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训练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训练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训练题一、单选题1. 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统治时期)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得以普遍种植,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原因?( )A. 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B. 科学技术水平大大提高C. 长期战乱,人口锐减D. 康乾盛世人口激增2. 以下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曾经出现过的盛世景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开元盛世A. B. C. D. 3. 表中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年代耕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年)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6078430雍正二年(1724
2、年)6837914乾隆三十一(1766年)7414495A. 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B. 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C.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D. 曲辕犁、筒车开始使用4. 清乾隆十年,全国人口约1.7亿人,到乾隆五十年约2.9亿人。对此,朝廷要求广种甘薯等高产作物。可见,朝廷的这一举措是为了( )A. 促进商业繁荣B. 发展手工业C. 缓解人口压力D. 抑制土地兼并5. 清朝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徽商是指()A. 山西商人组成的商帮B. 安徽商人组成的商帮C.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商帮D. 福建商人组成的商帮6.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
3、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A. 三国时期B. 隋唐时期C. 五代十国时期D. 明清时期7. 公元1713年,康熙帝对北京的永定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得旧河两岸的“斥卤”变为膏腴良田。另外,雍正时期修筑江浙海塘的举措也是有效保护农田的典范水利工程。以上内容反映了( )A. 封建统治者重视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B. 封建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工程C. 封建统治者设置了兴修水利工程的专门机构D. 水利工程的维修使粮食产量显著提高8. 下图是清朝年画新正逛厂甸,年画中的厂甸位于北京外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成交易市场。该图
4、反映的风貌是( )A. 农产品投入市场B. 商帮形成C. 白银广泛使用D. 商业繁荣9. 走西口等电视剧反映了明清时期涌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他们艰辛创业,足迹遍及全国,还远至海外,加强了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他们”中有名的是( )A. 黔商与晋商B. 徽商与黔商C. 浙商与徽商D. 晋商与徽商10. 下图是雍正登基以前,让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的耕织图中的一幅。雍正版耕织图的特别之处在于, 农夫、蚕妇都被画成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和他的福晋与侧福晋的容貌。耕织图反映了( )A. 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 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产生C. 开垦荒田缓解了人口压力D. 稻、麦复种技术得到了推广11. 清朝
5、前期,一些市镇发展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商业较为发达B. 著名商帮开始出现C. 人口快速增长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2. 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一现象出现在()A. 隋唐时期B. 清朝中期C. 两宋时期D. 明朝中期13.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这种现象( )A. 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B. 得益于阶级矛盾的消除C
6、. 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 导致耕地面积迅速减少14. “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材料反映了清朝哪一行业的盛况( )A. 制瓷业B. 冶炼业C. 制茶叶D. 纺织业15. 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商业的繁荣,也反映了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 徽商、晋商B. 苏商、晋商C. 徽商、浙商D. 苏商、浙商二、材料解析题16.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家庭手工业、商业发展作为农业的辅助。阅读材料
7、,回答问题。材料一:时间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西周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战国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材料二:明朝中后期,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农民的生存能力得到增强。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
8、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清朝)集镇作为农村市场的实体,它的交易内容必然要受到所在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制约,投入市场的商品类别有:小农经济的剩余产品;农村多种经营直接向市场提供的农、副业产品;农村经营专业化产品。一个地区,有较多的农户,专门(或主要)经营某一项农副业产品的生产这就形成了一批以集散本地大宗商品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性集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9、(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及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分析其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指出集镇交易内容的类别,并写出交易内容受到什么因素的制约?17. 经济发展史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不断走向繁荣。材料一:ABCD四幅图片。 (1)读材料一中4幅图片,完成下列内容。唐代农业工具 A. B. 宋代手工业部门 C. D.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出自宋朝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2)“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表明宋朝哪个地域成为全国
10、丰饶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材料三:(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明清时期出现了哪两大有名商帮?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的记载,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抵达南宋各贸易港口,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
11、材料二永乐三年( 1405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由于操劳过度,从东非返航到印度古里时,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清高宗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 -以上材料皆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了宋朝对外贸易有何特点?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宋朝政府在沿海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2) 材料二所描述的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3) 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开始实行什么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2、清朝下令关闭港囗只留下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当时管理对外事物的特许机构是什么?(4) 当下我国正在全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该项是明朝末期,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B.清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故排除B。C.清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长,该项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特征,故排除C。D.番薯等农作物的引进,刺激了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的增加,为人口的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符合题意。故选D。2.【答案】B【解析】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
13、荒凉的景象。文帝、景帝在位时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他们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末,清朝一度经济繁荣,国力繁盛,出现盛世景象,史称康乾盛世。从明中期到清初,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
14、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符合题意。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盛世的相关史实。注意准确把握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开元盛世。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3.【答案】A【解析】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清朝一统全国后,社会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到乾隆帝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据题干框表信息可知,清朝耕地面积增加。清朝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A符合题意。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
