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阅历总结 摘要: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记,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宏大的社会实践,而从1984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就被认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得失,对于进一步推动改革这一未竟的事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产权制度 承包制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既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一方面,由于缺乏前人的阅历可鉴,使改革本身始终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
2、另一方面,改革也在正式制度支配下以渐进式路径不断前行。在中国,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现今一切改革工作的核心和关键。30年国有企业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探究和取得的宏大成就,正在也必将接着给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国企改革的成败将制约甚至确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发展。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激励机制的“放权让利”起先,然后逐步过渡到全部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6年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以及随后的“利改
3、税”、“拨改货”改革。 改革之初,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安排经济体制的一个严峻缺点就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应当让企业在国家统一安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心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但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不配套,经济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所以政府无法通过企业外部的经营指标来推断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普遍都担当着政策性负担,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更加严峻,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一旦获
4、得了肯定的生产经营权,就有动机和可能侵占国家应得的利润,并往往以所担当的政策性负担作为企业经营不善或亏损的借口,这就导致了“放 1 权让利”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严峻的“工资侵蚀利润”的问题。国有资产的收益和国家财政收入并没有明显提高。为了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并强化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和预算约束,国家在1983-1985年间先后进行了“利改税”和“拨改贷”的改革,但也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个阶段是1987-1992年,企业改革起先向全部权过渡,这一时期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承包制”改革和一些没有完全绽开的“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向全部权过渡,最初受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改革胜利的启发,认
5、为应当将国有企业仍旧限制在原来的财产关系之内,推行企业“承包制”改革。于是在1987-1992年,国有企业先后经验了两轮承包制的改革。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形式主要是“两保一挂”:一保上缴税利,二保企业的技术改造,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承包制推行伊始,的确调动起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推行承包制期间,却出现了企业增效、经济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快速下降的状况。事实上,在企业担当政策性负担的状况下,承包制仍旧无法解决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一是承包合同在兑现时基本上是“负盈不负亏”,一旦企业亏损,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就会将其归咎到企业担当的种种政策性负担
6、上;二是承包制还会带来承包期内的短期行为,这也影响了企业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与承包制的改革主见不同,国内的一些学者突出了推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这些学者认为,股份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变更由国家垄断的企业财产制度,使国有企业内部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从而优化国有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能够对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制约。国有企业股份制的试点起先于1986年,但大都在国有中小企业中进行,影响面并不广。 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到现在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面对承包制出现的问题,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起先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设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概括为“产
7、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紧随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公司法也于1993年2月颁布。从那个时侯起直到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始终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特殊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思路。但是,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而言,承包经营责任制不能解决的问题,现代企业制度也不能解决。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有赖于一个公允竞争的产品、要素、经理、股票等市场体系,而中国经济中还缺乏这样一个市场体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照旧存在,所以,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和软预算约束问题仍难根除。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是深层次的问题仍有待进 2 一步解决。一些学者
8、对国企改革的现状进行剖析,发掘其内部存在的冲突,加深对国企改革存在问题的分析力度,试图从这些问题中找出国企改革的合理对策。 林毅夫指出,中国的国有企业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内生产物,这也就内生地导致了它具有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下一般企业的独特特征:普遍背负着政策性负担。对于背负着政策性负担的国有企业而言,它的托付-代理就会出现激励不相容的问题政府要求国有企业贯彻它的赶超战略,并使企业担当政策性负担,而企业经理则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简真瑜认为,深化国企改革应急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表现在:1,由企业内部权责利益关系、人事管理制度、安排制度及科学管理构成的现代企业制度尚需完善。2,企业人员负担重,失业
9、、医疗保险未健全,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增大等。3,企业办社会职能依旧存在,如企业的物业、学校、医院、后勤等社会职能与当地有关部门、社区或企业在移交连接仍存在一些问题。4,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经营管理现象依旧存在。因此,国企改革应从企业本身、外部因素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等角度分析国企改革存在问题,并细致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为搞活企业机制、提高企业效益供应切实可行的措施。 有的学者认为,国企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深层次问题,表现在:1,公司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须要,尤其在产权改革及法人治理结构方面。2,国有企业跨行业过多,分布面广,资本过于分散。这两个方面导致企业之间具有结构趋同、重复投资、恶性竞
10、争等问题。3,政企不分现象屡有存在。国家监管肯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4,企业竞争力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占劣势,经营效率与投入不成正比。这几个问题暴露出国有企业与国际跨国企业之间存在的差距,而要使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需深化国企改革,汲取国外科学的管理阅历和方法,注意实效。 董依江认为参加国企改革存在着问题。他从民营资本角度分析:1,管理者收购中风险收益有失公允,国有资产可能蒙受损,失产权转让缺乏透亮度以及政府对国企改制的“人治化”管理导致腐败寻租;2,国有企业背负政策性负担,导致企业效益低落。因此,我们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监管职能,以市场为导向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为解决国企
11、改革资金短缺供应有利渠道。 李军撰文指出,国有企业存在任务和负担过重的问题,向银行贷款是企业负债的最主要形式。因此,如何爱护因债务而引发的银行债权是国企改革必需考虑的重大问题,企业过度负债,一方面,它阻碍了企业正常运转,造成信用危机和企业资金短缺;另一方面,迫使银行不断投资,资金出现惊慌局面, 增大银行经营风险,其效益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沉重的债务负担还可引起社会关系的紊乱,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因此,国企改革是向市场要效益的过程, 3 不是为了挽救企业而影响第三方的正常利益。在主动支持国企改革的同时,也应做到实时爱护银行债权利益,从而严格规范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对我国国有企业
12、改革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以此为标记,我国基本上平稳地实现了由安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或者说初步任务已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的基本实现,是最重要的标记性成果。这是支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成长、效益逐步提高的基本体制保障。 但是在上述主要内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否顺当解决将确定我们下一步的改革安排能否顺当实施。就现阶段关于国企改革的探讨成果来看,对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解决对策。 1,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限制国民经
13、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限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需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限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限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加, 我们现在能不能办很多国有企业,确定于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国民收入结构是不是有许多财力来投资于国有企业;二是一些行业的企业由国家办,其效益和风险大小,三是现代政府的职能是什么,是公共服务和社会
14、型政府,还是生产建设型政府。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有经济的战线应当收缩。 2,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股东会确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运用人权,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中心和地方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要一心一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究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接着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
15、安排制度改革。 3,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4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明晰产权,而明晰产权的主要方式是推动股份制改革。产权是全部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学问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楚、权责明确、爱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爱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全部市场主体的同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人们始终在努力找寻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确定提出
16、,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全部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出资人体制 20世纪80年头以来,我们对于大型企业在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制,改为工业公司,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大型国有企业,资产多元化等,这对于提高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起了肯定作用。但是,多头管理大型企业、管理权限与责任和风险不对称、内部人限制、管人管事管资产不统一等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国有企业的其他很多问题也源自于此。因此,我们要完善
17、国有资产管理和出资人体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要要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改进和完善党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方式 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式,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既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又要改进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式,使其适应市场竞争规则、适应法律要求、降低体制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党对整个国有经济的领导。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并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改进发挥作用的方式,支持
18、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职权,参加企业重大问题决策。 5 参考文献: 1张文魁、袁东明中国经济改革30年-国有企业卷M重庆:重庆高校出版社,2008 2宗寒国企改革三十年亲历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周天勇、张弥国有企业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没有现成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高粱国企改革若干回顾和思索J,开放导报,2008(2).6徐传谌、孟烦颖30年国企改革与中国崛起J,长白学刊,2009(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阅历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论我国有企业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_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