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0022010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年《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珍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睬,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恒久学习,恒久探讨的经典之作。下面是第一范文网的我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爱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出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译文道假如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假如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一般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

2、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视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视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邃,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出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改变的门径)。注释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其次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恒:一般的,一般的。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其次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无名:指无形。出名:指有形。母:母体,根源。恒:常常。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

3、思。谓:称谓。此为指称。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门:之门,一切奥妙改变的总门径,此用来比方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感悟:道德经开篇,论道,道不行诉说,不行轻言;论名,不行诉说,难以表达。所以只能从有和无中体悟。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就像黑暗与光明,胜利与是失败,生与死,水与火,都是阴与阳。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命运双生子,相生相克,就是相互冲突的,也是相互促进的。而道,是万物奥妙的汇总。是不是可以用科学来说明?物理、化学、生物?理工农商文?这些在道之中,让我想起哲学某个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说起来就是形而上的哲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读哲学的意义就

4、在于能够指导任何的学科。思索:既然道不行言状,那如何体悟?其次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胜利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充溢,音与声相互谐和,前和后相互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

5、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注释恶已:恶、丑。已,通矣。斯:这。相:相互。刑:通形,此指比较、比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盈:充溢、补充、依存。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当。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作:兴起、发生、创建。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道德经 读书笔记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

6、组成的。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别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胜利。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假如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行能再有实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须要拥有安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现代社

7、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觉,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 ,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行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犹如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肯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现在很须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道德经读书笔记800字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

8、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好处。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敬重自然规律。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醒悟,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须要人生的大才智,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简单目空

9、一切,目空一切,傲慢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示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不可一世,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傲慢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得,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确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精彩。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傲慢,要有虚心之心。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当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看法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育;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全部;为万物的

10、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很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欢乐。感悟道德经,修身养性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学习过许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统完整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在这次暑假。阅读完后,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留传给后人丰富的遗产,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当数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极其

11、精炼,只有八十一章,总字数加起来不过五千。但老子用这极其精炼的五千言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改变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构造出了一个朴实、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尚不能一一参透。在这里只能凭自己理解写下感受最深的几点。体会道德经,主要也就是体会老子的道,体会老子。道,这个颇带东方神奇主义的名词,在道德经一书中频频出现。老子对道有种种构想,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之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因为虔诚的推崇,他给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义,也使得这个概念成为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

12、的核心。总的来说,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安邦治国。先说安邦治国。道德经中有言:圣人无常心,以一百零一姓之心为心,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以满意老一百零一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在治国的过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国者的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遇到灾难站在前面带领人民群众去救灾,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经还说: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以自己的学问治理国家,则国家盗贼四起,不以自己的学问,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则国家就华蜜昌盛。还有,只有以正治国,即以正直不阿的看法治理国家,为政清廉,处事大公无私

13、,执政为民,执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执政者的江山才稳固。君王顺着老子安邦治国的思想而行,则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中国历史上的汉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就是明证。而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更多的是学习其中的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道。道德经中可以提炼出来的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道非常之多。而且其中所载的修道之法,多为老子自身的体验,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从确立目标,到调心、调气,解除干扰,正确把握各种功境,最终完成与道,真理相合,无所不及。一般人顺着老子修身养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德经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告知我

14、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肯定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文是具有极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们对道的相识如何,都是局限的,还有更高深的道是我们未能理解的。所以,不应当停留在原地不思进取,而应当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不断地加以相识。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通的。但是这种发展应当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需要遵守的。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学思想的最本源。老子还给我们供应了修身的准则,或者说榜样。上善

15、若水他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这个句子具体地指出了人应当效法水怎样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虚心卑下的看法。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应效仿水的沉静没有物欲。人类应当复原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价的束缚。并不是说一点物欲都没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贪图,不强求。身处这样一个

16、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们,更应当以此为标准,谛视自己的心灵。除此,还应效法水的仁爱之情,带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关切别人。还要效仿水的诚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擅长把握时机。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世上的许多事并不是肯定的。很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会变成坏事的开端,而不好的事在肯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样的智者说,祸和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不开心的事情,经常发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祸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欢乐,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应居安思危,因为灾祸随时可能驾临。同样,面对不开心、灾

17、难也不必无望,因为灾祸背后常倚伏着华蜜。但福祸谁都不能说得很精确,所以到最终还不如和谐地去面对一切,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地思索问题,这样自然就产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会带给我们和谐以及待人的宽容心。除开这几点,道德经中还蕴含了很多的生活哲理。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始终高山仰止,不行动摇。道德经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凡、卑微走向宏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才智之源,是安家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谛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志向,将有不行估量的意义。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