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血虚证中医药研究进展 摘要 血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之一,血虚与免疫功能有着特别亲密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血虚状态时,气失依附,防卫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各种病邪的侵入。现代医学亦证明,人体在贫血状态时,各种免疫功能均下降。本文就血虚证与贫血、免疫功能关系及中医药治疗血虚证的探讨进展作以综述。 关键词 血虚证;中医药;贫血;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 R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3101-0016-03 本文就血虚证与贫血、免疫功能关系及中医药治疗血虚证的探讨进展作以下综述: 1 中医对于血虚证的相识 1.1 血虚证的概念 血虚证是由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或血液生化之源不足,
2、或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等缘由所导致的血液不足或血液养分功能低下,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临床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毛发不泽、唇舌、爪甲淡白、头昏、视物昏花、心悸、健忘、失眠、乏力等虚弱症候1。 1.2 血的生成及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认为血的生成过程与五脏功能活动亲密相关,尤以脾胃重要,但与心、肺、肝、肾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生血;水谷精微注肺生清血;肾藏精,精血互化,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1.2.1 脾胃 柴瑞震2指出,“中焦受气取汁,改变而赤是谓血。”脾有生血,藏血,统血功能的三重表现。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饮食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和脾
3、的汲取转输后,生化气血精津,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四肢一百零一骸。脾的病理与出血、血虚、血瘀有关,且三者之间有肯定的联系。脾虚不能摄血,可以导致出血,出血达肯定数量,必定引起血虚。胃在血液的生成中也很重要,胃主受纳水谷,而水谷是化生血液的原始物质,胃参加血液的生成,胃虚生化之源不足可治血虚。温病条辨亦谓“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故治疗上应遵循阳生阴长,气能生血的原则,拟健脾益气,养营滋血为其大法。所以补血先补气,养血先养脾胃,才是最佳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方法有:益气补血法,如当归补血汤、八珍汤。补血药与健脾益气药合用,如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养真汤等。 1.2.2 心 刘艳等3指出,“心生血”理论见
4、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和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实质上是强调“心火”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心气不足,血脉亦弱,心阳不振,温煦失职,化血不足。因劳力过度,劳心太过,大病,久病耗伤精气,心气不足,血脉亦弱,化生无力,津不化血,可导致血虚。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或大病、久病后失于调理,正气亏损难复,精气损伤,因虚致损,渐渐发展成为虚劳,阳气不足,化血不足;或因热病或感受温热邪毒耗伤阴液,病久不愈,阴损及阳,心阳不振,温煦失职而致化血不足;或因肾阳一衰,火之源则竭,肾阳不能上行于心,心阳气衰者,心阳不振,温煦无力,不能赤化,津不化血,乃使化血不足而见
5、血虚之证。心阳虚或心气虚多伴有心血虚,心血虚多伴有心之气,阳不足。刘艳等临床运用“心生血”的理论治疗血虚证,特殊是对比较顽固性的血亏患者,心阳虚或心气虚多伴随心血虚,以温阳补火为主,兼补血生血;心血虚伴有心之气、阳不足,以补血养心、健脾益气为主,加用温阳补火之品,常能提高补血的效果。 1.2.3 肺 张琰4阐述,素问经脉别论云,“经气归于肺,肺朝一百零一脉”。“经脉”包含经脉之气血,汇聚于肺,再布散于全身一百零一脉,以养分各脏腑组织。气、血和津液在体内相互转化,都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是依据其存在的状态不同而立三类。肺虚除有肺气虚和肺阴虚,还有血虚的含义。肺血虚证从其病理因素而论,有
6、两种由来,一是肺循环之血虚,可由于失血等所导致的血容量的肯定削减或由贫血所造成的血含量的相对削减所致。二是供给肺脏之养分血液削减,导致肺脏之功能衰减,此系肺血虚证之主体。张琰通过对肺血虚证的存在性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充分论证了肺血虚证的存在性,作为一个证型,必需有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多见面白无华或萎黄,咳嗽,气喘或胸痛,肢体麻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 1.2.4 肾 祖国医学认为5-6,“肾为五脏六腑之根”、“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为人参生命之根”。血的生成离不开肾,肾是血液化生的源泉和动力。肾主藏精,是元气之根,为生血之源。肾可以化生血液,
7、肾精肾水是血液生成过程中“改变而赤”的物质基础,肾阳是“改变而赤”的根本动力,肾中精微物质只有经过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变为赤色的血液。肾精亏虚,精不化血,则血虚。治疗应用滋补肾经之方。如参氏地黄汤酌加黄精、何首乌、龟板、阿胶。人参、黄氏健脾益气,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1.3 血虚证的病因病理探讨 张磊等1阐述,黄帝内经中对于引起血虚证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邪,内伤七情,劳倦过度,淤血致虚,出血,年迈体衰。中医认为血虚形成的缘由,一是血的生成不足,如气虚不能生血,或脏腑功能减退,如脾失健运,胃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气,难以化生成血液;或来源不足,则血液生化乏源。二是失血过多过快,新生之血来不及补充。三
