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22-2022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22-2022年).doc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22-2022年)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于我市接着抓住和用好国家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成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九大及近年中心1号文件的精神,结合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部署和要求,依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峪关市国民
2、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嘉政办发2022123号)要求,在深化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正确相识和把握新时期“深化农村农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看法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嘉政发202267号)、甘肃省“十三五”种植业发展规划(甘农牧发2022215号)和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甘政办发2022126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深化农村改革和促进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编制本规划。
3、一、发展形势与任务 (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工作紧紧围绕精细蔬菜、优良畜禽、优质林果、花卉与蔬菜制种、非农经济五大支柱产业和优质地膜洋葱、温室蔬菜、大葱、啤酒花和西甜瓜五大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日光温室、标准化养殖小区(场)、欣赏树种育苗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精品、珍品、旅游观光“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高效农业,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夫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1.农业综合生产实力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累计实施重点项目5
4、6个,投入资金3.28亿元,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2022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28亿元,较2022年增长5.03%;实现农夫人均纯收入15371元,同比增长11%。由于受全国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农业增加值比预期低0.7亿元,年均增长6.3%,比“十二五”安排低3.26个一百零一分点;农夫人均纯收入比预期低2610元,年均增长14.38%,比“十二五”安排低3.6个一百零一分点,未完成“十二五”规划年度经济增长目标。 2022年,粮食总产量达1.54万吨,较2022年增加0.44万吨,增加40%,完成安排任务的128.3%;蔬菜总产量12万吨,与2022年基本保持稳定;
5、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59万吨,较2022年增长27.5%,完成安排任务的200%;畜禽饲养量达到53.8万头(只),较2022年增长10.47%,均超额提前完成“十二五”发展指标。 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 农村内部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收入比重由2022年的52.7:47.3调整为50.7:49.3,二三产业收入比重明显增大。农林牧收入比重由2022年的65:8:27调整为68:8:24,种植业优质高效品种比重提高。 2022年,优质洋葱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产量达到7万吨;建成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3万亩,挂果面积达到0.95万亩,年产量达
6、到0.08万吨;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430台,建设养殖暖棚237座1.88万平方米,培育农产品基地1018亩、林产品基地1012亩。发展优质葡萄3万亩、枸杞1.1万亩;完成集体林地改革面积4205.6亩,流转集体林地82.7亩,发展林下种草200亩,培育发展林下养殖、农家乐、休闲山庄等58家,林下经济年均产值达到1018万元;优质啤酒花基地稳步发展,面积保持在2000亩;大田蔬菜、高效制种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比安排增加0.12万亩,特色优势产业占农夫人均纯收入40以上,农夫增收基础进一步夯实。畜禽饲养总量和肉蛋奶总产量同比增长2.4%和4,畜牧业稳
7、步增长,农林牧业协调发展。 全市完成风沙治理工程5.2万亩,其中:营造人工防护林0.4万亩,封育育林4.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保存面积2万亩,有效管控国家级灌木林20.04万亩,5年新增森林面积129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3.12%。 3.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快速,带动农户增收的作用凸显。 全市已建成精细蔬菜、优良畜禽、优质林果、蔬菜与花卉制种、非农经济五大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快速,规模农业企业快速增加,带动农户增收的作用凸显。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1个,具有肯定生产规模、与农业优势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大中型企业10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
8、个。注册各类农夫专业合作社23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11家,合作社参加农户成员4643户,占总农户数的81%。永顺豆类蔬菜、团结菜业、科农食用菌、兴农果蔬等专业合作社成为带领农夫致富和发展规模化生产的新生力气。2022年,农业产业化组织销售产值达到5.26亿元,带动农户增收2600多万元,带动农户增收的作用初步凸显。 4.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科教兴农成效显著。 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以发呈现代农业为目标,以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为途径,通过改进结构设计和栽培模式,设施农业发展有了肯定的基础。5年新建现代高效日光温室568座,完成安排任务的22.7%;新建钢架大棚61
9、9座369亩,累计建成钢架大棚1031座636.8亩,占安排任务的116%;养殖暖棚达到1674户,养殖场(小区)累计59个,占安排任务的200%;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86个、新技术17项,反季节油桃、葡萄、南方水果、精品蔬菜得到大面积推广,基质栽培、集约化育苗和设施智能监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测土配方、农田节水、机械旋耕等技术实现全覆盖,科教兴农成效显著。 此外,大力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理各类渠道9公里,新打井4眼,配套了桥、涵、闸等附属设施,新增、复原和改善浇灌面积2.8万亩;实施中心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新节水浇灌示范项目,改造滴灌、管灌高效节水浇灌面积2.1万亩。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
10、,累计投入农业开发资金1.1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3886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8786万亩。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得到改善,同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稳步提高。争取中心环保专项资金1795万元,主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1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小组全部配备了垃圾收集设施,并购置垃圾清运车辆7辆,在全省领先实现了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推广农业好用机械1351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2.44万千瓦,比2022年10.7万千瓦增长17.3%。 5.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迈进。 一是与正大集团合作,投资10亿元,采纳“政府正大农夫银行”四位一体的新型产业组织
