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阅读鉴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诗词阅读鉴赏 古诗词专项复习 古诗词分类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人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受,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受,志向和现实的冲突,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索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受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尝技巧手法。 (一) 形式标记:标题中有古迹
2、、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二) 内容特点: 1、表达了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怜悯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 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常用比方、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 以物象为题 (2) 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
3、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索,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予什么志。 三 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美丽,风格安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经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经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
4、景,酷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四 斗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斗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斗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简单得多,加之盛唐那种主动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美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王昌龄等。 a) 形式标记:题目中经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b) 基本主题: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苦痛;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
5、无望的哀痛。 c) 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详细时间,体会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留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斗争特征的事务、心理。 五 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殊多,他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生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一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
6、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孤独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斗争的厌恶或激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境况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华蜜生活的憧憬。 六 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挚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殊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愁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状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详细内容及思想倾憧憬往有别,有的干脆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
7、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激励、劝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记: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基本主题:恋恋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意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调: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劝慰与祝福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古诗词曲鉴赏 一常见考查内容: 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 (往往是凝练、简洁、富有表现力的字)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城春草木深中的“深” 2、发挥想象,描述诗歌展示的画面 3、解读典故,理解诗歌内容 (诗词曲中经常运用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感情) 如: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中,诗人用
8、姜尚受重用成就大业来委婉表达自己也渴望像姜尚那样被重用的感情。 4、比较阅读,将两首或两首以上诗歌内容或形式相同或相近的诗歌放在一起辨析鉴赏。 5、理解意象,深化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意象即作者心中的物象,是含情蓄意的形象,渗透了诗人感情或人格。(如观沧海中的大海) 6、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方、拟人、反问、借代、对比、反复、双关、顶针等) 7、感受诗词曲的不同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李白:飘逸豪迈 陶潜:质朴淡远 李商隐:幽婉典丽 曹操:苍凉慷慨 苏轼:豪放旷达 李清照:凄婉清丽 8、理解诗词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种诗作者往往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抒情(如写松、竹、梅、沧海、石
9、灰等) 9、抓住诗眼,感悟感情 诗眼,往往是作者感情的凝住之处,它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阅读时留意体会。诗眼有干脆写出的,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中的“愿”,“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等。也有的是含蓄的,须要深化体会,比如运用了典故。 10、化用诗词,敏捷运用 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1、分析诗人诗题,理解诗歌主旨 (1) 看作者,明确诗歌是谁写的,唐人还是宋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作家不同,风格也不同。 (2)看题目,有的诗题概括了全篇内容,(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交代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杜牧赤壁),或用诗题直抒胸臆如陆游的书愤 (3)看小序,小序往往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经过、写作
10、意图、概括作品内容等。 2、调动语言积累,读懂字面意思 (1)留意古今异义字,如“国破山河在”中的“国”指国都。 (2)留意词类活用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 (3)留意韵律节奏 (4)留意修辞的运用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不是春景,而是雪景。 3、绽开想象翅膀,再现诗歌内容 (1) 想象诗歌干脆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情 (2) 想象诗中有关事物、事理。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后一句就有推理之意。 4、熟识常用典故,理解作者意图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以此抒发自己离乡多年又回家乡恍如隔世的感
11、慨。 5、把握意象,深化领悟诗情 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些物象已被给予固定的思想感情。 如月亮:对家乡、亲人、挚友的思念 梅松菊:高洁的品行和情操 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 梧桐:凄凉、哀痛、萧瑟、冷寂 杨花、蓬草: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舞 杜鹃 :凄凉、哀伤的象征 竹:虚心、脱俗、孤傲、刚劲 亭:抒写离愁别绪的意象 柳:依依惜别 雁:游子思乡,鸿雁传书 6、品尝重点字词,体会诗中佳妙 (1)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品尝 (2)抓住诗眼 (往往位于末句或尾联) 7、对比相关作品,整体鉴赏诗歌 (1)同中求异 如卜算子 咏梅,文题相同,但陆游和毛主席所抒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迥然不同。一个是孤高凄婉,一
12、个是豪迈奔放。 (2)异中求同: 如过零丁洋与别云间 (3)联系现代作品,综合鉴赏 二、学会运用特地术语 1、艺术风格类:飘逸、沉郁、豪放、婉约 2、思想感情类: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明珠暗投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思乡怀人 3、抒情方式类: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4、语言特色类: 清爽自然 平淡质朴 绚丽瑰奇 简洁明快 含蓄隽永 生动形象 5、修辞手法类: 夸张 拟人 对比 比兴 对仗 双关 顶针 引用 比方 反复 6、描写方法类: 渲染 烘托 白描 以动写静 虚实结合 欲扬先抑 7、人物形象类: 不慕权贵 豪放潇洒 傲岸不羈
13、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 矢志报国 慷慨愤世 视死如归 8、表现手法类: 象征 侧面烘托 欲扬先抑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对比衬托 引用典故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直抒胸臆 联想想象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名句鉴赏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