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1239873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数学心得体会.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讀數學學習心理學心得 北市胜利中学 游經祥老師 一、前言 數學教學可說是一種藝術,而且也是教師始终在自我調整,自我成長的一門學問。筆者對數學教化可說是門外漢,有幸參與研讀Richard Skemp所著的數學學習心理學,讓筆者從中體會到一些數學教化的大略。這是一本結合心理學理論和數學教學經驗的好書,在研讀討論過程中,讓筆者不時常有心有戚戚焉的感覺,也讓筆者感到教學專業之中,還有這麼多細密的內涵存在,進而對數學教學的價值觀以及數學教學的意義,有更進一步的體會。由於本書內容豐富,筆者便以分段式的方式提出心得,並期望在每一段落中,給出中学教材的相關例子,以參照這幾年來筆者自己的教學經

2、驗。換句話說,在本文中,筆者一方面确定本書所提出的概念,另一方面,則也要強調筆者教學經驗的自我印證。在此,我很感謝同事杜雲華老師、蘇意雯老師、蘇慧珍老師的集思廣義,以及洪萬生教授的問題討論。 二、數學概念 我們數學的學習從無到有,頇經過多少歲月學習,及許多師長的引導啟發,再加上我們人類的智力行為,各方面因緣的會聚,數學方能達到如今成熟的地步。人類由活動中吸取經驗,由經驗中學習而化為行為;因此,人類的智力行為乃從經驗,再由經驗、事物的分類、歸類之中,而產生心智中的歸檔。在這種心智活動過程中,我們由語言經驗,經分類、歸納,進而將之抽象化,而這抽象化後的事物存在心中,便稱之為概念。平常數學中所謂的定

3、義,即是將某一數學概念的範圍更加精確地顯示出來。因此,數學中的定義,乃是前人心血累積所成的數學概念。 在此,筆者提出中学數學教材中的例子,來對數學概念作一印證。在高一上學期的數系中,有一單元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複數系,即C=a+bi|a,bR,i=-1。在此之前,高一學生的心中對於數的概念只有:自然數系,整數系,有理數系,與實數系。因此,要引進複數系時,筆者便從國中時代的一元二次方程式ax2+bx+c=0的公式解及判別式開始引起動機,順便讓學生回憶一下往事,亦即,希望喚醒學生以往的數學概念。進而對判別式D=b2-4ac的正負及實根的個數做個複習。最後,才進入時,公式解中-bD的D是何物?以此

4、來引進負數平方根的存在性。在解決這些存疑之前,筆者又2a引進十六世紀義大利數學家卡當(Girolamo Cardano)所提出的問題:把10分成兩個數,使x=它們乘積是40。 當時卡當解出的東西為5-15,他很迷惑5-15究竟是不是數。但是,他又大膽地認定假如5-15這種東西假如可以合符數的運算規則做計算,則5-15就是此問題的解。不過,這問題困擾數學家二百多年,到了十八世紀以後,經過尤拉(Euler)、高斯(Gau)等偉大數學家的努力探究,吾人才日漸揭開複數系的神祕面紗。 經過如此介紹,在一方面,我們可讓數學史告訴學生,數系得之不易;另一方面,也可讓學生了解新數系要如何建立。根據數學史,了解

5、一個新數系的建立,對超級數學家而言已經不简单了,更何況是凡夫俗子呢?由此可見,一個數學新概念在學生的心智活動中要明確建立,實在相當困難。 再者,筆者想大略談數學抽象化的例子:在大學數中的代數學,其中的群(group),環(ring),體(field)的生成,是由日常生中的自然數系、整數系、有理數系、實數系、複數系中的運算性質,以及其概念中加以聯結,所提煉而成的特性及功用。但是,我們當初很難預測,它們結合後會產生這麼多的特性,而再進一步抽象化後所形成的近世代數之美麗光茫。我們試以下面例子說明,當中的提煉過程。 例如:有理數系中對加法、乘法有封閉性,這就是群(group)中的二元運算的來源,其中的