11、模式,实施嘉峪关正大新农村现代农业合作示范项目,建成现代化原种猪场1座,种猪育成场6座,相关配套场5个,实现全面投产;二是推动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相继建设了市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野麻湾高新农业示范园、文殊镇恒翔农业示范园、兴农果蔬示范基地等,有效提升了现代农业示范实力。 6.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稳步推动,农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三镇和17个村全部建立了镇级土地流转服务站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室,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完善,能够确保农村土地有效平稳流转;三镇农产品质量平安、农技推广标准化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12、全面完成,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农村中介组织培育工程等其他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动。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村卫生所全部完成更新改造,镇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组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体育广场已实现全覆盖,农村教化、医疗和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以城乡居民医保、农村最低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集中供给和农夫工社会保障为核心险种的新五保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101.8%,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1%,社会保险养老金发放率为101%,均高于全省标准。 二是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新的进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共争取到扶贫资金750万元,实施移民点农田渠道
13、、道路、危房改造、日光温室建设和农夫技能培训等扶贫开发项目30个,部分低收入农夫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业法制建设全面推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定了城乡社区建设标准,参照城市化公共服务管理体系模式,开展农村社区化管理试点,大力推动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夫市民化,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配套改革和林下经济发展稳步推动;实施了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工作,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逐步规范;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全面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14、工作,实现农村土地全部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分别,进一步保障农夫土地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心要求,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2022-2022年发放惠农资金4283万元,充分调动了农夫生产主动性;加强农夫负担监管工作,仔细落实农夫负担责任制,防止了农夫负担反弹;狠抓农资专项整治,净化了农资市场秩序,维护了农夫的合法权益。 (二)“十三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当前,我市农村经济社会正进入城乡一体化过渡的“冲突凸显”期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 1.有利于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是良好的政策支持。十九大和2022年中心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乡村绿
15、色发展,旺盛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应,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夫富。我省也提出要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运用效益,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深化农村重点改革,部署建设漂亮乡村示范村和环境整齐村,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同时,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22022年)的通知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具有甘肃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有利于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扶贫开发,加快
16、生态平安屏障建设,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跨更加展、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看法、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看法、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林场)的指导看法、关于实行<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贷款贴息管理方法>实施看法的等,成立了嘉峪关市农业信用担保中心,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我市全面推动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供应基础保障。依据全省支配和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市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为我市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农业向
17、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供应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是具备了较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农业科技、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和嘉峪关正大新农村现代农业合作示范项目的建设,农业管理理念、组织形式的创新,为“十三五”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产模式、理念陈旧。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30多年的今日,绝大多数农夫仍旧停留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上,农夫不愿将土地流转,使得生产效率低下,创建的价值较低。由于地域限制,全市耕地面积少且后备耕地资源
18、短缺,农业发展难以形成大的规模,七零八碎的土地分户种植,除造成土地奢侈之外,最大的障碍是无法运用农业机械和自动扮装备进行大面积耕作,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已明显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和发呈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年削减,单一种植、粗放经营的传统发展模式有所反弹,与发呈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协调。这就要求我市加快土地确权及加速土地流转,为农业现代化供应保障,保障农夫增收。 二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峻。随着素养相对较高、实力相对较强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就业,农业兼业化、农夫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农业一线劳动力素养和实力严峻弱化,留在农村的年长农夫,年龄结构
19、偏大且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生事物的主动性不高,只能留在农村从事相对简洁的农业生产,导致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渐渐被简洁经营农业替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难,劳动力老龄化干脆导致农业生产向小农经济倒退,这也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是农业产业规模较小,再发展空间难度大。由于受地域限制,我市农业特色产业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和效益。全市耕地面积小且后备耕地资源短缺,要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基地,在地域上的限制较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实力不强,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夫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不断增多但职能发挥不够,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善
