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危机成因及对策_农民工犯罪的社会成因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危机成因及对策_农民工犯罪的社会成因及对策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财务危机成因及对策_农民工犯罪的社会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农夫工犯罪是基于特定的社会条件产生的,与二元制社会结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管理机制亲密相关,社会的变迁与文化冲突给农夫工供应了犯罪的契机。农夫工犯罪是多种社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预防农夫工犯罪问题,必定要从建立良好的社会政策入手,拆除二元社会结构、建立服务型管理方式、保障农夫工的合法权益。关键词:农夫工;自救式犯罪;二元社会结构;文化冲突农夫工犯罪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难以避开的社会阵痛。基于此,分析农夫工犯罪的社会因素,找寻农夫工犯罪的社会预防对策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农夫工犯罪现状随着
2、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松动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推动,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力怀着对城市的憧憬和变更自身生存境况的剧烈愿望,大规模地从乡村流向城市。经过20多年的持续与累积,这些“离土又离乡”的进城务工农夫已形成了我国社会结构中特别的群体农夫工。农夫工是基于多种社会因素而形成的特别群体,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他们有着自身的特性:以男性青年人口为主;受教化水平偏低;生活工作条件恶劣,大多从事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受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处在社会的边缘。农夫工生活、工作在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生长于农村却又弱化了与农村的联系,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是一群被称作城市候鸟的人。为了生存,农夫工在
3、一种城市与农村的“夹心状态”下奋斗着;同时,他们的群体心态亦受到了莫大的损伤。于是,他们无奈地选择了犯罪的方式,做最终的抗争。据公安部门供应的资料表明,流淌人口的犯罪比例很高,已成为城市治安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流淌人口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已经占据各个城市不同人员犯罪的首位,而占流淌人口80左右的农夫工,已经成为共认的高犯罪群体。流淌人口中有职业化犯罪与非职业化犯罪的区分。农夫工犯罪多数为非职业化犯罪,其主体即以犯罪为“副业”的犯罪分子。从数量上看,非职业化的犯罪分子是流淌人口犯罪的主力军。据北京市东城区统计,在抓获的入室盗窃的流淌人口中18是有前科或负案在逃的;24.4是盲目来京打工未成的;59
4、是嫌打工赚钱少的(其中19.7是打工间歇进行入室盗窃的)。二、农夫工犯罪的社会成因农夫工作为一个特别的社会群体而存在,其犯罪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不同等的就业政策农夫工进城从事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时间长,获得的酬劳低,跟城市居民相比,他们获得的是“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三同三不同”地位。即使这样,他们还常常会面临找不到工作和失业的危急。一些城市构建起一道隔离城市劳动者与农夫工的壁垒。在这样的状况下,农夫与城市社会产生了很深的隔阂,这种隔阂积累越久,从而成为潜在的犯罪动因。(二)社会保障制度缺损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深深地制约着农夫工
5、的命运和前景,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观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始终偏离正义价值,体现极大的不公允,无论是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均只覆盖了城市居民,而对农夫工的状况则基本上实行不闻不问的做法。尽管一些城市自劳动法颁布以来,起先为农夫工办理工伤保险,但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却始终不予办理。事实上,农夫工是城市中最不稳定,最简单失业的群体。失业和找不到工作的农夫工处于一种断绝生活来源的逆境之中。(三)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农夫工,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务层出不穷。据全国总工会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夫工被拖欠的工资估计在1010亿元左右。在合法权益遭到侵扰,很少有农夫工实行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权益,大
6、多数农夫工只能实行接近违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些农夫工会实行极端的非法手段来谋求问题的解决,从而走上“自救式犯罪”的道路。(四)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负面效应首先,农夫工一旦离开土地、离开户籍地进入城市,是处于社会的“边缘人口”,与社会的联系处于随意和自由状态。除了发生犯罪行为而被追究外,不再与政权机构发生联系,因而便简单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其次,大量的人口流淌伴随着巨额的资金流淌,由于缺乏有效的爱护,为农夫工犯罪分子供应了犯罪的对象,犯罪的场所和犯罪的时机。再次,大量的流淌人口给犯罪分子供应了藏身之地,大大增加了各级政府进行治安管理、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平安的难度。(五)贫富差距的扩
7、大我国自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以来,收入安排趋渐不同等,社会分化严峻,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0.16上升到2003年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社会处于危急的边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农夫工的月工资收入“十几年来基本停留在400-500元的水平上”,有些农夫工还处于失业的状态。贫富差距的扩大最危急的后果是,造成巨大的心理挫折,引发严峻的社会心理失衡。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看,社会心理失衡是引发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贫富差距愈大,心理挫折感就愈强,发生侵扰行为的驱动力就愈大。农夫工过高的心理期望与实际得到的之间,自己得到的与他人得到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心
