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张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张鹏.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年 第27卷 第8期 CHINAPOPULATION。砌圆0【JRa略ANDENVIRONMENT V0127 No8 2017张鹏,李萍,李文辉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8):159166ZHANG Pang,LI Ping,LI Wenhui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ivilized cities based on moderate population capacityJChina population,ll!sellrce$and environment,2017
2、,27(8):159166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张鹏1 李 萍2 李文辉3(1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编辑部,四川成都610074;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3广东省惠州市发展改革局,广东惠州516001)摘要 生态文明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的最佳方式:适度的人口容量、科学的城市规划和有效的城市治理是避免和减轻城市病的根本途径。本文从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跨学科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基于适度人口容量,人口流动和城乡均衡发展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根据土地功能定位
3、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分别测算了惠州市的适度人曰容量;基于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的趋势,预测了惠州市未来人口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惠州市常住人口已略微超过基于土地功能定位测算的适度人口容量,但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人口密度模型测算表明,惠州市未来人口发展规模远低于适度人口容量,进而从总体上剖析了惠州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适度人口容量和人口均衡发展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原因。由此,揭示出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必须基于人口承载力,走动态规划调控路子,协同推进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优化和制度改革,真正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公平化、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口容量;人口流动;生
4、态文明城市中图分类号299二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10022104(2017)(8015908 DOl:1012062cpre20170622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因此生态文明城市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MBA)研究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Yanistky将其定义为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一种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
5、活力,即生态健全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归-。随着生态城市概念及规划理论的形成,一些理念和理论开始付诸实施。例如,Register领导实施的美国加州伯克莱生态城市计划、日本生态城市建设计划和澳大利亚Halifax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等。不少生态型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伦敦生态城市建设强调自然环境对城市居民的价值;新加坡将农田和森林及其它一些景观融入城市建设,使其成为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巴西的库里蒂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马世骏和王如松提出“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城市理论
6、1。王如松还提出建设“天人合一”的中国生态城市思想和生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生态控制原理H1。黄光宇和陈勇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角度界定了生态城市的概念”o。宋永昌等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探索了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一71。这些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推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3年环保部推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建设。理论界对生态文明城市作了深入研究(目前国外仅有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没有生态文明城市这一说法)。马道明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评价模型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度进行综合评价哺1。李建中运用系统整体理论对建设生态文
7、明城市指标体系设计、具体量化指标以及监测方法进行了研究1。覃玲玲从生态收稿日期:20170418作者简介:张鹏,博士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与政策。Email:495913077qqcorn。基金项目: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重点项目(批准号:xy2017052);西南财经大学2017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批准号:JBKl70904)。159万方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8期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五个层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从上述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大多从单一学科视角出发,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尤其是生态
8、城市建设中只重视物质、技术层面,忽视人文、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城市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2016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人户分离人口有292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5亿人。这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但是,鲜有文献从人口容量和人口均衡发展的视角来研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基于此,本文选取广东省惠州市为例,研究其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人口容量、人口流动和城乡均衡发展问题,以弥补当前国内生态文明城市理论研究与建设实际中存在的不足。1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的一个分析框架从生态经济学
