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二地理选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二地理选修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二地理选修教案高二地理选修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化工作者,通常须要打算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二地理选修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高二地理选修教案1教学目的: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3主要可再生
2、能源的优势和不足。难点: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漫画导入:图中的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有那些?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在肯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头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目前人类正面临一些非可再生资源面临耗竭的问题,对于的多种环境问题呢?(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主要指煤炭、石油、自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通过困难的地质作用(如地壳变动等)富集起来的煤炭
3、是千百万年来植物在地面上积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困难的物理化学改变等因素,自然气系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渐渐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之气态碳氢化合物,具可燃性,多在油田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有一种石头叫油页岩,它同石油一样,是由生物的残体混同泥沙变成的,所以可以用来炼油。1能源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平安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3中国
4、是世界其次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二)化石燃料的分布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1煤炭的分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2.其优劣评价指标:等级和品质(1)等级:指含碳量、燃烧热量及挥发分含量;(2)品质: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确定。3那一类煤的质量差?污染大?通常以无烟煤质量最优,褐煤最差。燃烧优质煤,单位质量供应的热量高,释放污染少。燃烧质量差的煤,释放污染大。4思索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我国经济发达的广阔南方地区石油资源少,煤炭资源也少
5、,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冲突突出。再加上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运用高效清洁的能源,而自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开采、运输、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小,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两个主要缘由。(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
6、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其次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由于目前全世界运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自然气。这些非可再生的资源能供人类开采的时间是有限的。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800亿吨石油。目前,地球上石油储量大约还有1370亿吨。根据现在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石油计算,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550年。但是随着新油田的发觉,人类运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1你认为石油资源会不会耗竭?石油资源会耗竭。因为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它
7、们的生成须要亿万年的时间并且具备肯定的地质条件,就其总量来说用一点,少一点,加之人类消耗石油矿物燃料在快速增长,所以石油最终会耗竭2假如石油资源开采完了,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石油不仅是人类优质的能源,更重要的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资源耗竭会影响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3你认为人们可以实行哪些措施来应对石油资源的耗竭?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面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日益削减石油单纯作为燃料的比重,延长人类运用石油的时间。形式绽开辩论,化石燃料耗竭后对人类的影响,也可以组织学生绽开探讨,让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培育
8、学生的想像实力和创新实力供应足够的空间。(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当今世界能源消耗中,煤炭的比重仍旧较为重要,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更占有主要地位,在目前一次能源中约占70。煤炭在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1采纳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变更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削减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峻耗损。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运用中,环境爱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运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3在矿区生产中应
9、爱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复原到可利用状态。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干净煤技术等,削减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运用自然气。1你怎样理解在生产与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的重要性?2为节约能源,你建议社区、学校可以实行哪些措施?到人走灯灭等,对于本组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索潜能,绽开探讨,并赐予充分的评价。P31案例7,让学生收集北京过去、现在、将来能源结构状况方面的资料,以及政府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实行的一些主要措施,实施的一些主要工程等,再在此基础上分析
10、北京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从环境爱护的角度分析)和胜利的阅历。板书设计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二)化石燃料的分布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1煤炭分布2石油和自然气的分布(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其次课时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20世纪60年头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油时代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自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相互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
11、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2化石燃料的运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从能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一)太阳能1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1)光热转换,如太阳灶(2)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2特点:(1)能量巨大太阳每时每刻都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每秒钟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并且在今后几十亿年里是用之不尽的。(2)清洁太阳能没有污染。(3)分散太阳能只能在晴天获得,并且能量中大部分消耗于
12、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现在被人类干脆利用的还很少,其最主要缘由是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如常规能源集中。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大家是否可以总结出太阳能分布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1)纬度因素(2)地形因素太阳能在地表分布分散,由于技术、资金等缘由,太阳能的能量远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也是科学界正在探讨的问题,我们学生从现在起要学好科技学问,为将来太阳能开发做出贡献,你或许能成为一个太阳能专家。(二)风能1.风能的特点(1)可再生能源风能事实上是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有人估计,每年地球上风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2)风力、风向不稳定风可以用来推动涡轮机转动而
13、产生电流。在地表的盛行风带和季风气候区中,一般风向比较稳定,但风速却存在显著差异。如: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风向虽然较稳定,但风力大小却有一级至十二级之差。由于风速稳定的地方少,风力又有季节性和短期改变,而且风力丰沛地区不肯定是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因此,风力发电(3)清洁的能源(三)水能1水能的特点(1)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目前)(2)发电成本较低(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3)能源清洁(4)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四周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图314)。314,分析水坝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与不良影响。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可开
14、发的水能约有3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可开发水能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数的60,并且分布很不匀称(图315)(四)潮汐能(1)潮汐的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隐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3)潮汐能发电原理:在海湾或河口上建立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4)潮汐能特点:干净、无污染。中学地理选修7教案篇三:中国地理全套教案第一讲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5、;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高二地理选修教案2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的地理学问,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教材中的内容因为属于初中的地理学问,在初中阶段只是识记简洁的内容,但是面对高考,区域地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表面学问的识记,而是通过学问的学习,驾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在引导学生得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学习之后的区域地理学问。本节课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让学生梳理清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日本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东亚的重要国家,地位特别重要,无论是相关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法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地理
