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斯德哥尔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一站斯德哥尔摩?.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下一站斯德哥尔摩? 闻名的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句闻名的话,他说世上本没有路,但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这句话实在太出名了,我猜许多人也许从会写字起先就将它抄到小本上时时拿出来温习,并因此而信任世上无难事,只要肯走路。关于路,网络时代的“但丁”则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的去吧。我猜这句话也同样被很多人抄在小本上,不但稔熟于心还会时时抛出来用,恨不得让全部人都看到自己脑门上明晃晃的三个字儿“有特性”。 路的意蕴就是这样深远,几乎全部与路有关的语言或文字总有着直击人心的力气,而路的象征意义也总是在很多不同场合被运用、被说明。有路必有人,路因人而精彩,因为路是人走出来的;即使是相同的路亦有不同的走法,
2、因为走在路上的人是不同的,于是不同的人使得路有了不同的精彩。这是将上述两句话合而为一所能得到的推论。而一本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诺贝尔奖、科学和科学家读下来,我越来越信任,此书作者、来自匈牙利的化学教授豪尔吉陶伊多半会成为鲁迅先生与但丁的异国知音。 自1901年首次颁发,在一百零一余年间,诺贝尔科学奖走过了激烈人心的年头,也见证了科学与政治的恩怨,更让那些经常远离公众视野的科学家们成为每年10月与12月的焦点。全部的故事皆因人而绽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走向斯德哥尔摩的人们,便也有了“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不过,假如因此而将此书视为一本“诺贝尔奖获奖指南”并想要从中找到如何以尽可能快的方式与途径获
3、得诺贝尔奖,那么阅读的结果无疑将是令人悲观的。因为当作者以300余页的篇幅讲完了诺贝尔奖得主们精彩的人生片段之后,在正文的倒数第三页写道:“通过调查诺贝尔奖得主走过的不同道路,还有一个教训必需知道,那就是不存在得奖的终南捷径。” 或许这原来就是一个并不须要更多说明的结论,犹如全部其他领域的胜利并无独门秘笈可言。不过,这部关于“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的书并不会因此而失去意义。该书以一种积木式的结构,从各个不同角度呈现了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人生,从走上科学探讨之路,到做动身现的那些重要时刻,从科学工作的氛围环境,到前辈同行的影响,从对获奖的预期与揭晓之后的如愿或悲观,到获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作者以问题
4、结构全篇,并以其通过访谈与文献查阅所获得的大量资料来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解答。作者在此书中想要做的不是历史学或社会学的探讨,而更多的是“关于个人的描述”,这一角度要归因于作者本人的职业身分与学术爱好,他是一位化学家,作为科学探讨与发觉的亲历者,他明显会更关切也更乐于在此书中展示那些“具有确定性的时刻,这些时刻既引领科学家们的事业走向诺贝尔奖,也引领隐身于当代诺贝尔奖项之后的科学自身向前发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将此书视作“一位科学家眼中的科学”其实并无不行。根据作者自己的说法,他希图以此书实现的目标是“让科学、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走近公众”。虽然不能希望仅凭一本书就让科学与科学家成为公众视野的明星,
5、但是正如诺贝尔奖令科学与科学家成为公众话题一样,这部围绕诺贝尔奖绽开的书中有颇多内容将会成为这些话题中最出彩儿的片段,而这正是“让科学、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走近公众”的最详细表现。 11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吉尔伯特的探讨领域横跨理论物理学与试验生物学,同时他还是一位精彩的企业家。如此丰富的经验或许会被很多人归结为精力充足与超强的学习实力,或许这两者都是特别重要的,但在吉尔伯特自己看来,他更情愿将如此种种归功于接受广泛教化的好处,而他自己的经验可谓现身说法: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发觉DNA序列测定,就是因为在某个时刻,他知道了DNA中糖的某个小学问。很难精确地指出他是怎么碰巧知道的,但是“了解足够多
