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分析与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分析与探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摘要:文章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育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创新素养教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育必需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厚基础、宽口径,增加实力、有所特长”是交通运输专业的办学宗旨,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尽快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交通运输专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交通运输 培育模式 课程体系 创新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2.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195(2022)03(b)-0000-00 Analysis on Teaching Reform of Transportation Vo
2、cation Si Jing-ping Gao Zhi-ying Chen Yong-yan Zhang Hui-jie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hhot, Inner Mongolia, 01015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raining mode,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reativity education of transportat
3、ion (Automobile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vocation. The author of the article brings forward that training mode should adapt to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marked demand. The principle to run a school is “Well base, large range, building up ability, having specialty. ”. Setting r
4、easonable course system and reforming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 is the assurance to develop transportation vocation.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mode, course system, creativity education 19101年国家教化部对全国一般高校本科专业书目进行了调整。新书目中,交通运输专业涵盖了原交通运输、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交通管理工程等旧专业。今日距101年国家教化部提出教化教学改革的方针已经五年多,作为交
5、通运输专业方向之一的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为适应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改变和就业制度的变革,经过近几年的探究与实践,在学科范围内对该专业的人才培育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创新素养教化等进行探讨和探讨特别必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校生就业方式已由原来的安排统一安排转向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这种形势下,为了适应交通运输业对相应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调整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为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服务很有必要。下面將从四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 1 人才培育模式 随着学问经济的到来,学科的交叉和专业的整合渐趋完成,单一学科或专业的学问已不再能满意交通运输领域科学探讨或工程设计的须要,其
6、人才培育的类型主要是应用型、通用型和探讨型,人才的培育必需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近五年的改革,“厚基础、宽口径,强实力、有特长”已成为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办学的共识。? 实现“学问、实力、素养”并重的人才培育模式,确立“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养、有特色”的人才培育目标,坚持以提高学生素养为根本,以建立宽厚的学问平台为基础,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全面培育学生的创新实力、实践实力和科学综合实力,可为交通运输领域输送大量的宽口径高素养、合格的高级特地人才。 1.1 厚基础,宽口径 基础厚实是培育创新实力的基础。对于交通运输专业,学科的基础应当是机械学、电子学、运筹
7、学、管理学、经济学。只有在加强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再辅以特地化方向,才能增加学生对工程实践的适应实力和创新实力。这既有利于增加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学问的实力,又可增加学生适应工程实践对人才须要的实力。而厚实的基础则要靠完善的课程体系进行保证。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汽车运用工程的人才将面对更多的行业和更广的服务领域,人才市场的要求给予了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新的内涵和外延。依据市场调查,目前社会须要的高层次汽车运用人才是复合型的,因此对于交通运输类汽车运用工程方向的专业人才,实行厚基础和汽车运用专业化的培育模式,让学生既驾驭车辆技术方面的学问,又了解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及限制技术
8、等方面的学问,使学生在懂得现代汽车技术的基础上,还具有现代汽车营销观念,了解经营管理常识,熟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有能够从事相关企业或行业管理等工作的实力。 宽口径是指要求学生对不同工程实际工作的适应实力强。事实上宽口径是建立在厚基础之上的,而厚基础的目的又是为了拓宽专业的适应面,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因此交通运输专业应当在交通运输组织的基础上,在汽车微电子限制技术、汽车排放污染限制技术、汽车运输综合节能技术、运输经济与运输法规等几个方面来拓宽专业学问。只有扎实的基础,宽广的学问面,才能达到宽口径的培育目标。另一方面,对不同专业化方向,应做到因人施教,使学生在某一技术领域形成特长,培育出优秀的
9、交通运输类人才。 1.2 增加实力,有所特长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力、外语实力越来越受到全国各高校同行的足够重视。 计算机应用已成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种手段,外语是获得国外最新学问和国际沟通必备的工具。这两种实力的凹凸在工科院校评比或评估时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生们的思想意识中都特别重视;社会上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在这两方面也有所体现。 此外,在学生实力培育方面更应注意对学生创建性思维、分析问题思路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培育。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在某一技术领域形成肯定特长。这些,一方面取决于学生个人的爱好和爱好,同时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和培育亲密相关。因此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应当实行措施,激励
10、老师因材施教,让学生具有形成某种专长的发展空间。 2 课程体系设置 经过近几年的教化教学改革,各大院校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依据其专业人才的学问结构要求,以及学问更新的速度和相关课程的性质,对课程体系均进行了调整。根据专业需求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课程平台,加强专业课之间的互通性,实行宽口径教学,已成为大多数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共识。公共基础课平台包括“两课”、数学、高校物理及试验、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体育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平台是依据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分别将学科基础课进行整合而成;专业课平台以专业方向为模块,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专业特色;选修课平台则以拓宽学生学
11、问面,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原则,而设置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公共选修课的管理中,应对选修课的内容、名称和开课方式加以规范。 在课程设置上,可按一级学科打基础、二级学科进行培育、三级学科确定探讨方向。即按工科大类确定公共基础课;按交通运输类二级学科确定学科基础课;按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方向确定专业课;以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及前沿确定专业选修课。 为了使学生驾驭交通运输和工程领域所必需的较为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和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以交通运输类来设置学科基础课,拓宽基础课范围,可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系统和扎实的基础。专业选修课分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类:限选课以保持专业特色为主,按模块划分;
12、任选课可用“菜单”形式列出,供学生在规定的学分内,因人而随意选修。学生可从选修课中获得大量的好用信息,为毕业后到道路交通运输系统、汽车运输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城市建设系统、大型运输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工作打下宽厚的基础。 3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与完善适应创新素养教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特别重要。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认为现有的教学管理手段及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还远远落后于信息时代和学问经济时代发展的须要。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的建立和完善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提