6、結合性、反元素、單位元素皆可由0,1的運算性質推廣得到。因此,經過數系內在蘊涵的特性及功用,再進一步抽象化後便得到群定義中的充要條件。最後,再一般化後,便得到更深化的環、體及近世代數的發展,使代數學成為現今數學領域中重要的一個分支。 由此可見,數學概念大都是經由人類生活活動、經驗累積而形成的成果,進而人類將之分類、歸檔,由變因中尋找共通性與不變性,再進一步抽象化,最後在歷史演化的提煉形過程中,將其不變的特質再留存歸檔。就如現在的近世代數學中的群、環、體等理論已成熟,數學家便將之視為自然的數學文化而留存歸檔。 三、基模(schema)的特性 筆者覺得基模是數學教化上的一個名詞,它大約說明心理學中

7、的心智結構情形。因此,筆者在此只有將基模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作以下說明: 基模可以結合長期所學的相關經驗及概念。 基模可以將概念的關係加以分類、融合、轉化。 基模是概念之間的縱橫聯繫網。 基模可以將多種概念結合、分析而發展出難以預測的特性及功用。 筆者在此以重複組合nm為例,對基模的特性作下列相應的說明。 例:袋中有a,b,c三種球,各有10個,從袋中任取5球,請問有幾種不同的取法? ()對沒有nm概念的學生,他可以用以下作法,自然討論可得其解答: a五同:aaaaa,bbbbb,ccccc,共三種。即3種。 13b四同:aaaab,有322=6種,或2種。 3c三同二同:aaabb,有322=

8、6種,或2種。 d三同二異:aaabc,有3=3種。 1e二同二同一異:aabbc,有3=3種。 1共21種。 n 運用這種做法,至少學生已有n,mm的基本概念,以及對球分類的基本实力。就此nnm,m及對球分類的三個基本概念來說,它們個別發揮不出解此題的作用。但當學生的思索中將此三種基本概念結合與聯繫,則問題將可以自然地解決。這種結合與聯繫,就是基模的特性之一。當然,其中也用到自然數的四則運算,這是人類最根本的基模,就不必特別指出。以下,筆者亦是如此對待此根本基模。 ()、聰明一點的學生可能會這樣做: 設a類球取x個,b類球取y個,c類球取z個。則x+y+z=5,0x,y,z5且x,y,z為整

9、數(即此方程式之非負整數解。)此時可以列表解之: 故共有3!3!3!+3!+3!+=21種。 2!2!2!n 運用這種作法的學生至少要有n、mm、代數方程式的列式,以及解非負整數等概念,其中能將排列、組合的問題轉化成代數的問題,這頇要很強的反思实力,即能跳脫問題本身,提昇到更高階層以觀察之,而得到此一作法,這是基模結合力更強的展現。由於基模具有這種將多種概念結合、轉化的特性,難怪引導學生作基模式的學習,是一種很有效的數學教學法。此法的進行,要提示學生有居高臨下的視野,在跳脫問題層次之外,能以更宏觀的思索方向思索之。這是特别難得,而且是更高一層的反思,值得學之。 ()更聰明的學生,可能會這樣做:

10、 同()中的假設,而得求x+y+z=5的非負整數解的個數。此時這類學生便將個球,用個“”代表而將之排成一列,再用兩個加號“”插進一群“”之中,所分成的三部分就分別定為x,y,z的值,而得到 7!7373+5-1=C5,即知H5。 =C5=C52!5! 這種做法是經兩次反思而得,先將排列組合的問題轉化成代數方程式問題,為了要求非 nn+m-1負整數解的個數又轉化成重複排列問題,而得到更簡便的求解方法,進而驗證了Hm。 =Cm 筆者分析上述(),(),()這三種作法,主要目的是要說明筆者對基模所列的四種特性,從而使自己對基模的特質,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因此,筆者覺得基模本身已經是離開日常經驗與反應,

