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雕塑语言当代转换分析(共5228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雕塑语言当代转换分析(共5228字).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统雕塑语言当代转换分析(共5228字)传统雕塑语言当代转换分析 摘要:雕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造型景观,除了美化空间之外,还通过静止的形象反映着社会生活和文化审美状态,表达着创作者的审美意趣、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其艺术语言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传统观念认为雕塑与绘画一样,都要在深入观察对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突破对象的形体表面的局限,从而得其韵、塑其神,让视觉的知觉活动与想象力结合,产生出最佳的视觉审美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应物象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虽然应物象形的造型观依然适用于当代文化语境,
2、但是传统雕塑语言需要结合当代语境进行一定的转换,让雕塑这一造型艺术服务于新时代下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关键词:传统雕塑;应物象形;应物赋形;造型观;表现语言;转换传统雕塑是指在传统文化语境下,依靠手工雕、刻、塑等技艺方法将铜、石、木等可塑材料按照对象的形与神雕成静态的、立体的、可视可触的艺术造型,以用于象征和纪念。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语境的转变,雕塑逐渐脱离传统文化语境下象征和纪念的功能,成为建筑空间重要的艺术装饰景观,而且,现代雕塑在造型、材料以及意蕴等方面都与传统雕塑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雕塑语言在应物象形造型观下根据文化语境和审美需要转换的结果,是雕塑艺术发展的必然。在当代文化语境下,
3、雕塑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所以在雕塑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利用各种雕塑语言,让雕塑作品在发挥美化装饰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将文化交互功能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承,雕塑有着独特的语言体系,以传承和创新为途径,转换传统雕塑语言,让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芒。一、传统雕塑的语言形式雕塑是造型艺术的集中表现,传统雕塑更是在特有的传统文化语境下,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形象,在悠久的探索发展历程中,传统雕塑以应物象形为主要造型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表现体系,雕塑的形神韵态都需要通过具体的雕塑语言来表现。无论是中国的雕塑匠人还是西方的雕塑家,都为世界雕塑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东西方意识文化背景有所不
4、同,但是在雕塑语言上却异曲同工,都需要视觉、知觉和想象力在梯形传渡中的结合。总体来说,传统雕塑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材料语言传统雕塑,尤其是中国的雕塑,非常讲究雕塑材料的选取,因为在中国传统匠人看来,雕塑材料是雕塑最为原始的语言,也是展现雕塑作品原生态美感的决定性因素。正所谓“璞玉可琢,朽木不可雕”,从传统文化俗语中可以窥见传统雕塑对于材料选择的重视,而且,在传统文化语境之下,雕塑注重“因材施艺”,即根据雕塑材料本身的形貌、特质或属性,顺势而为,从而在雕刻过程中做到“天人合一”,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之下,传统雕塑的主要用材有铜、石和木。铜雕彰显地位,常见于王侯将相之家;石雕凸显质感,用
5、于外围建筑装饰之用;木雕则尽显古朴,常用作楼廊厅室的装饰。例如图1,古时一些王公贵胄会在厅内或厅外放置大小不一的铜鼎,铜鼎周身雕刻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这样的铜鼎雕塑不仅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更成为一种景观装饰;而石雕最常见于城池桥梁、牌楼壁影等建筑物上,一是增添建筑物的美感,二是契合传统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于美好的祈愿心理;室内的牌匾扶手、隔断神龛等,都是木质材料雕塑而成。不同材质的雕塑,有着不同的质地美感,因而其功能作用也就有所不同。(二)造型语言雕塑的造型语言是“应物”的实现,也是雕塑作品实现美化装饰、交互沟通等功能最基础的语言。如果说,材料语言赋予了雕塑最原始的美感,造型语言则赋予了雕塑以形体。
