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DNA的结构和复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0632313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教案:DNA的结构和复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中生物教案:DNA的结构和复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教案:DNA的结构和复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教案:DNA的结构和复制.doc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生物教案:DNA的结构和复制 教案通常包括教材简析、教学目的、教学预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步骤,下文为您提供的是教案“高中生物教案: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内容! 一、三维目标 1、能说出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2、能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3、能说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能概述DNA分子复制的时间、场所、过程、特点和意义 5、通过构建概念图,有利于培育学生构建学问网络能力。 6、通过课堂的技能训练,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7、认同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8、通过师生互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能规范和精确描述专业术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分

2、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复制的条件和特点 2、教学难点: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相关计算 半保存复制应用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四、教具预备:ppT课件 五、教学课时:1课时 F132.cOM更多教案小编推举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1、学习目标 说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看学问经纬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导自主预习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 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 界条件的剧烈转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

3、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 渐渐被 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 和 演替。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 了演替。如 、 、 或 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经过漫长而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灌木阶 段 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 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到达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 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

4、,使另一些生物种群 了,经过一段 时间,最终使群落到达一个 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在适合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 阶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 或 阶 段,而不能最终演替为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经常会转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 和 ,破坏阻挡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进展 和 、 、 的关系,走可持续进展的道路,我 国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 宏大生态工程, 保持好生态环境。 【自我校对】 1.动态 另一个群落 2.初生演替

5、 次生演替 沙丘 火山岩 冰 川泥 光裸岩地 3.地衣 苔藓 草本植物 森林 4.消灭 兴起 相对稳定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5.速度 方向 6.人口 资源 环境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退牧还草 “学互动探究 探究: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是什么?群落演替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群落演替过程是外界环境与群落内部环境不断改变、互相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2.群落演替的缘由有哪些? 环境不断改变,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

6、殖、迁徙。 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转变。 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改变。 人类活动的干扰。 3.演替的类型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分? 提示: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其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又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存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

7、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分在于原来有没有植被或植被被破坏后土壤条件是否保存。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要经受更长的时间,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环境一般比较肥沃,原有的群落被破坏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等。 4.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什么?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提示:(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加以掌握,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根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经典回眸】 1.(2022海

8、南单科,24)关于群落演替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改变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改变,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改变;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 答案 D 2.(2022重庆模拟)近年来我省某地较多的耕地缺少劳力无人耕种,长期以往,这些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随着气候变迁,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也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9、 ) A.弃耕耕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不存在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结构都将渐渐冗杂,养分级的数目都将会增加 D.与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弃耕耕地形成森林所需的时间较短 【解析】 弃耕农田上原有的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属于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没有土壤条件,属于初生演替。随时间的推移,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中的物种种类都将渐渐增加,养分结构都将渐渐冗杂化,养分级的数目都将增加,所以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只是初生演替的竞争现象不明显。次生演

10、替已有土壤条件,所以形成森林更简单、所需的时间短。 答案 B 【变式训练】 1.(2022安徽卷)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密,风景优美。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表达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根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肯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取决于各类生物的生态位。 高中生物说课稿:生物的分类 课程介绍: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

11、类涉及的学问面很广,特殊是对形态学学问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依据肯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把握生物分类的具体学问和技能,转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把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日我说课的内容。盼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教材分析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

12、“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2、 重点、难点确实定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依据肯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把握分类的思想方法。3、 课时的支配由于本节课涉及的学问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

1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教学目标确实定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学问水平,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学问目标: 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2、 能力目标: 尝试依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进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3、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喜爱大自然、喜爱动物的情感。如何到达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学问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

14、,强化学生的认识。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洁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依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根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依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依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进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看,培育学生喜爱大自然、喜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把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加,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

15、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好玩,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依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加,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转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纳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帮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纳了观看法、演示法、商量法、实践法等多种

16、教学方法,主动探究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气氛中,去主动探求学问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表达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学习方法“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学问,更是为了“会学学问。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育。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看、阅读、思索、分析、商量、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1、 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

17、名称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识的动物入手,通过精致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留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气氛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2、 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a.处理:介绍科学家依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组织学生商量,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情愿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洁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依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18、并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3、 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a.处理:介绍依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很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依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组织学生分小组商量,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邀请:你情愿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b.