11、同時,基模可以統合已知知識,進而加強對事物的了解,及對事物的批判思索力。因此,基模是產生真正理解事物的一種心智工具,利用它,我們可以獲取意想不到的新知。 然而萬事萬物,有其利亦有其弊。基模亦可能有其缺點,包括建立過程所費的時間較長,基模有喜新厭舊、顧此失彼的特性,更嚴重者,乃是知識穩固性建立的無形障礙。在此,筆者提出基模穩固性的無形障礙,有一個很明確的例子,就是在畢氏發現無理數時,當時數學家們視畢氏的無理數論點為異端,不在此重述。可見,當時數學家們對數學中的數系基模,只穩固在有理數系為其最高階層的數系,至於對於非有理數的存在性,自然會有很大的懷疑。 四、思索層次的分析 x+22x2+2x+2+

12、=3。 我們先考慮這問題:試解2x+2x+x+1(解一)、一般學生直觀解之,要先去分母;得到:(x+2)2+(x2+x+1)(2x2+2x+2)=3(x+2)(x2+x+1) x2+4x+4+2(x4+x2+1+2x3+2x+2x2)=3(x3+x2+x+2x2+2x+2) 2x4+4x3+7x2+8x+6=3x3+9x2+9x+6 2x4+x3-2x2-x=0 x=0,2x3+x2-2x-1=0 1x=0,1,-。 2(解二)、另外有一些學生先欣賞一下題目,分析問題特性,方程式中皆有因此,學生的做法便利用符號代表a+x+2及其倒數。 x2+x+1x+2x+2,即令=,則原方程式變為a22x+

13、x+1x+x+12x+2x+21=3a2-3a+2=0a=1或2,即2或2,故得x=0,1,-。 a2x+x+1x+x+ 1由上述的兩種解題方法,筆者試圖分析學生的心智活動結構的也许情形如下: ()、自動化概念 在學習或處理新概念或問題時,基礎概念或基礎理論必頇變得自動化,亦即可以自動浮現心頭。不必重新思索或反映的概念,皆可稱為自動化概念。 在解一中的自動化概念,包括分式之去分母,多項式之加減乘及多項式的因式分解。因此,要用“解一”的方法,這些基礎概念頇要已經自動化了,如此解此題才便利。 至於在解二中的自動化概念,就包括符號代換、分式之去分母、因式分解(十字交义相乘)、解一元二次方程式等。 因

14、此,要運用解二之法者,先要有更高層次思索,以簡禦繁而得到a= x+2的代2x+x+1換式;之後便是頇要自動化的概念。 ()、心智模型的層次 在上述解一中,乃是一般性解題的自然操作活動,也是直覺處理問題的想法。亦即干脆由自然的規律(即自動化概念),經過操作、抽象、推廣所蘊育而成的心智模型。這即是Skemp書中所提到的第一型理論。 在解二中,頇要跳脫到問題之外,以居高臨下的觀點先審題目之結構,進而運用數學以簡禦繁的精神,以a代表 x+2而得到簡單的分式方程式,進而如解一之法解之。 x2+x+1這種心智模型較解一更為高層次。這類思索層次可說是反思,自己跳脫題外,思索問題,時時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接著

15、,筆者再以大學數學中拓樸學(topology)的例子,來說明思索層次與思索眼界有著凹凸的不同。 記得在國小、國中、中学時代,圓形和三角形是視為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不同的幾何圖形。當時的思索,只限於外形的表現,比較不注意其無形的內涵。因此,在中學時代的數學,直觀思索,圖形的全等性、相像性乃是主要訴求的重點。但是到了大學數學系中的拓樸學,已經忘記了點與點之間的距離,也跳脫了有形物體的局限。故在拓樸學家的眼裡,圓、三角形與皆正方形視為同一類圖形;甚至圓與實心的輪胎也被視為同一類的幾何圖形,而始终線與一點也被視為同樣的幾何圖形。這些觀點,皆已跳脫有形可想像的範圍,已經走到其次型的更高層的思索,難怪Ske