9、和系统工程学角度,生态文明城市应该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改变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康实、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1。鉴于空间集聚的包容性和排斥性,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本质就是解决人与资源环境在空间如何集聚的问题。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自然环境的生态化,更是人类社会的生态化,即人口、教育、文化、科技、法律、制度等的全面生态化,这有赖于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促进生态环境质量、重视软科学的作用、建立生态城市建设协调机构和决策机制。单
10、就人口方面而言,我们认为,生态文明城市的人口均衡发展关键要解决好三大问题。一是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人口总量既控制在城市的承载范围内,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稳定的劳动力;二是人口素质要提高,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三是享有公平的权益保障,诸如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人口规模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口容量测算。人口容量是一个理想化、动态化的总量指标。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口容量”定义为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科技水平和人口素
11、质共同决定了城市的人口容量。如果一个城市人口规模大于其人口容量,势必造成整个城市功能的紊乱。相反,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低于其人口容量,未必160就代表其人口发展没有问题。学者们从多方面对当前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容量的诸多反思是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例如,陈红霞发现,现阶段我国城市空间规模扩张整体呈现以人口增长为主要推动力。1“。杨艳昭等发现中国城市用地扩张和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较弱,其中人口显著增长类型仅占城市总量的14H。当完成适度人口容量测度后,需要充分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城市人口的融合能力。官锡强认为,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通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和能力,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
12、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全面发展“。田明则发现农业转移人口个人特征及个人与流人城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能力“。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间、城乡间的非均等化问题越来越凸显,呈现出非均等化的格局。流动人口参保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区域分割效应。对此,徐志刚建议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通过给予农民在土地和城镇社会保障之间的自由选择权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城市化机制,从而实现户籍制度和农地制度改革的突破1“。韩枫发现非农户口、教育程度的提高、单位的正规性和工作的稳定性对参保优势比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一。综上所述,在已有学者关于城镇化与人口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
13、建一个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首先依据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定位土地功能及其主体功能,测算其适度人口容量。然后与当前人口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人口发展预测相比较,假定其他资源合理开发的情况下,反馈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解决途径,从而促进城乡人口流动与均衡发展,并反作用于人口规划和总体规划,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动态调控。资源开发现状当前人口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图1 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Fig1 Eeo-civilized city construction path basedon moderate population capa
14、city注:单箭头表示单向作用,双箭头实线表示双向作用,双箭头虚线表示比较。万方数据张鹏等: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2适度人13容量测算与未来人13发展预测21 惠州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概况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近年来,惠州坚持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绿色跨越发展道路,成绩显著。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对2015年两岸四地289个城市的多项竞争力指标进行排名。其中,惠州和谐城市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4位,生态城市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9位,双双进入全国前20名。2016年底,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年)发
15、布,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主要包括示范县区创建、示范乡镇创建、生态村创建三部分,重点抓生态环境保护,例如,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专业化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提升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常态化推进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实施“蓝天工程”;实施“南粤水更清”、“美丽乡村”和“惠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水环境保护行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种植制度,加强农药、花肥和污水灌溉使用管理;建立土壤质量监测体系,开展土壤修复工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此外,惠州市也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
16、等化综合改革,缩小了城乡、县区和群体之间的差距;围绕“村村有物业、户户有就业、人人有收入”的目标要求,推进脱贫攻坚八项工程;实施产业发展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十项扶贫工程;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惠州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初显成效。截止2017年2月,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53个,省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986个。单从考核指标来评价,惠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发展来看,还有许多要改进的方面。本文将从适度人口容量和人口均衡发展方面进行深入
17、探讨。22基于土地功能定位的适度人口容量测算人口容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计算法,即直接根据承载力的影响因子来测算城市人口承载力。有的测算方法考虑单一影响因素,如杨期勇等从生态环境容量角度探索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1。有的测算方法考虑多个影响因素,如陈以春利用EOP_MM模型测算2020年武汉市的经济适度人El EIg。另一种是间接测算法,即通过城市入口密度或适度人口规模来测算城市人口承载力。肖荣波和丁琛认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估算模拟是大势所趋1。其中,生态足迹模型被应用得越来越多。人口容量的内涵丰富,任何一种方法的测算结果都不能完全体现其内涵
