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摘要:由于经济发展起点、地理位置以及开放水同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存在肯定差异,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通过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对中国31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作出描述,并且以评价得分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这一问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记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8-0150-03 引言 1101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全国各地区的经济面貌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各自经济发展起点和地理
2、环境等方面的缘由,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而言,如何真实反映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已经成为经济探讨的重点。 中国目前主要应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中国及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其核心指标是GDP。但是经济总量并不能完全概括经济发展的内涵,因而在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上GDP法存在肯定的片面性,不能真实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本文将应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发展内涵动身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能更为全面、真实的反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且通过对2022年统计数据的实证探讨,得到中国各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以评价得分为依据,对中国31个
3、地区经济发展类型和阶段进行分类,并从中得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 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为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将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该方法主要依据决策者的主观推断,对决策进行量化描述,较多应用于结构困难且指标不易量化的评价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内容广泛且不易从单一指标度量,因此本文将应用此方法,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制度水平、创新水同等四个方面进行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1.经济总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上较为公认的经济发展度量指标,因此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包含这一指标。这里度量经济总量沿用现在国
4、际主流标准,即地区生产总值。 2.依据经济增长结构理论,经济结构改变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比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安排结构等方面的改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确定因素,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其中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就业结构用来说明地区劳动力需求大小,消费结构用来体现地区居民消费实力和市场潜力,安排结构则用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制度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特殊是可以有效爱护产权的制度不但可以促进有效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自11018年,中国的经济制度在全部制、市场和开放水同等方面均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因此我们必
5、需将经济发展与制度联系起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准。 4.经济增长与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创新实力,并且依据Krugerman 和Young 的探讨,技术进步恰恰是许多新型产业国家经济发展和能否持续获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为了衡量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我们将创新实力作为一个主要的经济指标,而创新实力的获得恰恰源于对人才的培育和对科研的投入。 评价体系的建立 依据以上对于评价体系的理论描述,主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指标及计算公式。 目标层A: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逐层构架系统的,有层次、有逻辑的评价体系。 子目标层B:是在整体上把握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四大方面,即经济总量水平、经济结构水
6、平、制度水平和创新水平,从定性角度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整体的把握。 过渡层C:在四大准则的基础上,对各个准则进行扩展,更具体的概括出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得整个评价体系更全面和系统,连接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指标层D:以11个要素为基准,指标层采纳详细化可测的指标数据,使指标体系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进行转变,使评价体系更具有劝服力。 评价结果的形成 形成该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主要步骤依次是构建判别矩阵并通过一样性检验、得出15个指标层指标权重、无量纲化31个省份2022年原始数据以及利用公式得出评价结果。 1.依据层次分析法构建判别矩阵。层次分析法的判别矩阵是依据九级标度将本层次要素Ai和Aj相对
7、于上一层次的要素Ck按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构造而成。同时,判别矩阵必需通过一样性检验, 即CI0.1,则说明判别矩阵未通过一样性检验,必需调整判别矩阵的标度。 2.确定指标权重。依据通过一样性检验的判别矩阵,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计算软件,得出指标层15个指标的权重。 3.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出评价结果。由于须要用不同性质的指标来反映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和特征,因此指标体系中有定量指标、定性指标、肯定指标和相对指标。为了能够在指标间建立起统一的计算、比较准则,须要将全部的指标进行转化和无量纲化处理,使指标转变为与权重表达相同的以一百零一分数表示的无量纲的相对指标,进而进行加总处理。 详细的
8、无量纲化的方法是标准化方法,即处理后的各指标的标准差为1,均值为0,使得处理后的数据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与指标权重产生重叠。应用公式得出最终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对中国2022年31个地区15个指标层数据运用SAS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结合注释中的公式得到中国3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6 。 评价结果有效性检验 作为重要的发展指标,人均GDP一般被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本部分为了评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是否有效,将人均GDP和此评分结果做相关性检验,若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且P值小于0.01,则说明,该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是有效的。 运用SAS对
9、此评价体系的评价分数和人均GDP数据的标准化后并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R=0.5842,P值= 0.0005590.01,说明本文所建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通过有效性检验,评价结果有效。 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得分结果,可简洁的将中国31个地区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广东、江苏;其次部分为山东、浙江、上海;第三部分为福建、北京、河南、河北、辽宁、湖南;第四部分为湖北、天津、四川、广西、安徽、云南、重庆、山西、江西、贵州、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吉林、山西、甘肃、宁夏、海南;第五部分为青海、西藏。 从分类结果上看,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经济发展最强的广州和最差的西藏之间相差了2
10、.5分。同时,经济较发达地区仅占全国的16.13%,经济不发达地区得分小于-0.5)仅有两个,占总数的6.5%。中国60%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在将来的经济发展中会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结论与探讨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使定性的问题定量化,过渡自然。建立该评价体系的数学方法为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该分析方法是将难于选择的定性问题,通过建立较主观的判别矩阵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即重要程度,再与进行无量纲化后的指标数据进行加权得出评价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判别矩阵的一样性检验和不同单位级的无量纲化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精确性。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具有肯定的应
11、用价值。该评价体系从四大方面,15个指标对经济发展整体进行描述,使得评价结果具有肯定的劝服力。再者,可以通过对15个指标数据的深度分析,得出自身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的政策,进而扬长避短,经济取得更好的发展。 但是,由于层次分析法的基础是较为主观的判别矩阵,所以该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也存在肯定的主观性,不能达到完全的客观。若想该评价体系具有更广泛的劝服力,就必需使得判别矩阵的主观性减弱,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构造判别矩阵时,广泛听取专家的看法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若能克服掉主观性对于指标权重的影响,那么该评价体系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可以进一步的应用到各省对于将来经济发展政策的设
12、计,投资方向的选择和对各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界定。 参考文献: 1胡运权,等.运筹学基础及应用:第5版M.北京:高等教化出版社,2022. 2梁炜,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探讨,2022,(4):2-18. 3高敏雪,李静萍.经济社会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高校出版社,2003. 4麦强盛.层次分析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高校学报,2002,(2):91-94. 5谢虹.基于层次分析法科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J.中心财经高校学报,2022,(4):12-16. 6岳朝龙,黄永兴,严忠.SAS系统与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高校出版
13、社,2003:7. 7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探讨,2000,(10):30-37. 8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探讨,2004,(1):33-34. 9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17-129. 10赵志耘,吕冰洋.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本积累趋势与地区差异J.中国人民高校学报,2022,(4):63-73. 11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说明J.经济家,2022,(6):96-102. 12胡大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经济探讨,2022,(2):17-25. 13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探讨,2022,(7):74-81. 14王春超,等.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110172022)政府理念诱发制度变迁的视角J.当代经济探讨,2022,(6):23-28. 责任编辑 吴明宇 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