16、学科的学习须要学生具备四个核心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在体现这些素养的培育,通过对于日本这个区域的认知,问题设计层次深化,帮助学生梳理关系时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育,通过探讨问题的设计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由于与初中地理学习相隔的时间过长,再有文科普班的学生对于学问驾驭的程度凹凸有别,对于相关学问的分析须要有侧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别,问题设计多元,层次多样。1、能够驾驭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能运用核心特征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2、能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成因。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
17、征,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学习,分析日本资源状况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提高资源爱护意识。1、 重点: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2、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先引导学生分析出驾驭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在哪里: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相对位置等)有什么: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人文特征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城市等为什么:说明上述特点的形成和分布缘由如何做: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1、 读图明确日本的位置和范围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可以结合图总结位置特征,须要对学生强调海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岛国
18、。高二地理选修教案3教学目的:1.通过对案例“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精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培育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觉问题、概括学问的实力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具打算: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切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斗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峻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需关切我们四周的环境以及它们的改变,行动起来,爱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四周的环境有所了解
19、,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四周事物。说明: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常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四周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2.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自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稍微,仍保留着自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
20、社会劳动所创建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读右图试说明图中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说出人类的下
21、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2.人类与环境关系改变历程: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日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通过这个案例,应驾驭以下问题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化过程。思索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缘由是什么?点拨: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缘由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2.农业
22、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缘由又是什么?点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惊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缘由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点拨: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需正确相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点拨: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最终有了正确的相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
23、,爱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板书设计1.1我们四周的环境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2.分类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人类与环境关系改变历程:高二地理选修教案4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依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缘由。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驾驭探讨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观看多媒体课件
24、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二)展示目标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三)自主学习1、日本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日本的领土范围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日本四周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3、日本的地形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日本的平原是什么?4、日本的气候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5、日本的资源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
25、(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四)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1、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2、展示材料,日本2022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22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许多,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旁边,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完成表格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造成此气候特点的缘由是什么?(五)风采展示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六)达标检测1、日本的.地形以()为主。A、山地、丘陵B、
26、平原C、盆地D、高原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C、铁矿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3、同步学习巩固提升16题(七)课堂小结谈一谈你的收获。高二地理选修教案5一、教学目标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驾驭各类基础地理学问,提升学生的视察实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学问的相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二、教材分析第一章相识大洲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驾驭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学问。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
27、七大洲气候的因素。其次章了解地区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驾驭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学问。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驾驭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第三章走近国家本章主要是学习并驾驭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驾驭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驾驭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三、重点、难点: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
28、形特征和气候特征;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洁分析人地内在关系;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四、教学措施1、仔细钻研教材,理清学问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2、强化学生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实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加学生的感性相识,强化理性相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学问,增加学问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学问结构,为今后的接着学习作好铺垫
29、。3、培育学生运用地理学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留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刚好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主动主动的学习。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学问面,为课堂教学注入簇新的血液。五、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课时支配周次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其次节人文环境22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其次节东南亚345第三节印度36第四节俄罗斯378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其次节欧洲西部2910期中考试11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第四节澳大利亚213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