18、,只能称为适度人口容量。由于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惠州各区域土地功能已被确定,故本文适用于土地功能定位的区域人口容量估算模型。按照土地功能定位不同,地球上的区域可以分为以生态调节功能为主的区域(s。)、以生物生产功能为主的区域(是)和以人文发展功能为主的区域(Js,),地球上的人口容量应该是三类功能区域人口容量之和旧1|。具体推算过程省略,最终的区域入口容量测算模型如下:C=S2d2+Ssd3f s。sz 2再面Y轰X氟d (1)1“21+( 秃一,)五 、1 7【S3=s。一是 一式中,s。为宜居区面积,y为生物生产功能区单位面积粮食产量,x为区域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如和d,分别为人文
19、发展功能区与生物生产功能区可容纳的人口密度,|为区域的粮食自给率。该模型的人口密度参数确定如下:生物生产功能区适度人口密度:dz=750人km2(农业发达水平下)或d2=220 jkkm2(农业高度发达水平下);人文发展功能区适度人口密度d,=4000)Lkm2;通过量算,得到惠州市人口密度模型的各参数值如下:总面积S=11 356 km2;宜居区面积S。=2 85601 km2;设定未来人均粮食消费量X=450 kg。自1949年以来,惠州市粮食单产最高水平为5 625 kgkm2,由此设定未来生物生产功能区粮食单产水平Y=5 625 kskm2。将上述数值代人人口密度模型中,结果见表1。从
20、表1可以看出,在农业发达水平下,惠州市若要粮食自给自足,则生物生产功能区的面积占宜居区面积的比例应该不少于69,此时的适度人口容量约为500万人;在农业高度发达水平下,惠州市若要粮食自给自足,则生物生产功能区的面积占宜居区面积的比例应该不少于63,此时的适度人口容量约为458万人。若粮食自给率为0,即完全放弃生物生产功能,宜居区全部用于人文发展功能,适度人口容量为1 142404 0万人。惠州市2013年的实际常住人口为470万人,超过了农业高度发达水平下的适度人13容量(458万人)。若城市规划与人口分布合理,在农业发达水平下,则其粮食自给率最多可达112,自给有余;但在农业高度发达水平下,
21、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文发展占用的土地会增加,用于生物生产的土地会相应减少,则其粮食161万方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8期自给率最多只能达到96。实际上,2013年惠州市粮食总产量只有557万t,按目前400 kg人的消费量计算,只能满足13925万人的消费,粮食自给率不足30。当然,粮食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但是市场供给并没有完全的保障,需要国家的统筹安排来调节,这依赖更高层次的主体功能区规划。23基于主体功能区定位的适度人口容量测算按照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区划入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珠三角核心区,惠东县、博罗县划入省级重点开发区域珠三角外围
22、片区,龙门县划入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重点保护地区包括:西湖风景名胜区;东江、西枝江、白盆珠水库、天堂山水库和显岗水库及其水源涵养区的保护;莲花山、罗浮山、象头山、天堂山、南昆山等区域绿地;红花嶂、白云嶂、铁炉嶂以及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潼湖湿地、大亚湾红树林湿地及岛屿;龙门县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是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以及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湿地公园等。为计算不同功能区域的可居住面积,需要计算各个功能单元内的平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平地面积计算方法:将一定区域内最高海拔与最低海拔差异较小的区域界定为平地。利用arcgiglO0采用窗口分析法提
23、取平地栅格。数据源为SRTM DEM数据,分辨率为100 In100 m。分析的窗口大小采用500 tn500 m。具体步骤省略,将栅格数乘以栅格面积得到平地面积。水域面积计算方法:水域栅格的提取选取采用Landsat中国内陆水体数据集,分辨率为30 m,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数据云平台。将平地面积扣除水域面积得到可居住面积。然后,根据前述的计算模型和相应功能区适度人口密度参数,得到162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惠州市适度人El容量89953万人,计算结果见表2。24惠州市未来人口发展预测分析基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对惠州市未来人口发展的科学预测必不可少。在现行户籍制度下,一个区域的人口大致可分为两
24、类,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需要预测再加总。241 惠州市的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变动本文采用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01-2012年惠州市平均每年自然增加的户籍人口数为26 113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841o。此数据用来预测短期人口的自然增长趋势。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自然增长率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从长远看,自然增长率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步降低,假设2030年前惠州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能够稳定在841左右。惠州市户籍人口的迁入迁出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如表3所示。自2006年市外人口迁入达到高峰以来,惠州市人口净迁移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最近两年,惠表2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惠州市适度人口
25、容量Tab2 Moderate population capacity in Huizhou basedon main function positioning万方数据张鹏等: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州市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均为负值,可能与近年来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就业机会增多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升级使得劳动力需求减少造成大量内地人才回流有关。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外来人口往内地回流的趋势估计还将持续若干年。因此,估计在2030年前惠州市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年均净迁移率)不会超过7090。242三种假定情况下的惠州市户籍人口发展预测假定惠州市年均机械增长率为709,户籍人口
26、的自然增长率维持在841o。据此推算,惠州市2020年户籍人口为381万人,2025年为411万人,2030年为443万人(见表4,下同)。假定惠州市年均机械增长率为00,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维持在8410。据此推算,惠州市2020年户籍人表3 1990-2013年惠州市户籍人口机械变动情况Tab3 Mechanical population change with permanentresident population in Huizhou in 19902013注:篇幅有限,部分年份省略。下同。口将达到363万人,2025年为378万人,2030年为393万人。假定从2014年起每年从惠
27、州市迁出户籍的人口数量大于户籍迁入惠州市的人口数量,回流的比例保持在2013年的平均水平,即年均机械增长率为一411o,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仍然维持在8410。据此推算,惠州市2020年户籍人口将达到352万人,2025年为360万人,2030年为367万人。243惠州市外来人口发展预测在惠州的470万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只有343万人,有127万人口是未落户籍的外来人口,其中有9477万人办理了暂住登记,务工经商的从业人员占了外来人口总量的9351。1997-2013年全市暂住人口规模从3363万人发展到9477万人,年均增加约382万人。在2007年以前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受到金融危机的