6、传统雕塑非常注重对雕塑对象的写生和写实,在传统观念下,认为对雕塑对象刻塑的越加逼真,雕塑技艺才越加高超,所以,传统雕塑极其注重对雕塑造型的可塑。当然,在尊重雕塑对象原型的基础上,很多图腾、文字、吉祥图案或者历史人物也成为传统雕塑造型语言的重要组成内容,如,龙凤、狮兽、龟马等图腾,草、隶、篆等文字,还有祥云雷纹等吉祥图案以及孔子、关公等著名并且有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由此可见,传统雕塑的造型语言非常丰富而且多元,在雕塑的过程中,往往会用到多种语言,使得整个雕塑作品更加精致美观、大美若真。例如图2,在战国中山王“错”墓中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便是一件运用多种图腾造型语言雕塑成的铜质雕塑,底部有两
7、雄两雌梅花鹿,四龙四凤引颈朝向八方组成案身,无论是鹿,还是龙与凤,都精美无比,虽为人设,却巧若天工。整个案座呈现上方下圆,隐喻着传统文化语境下天圆地方的观念,而四龙四凤则象征着当时八国制衡的局面。雕塑的造型突出雕塑的主题,展现雕塑最基本的形体之美,因而,造型是雕塑实现空间交互最直接的语言。(三)意境语言意境语言是雕塑“象型”的实现,造型语言让雕塑具备了逼真的形体,意境语言则是在造型语言的基础上让雕塑作品具备神韵,由此,让雕塑作品实现形神兼备。相对与造型语言来说,意境语言是一种间接性的雕塑语言,往往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观赏者的视觉、知觉以及想象力的充分结合,才可以体会到蕴含在雕塑作品中的意
8、与境,所谓的意境其实是一种雕塑的精神内涵或精神主题,如纪念、象征、警示等,这种精神内涵与文化事件相糅合才能够更长久的发挥效力。例如图3美国的自由女神铜雕像,头戴冠冕,身着古希腊风格衣装,右手高举火炬、左手紧持法典,脚下则是被断裂的脚镣,这样的造型不仅凸显出美国人民追求独立的历程,还刻塑出美国人民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理想意境。当然,除了具有象征、纪念内涵的雕塑,还有一些其他雕塑,在形象的造型之下,有着其他意境。例如图4著名的思想者,其塑造的赤身劳动男子,弯腰屈膝,身体紧缩,用右手支撑下颌,似在苦恼,似在思考,联想罗丹当时创作该雕塑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者思考未来命运这一意味深长的意境便会显现出来。意境
9、通过造型而表达,同时也赋予了雕塑以灵魂。(四)技艺语言雕塑的技艺语言洋溢在雕塑的造型和意境之中,是在材料语言的基础上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性语言。总的来说,材料语言的后续表达、造型语言和意境语言的实现都需要通过技艺语言,在传统文化语境之下,雕塑的技艺语言主要有浮雕、圆雕和透雕等,不同的技艺语言下呈现出的雕塑造型也有所不同。浮雕一般都采用减地法,所以又称减地阳刻,可以在雕塑表面雕刻出凸起纹样;透雕也叫镂空雕,是将纹样图案的底部掏空,然后刻画纹样图案的实体,之后呈现出虚实相映的美感;圆雕也称立体雕,从多个角度对纹样图案进行三维雕刻,最后呈现出“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的审美效果。传统雕
10、塑秉持以技塑形、以形蕴神的观念,在这样的观念之下,雕塑的技艺语言越来越精湛。二、传统雕塑语言当代转换的内涵经过悠久的发展和沉淀,传统雕塑已经成为一个系统而成熟的造型艺术体系,并且有着独特的雕塑语言,凭借着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语言体系,雕塑在美化装饰、象征纪念、景观交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雕塑的文化语境发生变化,为了让雕塑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重新发挥作用,满足当代生产生活需要,就需要将传统雕塑语言结合当代文化语境和需要进行转换。而传统雕塑语言当代转换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一方面,牛顿曾说过:“我看到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传统雕塑所
11、处的时代文化语境虽然与当代不同,但是其“因材施艺”“应物象形”的造型观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依然适用,其成熟的雕塑技艺、多元的表现语言,都是当代雕塑向前发展的基础。有人曾说,雕塑是一门永久的艺术,以为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是凝固静止的,而是保持着动态传承状态。传统雕塑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历经朝代更替、经济兴衰,但是雕塑这一造型艺术却始终传承发展而不断,它作为文化智慧的结晶,以艺术的语言讲述着着历史上文化发展、技术进步与艺术审美的变化,展现着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情韵和风格。传统雕塑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雕塑工艺技法和多元的雕塑