13、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力度。 101教改后,工科院校的专业课学时进行了大幅度压缩。专业课学时的削减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特殊是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大量的新技术须要增加信息量,这明显给我们课程体系的设置带来了挑战。CAI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引人,能够保证专业课学时大幅压缩后课程的信息量,还可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 随时把本学科最新的学问和信息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挖掘出课堂外大量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及CAI课件的运用,可极大地丰富学生学问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适应教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必需加强师资队伍的素养建设,切实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化观
14、念,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更新教化观念,使广阔老师能够自觉地依据专业特点,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计算机协助教学等现代教化技术,变更“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化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加的素养,强化实力培育和实践教学,激活学生内在的主动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开发出他们自身的潜能,使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广博的视野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方法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对学问的理解,还影响学生思维实力的发展。所以,课程教学既要强化学问教化,也要在实力培育上下功夫。只有具有坚实的学问积累,才能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在教学中把学问传授与实力培育相结合,老师指导
15、与学生独创相结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方向。 4 素养教化 高等教化以创新素养的培育为基点,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化方针,培育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之道。 4.1 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教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成为酷爱党、酷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4.1.1 思想素养 思想素养包括思想道德、人文素养、世界观、人生观等等。思想素养类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法律基础课和心理学课等。课程设置时,这类课程应注意突出时代的特征,结合时代的发展,重点讲授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相关理论。还可
16、开办关于思想素养与道德品德的各种讲座;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和组织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化和国防学问教化,陶冶学生情操,强壮体魄,居安思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刻意地在提高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实力方面,增加人际交往实力、团结合作实力、组织协调实力等方面下大工夫。使學生在短短四年的本科教化过程中,其道德水准、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综合应变实力等方面得以健康形成和提高。 学生的体育文化和健康技能也是学生思想素养的基本体现。体育文化与观赏,健康学问与保健等学问,可采纳体育课与体育项目爱好活动相结合,体育活动的技能传授与体育项目的文化观赏相结合,体育课与校内课外群体活动相结合等做法得以提高。 4.1.2 基本
17、实力 学生的基本实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 基本实力包括外语实力和计算机实力等。外语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对学生听、读、写实力的培育,尽量加强他们说的实力;各专业应有12门课程采纳外文原版教材,并用外语讲授或用双语讲授,以培育学生的外语应用实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对学生应用实力的培育,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等;加强计算机试验教学,以提高他们应用这一现代化工具的实力。 4.2 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就是创建独创的实力,是创新意识和创建实力的统一。 创新意识要求学生有一种怀疑意识、一种担心于现状的精益求精意识、一种新奇心,进而产生一种发散式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擅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
18、进行反复的分析。而创建实力则包括学生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以及实践动手的实力。如何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是我们目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首先要建立适应创新素养教化的教学体系和学习环境。实行敏捷多样的办学模式,建立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等机制,为学生供应广袤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特点、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建立适应创新素养教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建立与完善适应创新素养教化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即从创建型人才素养结构动身,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加强宽口径的专业基础和通识教化,扩大选修课比率;激励学生通过自主的
19、选课机制形成富有特性的专业学问结构和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文化素养。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其次课堂活动和参与科学探讨项目,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等,以培育学生工程实践实力、动手实力和基本工程技能。与此同时,学校还可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到外校或本校辅修其次专业,通过讲座和辅修其次专业,扩高校生视野,弥补学问面过窄、过专、交叉综合不足等缺陷。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操作实力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必要保证,它要靠学校的相关试验设备、实习基地以及教学安排中实践课时的数量来保证。 依据详细状况,部分专业性强的课程可将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同期进行,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真正融为一体
20、。建立开放性试验室,也可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动手实力和创新意识。 学术讲座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内外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窗口,是提高学生创新素养、开阔眼界的溪径。内容可包括运输限制现代化、运输过程自动化和运输信息集成化的探讨和应用,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运行技术及运输管理的探讨,人、载运工具、交通环境及各种交通设施相互作用的探讨、交通运输平安技术探讨以及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探讨等。 5 结束语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育应当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厚基础、宽口径,增加实力、有所特长”是交通运输专业的办学宗旨;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尽快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交通运输专业
21、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依据时代需求,培育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的、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高素养人才培育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除了要在宽口径、高素养培育上下工夫以外,学校教学改革的大环境,各专业的横向协调,教化观念的更新,以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等因素,都对该探讨的进展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化部高教司,一般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书目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化出版社,19101. 2 路平,苏汉元.试论21世纪初交通运输专业的改革和发展J.交通高教探讨,2001,1. 3 丁卫东等.构建面对21世纪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育模式J.武汉科技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作者简介】:司景萍,女,汉族,山西省人,教授探讨方向: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与科研 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