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共2166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博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共2166字).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微博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共2166字)微博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引言学习、生活、未来求职、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破裂等问题,令大学生心理问题,如双向情感障碍、焦虑、抑郁、自杀行为等越发突出。1国内外心理老师和学者们不断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开展30余年,注重心理老师与大学生的接触,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让大学生顾虑颇多,参与热情有限。虽然政府、社会和高校在不断增加相关工作的投入,但校园干预、公共政策、资源增加未能显著提升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数量。社会科技进步,迎来微博这一新的信息传递媒介,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途径。二、微博心理
2、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第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困境。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无法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的问题由来已久,即便在美国,患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也仅有不到50%的人接受过心理服务。国内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举步维艰。对心理问题的偏见、注重求职者学历而非身心素质、社会支持系统欠缺、心理服务行业不规范,高校经费短缺、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专业人员激励和培训程度不完善、行政干预过多、教育模式单一,大学生缺少时间、个人顾虑等都影响着心里健康教育的开展。2为此,高校有必要思考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而微博的众多优势和特点,迎合了高校的现状与需求。第二,微博丰富的功能。微博信息的多样性,功能的拓展性,可以提升其知识
3、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各种微博圈微的建立,实现了心理知识的裂变式传播,惠及更多心理知识需求者。微博的关注、评论、转发、私信、微博的匿名性确保个人隐私,满足大学生的安全感,为其情绪宣泄提供媒介条件,也方便高校心理老师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心理状态,有效预防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后期心理干预工作。第三,成熟的心理学理论。传统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积淀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如,社会学习理论和从众理论可解释原先不玩微博的学生,上大学后纷纷注册微博。去个性化理论可解释大学生在现实对话中参杂着网络用语。道德补偿理论可解释大学生的微博言行和现实言行的较大大差异。三、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第一,宣传心理知
4、识。微博知识宣传形式应侧重音频和视频等。知识宣传内容应注重大学生社会生活技能、心理自助技能、学习技能、求职面试心理自我调适技能等技能的传授,有效帮助大学生处理解决、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提升其控制感,有效降低由此带来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第二,开展微博活动。通过微博开展讨论热门心理话题、赏析心理微电影和心理剧本、征集大学生笑脸照片、举办真心话交换活动、开展趣味心理小测验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大学生朋辈作用,提升其主动性,促进各种虚拟人际关系建立,培养利他行为,进而有效提升自我和他人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接受微博心理咨询。凭借具有一定安全心理距离感和匿名性的话题讨论或私信,开展微博心理
5、咨询,很好地应对面对面心理援助或咨询带来的心理防御,易被大学生接纳。研究显示,在线咨询时,来访者更易打开心扉,更详细地描述内心问题,其心理的改变也更深入,更易与咨询师建立积极关系,3与面对面的咨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线心理咨询在国外早已赢得赞可。第四,预警突发事件。微博在高校心理危机事件中大有可为。高校可安排专兼职人员或大学生定时过滤微博中与特定心理现象有关的敏感信息,实时了解大学生情绪状况,及时发现情绪持久消极或疑似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尽快联系并找到当事人,提早介入并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为其提供微博网络心理支持,澄清危机事件原委和处理过程,避免虚假信息引起大学生过度猜疑和心理恐慌。四、微博心理
6、健康教育展望第一,非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结合。高校微博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万能,多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而替代品。微博心理健康教育,可让大学生感到理解和认可,但过度使用微博,可产生“微博控”,即微博成瘾。需关注两者在高校教育过程的平衡比例。微博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而后者的研究成果和假设也需要在前者开展过程中进行验证。第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微博“信息接受者即是传递者”的特点,可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参与度低的不足。掌握着微博和接收权的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的主角,提升自我心理自助能力。高校未来要继续研究大学生微博心理规律和行为特点,培养、建立一批学生微博“意见领袖”。第三,探索可持续教育模式。本文所及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仅基于心理学理论的设想、心理老师的工作经验、改编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观性较强,现实指导意义有限。未来心理老师和学者们应注重广泛开展各类实证研究,着眼高校管理模式和客观条件,深挖微博功能,加快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制度的规范化,提升微博信息的可信度,建构具有较高外部效度的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模式和理论。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