8、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或劳神太过,耗伤精血。龚文君等7论述,现代调查探讨分析血虚证的病因依次是情志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平素体质、疾病病程、失血史、生育因素、药毒损伤和诞生时体质。与传统的血虚证相识比较,增加了药毒损伤这个病因。 血虚证的中医基本病理主要有气不生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多种类型。血虚患者全血比黏度降低,还原黏度明显上升,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细胞比容降低,红细胞数量削减,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变形实力降低。血虚患者因ATP来源障碍,机体新陈代谢减慢,清除自由基实力降低,自由基积累使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而过氧化脂质水平
9、增高。血虚患者CD3型、CD4型细胞水平下降,CD8型细胞水平不变,CD4/CD8比值降低。血虚证患者机体为保持自身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代偿性的作出了相应的适应性改变。 1.4 血虚证与贫血的关系 中西医对血的概念都是循行于血脉中的血液。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的概念的近似描述,使得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血”的概念简单发生混淆。 1.4.1 血虚证与一般贫血的关系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的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地区的正常标准8。基于血虚与贫血都是反映了血液的削减,为了揭示两者的关系,王建青9从一些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血虚证在西医病种分布上,不仅见于贫血,还
10、可见其他病,如冠心病、神经官能症、病毒性心肌炎等。从探讨中发觉血虚证的血红蛋白量与血虚证的程度、血虚证的症状出现率呈相应关系,血红蛋白含量越低,血虚证的程度及症状出现率就越高。血虚证的血红蛋白量在正常值范围内,并不表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没削减,而只是表明其削减的程度较轻,尚未达到西医界定的正常值的下限。由此反映出作为诊断贫血的血红蛋白量的标准,并不完全适合血虚证的诊断。刘卫民等10对732人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发觉,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的贫血有着很大的区分。血虚证与Hb无直线相关性,贫血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血虚证患病率。另外,从调查中还发觉,血虚证与贫血之间有着亲密的联系。贫血经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
11、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中以气血两虚为主要症型,其实质反映了气与血的关系,由于血虚,使气失血的充养及依附进而导致气虚,最终出现气血两虚。但是,若针对原发病治疗,随着即发病的好转,贫血往往也随之好转。 通过血虚证与贫血的对比探讨可以看出,血虚证和贫血在概念上都是血液的削减,两者之间有肯定的关系,但又不能相互等同。 1.4.2 血虚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 刘苹等11总结,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是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发病机制非常困难。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和贫血、出血、感染。传统学说认为再障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病:原发、继发性干祖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及免疫异样。 邹长鹏
12、12指出,在中医古籍中,并无“再障”病名的记载或针对此病的系统论述,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反复感染及全血细胞削减,按其症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血虚证的范畴。因此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血虚证有亲密的关系。临床上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一般按中医血虚证病因病机进行辩证。 从病因和病机上看,中医学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病因病机:脾肾亏损为本,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可致气血不足,肾虚则精气不足,无以生髓化血。虚火伤络为标,再障主要特征之一是出血,临证常表现为紫斑、衄血和月经过多。济生方吐衄说:“血之妄行者,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再障患者气血亏虚
13、,营卫不固,易感外邪,化热伤络,而发出血。再障患者肾精亏损,或脾虚气弱,阴火内生,虚热伤络,亦为出血。瘀血内留为变,皮下瘀斑是再障患者另一表现,病机是脾肾亏损。脾虚则统摄无权,血溢脉外,离经之血蓄积体内,便成瘀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瘀血内留,气血化生不畅,经络阻滞不通,而发诸证。 临床治疗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也是按血虚证辨证治疗的。血虚证本虚标实的特点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征。因此治宜采纳健脾补肾以固本、泻火止血以治标、活血化瘀以生新的治疗原则,补虚而不泻火,则热邪不除,泻火而不补虚则易伤正气,补虚泻火而不化瘀则不能生新。 1.5 血虚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在贫血状态时
14、,各种免疫功能均下降。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核心,活化的淋巴细胞能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现代探讨也多围绕这些淋巴细胞对血虚证的影响而绽开。何广胜等13通过探讨CD4+调整性T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发觉在免疫应答起始阶段或效应阶段,AA正性调控共刺激因子表达增加,而负性调控共刺激因子表达削减或无改变,是免疫平衡向持续增加偏移,调整性因素增高利于造血复原;对于增加的免疫应答,AA的CD4+ Treg 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发病有关。正常状况下,Th1-Th2细胞处于平衡状态,Th1-Th2细胞的平衡影响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有亲密的联系14。白细胞介素