6、的关于世界的零星小事”而不是将视野局限于自己所探讨的一隅,这对于科学家而言实在意义深远。爱迪生曾经有言:作为一个独创家,须要知道全部表面上没有任何关系的关于世界的联系。事实上,这种“表面上没有任何关系的关于世界的联系”所构成的才是完整的世界图景吧。于是也就很简单理解吉尔伯特的主见,他提倡高校教化主要以哲学、心理学和文学为主,而不要那么关注化学、物理学和数学。 假如说广袤的视野让吉尔伯特迈出了走向胜利的确定性一步,那么对于11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利高津来说,其广泛的涉猎好像从他进入科学领域之时便注定了他与胜利的缘分。受到家庭的熏陶,他的阅读生活起先于对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学习,后来又对哲学发生
7、了爱好。当他进入高校读书时,每个人都说那时候不适合成为哲学家,于是他又起先了对化学与物理的学习。时间是哲学家们所热衷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科学问题。不过当他同时具有了哲学与科学的双重背景之后,他“特别惊异地发觉在哲学和科学中,时间意味着特别不同的东西”。于是,尽管他的物理老师对他说明说,时间的问题已经被牛顿解决了,并且由爱因斯坦彻底完成了,没有什么可以再寻求的人,普利高津却确定把他的一生奉献给理解和解决这个冲突。 在豪尔吉陶伊看来,“要了解问鼎诺贝尔奖的困难性,仅仅了解诺贝尔奖得主是不够的”,为此,他在书中特地以一章的篇幅来谈论“未获奖者”。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使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条“通往斯
8、德哥尔摩之路”,未获奖者们对于未获奖之事的看法亦具有启发意义。 11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得主之一的休伊什,其获奖是有争议的,因为他的前探讨生乔斯林贝尔并未一起获奖。1967年,乔斯林贝尔还是休伊什的一名探讨生,正是她在分析射电望远镜每天长达20多米的记录纸时视察到一种惊奇的脉冲信号。同年11月,他们利用新安装的快速记录装置探明这个射电源在狐狸座方向,脉冲周期为1.33730109秒。休伊什认为,他们正在观测的是一种“脉动的恒星”,又称“脉冲星”。脉冲星的发觉使休伊什于11014年获得诺贝尔奖,但贝尔则被遗漏在获奖者之外。多年以后的11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颁发给发觉了一种新型脉冲星的
9、泰勒与赫尔斯,而贝尔则受邀出席了颁奖典礼。那一天,物理学奖评奖委员会的现任秘书安德斯巴拉尼告知贝尔说,她也应当共享11014年的诺贝尔奖,并给了她一个小的诺贝尔奖章的复制品。巴拉尼告知她,“这是我最多能做到的了”。关于这位被诺贝奖遗漏的发觉者,豪尔吉陶伊这样写道:“尽管贝尔没有以身居诺贝尔奖得主名单之中的形式被记载在科学史的书籍中,但是她会由于她的发觉以及诺贝尔奖对她的遗漏而出现在那些书中。今日当问她是否因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而难受时,她的回答是:为什么我应当哀痛呢,我成就了一番没有诺贝尔奖的事业。”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便联想到了去年4月间贝尔的中国行。其时,贝尔应邀在北京天文馆做了一次报告。她在
10、那次接受北京媒体访问的时候曾被问及是否因为没有获得诺奖而感到缺憾的时候,贝尔说:“没有获奖,我一样也很好,很轻松。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我才更有获得其他奖项的喜悦。因为假如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没有获得其他奖项的意义了”尽管当时有人曾评论这个答案太像一个标准答案,更让憋足了劲儿等着看好戏的人感到懊丧,但我却更情愿将这个回答视作一种率性的表达与淡定的看法,并且因此又对贝尔老太太增加了很多好感。 除了诺贝尔奖得主与未获奖者的故事,书中一些很少为人所知的关于获贝尔奖的错综困难内情的介绍亦成为此书吸引人之处。对于此书,作者曾坦言:“我在写这本书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像其他人一样敬畏诺贝尔奖。当我了解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业的细微环节,知道他们赢得诺贝尔奖的一些曲折之后,我偶有的幻想破灭之感也得到了补偿” 对于一位以发觉为事业的化学家来说,发觉本身所带来的欢乐恒久是如此干脆;而对于路上的行者而言,行走本身就是意义,至于下一站斯德哥尔摩抑或其他,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