19、优点:通过填写表格,进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依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好玩,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加,又更好的把握了学问。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高中生物教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这篇高中生物教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生物教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目标 一、学问方面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4、理解蒸腾作用

20、及其对植物的作用。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二、能力方面1、通过细胞质壁分别和复原的试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育其分析试验的能力。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育学生讨论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三、情感、看法、价值观方面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添学生关怀、自觉爱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解并描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学问内容。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

2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1渗透作用的概念。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大。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

22、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然后支配学生做试验九、观看植物细胞质壁分别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确实是一个渗透系统。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一条途径是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向里渗入,最终进入导管。2教材接着又简洁介绍了水分如何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在值物体内的运输、以及少部分水被植物体利用和大部分水通过蒸腾

23、作用散失掉的状况3、本节的最终教材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简要讲解并描述了合理灌溉的原理和应用。教法建议1、引言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实行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爱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较深的体会。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生疏,因此

24、,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缺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用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教学内容。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这是本节的难点。教师肯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商量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在渗透作用中,水分子总是从密度高的一侧更多地向密度低的一侧运动,由于在细胞中水是溶液的溶剂,因此从溶液的角度来说,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更多地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对此学生的理解不易明

25、白,应留意解释清晰。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而细胞膜是半透性的选择透过性,二者在通透性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渗透作用的影响、对植物细胞质壁分别的产生,都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解。2引导学生商量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在搞清晰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方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肯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肯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

26、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3学生做试验九、观看植物细胞质壁分别与复原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试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鼓舞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或自己的试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试验九进行比较。之后,学生做试验九,试验结束后,依据试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别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别的复原等问题。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学生可能在初

27、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教学可实行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学问点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 第四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重点】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大体过程;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教学难点 】渗透作用的原理【课时支配】授课1课时,

28、试验1课时【教学手段】挂图、多媒体课件、试验【教学过程 】1、引言课前可预备两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浇清水,一株浇浓盐水,以备上课学生观看之用;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实行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爱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爱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也会较深的体会。学生商量水资源方面的资料,同时观看两株天竺葵的生长异同,从而引入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学习。植物的水分代谢包

29、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生疏,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缺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方,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结构吗?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这些通道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吗?水在植物体内都可以参加哪些生理功能?植物体内水分是如何散失的?你了解蒸腾作用吗?这个生理过程对植物体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用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难点内容。在向

30、学生介绍植物的吸胀吸水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供学生商量:同样枯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大豆种子和玉米粒相比,你认为哪种籽粒膨胀幅度更大?为什么?枯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后,它们的细胞是采纳吸胀的方式来吸水的,即大豆和玉米中的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这些物质吸水引起的。而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能力是不一样的,其吸水能力的顺序由大到小为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而大豆种子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蛋白质,而玉米粒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淀粉,且它们的细胞壁中都含纤维素。因此豆类种子的吸胀现象就比谷物的种粒明显。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向学生介绍植物吸水最主要的方式,

31、即渗透吸水。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教师肯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商量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让学生特殊留意渗透模型装置所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并向学生说明,这种膜的特点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很难通过。学生在观看试验现象的同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索:同学们已经观看到,漏斗中的蔗糖液面会高于烧杯中清水的液面,此时蔗糖液的上升是逆重力方向上升的,而且长颈漏斗的管径又不是很细,所以排除了毛细现象的缘由,请你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蔗糖液会逆着重力方向上升?假如把蒙住长颈漏斗的半透膜,换成全透性纱布,你认为

32、蔗糖液面会上升吗?使学生得出半透膜的存在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关键。假如在烧杯中也放入与长颈漏斗中的相同的蔗糖液,你认为长颈漏斗中的蔗糖液还会上升吗?使学生得出浓度差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另一重要条件假如把这个渗透装置再放置下去,漏斗中的液面会不断持续上升吗?为什么?使学生理解渗透压这一概念通过以上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大;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一是有半透膜的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水分渗透的趋势是:水分子由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渗透。2引导学生商量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在搞清晰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方根尖成熟区表皮

33、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肯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肯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3学生做试验九、观看植物细胞质壁分别与复原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试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或“假如将成熟

34、的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或低于细胞液浓度的水溶液中,这个细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鼓舞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试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试验九进行比较,商量:书上的试验设计好在呢?自己的试验设计好在呢?自己的试验设计中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良?鼓舞学生大胆地提出对试验九的假设之后,学生做试验九,试验结束后,依据试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别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别的复原?试验结束后,教师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商量,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比方教师可以问:植物细胞质壁分别及其复原的试验为什么可作为鉴别细胞死活的根据?通过分析渗透装置中发生的渗透

