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388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2 美学论坛 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文 /葛华东 “ 艺术鉴赏 ” 是对各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完整的动态审美过程和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复杂 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其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 美升华各有特点,缺一不可,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呈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特征。 艺术鉴赏,即鉴赏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戏 剧、文学、影视、曲艺、舞蹈等等,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 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鉴赏 ” 与 “ 欣赏 ” 语义相近,但有所区别,它在程度上更甚于欣赏,是鉴 赏主体(人)对艺术作品感觉、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对作品的 认识实现从

2、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它同时是人类的审美再创 造活动。其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而又动态的过程,阶段性与层 次性是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基于此种特点,审美过程通常被 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等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 段各具特点,相互影响。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观众是否具有专业知识,总免不 了评头论足一番,以个人喜好对作品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很大 程度上是 “ 下意识 ” 的。 “ 下意识 ” 在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界定,即 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心 理活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审美直觉。据此,便可解释什么是 “ 审美直觉 ” 。“ 审美直觉 ” 即人

3、类在艺术鉴赏中对艺术作品快速 把握与领悟,暂忘一切,专心致志,将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直观性和直接性是审美直觉的两个主要特点。我们鉴赏艺 术作品时身临其境,将身心投入其中,获取直观的美感愉悦及 艺术享受,即是审美直觉的直观性。亲身体验是鉴赏艺术作品 的唯一途径,就像我们看过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画册,仍会不顾 一切地通宵排队去看原作展览一样,作品本身所带来的震撼是 其他任 何东西无法比拟的,印刷品、视频、他人的转述均无法 替代亲眼所见的真实美感,所谓 “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 。当然, 直接性也有直观性的一些特点,但更为感性,不需要逻辑判断 或理性思维,瞬间理解或领悟,人们常说的 “ 豁然开朗,

4、茅塞 顿开 ” 均有此意。其实,人们为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 动并非一定要理解其主旨或深刻内涵,人们通过对色彩、音乐、 舞蹈等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得到美感,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了 积极作用。审美直觉除了上述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称为 “ 通 感 ” 的高级阶段。 “ 通感 ” 是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的 互相交融,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宄其产生原因,学术 界莫衷一是,但无人否认通感的存在。事实上,艺术鉴赏中的 审美直觉是多种心理因素作用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人的审 美直觉并非与生倶来,后天的教育和艺术实践对培养审美直觉 能力起很大作用。未成年人欣赏艺术作品很有限,审美直觉能 力一般不强

5、,只有在成年以后接受相当教育和艺术熏陶后,才 会以审美直觉来欣赏艺术。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的主体是人,审美体验是心理活动处于主动状态 的人反作用于艺术作品而体现的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大文豪鲁迅先生对此颇有 见地,他指出: “ 文学虽然有普遍性, 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 就失去了效力。 ”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 高峰体验 ” 的观点, 阐述他所理解的审美体验: “ 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 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 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 ” 马斯洛 认为,“ 高峰体验 ”

6、几乎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但最易发 生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体验的丰富、深 刻程度决定了心灵震撼的强烈、深沉程度,并最终影响所获得 的审美愉悦是否更 为高级。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包含注 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要素的心理机制互 相作用的过程,诸多要素互相影响、作用与渗透,关系微妙而 复杂,共同构成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些要素分别出现 在审美体验的各个不同阶段,增强了审美体验的深度,扩大了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7、http:/ 美学论坛 _ 23 审美体验的外延。 其一, “ 注意 ” 和感知。 “ 注意 ”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 向和集中,其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的实质就是一种 选择性,即从众多事物中把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挑选出来;集 中性则不然,集中性是在选择的事物上集中主体的全部心理要 素。 “ 注意 ” 有 “ 关注、留意 ” 的意思,能使人在短期内集中清 晰地反映某个特定事物而撇开其他事物。这种注意力源自其生 理基础,生理作用促使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趋于稳 定。对于 “ 注意 ” ,心理学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将其产生的原 因归纳为两个,即主、客观两个原因。客观原因是刺激物的特

