企业自身发展不理想,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外向型经济人才和熟练技工匮乏,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低,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从目前全县现有招商企业总体来看,都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更新换代意识薄弱等等问题;二是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投资项目过于集中,招商结构趋于相似,出口或销售市场占有份额较小,企业发展能力受到制约。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制约了金融信贷的投入。二、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1.加大社会信用环境整治力度,努力构筑信用金溪新形象,为支持县域

11、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是县人民银行在有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基础上,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建立全县个人征信系统和金融债权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和个人逃废债信息和贷款欠息信息在有关媒体公布,构建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价制度,逐步健全企业及个人信用档案。二是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发挥好示范作用。三是健全有关信用建设的法律法规,让维护债权人利益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四是银政加强综合治理, 认真落实各项社会承诺措施,建立良好的信用约束机制,加大对违约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戒力度,对恶意逃债的企业及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联合制裁,并通过新闻媒体对其进行公开“曝光”, 促进诚信制

12、度建设,带动本县的信用风气的根本好转。同时建议政府将整治信用环境作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出成效。要大张旗鼓地开展打造“信用金溪”工程建设,以推动全县信用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为我县经济金融稳健发展,创造优良的社会信用环境。2.实行金融服务优惠政策,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各行、社在对县域经济环境、诚信环境、市场环境深入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向上级行(社)及时推荐项目,做好对授信客户的风险评估,做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对已承诺贷款项目的后续服务。并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打造好本地诚信环境同时,及时全面向各行、社推荐优质信贷项目,与银行业共担推荐项目风险,并承担510%的风险损

13、失;出台有关行政规费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建议政府督促物价部门组织对全县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查处一些乱收费的违规事项;制订降低抵押物评估、登记有关税费及抵押登记时限与银行信贷合同相衔接一致的指导意见,对银行在清收处置抵贷资产过程中涉及的部分行政手续、规费标准给予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再次办理登记手续免收土地权属调查费、地籍测绘费、房屋他项权利登记费;指导中介机构减半收取资产评估费,对再次评估的项目按照收费标准的30%收取评估费,在正常情况下同一资产进行二次抵押不强制要求重新评估;抵押登记机关保持抵押登记合同中的抵押时间与银行信贷合同中的贷款时间相吻合;抵押物过户到银行免收有关税费。3.出台中小企业评级

14、办法、中小企业授信标准和中小企业授信快通道等符合县域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制度办法。中小企业评级办法对评级时企业应当提供的各种资料予以了细化,对评级对象的企业性质、信用等级予以了统一,对评级指标中所涉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管理、履约情况及发展能力等均给予了详细设定,为各银行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中小企业评级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中小企业授信标准对银行在开展企业授信时,授信企业必须符合的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诚信和纳税记录,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担保措施等予以全面细化,为银行开展授信业务提供具体的指引。4.企业需要深化改革重塑诚信形象。企业是否建立明晰的产权和规范的经营管理体制,能否以真实的财务报

15、表准确反映公司运营的实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外部形象和信用。做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另一重要参与方,企业应当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财务管理制第二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优化环境的调研思考为创造有利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优化发展环境的良好机制,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进行探索。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 湖北省鹤峰县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缩小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大力发展工业。这就要求我县必须有一个

16、比沿海、比外地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保障。近年来,由于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比过去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治理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服务全县发展大局的意识不强;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现象依然存在;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有所抬头;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等行为屡禁不止;强装强卸、敲诈勒索等干扰、破坏、侵害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和经营者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是有发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对外开放的形象,破坏了投资环境,阻碍了经济发展,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就会丧失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因

17、此,各级各部门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开放、抓机遇、抓发展的思想观念,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县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意。 二、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几项措施思考 (一)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环境。一是实行服务承诺制。各执法执纪部门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在发展工业征用土地、办理各种证件手续、征缴税费、供电供水、治安环境等方面,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服务措施,作出服务承诺,印制承诺书,直接发放到企业,利用广播电视和永久性承诺标示牌,公开承诺内容,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实行政务公开制。进一步完善县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入驻中心的各有关部门都要印制办证指南和服

18、务告知单,将各类行政审批、注册登记等所需材料和有关前置审批手续及有关政策法规张贴在醒目位置,并印制成手册,发放给企业和个人,增加办事透明度。三是实行服务限期制。对各种具体行政行为要制定出具体的时间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办结,提高行政效率。四是实行首问负责制。最先受理企业或个人行政申请的部门或人员要提供全程服务;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要明确主管部门,其他部门积极配合。五是实行热线电话预约制,打破时空界限,无论是(请你关注:)下班时间还是节假日,只要有约,立即安排人员按约办理。六是实行引进企业引进单位全程跟踪服务制。对引进的东西合作招商引资企业,由引办单位负责,全程办理各类手续,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