15、-2主要由CD4+细胞分泌,在造血、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正常造血不仅受造血微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间相互作用的调整,一旦淋巴细胞或淋巴因子调控失衡就会导致造血紊乱。马增春等15通过视察环磷酰胺诱发的血虚证小鼠骨髓中干祖细胞的数量和骨髓细胞周期的动态改变,发觉CTX可以动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增殖,增加了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但此过程加速了干祖细胞池的损耗,从而对骨髓造成更大的损伤,这可能是CTX诱导小鼠血虚证的机制之一。 2 中药治疗血虚证明验探讨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主血生化之源,将血虚与脾胃虚弱等同起来,每见到血虚证,必投以健脾和胃、补气养血之品
16、,诸如四君、四物、归脾、八珍之流。四物汤具有提高RBC功能,改善血虚症状,刺激免疫功能复原和消退自由基的作用。谭玮等16通过视察四物汤对综合放血法致小鼠血虚证造血功能的影响,发觉四物汤小、中、大剂量可使血虚证小鼠红细胞显著上升,使血虚证小鼠S期骨髓细胞数显著增加,从而证明四物汤可以在肯定程度上逆转综合放血小鼠的造血损伤。杨岚等17则采纳慢性失血法、溶血法和骨髓抑制法制造三种血虚证模型,发觉四物汤对三种动物模型均有肯定疗效。谭洪玲等18通过系统考察60Co 射线,环磷酰胺和综合放血法致血虚证小鼠模型骨髓细胞周期改变的特点,发觉3种模型骨髓细胞周期都出现了G2/M期阻滞,但S期的改变存在明显不同,
17、认为四物汤可以促进射线损伤致血虚证小鼠骨髓细胞G0/1进入S期的作用。八珍汤有补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两虚等症,淳泽等19通过探讨八珍汤对由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的调控作用,发觉八珍汤对环磷酰胺所致血虚模型小鼠骨髓细胞有促进增值作用,经八珍汤诱导制备的巨噬细胞、脾细胞、肺条件培育液和骨骼肌条件培育液能促进血虚模型小鼠骨髓细胞增殖,促进血虚模型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认为八珍汤对环磷酰胺所致化疗损伤的造血调控作用可能与干脆或间接刺激造血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分泌正性和负性造血生长因子有关。红参的醇提取液、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好的补气生血作用20。当归补血汤具有补气生
18、血,急固浮越之阳之效,是补气生血的传统经典方剂21。 3 展望 血虚证的探讨有较长的历史,人们经验了对血虚证的探讨相识由浅入深,由简洁到困难的过程,但是,中医学中的血虚证是一个涉及人体多系统、多组织、多器官的病证,尽管学者们已从整体、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水平对血虚证和发病病因、病理、模型复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化的探讨,但是仍不能完整地反映中医血虚证的实质,因此血虚证的探讨还需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法的理论思想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学问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同时加强临床和基础合作探讨,对血虚证的发生、发展、病机、病理,治法、方药等开展广泛深化的探讨,为预防保健、临床诊断、合理治疗及预后推断供应更客观、更全面
19、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磊,于海亮,尹荟萃,等. 黄帝内经血虚浅谈J. 中医学报,2022,26:309-310. 2 柴瑞震. 气血津液病变治从脾胃论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26:254-256. 3 刘艳,李毅. 浅谈血虚证从“心生血”论治J. 辽宁中医杂志,2022,37:262. 4 张琰. 试论“肺血虚证”的存在性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1019,18:45-46. 5 李艳彦. 论肾与血生成的关系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22,10:5-6. 6 王少华,赵德喜,刘霞. 慢性肾衰竭血虚机制浅析J.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34-135. 7 龚文君,沃兴德.
20、血虚证的现代探讨概况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7:934-937. 8 肇庆市. 谈贫血的国际疾病分类J. 中国病案,2022,6:32-33. 9 王建青. 血虚证与贫血的关系探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101,4:24-25. 10 刘卫民,暴宏伶,韩艳欣. 中医血虚证与现代医学贫血的相关性探讨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4,6:200-201. 11 刘苹,朱传江.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探讨进展J. 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2022,8:137-140. 12 邹长鹏. 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NF-a水平的影响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高校硕士学位
21、论文,2022. 13 何广胜,周玲,吴德沛,等. CD4+调整性T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中的作用J. 中国好用内科杂志,2022,27:15101-1601. 14 刘加洪,王英年,赵云峰,等. Th1-Th2平衡失调与人类疾病关系及其相关治疗探讨现状J. 青岛高校医学院学报,2002,38:366-368. 15 马增春,高月,刘永学,等. 环磷酰胺所致血虚证小鼠骨髓CD34+细胞的改变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2-44. 16 谭玮,宋崇顺,谭洪玲,等. 四物汤对综合放血法致小鼠血虚证造血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22,30:926-929. 17 杨岚,
22、祝彼得,彭成. 血虚证动物模型的标准化探讨初探J. 试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22,23:5-9. 18 谭洪玲,马增春,肖成荣,等. 四物汤对3种血虚证动物细胞周期的影响J. 解放军药学学报,2022,26:158-161. 19 淳泽,罗霞,陈东辉,等. 八珍汤对血虚模型小鼠造血调控因子影响的试验探讨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737-731. 20 陈子珺,李云森,周吉燕,等. 臭参不同部位提取物对气虚与血虚动物模型的影响J. 中药材,2022,32:1731-1733. 21 曾劲松. 当归补血汤的临床运用J. 中医药导报,2022,13:63-64. 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