16、mp主張數學學習理論皆是屬於其次型的高層反思。其實,數學高階思索大都屬於二階反思。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到,經由數學層層抽象化過濾的高階概念,雖然已經遠離現實世界,走向無形抽象空間之中,但是,它卻反而引領我們進入孙宙的本質,一旦賦予科學的內涵,就可以得到實際世界許多令人驚異的結論了。 五、代數與幾何的結合 筆者提出以下例子: x2y2+=1之兩頂點,是橢圓上之一點,求的 例:設A(-3,0),B(0,-2)為橢圓94最大面積。 這例題是中学數學教材中,常出現在圓錐曲線單元中的例子;而且也算是較難的例題之一。我們提出兩種解法,再進一步分析這兩種解法過程中與Skemp書中的理論相應之處。 解法一:利用

17、代數方法解之。 設(3cosq,2sinq), 1|-3203cosq2sinq1021| 1則面積 1|-6-6cosq+6sinq| 2 |3sinq-3cosq-3| |32sin(q- 故sin(q-p4)-3| p4)=-1時,得最大值 32+3。 解法二:利用幾何觀點解之。 中AB底固定,故只要高最大, 則之面積就會最大。因此,利用平行線間之距離固定的特性;再 作/AB且與橢圓相切於P,則可得最大的高。利用橢圓切線公式得: 242L:y=-x+9+4=-x+22 39 3 而d(A,L)=6+6213。 16+6213=3+32。 213 這個問題屬於難題,一般學生不易求解,這是因

18、為它頇要許多概念的結合,才能推導出這題的答案,其中包括橢圓的參數化、面積的行列式表示(亦可以用面積的向量表示)、三角函數疊合性質、最大值如何取值等。一般而言,一個問題頇要三個或以上的概念結合才能解決,便可說是一個難題。何況此問題至少要用到 四、五個以上的概念,難怪對學生而言,這是一難題,以上是解法一的計算過程分析。然而,對於解法二而言,它所頇要的概念有:幾何平行概念,三角形面積求法,橢圓切線公式,點到直線之距離等。也就是頇要 四、五個以上的概念結合,才能處理這一問題。然而解法二的方法是代數與幾何的結合,也就是兩個大系統的結合。Skemp在本書中提到視覺系統及言辭系統。言辭系統不只包含口中發出的

19、聲音,還包含寫在紙上的字;而視覺系統最好的例子就是圖形。然而,兩種系統若能結合,則處理問題的实力便可以更具威力。難怪諾貝爾獎得主Bragg在其八十歲生日時說:他自己總是先有視覺印象然後才產生新靈感。從這些數學教化專家的言談之中,可見以幾何觀點處理代數問題是很有幫助的,筆者提出這例題便是一例。因此,代數與幾何的結合是很重要的後射思索实力。 筆者近日對這三年來的指定或聯考試題作分析,發現九十一年指定考科有關幾何或利用幾何概念可處理的問題佔了29%;九十年聯考題這種題目佔了52%;八十九年聯考這種題目佔了46%。筆者所推定的百分比,可能見仁見智,雖然可能有誤差,但是,我們信任平均而言,與幾何相關或利

20、用幾何可以處理的問題佔35%40%是很自然的。這令筆者也深深感到,現今中學教材幾何的份量實在太少了。我希望數學教學家者能正視此一問題,也希望有改善幾何教學的教材出現。平心而論,幾何中的作圖、作法、推論與證明,可以說對學習數學是很重要的訓諫,不知為何當今編寫數學教材大綱的所謂專家,為何對幾何的內容做如此的取捨?現今的教化專家究竟在想什麼?筆者想不通! 故之面積 六、理解方式 在Skemp書中的理解方式分為:機械式理解、因果式理解,與邏輯式理解。本書中對此三種理解方式有大略敘述,我們分述如下。 機械式理解:能夠將硬背的公式、招數應用於特定問題,但不知背後缘由、原理。 因果式理解:知道數學概念的缘由