19、中的各种问题。 (二)严格禁止“四乱”行为,严肃查处“四乱”案件。一要严格控制和规范对企业进行的各类检查评比活动。除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有明确规定的检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企业进行检查。对符合规定的检查,检查单位要写出书面报告,经县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审核后,由县长审批。同时,任何单位不准以任何名义和借口,随意向企业摊派和集资。二要扩大实行企业挂牌保护和定费制度范围。对年纳税额在5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以及常年用工在1000人以上的工业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每年年初由县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统一核定应交费基数,由企业主动到指定窗口交纳。除此之外,任何部门不准到这些

20、企业检查收费。三要对收费、罚款项目进行再清理。能合并的坚决予以合并,该降低标准的要降低标准,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各职能部门要将保留的收费项目报县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核准备案,印发到企业,接受社会监督。纪委、监察局、民营经济发展局要组织有关部门对上述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设立举报电话,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执法犯法的行为,要从严查处。凡违反规定的,发现一起,对单位要通报批评,对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党政纪处分,对当事人调离执法岗位,影响恶劣的坚决开除公职。 (三)大力整治企业治安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县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政法部门,要着力协调解决因征地、用工、污染等诱发的企地

21、纠纷,对破坏、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害一方的地痞、无赖、村霸、流氓恶势力,从快、从严、从重打击;对欺行霸市、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盗窃哄抢、强装强卸、强买强卖以及威胁、伤害企业经营者或客商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市场中心等部门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制假贩假、恶意竞争等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纪委、政法委、监察局要加强对政法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加大对有关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以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名、行敛财谋私之实的腐败分子,要坚决清除出执法队伍,影响特别恶劣的,坚决开除公职,决不姑息迁就。对涉企“四乱”案件以及破坏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22、秩序的刑事案件不重视、有案不查、查而不结或查处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坚决追究主要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给予党政纪处分。县政府将对外来投资者颁发“绿卡”,不经县长批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对持有“绿卡”的外商进行检查和处罚。 (四)营造文明诚信的信用环境。一是加强全民诚实守信教育。以诚信教育为核心,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各级各部门要信守承诺,以诚招商,以信服人。各级干部和执法执纪人员要做诚实守信的模范,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各类企业和经营者要认真对待合同的订立和履行,重合同,守信用,合法经营,坚决反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二是开展信用创建。工商部门每

23、年开展一次“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评选活动,引导企业诚实守信,信守合同,遵守借贷信用。金融部门每年对贷款企业进行一次信用资质评价,加强银政、银企合作,逐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三是严格失信惩戒。开展以打击假冒伪劣、打击商业欺诈等为重点的市场经济秩序整顿,逐步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对诚信度高的企业要予以保护,对诚信度差的企业要公开曝光。 (五)认真组织开展公众评议行风活动。县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要会同县纠风办;对全县执法执纪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公用事业单位和垄断性经营行业,每季度组织一次公众评议活动,评议有无“四乱”现象,有无吃拿卡要行为;有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扯皮推诿现象。要吸收各类企业、

24、各级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邀请县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其中企业代表要占每次参评人员的80以上。评议活动要坚持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采取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公开评议、专项检查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排出评议名次,评议结果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一次评议不满意率超过30且排序在后3名的单位通报批评;对连续两次评议不满意率超过3 0且排序在的,对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给予组织调整,属条管部门的,由县委、县政府书面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宣布其为不受平舆欢迎的人,并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调整。 三、努力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领导、转变作风是保证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

25、级各部门特别是执法执纪部门,要把提供优质服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大事、要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真正摆上重要位置。县委、县政府充实和调整全县治理优化经济环境领导小组,成立公众评议行风领导小组,加强办公室力量,统一组织协调全县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行风评议工作。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组织,组织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负专责、具体抓的工作格局。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奖惩到人。县优化经济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发挥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

26、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对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 报,及时处理,确保全县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县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出发,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各执法执纪部门要结合机关干部思想作风纪律教育整顿活动,加强执法队伍作风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要组织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法制素质,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政法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个案事件,要及时组织力量调查处理,要依法办理经济案件,保护企业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7、。 扣大力整治企业治安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县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政法部门,要着力协调解决因征地、用工、污染等诱发的企地纠纷,对破坏、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害一方的地痞、无赖、村霸、流氓恶势力,从快、从严、从重打击;对欺行霸市、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盗窃哄抢、强装强卸、强买强卖以及威胁、伤害企业经营者或客商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市场中心等部门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制假贩假、恶意竞争等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纪委、政法委、监察局要加强对政法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加大对有关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以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名、行敛财谋私之实的