8、理挫折,而导致产生报复的心理。(六)阶层文化冲突城市居民在享受农夫工带来的经济旺盛和各种各样的生活便利的同时,却误会、偏见乃至卑视农夫工。这是两种阶层文化冲突形成的一种心理态势的刻板印象。农夫工对所在的城市没有归属意识,没有情感上的联系,这些为以后干脆针对城市居民的犯罪打下伏笔。(七)管理模式单一目前,我国忽视了对农夫工的教化和管理。目前,名目繁多的收费已成为农夫工一项沉重的负担。防范式管理方式使管理的初衷走向其反面,形成了有管理不如无管理、多管理不如少管理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将成为引发农夫工怨愤、敌视、甚至走上犯罪的始作俑者。(八)思想文化教化滞后健康的文化学问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思想教
9、化和法制教化是获得良好社会效益而必需注入的投资。而恰恰相反的是,用人单位只关切农夫工能否给企业带来利润,对他们的业余活动、精神生活很少顾及。城市政府部门忽视了农夫工的思想品德引导、法制观念形成和情操培育等问题。结果,绝大部分抱着见世面、学技能的初衷来到城市的农夫工,只能处在一种与城市社会相对隔离的亚文化环境之中,只能在同类间形成交往的小圈子,并接受城市中的不良文化。在这种状况下,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农夫工思想品德自然退化,进而产生并强化违法犯罪的意识,最终成为犯罪分子。三、农夫工犯罪的预防对策(一)改革二元户籍制度二元户籍制度在安排经济时代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现在已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显示出对
10、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种种桎梏。因此,变更二元户籍制度已为历史的必定。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逐步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须要和社会的综合实力,最终实现户口自由迁徙;改革黏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二元就业制度、二元安排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使农夫工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身份地位、同工同酬、享有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的权利。(二)完善权益保障体系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往往是引发农夫工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农夫工“自救式犯罪”就是农夫工非法维权的方式。因此,假如农夫工能合法的、低成本的维护好自己的权益,其犯罪率也必定会下降。可见,要想真正削减农夫工违法犯罪,实
11、行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农夫工的正值权益是非常必要的。组建农夫工工会组织,让工会代表农夫工表达意愿、维护权利,将使农夫工的权益能有效的得到维护也是有效方法之一。(三)建立欠薪保障制度付出劳动而获得酬劳是劳动者的权利;支付劳动酬劳是用人单位不容推卸的义务。可是,每到结算工钱时总有因拖欠农夫工工资而引发的纷争。当应得的工资付之东流,身无分文的农夫工选择犯罪的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便不难理解。解决农夫工工资拖欠问题,应建立欠薪保障制度。一是在欠薪最集中的建筑行业实行清理整顿,并建立严格的监督和惩处机制;对于拖欠农夫工工资的企业,一经发觉就取消其今后在建筑市场的招投标资格。二是在法院设立“讨薪绿色通道”和
12、在司法行政机关设立“农夫工法律救济站。”对于农夫工起诉的欠薪案件,法院应从快审理、从快执行。(四)转变管理方式城市对农夫工的管理应由防范式转为服务式。服务式管理方式的宗旨是为管理对象服务,服务管理对象是管理方式的核心,管理主体所进行的各项工作都要围围着这一核心而绽开。建立服务式的农夫工管理方式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城市政府及各管理部门应当转变观念,相识农夫工对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动作用,确立为农夫工服务的新观念。其次,加强对管理人员进行品德、纪律和法制教化,全面订正那种重收费、轻管理、不服务的工作作风,严厉惩处借管理之名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乱抓人、乱处理的违法行为。再次,公安机关要坚
13、固树立打击与爱护、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思想,要坚决克服以惩罚代替管理,以办证代替服务的简洁、片面的做法,主动为暂住人口做好服务工作。(五)加强对农夫工的教化对农夫工而言,学校应是开放式的,教化应是全方位的。用人单位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对农夫工进行基本学问、技能训练和思想法律方面教化;居委会可以通过学校对农夫工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城市生存技能的强化,增加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实力,提高其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对农夫工进行道德教化、法制教化、心理教化,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帮助他们正确相识自己和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限制心情的实力。(六)丰富农夫的文化生活一位社会学家曾说过,削减和歼灭农夫工犯罪现象
14、,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他们的素养,赐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所以,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员工俱乐部、文化活动室、开设图书馆、棋牌室等休闲场所,并免费向农夫工开放。健康的文化生活一方面会对农夫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一方面会让他们获得心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信任只要政府和用人单位实行多种方式缓解农夫工的文化饥渴症,农夫工犯罪率必定会有所下降。四、结束语对于农夫工犯罪,我们不应片面地指责和归咎其素养的低下,更多的应当是反思他们犯罪的缘由,更多的应是从社会中寻求解决的良方。农夫工在城市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增砖添瓦,而得到的却是身份上的卑视,地位上的不同等,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因此,
15、同等的对待农夫工才是解决农夫工犯罪的“灵丹妙药”,才是社会公允正义的体现。参考文献:1、“广州市流淌人口犯罪探讨”课题组.广州流淌人口犯罪探讨M.中国公安高校出版社,2003.2、王世卿,李伟清.城市外来人口犯罪的特征J.犯罪与改造探讨,2003(3).3、(意)恩里科菲利.实证派犯罪学M.中国公安高校出版社,2004.4、李长健,陈占江.新生代民工犯罪的社会成因及其限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11).(作者单位:湖南农业高校人文学院。其中,廖秀健为副教授、博士)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