8、点,主观原因是主体的心理状态。 “ 注意 ” 在艺术鉴赏中有重要 的作用,主要是 “ 心理距离 ” 与 “ 稳定性 ” 。 “ 心理距离 ” 最早出 自英国心理学家布洛的 “ 距离说 ” ,布洛认为审美感受产生的原 因是主体对客体保持 “ 心理距离 ” ,毫不掺杂任何实用或功利思 想,以纯粹的审美心境欣赏事物。 “ 心理距离 ” 不是一种艰深和 抽象的心理学现象,人们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解 释何谓心理距离。譬如时下热播的一些电视剧,题材和艺 术手 法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和观众的生存状态,某些人物的塑造极具 时代性和代表性,引起观众关注和热议,以致其入戏太深出现 过激行为。这种模糊艺术真实

9、和生活真实的例子就是心理距离 太近的表现,而面对艺术作品(如绘画)却揣测它的利益价值 则是心理距离太远的表现。当然,要求鉴赏者注意力能长久关 注某一作品,取决于注意的稳定性,这便涉及到另一个注意的 现象一一 “ 有意注意 ” 。 “ 有意注意 ” 使人在注意的稳定中保持 积极、良好心态的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享受。我们知道,在 艺术鉴赏的初级阶段,注意的发生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的 。 感知是 “ 感觉 ” 和 “ 知觉 ” 的合称,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 人类感官并在脑中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认识活 动的基础,而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综合的、整体性的把 握,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

10、解性等特征。感觉与知觉相互交 织,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感知是艺术鉴赏 的真正开始。各种艺术以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类感官,人类感知 其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调动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等多种心理因素,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艺术感悟,积 极主动地感知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二,想象和联想。什么是想 象?康德的话非常经典: “ 它 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现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 的自然界。 ” 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所以家喻户晓,为世人津津 乐道,得益于这些文学作品生动细腻的描写,其人物刻画细致 入微,使之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其次,想象、联想在一定程度 上填补了艺术作品的空白

11、。按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这是文学 作品结构的召唤性的问题,即任何作品都必然存在 “ 空白 ” 和 “ 不确定性 ” ,它们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才 能,等待读者在阅读中参与作品意义的创造。其实, “ 空白 ” 和 “ 不确定性 ” 不仅在文学作品中 存在,也存在于其他艺术领域。 如中国传统绘画讲宄 “ 计白当黑 ” ,虚实相生,需要在画面适当 位置留出大面积空白。人称 “ 马一角 ” 的南宋山水大家马远就 以擅于画面留白闻名,马远将留白作为必要的构成因素引入画 面中,展现山水画的深远意境,使观者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此 外,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空间的 处理上

12、巧妙采用借景、分景、隔景等各种方法丰富空间层次与 美感,传达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智慧以及对审美的不懈追求,予人极富内涵及美感的审美体验。 其三,情感和理解。人是情感的 动物,审美所体验的是情 感的世界,这使艺术鉴赏过程的始终都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相对于审美直觉阶段被动地对作品进行注意和感知,在审美体 验阶段人的各种心理因素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激发自身情感, 调动审美情感,加深对艺术作品及形象的感悟,在想象和联想 中推波助澜,使审美主体获得极大愉悦和满足。当前,情感是 众多影视、戏剧作品能否获得上佳票房和良好口碑的杀手锏, 创作者往往通过不同类型、特点的演员的生动演绎,

13、反映所处 时代或情节发展的舞台(场景 ) 布置,契合作品情节的主题歌 (插曲 ) 的动人旋律等各种可以利用的方法渲 染气氛,给观众视 觉、听觉、触觉等多重刺激,唤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入,达 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使观众情感得 以充分宣泄,于潜移默化中理解作品所倡导的主旨或传递的思 想、理论与知识。 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是艺术鉴赏的高级阶段,是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通过艺术审美 的再创造活动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较之前两个阶段,审美 升华实现了主体(鉴赏者)与客体(艺术作品)的有机结合,两 者浑然一体,使主体产生共鸣和顿

14、悟,净化心灵,精神升华,获 得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悦,完成艺术鉴赏审美过程的超越, 这是前两个阶段所不具备的。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审美升华,它 又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般认为,审美升华是 “ 共鸣 ” 与 “ 顿悟 ” 相互影响的结果。 其一, “ 共鸣 ” 。遍览古今中外,我们不难发现凡是优秀的 艺术作品都具备能激起受众情感共鸣这一显著特征。 “ 共鸣 ” 是 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经历审美直觉、审美体验,进而被艺术 作品所深深感动、所吸引,使鉴赏主体与客体高度契合的状态, 是其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的集中表现。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共鸣具有艺术鉴赏审美心理的各种特征,是艺术鉴赏活动 的高峰和极