28、影响,2008-201 1年暂住人口规模急剧萎缩,到2012年迅速恢复,2013年基本恢复到了原来的增长趋势线上。据此预测,全市暂住人口规模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别可达1215万人、1406万人和1597万人。244惠州市常住人口发展规模预测前述户籍人口稳定增长的情景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后两种情景有可能出现。在户籍迁入迁出平衡情景下,惠州市的常住人口规模预计在2015年约为486万人,2020年约为516万人,2025年约为550万人,2030年约为585万人。在外来人口回流情景下,惠州市的常住人口规模预计在2015年约为484万人,2020年约为506万人,2025年约为532
29、万人,2030年约为559万人。表4三种情景下的惠州市户籍人口发展预测Tab4 Population growth forecast of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in Huizhou under three scenarios万人注:篇幅有限,部分年份省略。163万方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8期3惠州市创建生态文明城市过程中的人口发展问题与原因分析31人口发展问题311 人口规模低于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度人口容量虽然惠州市2013年人口总量为470万稍微超过基于土地功能定位的适度人口容量。然而,惠州市未来常住人VI远远低于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度人
30、口容量89953万人。这意味着:一方面,惠州的城市化还有巨大潜力可挖;另一方面其主体功能很难真正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其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大打折扣,城市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调查发现,虽然惠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各种城市病依然非常突出。312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迁出多于迁入2013年常住人口中,有6600居住在城镇。其中有24025万人口居住在4个市区,占全市总人口的5112。但户籍在市区的人121只占户籍总人口的4043,将近60的户籍人口(20456万人)分布在3个县,由此可见,惠州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率。2013年从惠州市户籍
31、人口净迁出的有2137 3万人,其中3个郊县净迁出1172 5万人,4个市区净迁出0964 8万人。净迁出的户籍人口中有3129 0万人迁往省内珠三角其他城市,另外又有0991 7万人从省外迁入惠州,说明惠州在国内对内地人口还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在广东省内却是人口迁移流出地。依据现有的国家政策规定,暂住的外来人口很难公平地享受到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参与社会保障的意愿不强,非常不利于外来人口的市民化,也容易造成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对立,这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面l临的制度障碍。313人口红利优势明显,素质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人口年龄分布的年度统计数据,本文采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从年
32、龄结构看,0一14岁人口为80157 3万人,1564岁人口为341578 8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38104 1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7428,人口抚养比为3462,低于53,正处在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即“人口红利”期。从市内各区县的情况看,大多数区域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超过70,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还可以长期享受人口红利,但是龙门县的老龄化指数已经达到6303,人口抚养比达4972,接近人口机会窗口边界,很快就会越过“人口红利”期。但从受教育程度看,2010年全市6岁及其以上人口人164均受教育年限为907年,比全省平均水平(921年)少014年,在
33、21市排名第8位。但是2000年惠州市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797年),只比全省平均水平(806年)少009年,在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的排名下降了1位。可见,教育投资仍需大力加强。3,2原因简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首要的制约因素。生态文明城市不但受制于“无形之手”,也必须接受“有形之手”的调控。其次,城市具体规划不合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仍有冲突,导致老城区交通不畅,新城区缺乏人气。第三,户籍制度阻碍了流动人口的市民化,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进程。第四,社会保障不完善,城乡差异大,公平性缺失;自然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缺少资金建设一些自然景观。
34、第五,城市治理水平仍需提高,人口流动、路面交通、垃圾废物、各类污染等都需要有预案,防治结合。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稳步推进,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一规划一调整的动态机制,才有可能建设成功。4结论与建议本文构建了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框架:首先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确定土地功能及其主体功能,从而测算其人口承载力;然后比较当前和未来的人口发展状况,反馈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继而调整城市规划,动态地引导未来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基于土地功能定位的人口密度模型,按照粮食自给自足的标准来衡量,2013年惠州市的常住人口总量470万人稍微超载适度人口容量458万人,但是其户籍人
35、口只有343万人,表明人户分离严重,人口城镇化滞后土地城镇化。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测算结果表明,惠州市适度人口容量89953万人,目前远远达不到。在当前户籍制度下,仅仅依靠户籍人口的增长,未来也达不到适度人口容量的。即使借助于外来流动人口的补充,2030年常住人口也都达不到适度人口容量。如此就不利于城市功能的发挥,尤其是其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大打折扣,造成土地及其他资源浪费。即便当前惠州市人口达不到适度人口容量,大大小小的城市病依然存在。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必须基于人口承载力,走动态规划调控路子。创建有活力的人居环境、构建与生态相容的健康经济、促进社会公平与改善社会福利是生态
36、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政府必须科学规划城市发展,集约土地开发,使人口总量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宜。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民生改万方数据张鹏等: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善的关系引,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发展公共交通体系,提高教育、文化、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市应大胆突破户籍制度的藩篱,吸引外来流动人口安家落户,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市民的素质素养。大力改造城中村,加速城乡融合,降低楼房空置率,实现人的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真正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外迁生态调节区域的人口,以便生产和人文区域的人口集聚,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均衡发展。(编辑:王爱萍)参
