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一、尸骨堆出的成功俄罗斯国防部已于近日把苏军在二次大战中的绝大多数档案资料解密,斯大林时代公布的苏联在二次大战中的死亡人数是1000万人,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这个数字已经改为2700万人。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苏联当时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4200万人。很多苏军士兵死亡后,被苏方特地派人摘去军牌军徽。还有很多是没入军籍就死亡了的。连德国人也不理解苏联人的冲锋为什么会如此愚蠢,拿人群迎接子弹的冲锋,但是还是给德国人制造了麻烦。其实德意志士兵的战斗力和战斗志气特别高,远在苏军之上,但实在是苏联政府把大量的平民半强迫地变成士兵送上战场,用人海和血肉拦住了德国强大的斗争机器。1
2、亿人口的苏联却拥有几千万士兵,这相当与现在我国有6亿军队一样,苏联的动员程度和倾力程度可见一斑。二、斗争成败的根源是工业德国的人口和工业原本均不如苏联,但在进攻苏联之前,随着扩张,德国占据了欧洲大量的土地和工业区,也招纳了许多盟国,此时工业实力已经略在苏联之上,武器和军队的战斗力则占有肯定优势。但由于德国参谋部低估了苏联的预备役体制(上千万预备役士兵和较为完善的机制)和共产主义集权国家所能煽惑起的民众的反抗意志,所以在初期的巨大成功后产生轻敌,希特勒和部分将军因此战略决策失误,分兵三路去打高加索油田和列宁格勒,造成力气分散,三路(尤其是进攻莫斯科的中路)都未能形成快速突进,让苏联失去将一批批百
3、姓变为士兵的大后方,并刚好夺取苏联的武器工厂、矿山等斗争资源。日本拒绝马上夹击苏联后,远东地区的五十万精锐军队被调回西线,加上疯狂征召的几千万士兵用人海战术,最终拦住了分兵后的中路德军。由于苏联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巨量经济和武器救济,相当于武器制造工业实力翻了几番,加上苏联大部分工业东撤刚好,武器制造实力已经远远强于第三帝国,兵力总数也远胜。虽然即使是战前在役的正规士兵也远不如德军精锐,新征的士兵更是远逊,但凭借十倍的伤亡,不仅能顶住德军的进攻,还折耗了德军大量的精锐士兵和战略储备。随着新兵在战火中淘汰练习,战斗力渐渐与德军拉近,武器也越换越好,后期虽然苏军仍旧不及德军精锐,但二打一已经可操胜券
4、。虽然战斗素养优秀许多的德军用较少的兵力和坦克也能击败苏军,但每当击毁三辆苏军坦克,自己也会折损一辆,而在德军得到100台坦克补充的同时,苏军却能得到英美救济的一千台,甚至更多坦克的补充。当苏军武器的优势达到肯定程度后,德军拥有再高超的战斗实力和战斗意志,也已经无力回天,差距被越拉越大。三、历史真相的总结与剖析1、德军曾经有机会取胜,什么正义必胜的说法不过是成功者对自己的美化罢了,世界遵循的是丛林法则,狼吃掉羊没有什么正义地,爱好和平的正义的羊也并非必胜。假如德军取胜,希特勒就将是与亚历山大、凯撒齐名的大帝国的开创者,德意志也将成为能与罗马帝国一争短长的强大帝国,就如主流舆论不会去指责罗马帝国
5、的扩张一样,大部分人也会对德国的扩张表示宽容,甚至是敬佩和赞美。然而希特勒失败了,所以他成了其次个拿破仑。由于他屠杀犹太人,所以他的口碑还不如拿破仑。2、德国优秀的统帅曼施坦因曾写过一本叫做失去的成功的书,也认为假如当时假如德军不分兵,有很大机会彻底击垮苏联,失去后方的苏联将无法把大批平民变为士兵送上战场,流亡政府和国际救济的效果也将微乎其微,届时德国将建立起坚固的统治。既然五十万人的满清都能稳稳统治有九千万人口的汉族人,那三千万人口的德国为何就不能胜利统治一亿苏联人3、假如苏联垮了,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在陆地上阻挡几百万精锐德军的脚步除了美国能靠海军自保外,全世界唯恐都会落入轴心国之手。而海
6、军的关键是制空权,德国的空军本就特别强大,轴心国再拥有了全世界的资源,美国的沦陷也只是时间问题,整个世界的格局将会改写。或许到最终德日内哄,德国一统全球,早一步形成全球大融合,消退国界也未可知,如此倒是像秦统六国般,彻底消弭了战乱、国与国之间的无谓竞争,反倒有了主动意义了。4、都说历史是不能假设地,其实这纯粹是一句屁话。只能说历史不能由事后假设而变更,但不表示我们不行以去假设历史,不表示假设历史就是蠢人愚行,毫无意义。以史为镜而明得失,说得原来就是一种对历史的假设:假如不那么干,那就不会像某昏君一样亡国。于是我们在假设历史,并将真正的历史与假设后的历史对比后,总结了有指导意义的阅历教训,这便是
7、假设历史的正面价值。于是,让我们大胆地去假设历史吧。5、许多人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作为苏德斗争,甚至其次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其实没有捕获到历史的本质。早在1941年底,德军分兵三路,中路集群在莫斯科前无法接着形成摧枯拉朽的优势,从而让苏联得到喘息时间后,德国的战败就已经成为注定的事实了。终归在英美两个工业大国的支援下,同盟国的工业实力远远赛过轴心国,而苏联的人口又能轻易产生足够的兵源。所以其次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其实是莫斯科保卫战前德军兵分三路的那一刻,是希特勒的战略决策错误造就了同盟国的成功与辉煌。6、我国的历史书在提到苏德斗争时,不仅竭力鼓吹什么正义必胜之类的荒诞言论,更对美英等国对苏联浩大