20、、紧密的组织网络,抵挡市场风险的实力不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缺乏,龙头企业、运销组织融资困难等一系列摆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经过“十二五”期间不断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我市三镇地域分布分散,投入有限,设施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资金供求冲突突出,农夫和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爱护、农产品质量平安、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爱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农业支撑爱护体系建设滞后于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须要,都将严峻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农业扶贫攻坚行
21、动存在困难。受地域限制我市仅有耕地6万多亩,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基地,抵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难的实力较弱;农村落户的移民大多属于自流式移民,部分移民家庭始终没有列入省上的移民安置安排,农夫的实际收入水平增长稳定性不强;部分农户由于因病、因学导致一些出现家庭返贫现象;由于我市不是省内扶贫的重点县区,长期以来得到的国家扶贫扶持较少。 六是现代农业及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园区总体规模较小,活力不足不够。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交易市场数量偏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涵盖面窄;在发展园区建设中,尽管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扶持投资力度不大,
22、特殊是农夫专业合作社自发建设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设施条件较差,限制了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心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产业兴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有”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化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新型城镇化等政策机遇和有
23、利条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农村住宅宜居特色化、设施配套完善化、农村生态绿色化、城乡服务均等化、农业发展品牌化、富民产业多元化、村容村貌整齐化、环境整治长效化、村级机构健全化、乡风文明和谐化,在全省领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领先实现转型跨更加展。 (二)基本原则 “十三五”期间,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大力发呈现代农业,全面推动农村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漂亮社会主义新农村,稳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1.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爱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
24、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供应有力支撑。 2.坚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城镇化和漂亮乡村建设,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向“三农”聚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3.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找准、挖掘和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和品牌,着力发展富有特色、潜力较大、优势较强的产业和产品,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养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实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
25、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4.坚持完善和创新美妙乡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确定性作用,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5.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敬重农夫意愿,解决好农夫最关切、最干脆、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夫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爱护制度,大力推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强化农产品
26、质量平安监管,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认定,建立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监管和追溯体系;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将来五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基本形成农业的循环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发展格局,到2022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5.41亿元,年均增长5%;农夫人均纯收入22580元,年均增长8%;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7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实力达到1.20万吨
27、;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6万亩,产量达到14万吨以上;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86万吨,年均增长2%;农机总动力达到13.3万千瓦,机械化率88%;发展市级以上示范社40个,农夫组织化程度提高10%;土地流转率达到4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80%以上。 三、区域布局与重点 (一)区域布局 依据雄关区、长城区和镜铁区三区的行政布局,结合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状况,以“嘉东工业园区、嘉北工业园区、新建南市区”三个经济区、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城郊型高效农业为核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空间开发结构,设置“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 1.雄关区 (
28、1)利用紧邻嘉北工业园区和市区的优势,以工业园区劳动力需求为导向,结合全镇劳动力状况,开展多种形式的特色化、专业化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农经济,到2022年,从事非农产业人员达到1600人。 (2)依托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中华孔雀苑、滑雪场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餐饮业和旅游服务业。激励支持嘉峪关村一、二、三、七组和黄草营村一组发展旅游餐饮、旅游产品销售和景区旅游项目服务等,做大做强农家乐。同时,实施漂亮乡村建设。 (3)发展订单农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围绕优质蔬菜花卉、葵花制种,大力发展高效制种产业。依托黄草营村现代养殖园区现状,接着做大做强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努力把黄草营
29、村发展成为养殖大村。到2022年,高效制种面积达到3000亩,规模化养殖总量达到2万头只。 2.长城区 (1)依托“嘉峪关洋葱”、“嘉峪关泥沟胡萝卜”、“嘉峪关野麻湾西瓜”地理标记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大力推动标准化、规模化、无公害化生产,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长城区新城镇河灌和井灌双重浇灌优势和种植洋葱、胡萝卜、西瓜的地理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加大该区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育苗、钢架胡萝卜周年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扩大生产面积。到2022年,力争使地理标记农产品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创建产值1亿元。 (2)依托嘉峪关正大原种猪繁育基地和现代农业
30、生态示范园、野麻湾高新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壮大非耕地产业园区规模,建成一批设施先进、科技领先、机制敏捷、各具特色、效益明显的市级农业高新园区,成为带动农户致富的领头羊、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同时,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生猪、草食畜和日光温室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和发展畜牧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到2022年,新(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8个,新建日光温室300座。 (3)充分发挥人均耕地面积大、地势平坦的地理优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节水浇灌工程,建设渠、路、林配套,管灌、滴灌设施齐备的优质蔬菜、高效制种规模化生产基地。到2022年,安排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整