21、、原理,並能自行推理、推廣。 邏輯式理解:能夠老練地以數學化符號、術語搭配邏輯推理規則,以進行形式化的數學概念證明或推演。 為了說明這三種不同的理解方式,筆者舉以下例子,來對照三種理解的情形。 例:設二次函數f(x)=(x-1.1)2+(x-1.2)2+(x-1.3)2+(x-1.4) 2+(x-8.6)2+(x-8.7)2+(x-8.8)2+(x-8.9)2,且當x=x0時,f(x)有最小值為m,則(x0,m) 。 (A)機械式理解的學生,可能作以下解答方式。 取 1.1,1.2,1.3,1.4,8.6,8.7,8.8,8.9的中位數得5,則f(5)=112.6,故答(5,112.6)。 此

22、答案正確。但學生只記得老師提示:當遇到這種問題時,便取以上各數之中位數代入,即得最小值。 (B)因果式理解的學生可能作以下解答方式。 將f(x)化為二次函數: f(x)=8x2-2(1.1+1.2+1.3+1.4+8.6+8.7+8.8+8.9)x+D f(x)=8x2-80x+D=8(x-5)2+D-200, 其中D=1.12+1.22+1.32+.142+8.62+8.72+8.82+8.92, 故得當x=5時,f(x)有最小值112.6。 在運用這種解法時,學生一眼看出f(x)為一元二次函數,故經化簡便可以得到,且可求得最小值。可見,他對二次函數、配方、求極值等基本概念皆明白在心理,而可

23、以自行推導得答案。 (C)為了引進邏輯式理解,我們提出以下例子。 1+tanq-secq=tanq-secq,有學生如此證明: 1-tanq-secqq-nseq=c(1-taq-nseq)c(qt-asneq)c 1+ta 例:求證: 22-seqc=taq-ntaqn-taqsneq-cseq+ctaqsneq+cseqc 1+taqn2-seqc=ta 1+taqnq-nseq+c(s2qe-ctaqn) -seqc=1+taqn-seq c 1+taqn 故得證。 運用這種證法的學生,筆者承認他已經對三角函數恆等式證明,已有了因果式的理解。因為,他知道從第一等式到最後等式,其實皆是一樣

24、的意義,而最後一個等式是顯然成立,故原等式得證。看到學生如此解,便可以了解其對等式證明的因果過程皆理解。因此,筆者認為他已達到因果式理解。但是,他的數學邏輯表達卻有不當之處。假如改寫如下: 此一恆等式與1+tanq-secq=(1-tanq-secq)(tanq-secq)同義,故我們只證明後一恆等式就行了。它的右式(1-tanq-secq)(tanq-secq) =tanq-tan2q-tanqsecq-secq+tanqsecq+sec2q =tanq-secq+(sec2q-tan2q) =1+tanq-secq=左式 得證。 經過如此修正,整個邏輯語氣才通順,而且符合敘述證明的邏輯思索

25、理解。若學生能接受如此的訓練,便可以得到邏輯式理解的學習目標,而使基模或解題過程能很圓滿地呈現出來。因此,邏輯式理解有一項很重要的誘因,就是來自同儕或師長的批評與建議,如此,方能達到數學完备的邏輯式理解與因果式理解的效應與動力,而達到追求更廣泛、更有力、更一样、更完備的數學知識。 七、數學教學的省思 回想起十多年來的數學教學情況,可說是教學相長的最佳寫照。在最初教學之時,筆者比較愛教理論,亦即常以定義方式,干脆引入數學概念,這種方法最簡捷。但是,學生卻不易了解,易生枯燥之感。因為,筆者在大學數學系時專業上的訓練,常以定義、性質、引理、定理、推理,一連串的引出數學的概念;因此,剛開始教學之時,亦