37、考文献(References)1YANITSKY OSocial problems of Mans environmentJThe cityand ecology,1984(1):1742REGISTER R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ierfutureMBerkeley,CA:North Atlantic Books,1987:13433马世骏,王如松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19MA Shijun,WANG RusongSociety-economynature compound ecosystem
38、JJournal of ecology,1984(1):19 4王如松,刘建国生态库原理及其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2):2832WANG Rusong,LIU Jianguo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libra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urban ecologyJ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1988(2):28325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1720HUANG Guangyu,CHEN YongStudy onthe
39、concept of ecocity and its planning and designJCityplanning,1997(6):17206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0):1619SONGYongchang,QI Renhai,YOU Wenhui,et a1A study on indicessystem and assessment of criterion of ecocityJUrban environmentand urban ecology,1999(10):16197焦胜,曾光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J湖
40、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1):7590JIAO Sheng,ZENGGuangnaingStudy o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index system of ecocityplanning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edition),2004,31(1):75908马道明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8085MA Daoming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path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civil
41、ized cityJUrbandevelopment research,2009(10):80859李建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系统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1 1(1):3845LI JianzhongSystem thinking on construction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JJoumal of systems sciences,201 1(1):384510覃玲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7):110113QIN LinglingStudy onthe constructionand index system o
42、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JGuangxi socialsciences,201l(7):110一11311王如松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学术月刊,2007,39(7):511WANG RusengEcological safetyecologicaleconomicseco-citiesJAcademic monthly,2007,39(7):5一1112陈红霞土地集约利用背景下城市人121规模效益与经济规模效益的评价J地理研究,2012,31(10):18871894CHENHongxiaThe evaluation of urban populatio
43、n scale benefitseconomic benefi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nd intensive use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2,31(10):1887189413杨艳昭,封志明,赵延德,等中国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研究J地理研究,2013,32(9):166816781YANGYanzhao,FENG Zhiming,ZHAO Yande,et a1Coordinationbetween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ChinaJGeographi
44、cal research,2013,32(9):1668167814官锡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3(12):16GUANXiqiangOn the citizenization of immigrants from rural areas inChina based on Maslows demand theoryJReformationstrategy,2013(12):1-615田明农业转移人13空间流动与城市融入J人口研究,2013,37(4):4355TIAN Ming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45、mobility and urban integrationJPopulation research,2013,37(4):435516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12):4556XU ZhigangUrbanization,rural land system and migrantssocial security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5(12):455617韩枫城镇流动人13社会保障参保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京津冀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6(1):6167HAN Fen
46、g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rate of social securityparticipation of urban migrants:an analysis based on BeijingTi删inHebei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of migrantsJPopulationjournal,2016(1):616718杨期勇,黄南婷,杨云仙,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容量分析以江西省共青数字生态城为例J生态经济,32(11):165169,209YANG Qiyong,HUANG Nanting,YANGYunxian,et a1Study
47、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pacity in theconstruction of eco-city:taking Jiangxi Gongqing DigiEcoCity as allexampleJEcological economy,32(11):165169,20919陈以春城市适度人1:1规模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4):97104CHEN YichunAstudy on the scale of urban population:taking Wuhan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the
48、 postgraduate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Economics and Law,2013(4):9710420肖荣波,丁琛城市规划中人I=I空间分布模拟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6):13一18XIAO Rongbo,165万方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8期DING ChenThe research on simulation methods of popul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 in urban planning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21(6):131821匡耀求,黄宁生,李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