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存在的共性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活动存在的共性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区域活动存在的共性问题 摘 要:中国汉代绘画艺术是汉代社会生活的写照,探讨汉画艺术首先要把汉画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才能尽可能走近历史本身,不论什么题材,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以血统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宗法思想意识的反映。 关键词:汉代绘画;画像石;画像砖;绘画艺术;区域共性;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识码:A 汉画是中国汉代绘画的统称,详细说,主要指汉代壁画、帛画和画像石(砖)拓片画。其中,画像石、砖数量甚大,其本身作为建筑构件之一,是地下墓室、地上享堂(当时又称为食堂)建筑的墙体、壁面,画像上的造型都以雕刻、模制的方式完成,拓印为画。 汉画出土资料证明其主子基本是一般人士,作
2、为官员,最大食禄似在2000石以下。因此,从艺术学角度看,汉画可以说代表了汉代一般社会的艺术观赏习俗和流行样式。 近代探讨汉画的潮流未断,从趋势看,有越来越“哲学化”、“美学化”的倾向。从好的方面说,希望借此提升“汉画”的“精神高度”,说人所未说之语,论人所未悟之境,一语惊天下,卓然成一识见。从不好的方面说,过犹不及。拔苗助长,适成空中楼阁;深邃莫测的判语,如同七宝楼台,拆之不成片段。从学术探讨必需的严谨度要求说,都有高估汉画作者、一般汉人工匠的“哲学”、“美学”修养及文化水平的现象,没有做到把文献(含汉画)读回到历史原点,因此,还有向现代学术探讨方向努力的空间。 一、汉画区域共性和铭刻文字比
3、对 区域共性在本文中指不同区域出土的汉画,都有大致共同的“主题”和“题材”。在共同拥有的主题、题材中,虽然存在着多少不一的艺术形象表现差异,但画像石铭刻文字内容干脆解答了画像石构图、主题及造型诸意义,反映出汉人在丧葬仪礼方面的共通之处,证明白汉代在整合全体中国一百零一姓的民风民俗相识上起着奠基作用。所以,要把汉画读回到历史原点,除了汉文献之外,铭刻文字也是重要的参考系。 汉代帛画主要出土于湖南长沙地区,未见有其它地区的出土报告。汉画像石、砖出土地区广泛得多,集中地区有江苏徐州地区、山东嘉祥、苍山、济宁等地区、山西离石、陕西米脂、绥德等地区、河南南阳、郑州地区、四川地区。其中画像砖多出土于河南郑
4、州地区、四川成都等地区。 从题材倾向说,南阳地区多“天象”、“神灵世界”;山东地区多“伦理道德”主题;徐州地区多“世俗消遣”;四川地区多“经济活动”。所谓“多”,是指其题材数量,和“只有”不同。 画像石、砖如此普遍出现,有两个缘由。第一个缘由是众所周知的“厚葬”习俗,在此不赘述此定论;其次个缘由是文献反映出的大时代背景,可以说是汉画艺术存在的前提,这就是汉代虽然在朝代时序上承接秦而来,但汉代政权却不承认秦在“道统”上的存在。 “道统”是以非“禅让”形式取得政权者的“心病”,原来在三代周礼中早已确立的“以血统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把“天下”视为“家产”,规定由“嫡长子”继承,此“嫡长子”即
5、后世所谓的“皇帝”,他是宗法制中的“大宗子”,具有唯一正确性。这个“唯一正确性”在于他的“权利”皇权、王权是“神授”的:因为“神授”,所以不行怀疑。 “神”的概念在周代是“上天”,是“超自然实力”。大宗子的列祖列宗也都是故去的“大宗子”,他们也是在“上天”庇护下生在于冥冥之中,而声息相通。这种意识思想不但是汉王室成员的“世界观”,而且也事实上成为社会一般成员的“世界观”。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在历史教科书中夸赞为“历史进步”,但在当时秦始皇本人,内心却还没有自信:因为他登基为天下君主,成为“大宗子”,却没有“神授”的证明。没有“神授”证明,至少说明你获得的政权“非法”。一个“皇帝”
