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杜甫诗中的“民胞”思想-初中语文杜甫的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杜甫诗中的“民胞”思想-初中语文杜甫的诗.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杜甫诗中的“民胞”思想:初中语文杜甫的诗 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最突出的。作为社会良知,杜甫最关切的是人,是他生活四周的全部人,从贫民一百零一姓到王公贵族。在这一点上诗人博大的胸怀在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突出表现为他的“民胞”思想。民吾同胞、皆吾兄弟。“民胞”思想在杜甫的诗篇里不仅表现为对妻子、儿女、弟兄等具有深厚的情感,还能把这种感情推衍开来,杜甫的诗篇中时常流露出怜悯弱小者,帮助受难者的情感,他指责统治者,反对苛捐杂税,控诉斗争给人民造成的的苦难,这些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杜甫的“民胞”思
2、想,大致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二是对一百零一姓苦难生活的关切,三是对上层人物经验由盛到衰的境遇表示怜悯。杜甫的民胞思想,体现为关切人、爱惜人,核心是关切四周人的生存与平安,对“同胞”生命的关怀。对四周人的生命的关注与关怀,是杜甫一生都不曾忘却的。杜甫不仅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家人,而且时时刻刻不忘关切他人的生命安危。八年级上册教材中选入的石壕吏一诗,较剧烈地表现了对生活在最下层的贫苦一百零一姓的生命存在关注与怜悯。“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广泛反映了斗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创伤,表现了对一百零一姓生存的担忧;“室中更无人,惟有乳
3、下孙”表现了斗争使一百零一姓家破人亡的情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流露出对一百零一姓生活现状的怜悯。杜甫在关切他人生命时,表现出了深厚的情感和显明的看法。在石壕吏中杜甫批判斗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对征兵过程中的非人道行为,体现了他对一百零一姓生命的关爱,对一百零一姓命运的关切。九年级下册教材羌村三首(其三),写的是公元756年夏,安史叛军迫近长安,杜甫将妻儿安排在羌村后,只身投奔朝廷,直到757年八月才回家探问。诗中描写了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们携酒慰问的情景。前四句写诗人到家的情景。五至八句“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写出了父老乡亲们的热忱。在如此艰难的状况
4、下,乡亲们却能倾其全部,慰问“久远行”的杜甫,反映了民风的淳朴厚道,正因为战乱之际,杜甫身边的一百零一姓都始终能够友善杜甫,致使诗人始终存有一颗酷爱一百零一姓、关切他人的“民胞物与”之心。“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简短朴实的言词,真实地描述出了安史之乱时社会动荡,一百零一姓困苦不堪的艰难生活。最终几句是作者情动于衷的抒怀,表达了作者对一百零一姓的深切怜悯和真诚的谢意,语气沉痛,含蓄深厚。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作者对一百零一姓的怜悯对人民生存权利的关切,这种博爱精神已上升为“舍己为人”的宽广心胸,诗人寓居的茅屋是他饱经战乱历尽艰辛之后费了好大的劲亲友们帮他建起的简易小屋。它根本
5、反抗不住风雨的侵袭,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恶劣的环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暖和小屋来取代“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陋室,而是首先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境况。秋雨茫茫,长夜难眠,诗人辗转反侧,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些词句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为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物,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怎样的一种
6、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七年级下册选入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即杜甫去世的那一年,这是杜甫友情诗中为数不多的一篇,对待挚友,杜甫往往是“天下挚友皆胶漆”。1李龟年是盛唐时期名声赫赫的音乐家,在歧王府、崔九堂杜甫常见到他。大历五年暮春,在阔别四十多年流落江南的杜甫与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遇。这时期唐朝由于遭遇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从“开元盛世”那样的旺盛昌盛快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各自凄凉的晚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一百零一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受,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
7、般感受,对李龟年这样才能出众风云当时的大才子生不逢时、到处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境遇寄予了深切的怜悯与惋惜。“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季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季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从前不再。梦一样的回忆,变更不了眼前的无奈。这两句抒写了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常代,原是诗人们所憧憬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季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凯
8、尔纳说:“真正的诗歌只出于深切苦恼所炽燃着的人心。”2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完全可以用“深切苦恼”来概括,他的悲吟出自他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的深切关怀。他总是在自己最困难艰苦的时刻,不由自主地想到天下的一百零一姓,把一百零一姓看成自己的同胞。这种发自内心的、不假雕饰的、不带功利的“民胞”思想,使杜甫的诗篇富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杜甫的形象在人民的心中恒久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注释:1黄大宏.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M.重庆出版社,2022.2刘明华.杜甫探讨论集M.重庆出版社,2022.(田夫渠 江苏省邳州市连防中学 221334)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