35、吸水现象,应当能得出以下的结论:作为一个渗透系统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两溶液系统间肯定有半透膜隔开;其二,两溶液系统间肯定要存在浓度差。植物细胞质壁分别及其复原试验分析通过对植物质壁分别及其复原试验的分析,应当得出这个结论: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因为植物细胞满足渗透系统成立的两个条件,其一,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合称原生质层,而完好的有生理功能的膜结构是选择透过性的,因此原生质层就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此处要请学生留意,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是有区分的。半透膜的透性是由半透膜上的孔隙大小确定的,即分子直径大于膜孔隙的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只有分子直径小于膜孔隙的物质才能通过,因此半透膜

36、是一种物理膜;而选择透过性膜的透性是由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膜上蛋白载体共同确定的,当然大分子物质是不能过膜的,但何种小分子物质过膜是受到严格选择的,不单纯由该物质的分子直径而定,因此细胞的膜结构是生物膜。 其二,植物细胞液泡中有细胞液,植物细胞外是环境溶液,它们之间被原生层这个半透膜隔开,且这两种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其细胞中的膜结构也会随之解体,变得不完好,这样植物细胞作为渗透系统的第一个条件也就没有了,质壁分别也就不会发生。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请学生想一想,假如把植物细胞放在高浓度的尿素溶液中,此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提示一下,蔗糖是不能通过膜结构的,而尿素的过

37、膜方式为自由扩大。想到了吗,植物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液中时,因为蔗糖不能过膜,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总会有浓度差,植物细胞会不断失水而发生质壁分别,除非把外界溶液换成清水,才可能出现质壁分别复原现象;而当植物细胞在高浓度尿素溶液中时,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会有浓度差,植物细胞会不断失水而发生质壁分别,但因为尿素可过膜,随着尿素不断进入植物细胞,两种液体之间的浓度差会消失,此时就是不把外界溶液换成清水,也可能出现质壁分别复原现象。其实这个简洁的试验还可证明许多生物学事实,有必要向学生提一下。如可证明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细胞膜的伸缩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细胞得失水分与浓度差的关系,

38、甚至可以定量地测定出细胞液的浓度,可以请学生琢磨一下。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学生可能在初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这部分教学可在引导学生分析蒸腾途径、蒸腾方式以及与水分吸收和运输的关系后,使学生理解蒸腾作用是植物体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也是植物体水分的利用和散失的主要方式。有时间的话,教师让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强弱在肯定程度上可反映植物水分代谢状况,可以推断植物对水分的利用

39、效率。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与影响蒸腾作用有关。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教学可实行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学问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测定蒸腾作用强度【试验目的】学习用一般托盘天平快速测定蒸腾作用强度的方法【试验原理】植物在肯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或单位鲜重散失的水量,称为蒸腾强度,单位一般用克/小时平方米或克/小时100克鲜重来表示。测定植物蒸腾作用强度的基本思路是:测定植物整体或部分在蒸腾过程中重量的损失,从而推断蒸腾作用强度的大小。植物蒸腾失水,重量减轻,故可用托盘天平称量肯定时间内植物的失水量,以表示蒸腾强度。这

40、种方法的特点是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测定。因枝叶离开母体后,短时间内在生理上没有明显的改变,故所求得的蒸腾强度与实际状况近似。【试验材料和用具】托盘天平、枝剪、植物体【试验步骤】 将天平调零后,放置在距被测植物较近且平稳处。在被测植株上选一枝条,重约20克左右。在枝的基部缠一线以便悬挂,然后剪下马上用托盘天平称重,并计算蒸腾强度。蒸腾强度=蒸腾水量(mg)/组织鲜重(g)60/测定时间(min)测定不同时间晨、午、晚,不同部位上、中、下,不同环境,不同植物种类的蒸腾强度,并加以解释。 鉴定植物细胞的死活【试验目的】学习用质壁分别法和用活体染色法鉴定细胞死活【试验原理】活细胞与死细胞在性质上有很多差