6、假如有了“神授”证明,他就“合法”,都要去当地的高山大川去祭“天”。 各地的高山大川就是各地的“望”。后来又叫的“封禅”,“封”就是专对泰山的“祭”,“禅”是对泰山周边群山的“祭”。从战国到汉代,最盛行这种“思想意识”的是“齐”、“鲁”的方士。秦始皇为了寻求上天“神授”的证明,几次东巡都带着齐鲁方士,途中特别留心富于祥瑞寓言的“事务”,于是他有东巡泗水而派人去打捞传闻沉在河底周鼎的事。 鼎是国家政权的标记物,是“重器”,倘如捞出周鼎,至少可以证明自己承继周的“合法性”。秦王朝寿命有限,秦始皇在“神授”、“封禅”的过程中,随行的齐、鲁儒生方士看法多有不合,秦始皇内心并不快乐。 他在泗水捞不出周鼎
7、,闷闷不乐。后来在湘江遇到大风浪,船行受阻,他以为上天有失公允,一怒之下,吩咐把湘江两岸山峦的树林砍光:可见,秦始皇直到死,心情也是懊丧的。 从战国到汉,先后有“五行”、“五德”轮替占有天下的学说,认为得到上天神授的人就占有了天下“五德”之一。“五德”的标记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实质,“五德”的规则是“相克”、“相生”、“相胜”的一种循环关系。秦始皇信任自己是接续“周”的下一循环,据推算“周”是“火德”,于是秦始皇就以“水德”自居,规定服色、改行制度。汉刘邦建立新王朝,虽然仍有不少儒生学者官员上书宣扬“五德”、“五行”,但刘邦却仍自居秦的“水德”,未能热心于封禅。 到汉文帝时,贾谊
8、等新进朝臣力主改“水德”之制,虽然后来有所谓“黄龙”(意思是汉应居“土德”)出现,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到了武帝时代,事情有了大变更。 汉武帝好大喜功,热心于“五德”,于是有刘向、刘歆父子、司马迁、董仲舒等人的舞台,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武帝正式宣布改制、定服色,定“五”为吉数。重订历法,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一年12个月,一月即正月,但仍敬重秦始皇,避其名“政”,把“正”字读为“珍”。这一历法直至1912年的民国建立才变更为“阳历”,但夏历“正月”的读音不变。 汉武帝的这一次大变更的结果,是“独尊儒术”。从今,中国的“国学”就以“经学”为中心,由此又引申出“古文经学派”和“今文经学派”的不
9、同。简明地讲,汉代以及汉以后各朝代,都是“今文经学派”为主流。元始四年,王莽女儿被立为皇后,王莽势力日丰。他本人笃信礼学,精通今文经学。用“五行相生”原则,编制“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的规律,重新厘定了上古史演化系统,这个系统。 王莽造这个表的目的是要向天下告示:自己(新)续汉的政权是上天神授的,因而是合法的。王莽本人虽然在历史上被认定为负面人物,但他确定的这张合乎“神授”的帝王政权轮替表除了“新”之外,都被历史探讨者接受了。即使今日,虽然有关禹以前时代无一出土物证明其存在,只能划定禹之前为神话传闻时代,但在中国人意识中,仍旧坚信不疑其存在。其实禹之前历史存在与否还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
10、这段历史的前后传承关系是否就是司马迁,或竟是后来王莽制定的“世系表”理解的前后依次。这个依次的要点是说,中国的历史是循环的,从“木”到“水”“周而复始”。用老一百零一姓的理解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个“合”,就是一个新的政权。 在汉代人来说,“人”不仅仅是“社会”中的“人”,更为重要的是“自然”中的“人”。“自然”,不仅仅是山川林木、江河湖海,还包括风霜雨露、日月星辰等整个空间。其中,神灵鬼怪皆与人同处于此。商代人重鬼,周代人敬神,汉代人则依靠“上天”的符应判定“吉凶”。“上天”,就是“上帝”、“天帝”。人间“大宗子”是皇帝,只有得到“天帝”授权,才能获得“五行”中的一“行”、一“德”,才是合法的“皇帝”。在这种“上下一律”的“相识世界”、“相识历史”的“世界观”中,民间的学问体系不及王莽严密,在口耳传授的内容中难免有不同于王莽官方颁发的地方,如山东嘉祥武氏祠的帝王列像,大体符合“五德相生”的次序,都以伏羲为“五德”历史之始,但接续下的位置却把祝融取代了共工。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