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初一语文复习资料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初一语文复习资料人教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初一语文复习资料人教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一、基础知识 1.生字词 第一课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shn)间 第二课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nng?)视 啜(chu?)泣 纳罕(hn) 瘦骨嶙峋(ln xn)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第三课 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卑(byi)微 一丝不苟 聒聒(gu) 第四课 终极 迸溅 挑逗 繁密 伫(zh)立 凝望 笼罩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jn) 仙露琼浆(jing) 蜂围碟阵 盘虬(qi)卧龙 第六课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2、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第七课 贪婪 堕落 点缀 冉冉 苦熬 雏形 丰硕 稀疏 珍重 累累 低回 沉甸甸 眼巴巴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不可磨灭 回味无穷 第八课 慧心 嬉戏 风韵 慷慨 闲适 撤销 禀告 厄运 折磨 行乞 正色落难 归属 流落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阴晴圆缺 举世无双 心痛如割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多愁善感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异国他乡。 第九课 固执 鞭策 盛名 报酬 奢望 蹂躏 呵责 懊恼 沉醉 迷醉 猝然长逝 问心无愧 第十一课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
3、神 花枝招展 第十二课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水墨画 蓝汪汪 第十三课 黛色 灵秀 贮藏 终极 匍匐 融融 澹澹 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春花秋月 闲情逸致 第十四课 丁丁 幽谷 肥硕 栖息 归泊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第十六课 奇幻 远古 骸骨 乌有 潜行 裹藏 。葱茏 幽雅 叹服 造物主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第十七课 峰峦 预兆 轻盈 匀称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姿态万 变化无常 第十八课 扰乱 哀鸣 狩猎 喧嚣 喑哑 沉寂 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隐隐约约 窸窣作响 连续不断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4、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 第十九课 观测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第二十课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第二十一课 蟹 花蕾 堕 丫杈 寂寞 憔悴肃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笑柄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傲然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第二十二课 抹 攥 逮 怦怦 树杈 寒战 第二十三课 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第二十四课 匿笑 祷告 并蒂 菡萏 攲斜 慈怜 第二十六课 炫耀 称职 妥当 呈报 滑稽 陛下 精致 头衔 爵士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第二十七课 缥缈 定然 珍奇 闲游
5、 笼罩 疏星 第二十八课 女娲 澄澈 幽光 灵敏 绵延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第二十九课 嬉戏 哞哞 潺潺 眨巴 红润 孪生 痒酥酥 二、古诗词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观察对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何澹澹,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景,与“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东临?涌起”全是写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
6、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两句点题。这是诗人的想像,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同时是哲理句,暗含事物新旧交替的哲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
7、主观感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
8、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三、文言文 童趣 一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
9、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安定心神仔细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二课下注释 自己掌握 三成语今译: 明
10、察秋毫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高兴的连声叫好,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五问答题: 1怎样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善于细致观察。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有强烈的好奇心,有一颗童心。 2作者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观蚊成鹤神游山林观二虫斗,鞭驱虾蟆。 3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答: 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4“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
11、纹理。 5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6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答: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7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答: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8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
12、丰富的想像力。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论语十则 一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
13、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二课下注释
14、自己掌握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三问答题知识点 1. 第一则: 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答: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 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答: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 第
15、三则: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答: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 第四则: 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答: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五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答: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 第六则、第七则: 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答: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
16、,从而反省自己。 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答:取长补短。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第八则: 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答:“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 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
17、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答: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10.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答: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11出自本课的成语有哪些? 不亦乐乎 愿意是“
18、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岁寒知松柏/松柏后凋: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13论
19、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答: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篇二:2022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超好,超棒) 七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知识结构 第1课春 (一)文学常识 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 (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结构: 1、盼春:段 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
20、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2、绘春:段段 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 段 春草图。段 春花图。段 春风图。段 春雨图。段 迎春图。描写具体,绘春 3、段 赞春: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 (四)多个角度多种手法描绘景物。 春草图颜色,质地,长势,侧面烘托(人在草地上的活动) 春花图颜色,味道,虚实(虚:联想到春华秋实)、动静、高低 春风图触觉,味道,听觉(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悦耳,这就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春雨图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近景写春雨的滋润,
21、用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静谧。其中“静默”:运用拟人的修辞,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 迎春图侧面烘托 3.课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不能颠倒。从刚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地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五、知识延伸 有关“春”的诗句 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 3
22、.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 寻花) 第2课济南的冬天 (一)文学常识 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写了澄清碧绿的水.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 (三)重点问题 1、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文末一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
23、天”位置互换? 答:因为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标题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后者则突出在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济南特有的韵致,这是在具体描绘了冬天里济南山水的绚丽后所做的总结,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末一句的作用) 2、修辞运用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睡着”、“唤醒”运用拟人,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写村庄,写雪,赋
24、予其生命和情感,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一词不可去掉,“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追加新的理由,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4)“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本体:一圈小山(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喻体:小摇篮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本体:顶雪的矮松 喻体:日本看护妇 一、文学常识 老舍,原名