28、腐败分子,要坚决清除出执法队伍,影响特别恶劣的,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新闻宣传部门要把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和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在电视、广播等媒介开辟专题、专栏,宣传县委、县政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和进一步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意义。要注意发现、总结和推出一批为企业服务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同时,要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到底是谁养话了谁”、“企业至上、企业是我们衣食父母”、“思想

29、再解放、谋求经济社会新发展大讨论,教育引导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开放、抓发展”和“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人人都是平舆形象”的观念,营造社会亲商、爱商、敬商、助商和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良好氛围,激发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第三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多个方面入手。当前,除了要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做出努力外,还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物

30、质基础和条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在这方面,需要善于做到四点。一是发掘资源。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同志抱怨本地基础薄弱、条件落后、资源匮乏。诚然,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自然资源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其他资源的缺乏;某种资源一时的缺乏也不意味着将永远缺乏。是不是真的缺乏资源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资源和有效地开发资源。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正确地认识和开发资源。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劣势”资源,换个角度看可能就是优势资源,关键是发掘和利用。二是利用

31、资源。善于利用资源,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善于寻找市场。资源只有投入市场转化为产品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现实中,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内陆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就是因为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其次,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最后,要厉行节约,减少资源浪费。三是整合资源。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和潜在的各种资源能够相互配合与协调运用,使之达到整体最优和效用最大化。实践证明,整合不仅能出生产力,而且能够出效益。就一个县域来看,其内部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

32、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整体优势,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四是保护资源。从长远利益出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保护好自然和生态环境。从表面上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似乎是矛盾的,但这一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统筹兼顾,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做到“双赢”:既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又可以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质量。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二、要加强县域软实力的培育和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是比硬实力

33、更为重要的一种竞争力。提升县域软实力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利用好文化遗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乎每个县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这种县域所独有的特色资源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是祖先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其垄断性、独特性及可持续性是其他类型的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就会带动一个地区的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要打造好特色品牌。县域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拼特色。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有了特色也就有了比较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纵观那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

34、几乎没有一个地区不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我们要竭力提倡“一县一色、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不仅如此,为了做大、做强、做精、做美特色产业,我们还必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和创新产品,力争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经济的代名词。三是要做好宣传和推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县域影响力、提高县域知名度,必须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认真在各种产品的包装、推介和造势上下工夫,采取与众不同、创意新奇的方式吸引外界眼球。任何一种新产品和新项目,在初级阶段都需要通过造势为其鸣锣开道,以势提高知名度。善不善于造势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势外界可能视而不见,有了势就会因先声夺人而产生强大轰动效应

35、。四是要优化各种环境。环境既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有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可以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洼地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流和聚集,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爆发力,促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二是“亲和效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使人们心情愉悦、安居乐业,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连锁效应”。好的环境还能使受益者成为宣传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生活和创业,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三、要加强经济发展中各种关系的处理和协调县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36、,涉及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商贸经济、财政税收、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一是“质”与“量”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既注重量的扩张,更要追求质的提高。诚然,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如果不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不会有实实在在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增长的背后常常伴随着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大”与“小”的关系。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

37、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努力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要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将它们培育成规模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财政支撑作用大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但与此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细化分工协作,着力培育中小企业梯队,促使它们由“小”向“大”进行转变。三是“内”与“外”的关系。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一方面,我们要跳出县域、放眼全球,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

38、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当前,尤其要紧紧抓住目前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好时机,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大公司、大财团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来本地落户。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调动县域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四是 “远”与“近”的关系。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认真解决目前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着眼长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gdp的多少、基础设施规模的大小上,而应该站在时代前

39、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伴随着国内外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关注,低碳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响应。我国于202*下半年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突出强调了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但由于我国低碳发展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推进我国低碳发展,须重视并借鉴国际有效经验,建立健全低碳法律法规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加强低碳科研的支持力度,强化低碳政策的执行效力,创新低碳理念、制度和标准。国际经验助推我国低碳发展立法

40、先行部分发达国家在低碳领域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如英国先后出台了气候变化法、202*能源法案和202*能源法,美国通过了清洁空气法和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德国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法和德国能源法案等。低碳立法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尽管已制定颁布了一些旨在促进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但尚未出台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具有能源领域母法作用的中国能源法也仍在制定中,低碳领域的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加快能源法和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的编写制定工作,将低碳发展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以保障低碳政策的顺利执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低碳领域的辅助性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构建