15、致。作为复杂的美学问题,它既有社会因素、审美 客体本身的因素,又有审美主体的主观因素,乃至共同美方面 的因素。换个角度说,共鸣的产生缘于主体(人)与客体(艺 术作品 ) 的 “ 心有灵犀一点通 ” 。何谓 “ 灵犀 ” ?就是两者在主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24 美学随笔 论世说新语中人物品藻的美学意蕴 文 / 姚丹 人物品藻古已有之,至魏晋尤为盛行。曹操 “ 唯才是举 ” 的思想,魏晋乱世之中人们对理想人格的 追求,以及魏晋玄学思潮对士

16、人的影响,都使得传统的政治性的人物品藻朝着审美性的方向发展。带有 审美性质的魏晋人物品藻最为集中地反映在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书中。世说新语中人物品 藻所反映的主要审美观念可以归纳为:形神之美,重神;性情之美,贵真;智慧之美,尚才。它们深深 地渗透于六朝的艺术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中,对六朝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物品藻即对人物的德行、才能、风采等诸方面的评价和 议论,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起源甚早,而在汉魏六朝 时期尤为盛行。南朝时期的宋代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最 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世说新语共分 36 门,不仅单列有品藻一门,而且赏誉、容止、识鉴、 企羡等门皆为对人物的品

17、评,另有德行、言语、文学 等 21门也有部分涉及人物品藻,人物品藻在世说新语中的 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品藻重神、贵真、尚 才,具有审美性质。 、世说新语中人物品藻具有审美性质的成因 人物品藻作为一种风气和制度,是从东汉时期开始的。汉 观感受的心理结构、生理机能和社会性内容方面的近似。现代 质的高级直觉。这种直觉透过艺术作品表象而直接接触其内在 格式塔心理学派用 “ 异质同构 ” 或 “ 同构异形 ” 理论来解释审 意蕴,观者的内心完全融入艺术作品的世界,于瞬间顿悟,从 美经验,认为艺术来源于支配着自然和人类的无所不在的 “ 场 ” 艺术的体验上升到艺术的超验,领悟作品的精神实质,

18、审美感 的作用。 “ 场 ” 表现为一种“ 力的结构图式 ” ,当艺术品与鉴赏 _受得到理性升华。 者完全机能同一,也就是在艺术品与鉴赏者的 “ 力的结构图式 ” 同一时,这种主客体之间 “ 异质同构 ” 的感染力就产生了。 其二, “ 顿悟 ” 。 “ 顿悟 ” 一词来源于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提出 的“ 明心见性 ” 的观点,即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可以短时间 领悟佛法的要领,使自身的修为和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西方心 理学对顿悟的理解与禅宗异曲同工。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 顿悟是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人们困惑于某些问题时,可能 会因为问题中各种事物的关联之突然明晰而产生顿悟,它具有 突发性、独特性、

19、不稳定性和情绪性。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来 说,仅从其外在形式进行鉴赏难免肤浅和单薄,真正鉴赏其传 达的思想、主旨、精神与境界,必然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灵光乍现的顿悟加速了认识 转变的过程。众所周知,艺 术作品深层次意蕴往往隐于外部表象之中,因其具有多义性和 模糊性,要把握其 “ 言外之意 ” 和 “ 弦外之音 ” ,单凭直觉、体 验或领会是不够的,必须以哲理性的思考加强认知。此时的直 觉虽称为直觉,但已非艺术鉴赏初始时的直觉,而是有理解性 综上所述,艺术鉴赏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审美过程,审美 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是这个审美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三个阶段没有很明显的界限,是依

20、次递进的,有很 多共同的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机械地、刻板地对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进行划分是不恰当的。审 美更多的是感性 活动,艺术作品的魅力需要个人的感悟,去慢慢体会揣摩,在 鉴赏中感受精神的愉悦,体验艺术美感,净化灵魂和心智,达 到鉴赏者与艺术作品的共鸣与最后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杨成寅 .艺术美学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2 杨春时 .审美意识系统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6 3 童庆炳 .文学审美特征论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0 4 孙美兰 .艺术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作者简介:葛华东,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艺术系讲师 编辑:豫民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