25、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骆驼祥子。 二、日积月累 镶(xin) 发髻(j)安适宽敞空灵济(j)南 水藻(zo) 澄(chn)清显露(l) 露(lu)马脚响晴响亮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构思,角度独特,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第1段:济南的天气温晴 第2-4段:济南的山:鸟瞰全城、济南全景、一城山色、雪后斜阳 第5段:济南的水:城外远山、卧雪眠房、岸边垂柳、绿萍水藻 第6段:总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四、重点问题 “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有什么不同? “冬天的济南”落在“济南”这个地方,重在景象
26、;“济南的冬天”,落在“冬天”这个时令,重在感觉(精神)。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的,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五、有关“冬”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3课雨的四季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刘湛秋,男,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曾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二)文章思想内容 作者抓住多种景物及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为我们展现了四幅美丽的画面,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雨深深的喜爱之情。 (三)重点内容 春雨美丽、温柔、娇媚
27、 夏雨热烈、粗犷 秋雨沉静、端庄、成熟 冬雨(雪)自然、平静、纯洁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1.文学常识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 2.重点内容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叙事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28、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享年61岁, 2.重点内容 (1)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 (3)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杨花”飘
29、飞给人以漂泊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愁苦、凄凉的气氛。 (5)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6)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 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7)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次北固山下 1.文学常识 选自全唐诗。王湾,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体裁:五律诗,写景抒情诗。 2.重点内容 (1)重点句子赏析 首联:客路青山
30、外,行舟绿水前。 赏析:写行途所见之美。“客路”“行舟”体现人已在江南,神弛故里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画面描述: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晓风徐徐,波涛不惊,一叶白 帆顺风飘荡。 赏析“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 “平”“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
31、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 顺,行船平稳。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正数帆悬”?为什么? (a、“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或“失”更好。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b、不能改,诗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画面描述: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
32、未逝去,江上已显露 春意。 赏析:日生残夜”“ 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待,让“客路” 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给人以乐观、积极、 向上的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句抓信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的特征,用“生”“入” 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把“日”和 “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蕴含哲理:新事物诞生于旧事物,旧事物中蕴含着新事物。颈联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答:A“生”“入”用拟人的
33、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机。B“残”“旧”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C“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2)典故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 (3)诗中情感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4)写作手法 :写景抒情。 天净沙 秋思 1.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小
34、令,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重点内容 诗中最能表现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结构】 第5课秋天的怀念 一、文学常识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了虽重病缠身,仍体贴入微的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临终前还在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三、
35、内容理解 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3)“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叙述方式:插叙 例句: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 (2)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例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
36、了觉。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 (2)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例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内容: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 (2)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插叙的作用: 内容: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使文章波澜起伏。塑造人物形象 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3. 例句赏析:“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
37、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1)“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复沉寂后,为了尽可能不惊扰“我”,又悄悄地回来了。 两个“悄悄”突出母亲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出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再徒增感伤,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无私与伟大。 体现了母亲全心全意为“我”
38、着想,悉心呵护“我”。 4.例句赏析: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想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答: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5.“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 答:母亲这
39、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表现出母亲对时刻为孩子着想,母爱的细腻。 6.为什么母亲对于“跑”、“踩”之类的词语比“我”还敏感? 答:因为母亲不想让双腿瘫痪的“我”听到这些词而回想往事,引来更多的伤心。母亲的敏感足以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四、景物描写 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1)点明季节秋天。 (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 (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
40、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了乐观坚强。 3、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多余。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第6课散步 一、文学常识 散步作者是当代作家莫怀戚,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文章主旨 散步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内容理解 1.
41、课文写了那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 2.理清故事情节。 (1)散步的时间:初春 (2)散步的地点:田野 (3)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3)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谁来解决分歧:我 (5)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6)我要如何解决: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7)最后是如何选择的:最后,我们走了小
42、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8)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中的“熬”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母亲的现状是“老了”“身体不好”,母亲从寒冷的冬天挺过来,是很不容易的。“熬”字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4.文章第六段的“分歧”有什么作用? “分歧”在这里是大词小勇,大有深意,为下文体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买下伏笔,使文章更加生动。 5.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的含义及作用? “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
43、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6.文中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分歧,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第7课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 一、文学常识 金色花作者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飞鸟集、吉檀迦利。 二、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三、诗歌主旨 金色花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
44、色花”生发想象,描绘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达儿童对母亲的爱,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四、理解诗歌内容 1.“我对母亲的爱”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为什么选“金色花”而不是别的意向呢? 借助“金色花”这个意象来表达的。因为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是非常美好和圣洁的,这和母子之间的感情很相似。 2.“金色花”是怎样爱母亲的呢?(简要概括几个生活场景) 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要经过的小庭院为妈妈散发香气;将花的影子投在妈妈读着的书页上,突然变成孩子缠着妈妈讲故事。 3 诗歌中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天真、快乐、幸福、可爱但也调皮的孩子。 4.“我暗暗地在哪里匿笑,却一声儿
45、不响”表现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孩子调皮、快乐、天真、活泼的特点,说明沐浴在母爱中的孩子是快乐幸福的。 5.诗歌第八段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如何理解“坏孩子”的含义? 体现了母亲一天见不到孩子,内心焦虑,突然见到孩子又惊又喜的心情。“坏孩子”是母亲疼爱孩子的特殊表达方式,也是母亲对孩子“失踪”的嗔怪。 荷叶 母亲 一、文学常识 荷叶 母亲作者是现代诗人冰心,原名谢婉莹。代表作繁星、春水。 二、诗歌主旨 这首诗借雨中勇敢慈怜的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表达讴歌母爱这一主题。 三、理解诗歌内容 1.为何将“荷叶”和“母亲”并列作为文章的标题? 因为荷叶像
46、母亲,借“荷叶”这个意象表达母爱。 2.“心中的雨点”指什么?如何理解结尾一段话的内涵? “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这段话将母亲比作荷叶,将自己比作荷叶,意在说明只有母亲才是保护自己渡过人生路上坎坷和磨难的人。“除了你”强调母爱的伟大,表达作者对母爱的依恋和赞美。 3.荷叶 母亲写了风雨中几次看红莲?写出每一次的环境情况、红莲表现和作者心境变化的词语。 答:四次写看红莲。 一写看红莲: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心情:烦闷。 二写看红莲: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红莲:左右欹斜,无依无靠。 心情:不适意 三写看红莲:环境:雨肆意的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 四写看红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