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中高职教育衔接引入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共463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中高职教育衔接引入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共4630字).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3+2中高职教育衔接引入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共4630字)3+2中高职教育衔接引入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介绍了国内中高职衔接模式,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3+2”衔接为例,分析了衔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叙述了引入学分制教学衔接的必要性。提出了在中、高职衔接中引入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路径:三年中职教育阶段引入学分制;中职学院采用学年制与学分制教学方式,高职学院定期的升学考试科目中要纳入学分课程;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以保障学分制的引入。【关键词】高职;“3+2”学分制;教育模式一、国内中高职衔接模式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面对新的社会环
2、境,由于主观与客观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为了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环境,教育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在高职教育中提出了新的教育模式,即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这种模式大大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招生途径,也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的招生瓶颈问题,也为中职院校开创了新的生源输出平台,提高了中职院校的知名度与吸引力。目前我国实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五年一贯制大专,“3+2”、“3+3”中、高职衔接模式,对口单招升学衔接模式,中外合作职业教育等。本文探讨的国际贸易专业“3+2”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前三年在中职学习公共基础知识以及基础专业课,成绩达到要求
3、,并通过高职学院定期的升学选拔考试后,便顺利进入高职阶段2年的学习。这种“3+2”的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中职学校的升学率,也丰富了高职院校的生源,是一种中、高职互惠的教学培养模式。但是由于该教学模式发展迅速并且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配套政策制度、衔接方式等还未完善,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导致衔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下文中将进行详细阐述。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3+2”衔接中存在的问题高职学院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以作者所在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为研究对象)目前主要采用“3+2”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生源主要来自两所中职学校:余姚某中职学校和新昌某中职学校。经深入研究发现,高职学院与两所中职学校对接的过
4、程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21世纪初,大量高职院校不断涌现,招生模式多元化,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发展过快,相对完善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导致我国相关政策中没有对中高职的培养定位有明确的规定。这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不清晰。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高职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3+2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与所从事岗位相适应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具有“三农”情怀、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在笔者多次参与中职院校升学选拔考巡考工作中发现,中职院校缺少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思想上并未重视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在高考冲刺的学生中,可以说只为求得升学率而忽视这批学生的技能培养,这也是导致中高职衔接衔接不畅的根本原因之一。2、中高职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从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自成体系,自行管理,中高职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只停留在升学与招生层面,而在课程设计与内容之间缺少对接与联系,从而导致衔接不畅。从高职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与其对接的两所中职学校的教学进程表分析来看,两者衔接不畅主要突出表现在学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差距比较大。比如,余姚某中职学校与新昌某中
6、职学校的教学安排,虽然学生都将进入同一所高职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学习,但是他们的课程安排相互差距比较大。相比之下,余姚某中职学校的教学安排与高职学院的课程安排相对接近。比如,在核心课程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这些课程与高职学院的公共基础课相一致,因此,中职学校这些课程的设置为高职学习奠定了公共课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从课程名称来看,存在很多与高职学院重复的课程,比如国际货运、贸易地理、商务礼仪等。由于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自行管理,自行选择教材,缺少明确的课程难易程度的划分,导致一旦出现课程重复,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中、高职之间的衔接。而新昌某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对于余姚来说课程设
7、置相对简单、单一。基础课设置偏于中学化,主要开设的课程为语、数、体、美、音,难度相对偏低,无法与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相对接;另外,专业课程设置也比较单一,都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这几门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容易导致学生进入高职阶段该专业学习时,会出现专业基础不够扎实、知识体系不完整的情况。中高职学校之间课程设置因为没有系统、完善的对接,所以导致在课程难易程度与教材选用方面都出现了相互脱节的情况。三、引入学分制教学衔接的必要性1、学分制具有鲜明的现代教学特点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它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
8、导师制合成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行。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协调知识、社会需要、学时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现代教学特点。学分制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摄取结构;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个人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合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2、引入学分制可对原有中职学校的学年制进行补充,保证中、高职进行顺利衔接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过分侧重于学历的衔接,中职学校注重学生的升学率,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招
9、生率,从而忽视了中、高职之间内容、内涵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因此,在认识学分制内涵及其优势的基础上,保持学分制引入的目的与中高职衔接内涵相一致的前提下引入学分制。引入学分制不是改变原有衔接模式,而是对原有中职学校的学年制进行补充,从而达到真正内容、内涵上的衔接,保证中、高职进行顺利衔接。四、引入学分制教学衔接模式的路径1、三年中职教育阶段引入学分制与高职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对接的余姚某中职学校与新昌某职业中学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采用的都是学年制教学模式,即在三年内通过相应课程的考试并通过高职学院选拔考之后就可以顺利进入高职学习。在不改变中职学校原有学年制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引入
10、学分制,学生通过两种模式的考核即可顺利进入高职学习。即由高职学院国际贸易实务教研室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中职院校设置的教学进程安排,为中职院校每学期提供相应、适当比例的专业基础学分课程,中职院校根据自身师资的实际情况每一学期从中选取1-2门课程进行实际教学。2、中职学院采用学年制与学分制教学方式,高职学院定期的升学考试科目中要纳入学分课程为了能够更好的衔接,高职院校可以为中职学院提供学分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材。为了配合学分制课程更好地落实,可以考虑将高职院校对中职院校定期选拔考试科目中加入这些学分科目的考试。如此一来,不仅能使高职院校更好的了解生源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也能够在教学内容上与中职院校
11、进行更加紧密的联系通过学年制与学分制教学方式,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中学所需的基本知识以外,又能循序渐进地了解到高职阶段的课程,为今后高职阶段专业化的学习夯实了基础,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的目标。3、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以保障学分制的引入虽然大量高职院校不断涌现,招生模式多元化,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发展过快,相对完善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国内的课程衔接体系通常是由中、高职院校合作制定,一旦院校之间联系怠慢就会导致课程无法正常衔接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国际上多用的课程大纲模式,教育部门统一课程标准,为学分制的引入创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办学经验都验证了良好的制度
12、环境、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可以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提供相应的保障。同理,学分制的引入也需要这些政策制度的保障。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相关法规、制度、政策,以促进中高职教育完美的衔接。五、结语学分制的引入,可以解决当前中、高职衔接中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即使中、高职学校自行设置课程、自主选取教材、自己制定课程难易程度的情况下,只要合理地引入学分制,便可以灵活弥补中、高职之间的缺陷。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新昌某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简单、单一,基础课程与高职学院脱节的情况下,根据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进程表,两所学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制定出相关专业课程标准及设置相应学分。用这样的方式引入学分
13、制,从而解决中、高职衔接中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衔接不畅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没有相关的法规、制度、政策作为保障是不行的。【参考文献】1孔祥国,周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J.高教论坛,2005.01.59-61.2司银霞.中高职“3+2”模式有效衔接的问题思考J.物流与工程管理,2011.12.131-132+128.3吴青林.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6.100-103.4徐勇田,徐鸣娟,刘芳.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5.Z6.87-90.5李玉青.中高职“2+3”衔接教育模式浅析J.塑料制造,2016,Z1期.85-87.6许笑平.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80-88.7别敦荣.论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3.03.6-15.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