41、一套完整且有利于持续、稳定、健康推进我国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以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已经颁布的低碳领域法律法规,应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调研,对社会反馈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和影响评估,并结合我国低碳发展的现实状况及时对其修订和更新。市场机制主导发达国家始终坚持市场机制在低碳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放眼全球,欧盟实施了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英国开启了碳标签和碳认证的大门,德国率先针对航空业温室气体排放征收航空税,芬兰、瑞典、丹麦、荷兰开征了碳税,日本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以期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金融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节能减排工作仍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推手。尽管行政命令在短期内效果

42、较好,但可能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采取有背于市场基本原则的非常规手段,这显然会增加节能减排的社会成本。我国应完善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降低地方政府对行政手段的依赖。在国家层面,应认真研究国外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运行机制及气候变化税、碳税的施行经验,筹建全国性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适时引入碳税等政策工具,建立健全适应我国低碳发展需要的碳金融制度,并积极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实现对接。地区或行业层面,建立区域性或行业性的节能减排目标交易机制,以市场机制与行政手段的有效结合来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节能减碳目标。企业层面,通过财税优惠政策鼓励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在企业中推广节能管理系统,培养能

43、源服务人才和节能减排管理人才。科研支持发达国家的低碳科技研发起步早、投入大,有效地推动了其低碳领域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例如,德国202*年可再生能源产业从业人数超过30万人,与202*年相比增加了4万人;202*年德国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营业额为161亿欧元,比202*年增加约43亿欧元。我国对低碳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投入仍显不足。此外,尽管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一些核心技术上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例如,目前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生产主要被美、德、日等国少数企业垄断,它们掌握晶硅制造技术,其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以上。我国应拓宽低碳科技研

44、发资助渠道并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促进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及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低碳科研支持体系,同时注重培养低碳科技人才,以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设立专职行政部门发达国家大多设置了专门负责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职能部门,有效地加强了低碳政策措施的执行效力。英国202*年成立了气候变化委员会和能源与气候变化部,随后颁布了202*气候变化法和202*能源法,并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国家战略、行政条例的低碳政策框架;美国202*年成立了“气候变化科技整合内阁委员会”,随后与美国能源部和环保署合作制定了“气候变化技术方案”等10多项低

45、碳计划;欧盟202*年成立“应对气候变化临时委员会”,202*年即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政策措施。我国尽管已于202*年成立了国家能源局,但其行政职能与已有部门存在交叉及冲突,难以独立开展能源全面管理工作。202*年成立的国家能源委员会虽然有利于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政策统筹规划,但具体管理职能的履行仍要依靠近20个部级单位的合作支持,容易因行政程序过多、相互配合不力而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国家审计署在202*年节能减排审计工作中发现,部分地方政府、企业及财政主管部门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节能减排管理职能的合理集中有利于强化低碳政策的执行效力。要明确划分相

46、关行政机构的职能范围,使得不同部门在管理节能减排工作上有章可循、各司其职,全面提高政府部门在低碳领域的行政管理效率,确保有关政策和数据信息上传下达的畅通无阻。政府部门须构建科学合理、硬件齐全、反应迅速的低碳政策落实机制,包括对低碳政策执行情况的审查审计、对高效节能设备方案的推广及对先进低碳生活消费方式的表彰宣传等。低碳理念与制度创新发达国家一贯很重视低碳理念与制度创新。英国202*年率先提出“低碳经济”,202*年又推出“碳标签”、“碳认证”等新概念;美国是最早制定实施严格能效标准的国家, 其“能源之星”项目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在能效管理方面已颁布实施了系列能效标准,但大多是针

47、对家用电器而推行的;在低碳认证制度方面,我国政府202*年下半年才正式启动其框架体系的研究;在碳金融方面,我国政府于202*年10月才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低碳发展理念与制度的创新有助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及抢占低碳发展的国际制高点。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在低碳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碳理念、制定碳标准的经验,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低碳发展新理念、新制度、新标准,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发挥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现代大学与现实联系日益紧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越来

48、越高。高校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通过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不但培养了人才,还构建了科技创新平台,这是企业提高创新研发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高校如何与自治区经济建设相结合,直接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高校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有哪些途径与方式?笔者在自治区高等院校巡视工作中产生了一些思考。一、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是高校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它不仅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也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在解决重大科技难题时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今天,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在培养人才

49、和传承学术价值的同时,还要承担起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程中,高校应当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强化学科专业特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二、加强产学研结合,直接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是高校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一是联合科研。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依托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合作者和智囊团。二是转化科研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让给地方企业进入生产,也可以以科技股份的形式联合开拓市场,既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也为高校赢得了资金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三是创办科技公司。高校以创办科技企业的形式构建技术吸纳平台,可直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典型实例。当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支持。三、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地区经济发展的智力源和人才库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