31、理2.76万亩,占现有基本农田面积的46%以上。 (4)围绕境内国家草湖湿地公园、魏晋墓、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旅游资开发,激励农户参加发展以餐饮服务、农业生产体验、采摘游、农家游等休闲旅游农业,建设漂亮新农村。 (5)依托紧邻嘉东工业园区、嘉北工业园区、宏丰种植园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洋葱加工和园区劳务经济。结合洋葱、胡萝卜等优质蔬菜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农产品加工、仓储企业入园建设,实现优势农产品的加工、贮存。针对性地开展农夫技能培训,激励部分农户到园区就业,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贮存率达到30%以上,劳务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的40%以上。 3.镜铁区 “十三五”期间将着力发展
32、一批具有肯定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的支柱性产业,大力促进以日光温室、标准化养殖小区(场)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培育具有较高科技含量、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强势产业,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 (1)围绕现有的优质蔬菜、啤酒花产业基地,狠抓农产品换代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规模化生产,5年新建改造日光温室200座,塑料大棚累计达到160座,建立蔬菜生产和良种繁育基地;加大新品种引进、培育和推广力度,每年引进推广新品种20个、新技术2项,优质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万亩。 (2)充分利用闲滩空地发展规模化养殖,狠抓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从养殖小区选址规划、内部功
33、能分区、规范建设、养殖畜禽品种选择、动物防疫制度建立、优良种畜禽引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指导。在恒翔农业示范园区建成养殖场14个。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规模养殖户,到2022年规模养殖户达到500户。 (3)在冯家沟村、石桥村建立设施果品生产示范基地,每年引进林果新品种3-5个,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反季节果品生产,到2022年设施林果总面积达到300亩;充分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加快优质林果品种引进培育,推动梨、杏等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到2022年发展规模化林果面积500亩;加大欣赏树种育苗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冯家沟村欣赏育苗基地规模,每年新增欣赏树种育苗,到2
34、022年全镇欣赏树种育苗面积达到1500亩以上。 (4)充分发挥河口村近郊优势,统筹南市区开发建设,通过财政投入、招商引资、项目集资等方式,加大观光旅游农业投入力度,实行股份合作、公司化经营等形式,对现有农家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建成一批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采摘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形成产业带,促进全镇观光旅游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同时,依托冯家沟村林果、育苗产业,激励和引导农夫从事“农家乐”等旅游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5)围绕团结菜业、永顺豆类和丰源农业等蔬菜脱水加工、水果储运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有效
35、提升农产品加工储运实力建设,狠抓产业改造升级,引导和帮助其快速壮大为全镇农业龙头企业。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储运实力达到3万吨。 (6)围绕市区南移和新客站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扩大民营企业规模,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其次、三产业转移,激励引导农夫从事客运、出租、货运等运输行业,拓宽农夫增收渠道;建立完善劳务输出服务机制,有针对性地搞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主动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到202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人数达2101人,非农劳动率达到60%以上。 (二)发展重点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1)稳定粮食生产。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
36、严格爱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到202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7万亩,产量1.2万吨以上。 (2)主动调整农业结构。根据“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要求,优化农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出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跨更加展。主动发展洋葱、精细蔬菜、西甜瓜、泥沟胡萝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实施畜牧良种工程和标准化生产,全力支持正大原种猪繁育,建成立足西北、面对全国、世界一流的原种猪生产基地。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和草食畜养殖小区(场)建设,扎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着力提升优质平安蔬菜、畜
37、禽产品的有效供应。大力发呈现代制种产业,充分利用制种资源优势,支持企业推动规模化制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葵花、蔬菜、花卉等优势作物制种产业。到2022年,特色优势产业和优质制种基地面积达到4.5万亩,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达到60%以上,良种率达到95%以上。 (3)推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戈壁荒滩,发展以日光温室、标准化养殖为主的戈壁农业,规划建设嘉峪关市戈壁农业示范园、新城镇戈壁农业产业园等戈壁农业园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实力。加大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标准化示范创建,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推动“菜篮子”产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
38、须要。到2022年,蔬菜产量达到13.6万吨,肉蛋奶产量达到2.86万吨,农产品综合供应实力大大提高。 (4)提高农产品质量平安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平安标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体系,对产地环境、投入品运用、生产过程、生产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平安可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记爱护力度,主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病虫
39、害生物、物理防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到2022年,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体系建立,监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大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平安的有效追溯,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保持在101%以上。 (5)开展耕地质量爱护与提升行动。大力推动绿肥、堆肥和有机肥运用,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2个一百零一分点以上,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70%,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101%,肥料利用率达到40%,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运用量实现零增长,耕地土壤盐渍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