12、语言。正是这一套雕塑语言和雕塑技艺的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传统与当代又多了一个沟通对话的载体。另一方面,古往今来,创新都被视为艺术发展的生命力,在历史艺术长河中,各种艺术之所以可以奔腾向前,永不止歇,佳作不断,就是因为艺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就雕塑自身的发展来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雕塑材料和方式不断更新变化,使得雕塑线条越来越精细、神韵越来越形象细腻,这些发展和变化,依然离不开艺术创新。在当代,雕塑的作用和功能依然重要,但是因为文化语境发生改变,生产生活中越来越需要可以满足当代社会审美的雕塑作品,所以,雕塑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从而实现创新。三、传统雕塑语言当代转换的方式无论是在
13、传统文化语境之下,还是当代文化语境之下,雕塑美化装饰、象征纪念的功能作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之下,人们越来越注重雕塑的交互性和抽象审美设计,这是当代文化语境下对雕塑的新需求。所以,要将传统雕塑语言进行转换,使其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和其他功能需求。本文针对传统雕塑语言当代转换的具体方式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讨:(一)应物赋形,材料与造型语言的转换在当代文化语境之下,人们更趋向于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造型的自由性,而且,随着科技发展,生产设计水平也有了跨越式的提高,在传统语境下所形成的材料语言体系和造型语言体系逐渐被打破,雕塑在材料选择上更加多元。同时,雕塑的造型也更加自由多变,更加地不
14、被客观物象所局限。这是社会发展带给雕塑艺术的新语境,也是传统雕塑语言转换的趋势。但不论文化语境怎样变化,“应物”这一造型观依然被传承。只是,在当代雕塑家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有了更加活跃的思维,从而将一些如夸张、抽象等艺术手法运用到雕塑作品创作中,使得雕塑呈现出抽象甚至夸张的艺术形态。我们可以将传统雕塑的材料语言和造型语言的转化称为应物赋形,也就是说,在雕塑家通过视觉感知到雕塑对象客观形态之后,充分发挥想象力,以抽象、夸张的手法展现出不同于雕塑对象客观形态的造型,从而让雕塑变得更加具有现代感和审美韵味。传统雕塑的写实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变得更加趋向于写意,当然,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是雕塑
15、材料语言和造型语言转换的结果。(二)赋形涵神,技艺与意境语言的转换不论雕塑的材料和造型如何变化,都是为了满足一个时代对于雕塑审美和实用的需求。应物赋形是当代文化艺术语境下传统雕塑语言转换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赋形涵神。不管怎样,雕塑的造型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其造型艺术的方向不会改变,改变的是通过雕塑造型表达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所以,在当代文化艺术语境中,雕塑家在雕塑对象客观形态的基础上采用艺术手法进行创作的同时,会将当代社会的审美意趣或精神内涵注入其中,从而让雕塑作品具备灵魂,以传统的语言展现当代的文化面貌,构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主题意境。正如板桥画竹一般,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
16、非胸中之竹,每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审美观都有所不同,雕塑家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客观物象赋形涵神,用高超的技艺雕刻出客观物象,同时将主题精神内涵赋予到雕塑之中,使其神形兼备。如中国很多城市中到处可见的“中国梦”主题雕塑,综合运用国旗、汉字、丝绸等语言符号,简单明了的造型突出“复兴富强”的时代精神价值。如此看来,应物赋形、赋形涵神是传统雕塑和当代雕塑容和转换的必然结果。结语雕塑,被誉为立体的美术,是造型艺术的集中体现,经过在传统文化语境下悠久的传承发展,雕塑已经形成独立而且系统的艺术体系,并且有着独特的雕塑语言。材料、造型、意境、技艺等都是展现雕塑艺术魅力的语言。但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在当代,人们对雕塑的造型审美更自由多变,所以,需要在传承传统雕塑语言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主题价值和观念进行创新,赋予雕塑新的审美意趣和审美意境。应物赋形不仅是传统雕塑语言的传承,又融合了当下社会语境的一种新面貌。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