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高一作文_作文网.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0779096 上传时间:2022-04-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高一作文_作文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年《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高一作文_作文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高一作文_作文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高一作文_作文网.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高一作文_作文网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固步自封,固化为明日黄花。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长久而深远。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相识形

2、态的很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化的影响,发挥过严峻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消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足表现了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改变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

3、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苦。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很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并不是要

4、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行道不行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慈爱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慈爱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冷眼旁观。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看法。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

5、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当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志向的国度应当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供应一个平安,公允的自由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由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足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行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原委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

6、发富发贵,经常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似乎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主动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足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群

7、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意信誉,注意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相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看法: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依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藴含着深邃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8、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一般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道”这个颇带东方神奇主义的名词,它有时好像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呈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化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奇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肯定自由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见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意的肯定自由。

9、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志向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化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殊剧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才智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殊难能珍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

10、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斗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相识。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1)首句:“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1章)“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特别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

11、。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精确的自然动态。“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特别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行名”。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洁的6个字“道可道,特别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喜闻乐见的名句。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务时,你所做的其它事务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务

12、的推断是必需具有各种层次的阅历和高度才智。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洁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阅历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洁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依据阅历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涵依次,特殊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觉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涵是一件特别了不得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

13、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珍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宏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涵天地而存在。(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敬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斗争策略。(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在这一句话里,是很好玩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找寻这三样事务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

14、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务组织而成的事务,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从今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务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相互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最终,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视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

15、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确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确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务。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相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相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

16、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意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许多的说明更好,我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肯定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涵,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

17、至在当代仍旧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定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溢的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道德经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洁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洁的,仅仅是他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这也是道德经的宏大之所在!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才智,凝合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许久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

18、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写下厚重的一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经典。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才智。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闻,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即使是后来考古发掘

19、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应当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远。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近代西风东渐,东西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沟通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原委应当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索的重要问题。这里,笔者仅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经中“和谐”思想

20、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一、以“道”为核心的大战略思想1.老子“道”的核心涵义“道”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现代人一般依据西方哲学的概念,把“道”说明为“物质”、“精神”或“规律”。然而这些说明都不符合道德经的本义。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根本。“道”是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可道

21、”、“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道与德构成万物发生、发展的依据,而道又为德之本。张玉良:老子译解,第214页。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正确理解老子的全部思想。因此,道更为重要。2.老子“道”的本质特征老子在道德经第4章中总结了道的三种本质特征:即道冲、道渊和道湛。“道冲”是说,道“空虚”、“常无”,是一种虚空若无、不行感知、不行捉摸的东西。然而,它又“用之或不盈”,生成、畜养万物却永不穷竭。它“名天地之始”,以几近于无的精微小小而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道渊”是说,道深邃难测,而为万物本源。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天地万物之始;又“象帝之先”,先于所谓上帝神

22、人而存在,没有人知道它由何而来。“道湛”是说,道虽然如水之澄澈无物,但又真实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迎之不见其身,随之不见其后”,其迹几近于无,却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完全虚空。3.“道法自然”的涵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解”。道法自然,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所谓自然,即自然而自然,本身如此。道法自然,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令万物各按其本性发展,而不妄加干涉骚扰,不加主宰。也就是以不干涉及放任主义,任物随性发展。所谓物性各异,而道不弃物,道不弃人。不争、不有、不恃、不宰,即指道常无欲,故可名小,它无欲、无私、常能以清静

23、、无私寡欲,处下、抱柔守雌而自处。4.“无为”的涵义。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味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在于几近于零的无。回顾老子所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25章。可以看出,道周流不息,贯穿于天地万物,但终究要归根复命,“归于朴”,归于无。万物之运动终究要归根反本,而这一本正是“无”,因此人类之法道,亦应当“无为”也。通常人们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误会为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其实它的基本含义是对事物发展改变应因势利导,不容任何主观意志,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而用事。任法融:和谐世界,以道相通,载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22年版,第3页

24、。5.“弱者之道”尽显老子的战略真谛“弱”字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屡屡出现。如“柔弱胜刚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毅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等。道德经第76章、78章。其实老子所说的弱,并非本质上的弱,而是表面谋略性的弱,目的是胜强。刘庭华: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2022版,第5页。因此,立身处世、修身治国,假如要保持许久,则须要持柔弱之道,抛弃常人希望的表面的“强”、“大”、“贵”、“上”,践行“柔弱胜刚毅”的理念。在现实中,奉行贵柔守雌、不争处下、无私寡欲等不争主义原则。这是老子留给世

25、人行事做人的大思路、大战略。二、老子“道”的政治涵义从道德经的篇章可以看出,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践“道”,发挥“道”在现实政治中的无穷功用,从而给统治者自身和普罗大众带来许久的福利。所谓“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将自宾”。即是说,遵循“道”可以使一国社稷许久,并引来四方归附。在老子的思想中,国家的治理方式从高到低有四种等级,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行无为之政,以放任主义,任民众自由生计、自

26、由发展,以至于民众不能感知统治者的存在,而以为一切不过是他们自然而然所致。这种为政境界,即“太上,不知有之”,是老子所认为的最高等级的国家治理方式。这种法理方式要求,为政者能“为天下浑其心”、“以百姓心为心”,不妄逞一己之巧智和私欲,“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而令民众自由发展,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效果。其他的治国方式,如行仁义而令百姓赞誉、行严刑峻法而令百姓畏惧、行压迫而令百姓造反等,都等而下之。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