40、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生物群系逐步复原。 (6)实施高效农田节水。将强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与发展节水农业相结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运用效益,实现节水增效、改善生态环境。至2022年,全市农田推广膜下滴灌5万亩,垄膜沟灌3万亩。 (7)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气为补充,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合作组织,支持农夫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夫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农夫
41、组织化程度。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拓展农产品市场销售。发展市级以上示范社或合作联合社20个,农夫组织化程度提高10%。 (8)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出台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激励非农企业、农夫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实施土地承包,开展规模化经营。重点做好嘉峪关戈壁农业示范园、嘉峪关市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新城镇戈壁农业产业园、嘉峪关恒翔现代农业示范园、宏丰戈壁农业示范区等一大批园区(基地)建设。同时,围绕生产基地和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洋葱、四季豆、胡萝卜、枸杞等农产品的贮藏、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升级。到2022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4家,大
42、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 2.旺盛农村经济,促进农夫收入持续增长 (1)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借助嘉东工业园区、嘉北工业园区、南市区建设和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机遇,结合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中华孔雀苑、滑雪场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激励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民营经济体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旅游商贸开发,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客运、出租、商贸、旅游服务等行业;同时,激励农户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村餐饮消遣业和家庭旅馆服务等农村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农夫增收渠道。到2022年,农村经济第一产业和其次三产业收入比重达到35:65,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2)
43、支持中青年农夫创业。优化创业环境,完善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促进农夫创业的政策措施,激发农夫自主创业活力。实施创业培训安排,选派有创业意向和激情的中青年农夫到高等院校、发达地区学习培训,提升农夫创业实力。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和基地,支持农夫创办小微型企业、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和生态农庄。激励有条件的农夫进城创业。 (3)促进农夫转移就业。加强农夫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的培训新格局。推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强农夫外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供需对接,激励引导农夫到工业厂矿、宏丰种植园区、正大养殖基地及商贸、旅游行业等进行劳务
44、输出。建立健全农夫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维护农夫工合法权益。转移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到2022年,工资性收入占到农夫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4)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根据“挖掘农村集体资产潜力、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夫财产性收入”的目标,着力推动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给予农夫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和组建股份合作社等改革。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探究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设施农业、农房、大牲畜和大型农用生产
45、设备等多种形式的抵押贷款,盘活农夫资产,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到2022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营,土地流转率达到40%以上,基本实现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夫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接着落实“菜篮子”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和标准化养殖小区补助政策,大力扶持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和养殖小区建设,推动标准化生产;实施耕地爱护和土地整理工程,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深化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和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提高耕地地力;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农田管灌和滴管配套工程,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加强畜禽养殖
46、场废弃物、农膜等的回收利用和监管,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推行干净生产;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实施农田人工造林工程,加强林木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建立完善的农田生态防护体系;落实新购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农户农机具的更新改造,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22年新改建日光温室500亩,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20个,农机总动力达到13.3万千瓦,机械化率88%;测土施肥、农田节水技术和农田管灌全覆盖,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8%,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秸秆利用率达到95%,森林覆盖率达到12.56%以上。 (2)加强镇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供暖、供
47、气、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市、镇、村三级马路建设,对居民点危旧道路升级改造,落实农村马路管理养护责任,使城乡交通更加便利。加强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提高贫困户生活水平。实施农村通信和网络建设,实现农村网络信息化全覆盖。 (3)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污水处理和户厨户厕改造,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做到道路干净、河渠畅通、村居整齐、院落清洁、圈厕卫生。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集中处理机制,解决垃圾清运与处理难的问题,村垃圾定点存放率达到101%,收集清运率达到101%,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科学编制
48、新型镇村和土地整治规划,将土地整理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加快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目前社区化管理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农村社区化管理。 (4)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统筹规划现代林业发展,主动争取国家造林补贴政策,加大农田防风林、乡村道路绿化、居民点美化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激励引导大户、农业合作组织、企业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业,有效增加农夫收入。接着推动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大林地有效流转,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到2022年,完成退耕还林3万亩,人工造林5000亩。 4.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着力建设漂亮乡村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