41、异,特殊是通透性的改变最为明显。活细胞的原生质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死细胞则为全透性。选择透过性是质壁分别的先决条件。因此能发生质壁分别的细胞就表示是活的,不能发生质壁分别的细胞则说明是死的。 死活细胞间不仅通透性不同,而pH值等状况也不同,它们对某些染料的反应明显不同。某些染料能在活细胞的细胞液中积累,但不能染活的原生质;另一方面,这些染料可使死细胞的原生质染色,但不积累于液泡。所以可依据某些染料活体染色的状况来鉴定细胞死活。 【试验材料和用具】 洋葱及其它植物材料、酒精灯、显微镜、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1M蔗糖、0.01%中性红溶液等。【试验步骤】 1、用质壁分别的方法鉴定细胞的死活。撕

42、洋葱表皮细胞滴加IM蔗糖中,在显微镜下观看。细胞很快发生质壁分别,这就是细胞活着的证据。另把制取的同样制片,用冷冻、加热、枯燥、酒精浸泡等方法将它们的细胞杀死,然后取代上述活材料,做质壁分别试验,结果看到已死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别现象。用尿素、硝酸钾、氯化钙溶液等来代替蔗糖,能快速鉴定细胞的死活。2、用活体染色的方法的鉴定细胞的死活。取洋葱或其它材料,用镊子撕下表皮如表皮不易撕下,也可在水中用锐利的刀片轻轻刮去多余部分,或用刀片做成切片若干,将表皮或切片浸入中性红溶液中,放置5-10分钟最出用清水浸洗后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看。活细胞一般在液泡内染成红色至紫色,原生质不染色,死细

43、胞常呈橙红色,原生质和细胞核被染色。撕破的细胞,只剩细胞壁时,呈淡红色或淡紫色。为进一步鉴别细胞的死活,可把玻片上的水溶液吸去,滴一滴1M蔗糖溶液,便可观看到活细胞能发生质壁分别,死细胞及空细胞都有没有这种现象。可用加热、冷冻或其它方法杀死植物组织,然后用上面所述方法进行处理,比较与活组织有何不同。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三篇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预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小编整理了高中生物教案模板三篇,盼望对你有关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案模板 第一节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B) 板 书 教学过程 (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几种方式: (1)自

44、由扩大: 特点: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动运输: 特点: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意义:(略) 2.细胞膜的生理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亲密相关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讲解并描述:科学家经讨论发觉,细胞膜有多种生理功能。比方说,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与四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就必需不断地与四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必需通过细胞的“门户细

45、胞膜来完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是通过自由扩大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的,而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首先,我们学习一种比较简洁的运输方式。 (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扩大活动图板,对比活动图板作简要说明:图中黄色表示细胞膜,红色球状物表示某物质。红色球状物多的部分为膜外,少的部分为膜内。接着教师演示红色球状物不断由膜外通过膜进入到膜内的状况。) 提问:假如红色球状物的多少代表某种物质浓度大小的话,那么,这物质进入细胞是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还是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运输? (回答:略。) 讲解并描述:对了,是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

46、中,不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上边这种运输方式叫做自由扩大。自由扩大相对于主动运输来说,又叫做被动运输。符合这种方式运输的物质仅限于小分子物质。 另外,还有一些物质在进入细胞时,不同于自由扩大方式,例如:轮藻细胞中的K+浓度比它所生存的环境中K+ 多63倍,海带细胞中的I- 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红细胞中的K+比血浆高30偌,而红细胞中的Na+ 浓度却是血浆中Na+ 的浓度的1/6。由此可见,以上细胞具有不断积累K+、I-的能力和运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内外的Na+、K+、I-到达平衡。上述这些物质是怎样进行运输的呢?(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动运输活动图板,在做简要说明后演示物

47、质由膜外进入到膜内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进行观看和思索。) 提问:上述这种运输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回答:略。) 讲解并描述:当物质通过细胞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时,就像物体沿斜坡上移一样,必需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对上述Na+、K+、I-等物质的运输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来供给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主动运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是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提问: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在生物学上有什么意义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商量,最终请一位同学回答,略。) 讲解并描述:由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运输方式可以看出,细胞膜可以让O2、CO2

48、、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具有选择性 讲解并描述:对,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关于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小字部分。 小结:今日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细胞结构与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统一的,尤其是物质出入细胞膜时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对于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依据今日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 出入细胞物质举例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高、低 是否需载体蛋白质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甘油 进入红

49、细胞的K+光合作用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一、学问方面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觉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把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分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学问,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别试验,初步训练学生的试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试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商量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