15、展。清朝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解答本题要把握清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应对人口增长的措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朝廷要求广种甘薯等高产作物。可见,朝廷这一举措是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故选C。5.【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帮,要求识记重要史实。【解答】C.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徽商是指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商帮。故C正确。AB.两项所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B错误。D.本
16、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故选C。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丝织业等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选项D正确;三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还没有出现这一现象。选项ABC错误。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的相关史实。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农业发展的具体原因。题干叙述了两位皇帝修筑水利工程的具体措施,说明了统治者对水利工程的重视。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时期商业的发展。题干材料强调了“
17、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形成交易市场”,这反映出当时商业的繁荣。9.【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有名的是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与晋商相匹敌的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故选D。10.【答案】A【解析】从题干信息“农夫、蚕妇都被画成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和他的福晋与侧福晋的容貌”并联系所学可知,耕织图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选A。11.【答案】A【解析】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18、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故选A。1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代农业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B.到了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选B。13.【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前期人口增加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
19、的措施,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故A正确。B.阶级矛盾无法消除,只能缓和,故排除B。C.题干未涉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故排除C。D.人口的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而非耕地面积迅速减少,故排除D。故选A。14.【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依据“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可知,反映的是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说明景德镇民营制瓷手工业较发达,故A项正确。BCD.三项所述均与“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不符。故
20、选A。15.【答案】A【解析】【分析】考查徽商和晋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依据“明清时期”“商帮” , 由此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题干江南新安在安徽,江北山右指山西。故明清时期“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徽商和晋商。故A正确。B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选A。16.【答案】(1)变化: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经营方式由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农业技术进步,而且精耕细作普遍推行。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2)表现:高产作物的引进;突破了自
21、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影响:推动了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3)类别:小农经济的剩余产品;农村多种经营直接向市场提供的农、副业产品;农村经营专业化产品。制约:所在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解析】(1)本题考查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变化及农业生产及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依据材料一的可知,变化是由原始耒耜发展为先进的铁农具、牛耕,农具的种类、功能越分越细,农用动力由人力向人力畜力结合发展,用牛犁耕的技术发展进步。耒耜是在原
22、始社会时期出现的,铁农具、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翔,影响: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发展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2)本题考查明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明朝中后期,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农民的生存能力得到增强。”可知,明代农业发展的表现:高产作物的引进;依据“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可知,体现了明代农业发展突破了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依据“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
23、经济作物。”可知,体现了明代农业发展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依据“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可知,体现了明代农业发展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依据“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可知,体现了明代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获得发展。影响: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3)本题考查清朝集镇交易内容的类别及制约因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三“投入市场的商品类别有:
24、小农经济的剩余产品;农村多种经营直接向市场提供的农、副业产品;农村经营专业化产品。”可知,清朝集镇交易内容的类别:小农经济的剩余产品;农村多种经营直接向市场提供的农、副业产品;农村经营专业化产品。制约:依据“一个地区,有较多的农户,专门(或主要)经营某一项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可知,集镇交易内容受到所在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制约。17.【答案】(1) A.曲辕犁 B.筒车 C.制瓷业 D.造船业。(2)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或者经济重心由北方南移到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3)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工商业市镇、商业网等。徽商、晋商。【解析】(1)本题考查唐代的
25、农业和宋代手工艺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识图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读材料一中的图片可以知道:AB分别是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CD为宋代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2)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知识点,要求具备阅读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苏湖”指苏州和湖州,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表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依据材料“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这说明那时政府的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 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3)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要求具备阅读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
26、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可以知道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工商业市镇、商业网等。明清时期出现了徽商和晋商两大有名商帮。18.【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的记载,当时来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来,十月以后陆续起航回国。南宋商人去海外贸易的国家达二十多个”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对外贸易往来频繁;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宋朝政府在沿海港口设立了市司。、 (2)根据材料“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27、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3)据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清高宗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是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清朝下令关闭港囗只留下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当时管理对外事物的特许机构是
28、广州十三行。 (4)据材料一、二到材料三对外交往的变化,并结合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可知,得到的启示是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要善于吸收外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 (1)特点: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对外贸易往来频繁;机构:市舶司。 (2)事件:郑和下西洋;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3)政策:闭关政策;后果: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机构:广州十三行。 (4)看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要善于吸收外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国家的发展。【小题2】【小题3】【小题4】【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第23页,共!Undefined Bookmark,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