26、承襲此一教學方式。後來,筆者日漸了解學生汲取不良的情形,也體會到中學生不比大學數學系的學生。因此,漸漸了解引起動機的重要,而在教學之時,渐渐轉變成以例子為起頭,引用日常生活化的例子,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再進一步抽象化,而教授一般化的數學概念。經過Skemp這本書的啟示,筆者覺得一位好老師至少要具備以下的特質: 提出問題,解答問題。 體察出學生基模進展的方式,並適時提出適當實物以供參考。 幫助學生更深化驾驭其所學。 逐步減低學生對老師的依賴。 培養學生獨立分析事物的实力。 教材之選取,以及問題之提出,要合符學生的思索方式。 培養學生反映內涵实力及推理綜合实力。 確時驾驭學生心智自我建設之

27、過程及特徵。 由於Skemp的概念啟發,筆者也提議下列一套數學教學的原則,筆者覺得它們是一位數學教師至少應該具備的共識: 先引起學習動機,以例子為起頭說明。 舉例子要確定學生已經形成例子所應該具備的預先概念。 定義不行超過已知的高階概念。 以好例子引出定義。 對所要教的例子要有充分了解,要有創造力、啟發力。 概念結構分析過程中,不行錯一步。 从前概念必頇回顧複習,使學生隨手可得。 引導學生揭開數學的發展結果,並加強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索。 加強才智學習的過程。 這些有關教師特質與教學原則的自我省思,將是往後筆者在數學教學上的重點參考,更是筆者自我期許至少要達成的目標。 八、結論 數學教化對筆者而言

28、千頭萬緒,只是從經驗,教學過程,偶而拾獲的一些心得而已。有幸能得到Skemp書中的許多啟發,也印證了許多教學過程中所體會的理念與原則。筆者覺得數學教學,應該著重在要求這些數學結果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揭開、發展出來,以及其來龍去脈的全盤了解,而不只是邏輯推理的說服懷疑者,此外,也不只是教授數學技巧,而不教數學的思索內涵而已。 因此,數學教學為了簡捷、精確,而干脆以定義方式引導學生,對學生而言,這是一種不智之舉。假如能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引進一些美妙的例子,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將是年輕學子之福。 學生學習的包袱,會隨著學習理解方式而不同。機械式理解者將累積無數的數學規則、公式,而包袱日漸加重,以至達到

29、無法負荷的逆境。但對因果式及邏輯式理解的學生而言,將可以大幅減輕其包袱的負擔。故此,對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時時引導其對數學的理解規定的理由為何?目的何在?這是一種減輕學生學習包袱的重大關鍵。 我們皆明白分析实力、邏輯論證、社會化思索在數學中是相當重要的學習目標。然而,在此之外,我們更须要有個人的思索、內在的洞察力以及綜合实力。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前者較简单教給學生,後者只能靠學生自力開發。可見,學生個人思索、洞察力、綜合实力的引導不易。所以,我們只能從旁啟發,至於達到何種程度,只有靠學生自己的造化了。 學生的學習是可以啟發的,教師本身的角色扮演也相當重要。原則上,一個教師既要是軍隊中的訓練班長(管

30、理學生),又要是交響樂團的指揮者(以自己的學識風範贏得學生的敬愛),並且必頇在這兩個角色之間取得平衡。 在數學教化環環相扣的情形下,筆者也深深體認到:數學是經由層層抽象過濾的高階概念,雖然這些高階概念遠離現實世界,但它們卻反而引領我們接觸孙宙的本質。一旦將這些賦予科學的內涵,就可以得到實際世界中許許多多令人驚異的結論。現今數學教化理論雖然還在蘊育之中,但是,顯然也建立了許多值得參考的理論。期盼將來我們對於學生學習內在心智活動及其內在自我建構的探究,能有更進一步的理解。這也是當今許多數學教化專家要探討的中心問題:教學時如何兼顧學習者心智自我建設性的特徵?如何理解學習者內在心智活動的全部過程?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建模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3页 共23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