30、1415其次节巴西21516第十章极地地区217期末复习41819期末考试20高二地理选修教案6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驾驭地图三要素;娴熟应用等高线地形图;2、实力目标:能够娴熟地将三种不同形式比例尺实现互换并比较大小;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娴熟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并学会应用;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自信念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比例尺的应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难点:比例尺的缩放;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教学过程:一、地图三要素1方向 无方向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方向标依据方向标确定方向(作方向标垂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2图例和注记表示该事物
31、的符号是图例,旁边的数字或者文字为注记,带学生看地图册上的图例识别:铁路,湖泊,沼泽,沙漠,长城,城市等3比例尺(1)定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值(比例尺没有单位)(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3)表示方法:文字式1厘米表示200千米数字式1/20000000线段式用一段1厘米的线段表示200千米(4)比例尺与图幅面积之间的关系:a.图幅面积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具体;b.实际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5)比例尺缩放a.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n倍;b.将原比例尺放大(放大了)n倍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n+1)倍;c.将原比例尺
32、缩小到1/n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n;d.将原比例尺缩小(缩小了1/n)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1/n).e.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n倍,图幅面积为原来的n2倍;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图幅面积为原来的1/n2.二等高线地形图1基本特征:等高线上海拔相同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同等高线为闭合曲线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悬崖处重合;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越陡;等高线图中的示坡线总是指向低处;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1) 四周低中间高山峰(2) 四周中学间低盆地/凹地(3)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4)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5)鞍部两个山顶之间(6)悬崖等高线重合并带有示坡线;3海拔与相对高度(
33、1)海拔以青岛黄海海平面作为基准,某个地点高出该海面的高度;(2)相对高度两个地点海拔之差;(3)悬崖相对高度计算:(n-1)*d H(n+1)* d (n表示相交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注:该方法也可用于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此时n为两点之间所夹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4等高线的应用(1)推断水系特征:山谷处常发育河流且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为分水岭,山脊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山谷线为集水线;(2)推断水文特征:等高线越密集,河流流速越大;悬崖处有可能形成瀑布;河流出山口简单形成冲积扇;(3)推断某地能否视察到某地:将两地相连,看
34、沿线是否经过山脊或是否经过比视察占高的等高线,假如这样则看不到;反之,经过的地区均低于视察点,则能看到。(3)区位选择:a.选点:大坝应建在峡谷最窄处(工程量小,削减投资)库区建在河谷,峡谷、“口袋形凹地”、盆地;港口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避风港湾;气象站建在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疗养院建在地势平缓,环境美丽的地方;b.选线:马路,铁路沿等高线修建,选择坡度平缓的地区;、引水线路,路途要短,避开穿过山脊,尽量从高向低修,水能自流;输油管线,尽量避开穿过山脉,大河;C选面:农业生产:陡坡种树缓坡丘陵开梯田平原发展种植业山区发展林业工业区:建在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足够、资源丰富地区
35、;居民区:建在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形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三绘制地形剖面图1选择剖面线2建立坐标系:a.横坐标采纳水平比例尺,一般等于原图比例尺;单位用厘米,长度要大于剖面线的长度;b.纵坐标采纳垂直比例尺,一般大于原图比例尺;单位用米,标出的高度要大于剖面线穿过的最大高度。3描点把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标在坐标图中,横坐标为交点到起点的图上距离,纵坐标为交点处的海拔高度;4连线用平滑的曲线把描的全部点连接起来即为剖面图。高二地理选修教案7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阐明
36、白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问基础及认知实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问技能目标: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2、驾驭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三是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峻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需自觉限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是印度水旱灾难的缘由;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
37、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难的缘由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难的缘由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困难的问题。三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实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难的缘由。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纳相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依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化思想的体现。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纳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探讨
38、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纳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探讨证明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学问的主动再构建。学问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想,激励大胆揣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学问体系。二是依据二期课改 精神,老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学问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简单理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教学冲突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老师在教学中
39、必需授之于渔,培育学生独立获得学问的实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留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建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加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驾驭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学问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激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得学问,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寻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得学问的方法。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学问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
40、问答,把老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探讨来完成。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纳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留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绚丽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闲逛;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运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
41、学生的学习爱好。揭晓答案 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相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得学问,在地图中消化理解学问。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纳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实力。1、从1951年到20xx年
42、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2、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10年的增长速度。3、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探讨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探讨,我再做归纳总结。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难威逼,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难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相识自然灾难的无情,激发怜悯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印度水旱灾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难产生的缘由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难的缘由分析。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探讨回答下列问题:1 、比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 。 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2、比较分析1月、 7
43、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难与西南风改变的关系。这样学问点明确,条理清楚,深化浅出突破了难点。最终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实力。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 、绿色革命2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是次重点,而且简单理解,我实行给学生供应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纳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视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学问更加系统化,培育了学生逻辑推理实力。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像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纳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育学生自学实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实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实力和对基础学问的驾驭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