8、的武器和财政救济只字不提,将成功一味归结于红军保家卫国的战斗热忱,这是不公正地。外因未必不如内因重要,现代斗争打的不是志气和人口,而是工业制造实力。美英的武器救济是苏联能顶住压力的重要因素,说重要性占据四五成也不为过。7、苏联红军与德国军队合作灭亡波兰后,在卡廷进行大屠杀,处死了两万多名波兰战俘。在攻占柏林,德国倒戈前后,苏联红军共强奸了两百万德国妇女。二战后苏联统治的东德人口失踪近千万,许多人至今怀疑是苏联进行了报复性人口灭杀。四、尾声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为轴心国翻案。只是看不惯许多不客观的历史学家和主流媒体所用的那种,用正义、民心这些飘渺东西去牵强说明历史的做法,把一切都泛政治化,似乎主观
9、意志可以超越客观现实占据主导地位一样。笔者希望能够尽量客观持正地去分析这场斗争胜败的真正缘由,让更多的人能了解那场斗争的真相,能从偏颇的政治误导中摆脱出来,形成一种踏实秉正的历史观。诚然,这种说法对宣扬反战,提倡和平有肯定负面的效果,可却同时又对一个社会形成务实、客观、诚信、实事求是的作风能产生主动的影响。笔者水平有限,见识难免有局限偏颇之处,若有错谬,还望方家看在笔者秉心公正,有志气去用客观的看法分析问题的份上,加以宽宥,且能不吝指正。五、苏联人力优势体现的关键这段是转引来地,思路侧重与笔者有所不同,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处。结合起来看,能对苏德斗争的输赢本质有更深化的认知。苏联在人力方面真正的优
10、势,其实不是总量优势,而是效率优势。在总量方面,苏联的确对德国占到2:1以上的优势,但是加上仆从国的抵消和战损比的劣势,苏联在42年下半年的时候,实际在人力总量方面的优势,实际曾一度消逝但实际不是这样算的,问题没那么简洁当时苏联人力被占据土人力乘以战损比,实际小于德国+仆从国人力。但这时苏联的另一个人力优势显现了出来效率。由于苏联在人力动员效率上占优,使他可以比德国先一步达到人力利用的峰值。简洁来看,这就好比两支等长的蜡烛,苏联这支烧的旺,一时之间会占得光明,而德国那支旺起来比较的慢,一段时间内会显得暗淡,但却可以烧的更久。但问题比这略微困难一些:此时的苏联的一部分人力就像被锁进了箱子,但总量
11、尚在。而一旦另一部分人力(尚存的大部分)一旦领先旺盛起来,就应当努力去解放被锁住的那部分人力,使旺盛期延长,甚至增长。反之,一旦旺盛的燃烧达不到解放被困人力的作用,那么苏联的人力就会盛极而衰,在绽放出一抹绚丽的辉煌之后,最终黯淡下去。看来,在动员率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只要能够阻挡住苏联的这一抹辉煌,就可以将苏联的人力优势耗尽。惋惜,德国原本曾有机会做到这一点,却没有这么去做。他在明知自身的动员速率低于对手的状况下,在自身尚未达到峰值之前,迫于西线形势的压力,草率的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这就为苏联发挥其效率优势供应了变利,这一战,是在德军尚未达到动员峰值的状况下发动的(德国的动员峰值是43年下-44
12、年中,此时尚未完成后备军的编练,只是在东线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已);而苏军则凭借效率优势,达到了斗争期间的峰值(这个峰值始终到斗争结束前,才被占据了整个欧洲东部的苏军所超于,即使是44-45年初大获全胜的苏军,也无法在规模上和43年中的苏军相比)。于是,一个尚处在动员途中的德军就被一个已达到动员峰值的苏军大败了,虽然苏军在会战中付出了远比德军更大的代价,但他随即就获得了解放领土上浩大人力的补充苏联浩大的人力优势最终被松绑了。至43年末,这个数字达到430万,略等于同期苏军的损失总数,使其可以接着维持其强大(加上其中的可复原损失,优势还将扩大)现在,苏军这支蜡烛不仅可以光明的燃烧,而且可以持续的燃
13、烧了。而反观德军,虽然他的人力尚未彻底利用,却已经丢失了彻底利用的机会了他将来不及达到自己的动员峰值,更不行能和可持续获得补充的苏军相比较,只能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添油,来尽可能的维持军队实力。这时候,唯一可以支撑德国的,是他尚有数百万人力可供利用,尚有浩大的军工潜力可供开发但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盟军的登陆彻底断送了德国细水长流式的人力模式,现在,德国这支蜡烛不仅没有对手光明,而且也不行能比对手烧的许久了,因为他将被迫在另一头再点起一个火苗。这两团火苗将同时燃烧这支并不光明的蜡烛,并将其彻底耗尽。雪上加霜的是,在西边另点燃一头之后,原先东线一头的蜡烛起先被苏军一截一截的大块剪掉,一进步缩短了蜡烛的寿命,如此往复,不足一年这支新点起一头的蜡烛,就被彻底熬干了。假如说,德国这支蜡烛曾有过一次比东线那个对手燃烧更久的机会的话,那只能是在42年-43年之间这段时间,可是,这两次机会最终被德国人自己给断送了,一次是在冬季的伏尔加河畔,另一次是在夏季的俄罗斯西部草原。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